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8863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名称: 仙人岭生态茶旅一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1.1.1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项目建设单位:*仙人岭锌硒有机茶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注册资本: 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省*市*县 成立日期:1993年1.1.2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建设地点: 仙人岭茶旅一体建设项目位于*省*市*县永安镇田坝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建设规模:仙人岭茶旅一体建设项目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及观光休闲集于

2、一体,总面积约为5000余亩。建设期限: 建设周期3年(2013年元月-2015年12月)。建设内容: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精品景点:2013年1-12月完成8个精品景点,即:杜氏堰湖边品茗区、有机茶园观光体验区、茶圣陆羽塑像的落成,天然氧吧、世界茶文化圣山、世界茶树品种、观赏带、景区11个观景和仙人岭生态旅游休闲接待中心建设落成,构建仙人岭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精品产品的基本看点框架。2、第二期工程计划:2014年1月12月完成仙人岭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精品景点院士专家养生馆、仙人上轿、空中观林海长廊等打造。 3、第三期工程计划:2015年1月12月完善景区配套路、电、区内引水工程、小径设施、美化亮

3、化等工程。1.1.3资金构成项目估算总投资1.6亿元。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字19991号);*省农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若干条文的解释(财发字1999 57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的通知(国农办字2002175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试行标准【(94)同农综字第28号】 本项目的项目建议书; 企业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 企业提供的相关协议、资质、证书; 公司财务报表;*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1

4、.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指标名称单位指标项目总投资万元16000年均收入万元7530年均营业成本万元5350年均利润总额万元2180年均所得税万元545年均税后利润万元1635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30.56%投资收回期限(所得税后)年9.8年(含建设期3年)年均投资利润率%13.63%年均投资利税率%3.41%1.4项目综合评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

5、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县农业结构调整。第二章 项目背景2.1项目由来茶旅一体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

6、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存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同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同等发达同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茶旅一体项目主要是以发展茶叶种植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茶旅一体项目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

7、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晕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茶旅一体项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别吃穿以外追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问。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

8、的发展市场。*省是我国的农业省份,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的储臧、保鲜和工”等若干与农业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列在了重要位置。*气候温和和潮湿,水资源丰富,属高原和山丘,劳动力廉价,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省正在实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同步战略,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省也是旅游大省,无论是从自然生态还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少数民族风情,都有独特的地方。*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 *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的水蜿蜒

9、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 湖泊给这个山区省份增添了几分妩媚。*西部的草海,绿如碧玉,风景优美,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石灰石溶积岩是*省地貌的主要特点,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风化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挺拔林立,千姿万态。 *的民族风情也是多姿多彩,堪称一绝。这里世居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

10、性质的地理成 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奇特,兼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风光,集山、水、林、洞为一体,独具特色。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安顺西南郊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奇特;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沿河两岸,素有“小三峡”之称;荔

11、波漳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河风景区,一片碧绿的桫椤竹海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岸银瀑高挂,漂流探险,别有情趣。*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具特色。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星罗棋布,*被称为“迷人的天然公园”。 .*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名目繁多的民族节日,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造型独特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加上冬

12、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引起海内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新的旅游热点地区。2.2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2 2 1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茶旅一体项目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一体性、农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操作、可实现的现代农业,足未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生态农业不仅

13、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政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人们对良好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营、观光采摘等消遣休闲活动的渴望和追求,满足了自身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农村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可以肯定,生态观光农业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现代农业,但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的。发展茶旅一体生态农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生态园提出的建

14、设生态园规划方案案,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生态园强化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2. 2.2项目建设的意义(一)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同归自然的旅游主题。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

15、,而与此强烈对照的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重新体验过去生活,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二)高效益的观光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

16、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型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经济界人士普遍寄予厚望的汽车、城市房地产,由于远超越了现阶段大众的经济承受力,加之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的支持,虽然短暂火爆,但终归有价无市。而观光农业旅游却由于其开发项目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倾斜优惠。城市剧边农村地带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加血缘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纷纷进入,可能成为下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2.3项目建设

17、单位概况*县仙人岭锌硒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位于中国西部茶海、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省*县。公司是集有机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有有机茶基地2648亩,有十字茶叶专业合作社一个,社员246户、茶园面积2000余亩。公司设生产科、营销科、茶旅科、财务科、办公室五大部门,现有员工86 人,年生产有机茶3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公司生产“仙人岭”牌翠芽、毛尖、仙竹、仙岭明珠、毛峰等五大类产品。该产品锌硒同聚、品质独特、香高味纯、耐冲泡,具有天然兰花香味,被誉为“天绿神品”、“*绿宝”,“神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18、1993年公司产品获中国现代家庭保健品最佳质量金奖,2005年通过国家有机食品(OFDC)认证,同年被评为“*省十大名茶”,相继通过了QS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EC-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2008年“仙人岭”牌龙剑春笋翠芽荣获中国(湖南)名优绿茶高峰论坛评比金奖,同年“仙人岭”牌翠芽获北京第五届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仙人岭”牌仙竹获广州第九届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2009年“仙人岭”牌锌硒翠芽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中获金奖,同年在国际(日本)绿茶博览会中荣获“

19、世界绿茶金奖”;2010年元月被评为2009-2010年度多彩*“100强品牌”,连续六年来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省著名商标”,2010年11月被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组委会评选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公司正以直销、区域代理、市场批发、加盟销售等方式建立全国营销网络。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山东、河北、河南、四川、山西、重庆、广西等地建有直销网点近三十户,在省内各市县均有直销网点或加盟销售商,近年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十二五期间公司将投资8800余万,打造和利用仙人岭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到十二五期末公司将建成以仙人岭为中心的旅游生态观光群,其中包括仙人岭旅游接待中心、仙人岭陆羽茶坊、仙人岭

20、有机茶园观光、仙人湖品茗垂钓和观光、轿顶山品茗和民俗文化体验等,是集商务会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级景区。 公司自建立以来致力于文化打造。陆羽塑像座落于仙气凝聚的仙人岭茶文化广场;阅茶经山七千余字的陆羽茶经石刻、喝地道的“土家油茶”、观神秘的仙人岭“祭茶大典”、等都让人感受到了公司浓厚的茶文化气息;中秋品茗,采茶歌、茶灯等,这一系列都是公司进行文化打造的重要体现。公司以“茶树品种优良化、基地管理无害化、茶叶加工卫生化、茶叶产品标准化”为目标,按照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竭诚为广大客商服务,切实加强管理,弘扬茶文化,做实有机品牌,争创全国名优企业!2.4项目建设区

21、域及所在地概况2 .4 .1项目建设区域概况2.4.1.1地理位置:项目区距*县城40km,距历史名城*75 km,距*新舟机场60 km,辖区内有一条铁路经过,326国道和今年建成通车的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横贯县境。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2.4.1.2自然环境:项目区平均海拔900多米,境内多山地、丘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1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4.2OC,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48%,其中,茶区覆盖率超过80%。因土壤富含锌硒元素,产出的锌硒茶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极具有养生功效。2.4.1.3

22、气象*县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水热分布与植物生长同季,热量和水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5.2;一月平均气温为6.3,七月平均气温为24.2,年总积温5676,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总积温5633摄氏度,无霜期327天,月极端最高温度39.9 (1972年),月极温最低温度-3.4(1975年),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为265天。年平均日照时为107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降水全年分布不很均匀,主要集中于59月。空气相对湿度81%。极低温,海拔1900米处-19.7;极高温,44.7。2.4.1.4水文、地质*县

23、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山地草场坡度较缓,排水良好,无外洪内涝的灾害影响。地下水水质对农作物生长无害,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境内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正安早古拱褶断束。出露地层为沉积岩,主要由碳酸盐岩类和碎屑岩类构成。经现场初勘,项目工程区域地貌属浅丘地貌,地形起伏小,较平坦,局部稍有起伏,项目工程区沿线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岩层较完整,构造裂隙不发育,地质状况良好,地质结构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根据勘察结果及建筑施工实践,经多年使用证明该区内工程地质情况良好,适宜作工程建设用地。2.4.1.5地震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2年版),*县地震基本烈

24、度为度。2.5基础条件2.5.1.交通*水陆交通便利。除有国道326线和即将建设的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外,还有多条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城,距省会贵阳250公里,距名城*110公里,距新舟机场70公里,昭通黔江铁路及浙江杭州云南瑞丽高速、黔北高速、*恩施高速等将贯穿我县全境,是*的东大门。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公路。紧邻渝怀铁路、渝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县内公路已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有功能完善的二级汽车站和运输网络。本项目地址位于*县境内,公路交通特别方便,经渝怀和渝黔铁路、重庆长江港等可直达广东、广西、上海等出海口,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方便。2.5.2能源*县已纳入中国南

25、方电网,供电稳定。全县农村城镇电网改造均已全面完成。县内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1座,形成了较完善的输变电网络,全县供电稳定。2.5.3水资源水利资源充足,县境内河网密度高达26.34千米/平方千米。径流量4亿立方米,有315条大小溪河汇聚成洪渡河、六池河等5大河流。建设地地处县城边缘南部新区,供水充足。本项目由县城1.6万吨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取水,水源充足,能够满足企业生活及生产用水需要,水质达标和稳定。2.5.4通讯*县通讯设施发达较为完善,可提供国内、国际电话服务以及电报、传真、无线通讯、数据传输、国际互联网各项业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省和*市广电均已入驻,并形成了良

26、性的竞争发展格局。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信号等已各乡镇实现了全覆盖。2.6项目地环境通过项目实施单位近30年的潜心耕耘,已形成了拥有100余种名优树种的茂密森林3000余亩,2000余亩林茶相间套作模式的有机茶园,区内地貌奇特,水资源较好,是真正养心清肺天堂;区内以林茶相间种植模式所生产、加工的“仙人岭”牌系列有机茶产品,已成为辖区内的主要旅游消费商品,该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是*省首批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示范点,该景区的提升建设已列入*县生态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已被列入了*省“十二五”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项目承担单位对该区的提升建设重新进行了可行性论

27、证,完善了规划,环评等相关手续,并在县发改局备案,对项目的提升改造做了大量工作。*县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上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2.7项目特色:该项目将全国仅有的锌硒茶和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型精致茶庄和茶园为旅游产品,以有机田园文化为灵魂,是海内外游客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膳、七娱、八购、九住、十学为一体休生养息的理想去处,是体验生态文明的旅游目的地,集吃、住、游、娱乐、购于一体。在这里可以淋浴自然风的拥抱,可以在茶园牧歌的步道上流连忘返,可以享受仙人岭天然氧吧,可以在晨曦中聆听鸟鸣,可以在明月繁星下冥想私语,可以在茶庄休生养性,可以住自然而高雅的茶庄,可以闻茶香花香,

28、可以学锌硒茶艺茶道,可以游中国最清洁有机茶叶生产线;可以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茶技艺,可以体验采、炒、制养生茶技,可以品尝亲自制作的茶叶,可以吃绿色有机食品,可以观花卉诗书画轴,可以培养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意识。该项目生态、茶艺旅游仅仅依托*会址红色旅游、依托*香飘逸的中国西部茶海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九道拐十里长河、神秘的万佛峡谷自然风光游以及民间傩戏、花戏等民族文化游紧密相连,形成旅游合力。2.8经济建设2012年国民经济情况2012年全县完成本地生产总值3228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283万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64518万

29、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148050万元,增长18.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2%、27.1%、52.7%,分别拉动GDP增长3.5、4.6、9.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4:18:48变化为34:20:46,其中一产持平,二产上升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04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2012年,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增比、进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综合排名第57位,比上年上升28位,全市第6位,上升5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列全省第37位、全市第7位,进50位和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

30、全省第4位、全市第1位,进83位和12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列全省第33位、全市第2位,进7位和5位,增速高于以往,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87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8%。其中:农业总产值112418万元,增长20.97%;林业总产值18780万元,同比增长7.28%;牧业总产值53645万元,下降2.31%;渔业总产值1009万元,增长4.2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050万元,增长9.04%。林业生产成效明显,2012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2527公顷。其中:经济林1957公顷、防护林5

31、70公顷,薪炭林0公顷。年末拥有茶园20800公顷,桑园112公顷。主要林产品有:生漆14吨,五倍籽39吨,棕片120吨,板栗494吨,油桐籽26吨,核桃160吨,银杏250吨,花椒245吨。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大中型拖拉机2075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法计算)6906吨。农村用电量4203万千瓦小时。农药使用量284吨。全县耕地面积26517公顷。其中:水田14525公顷,旱地11992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41千公顷。工业、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12621万元,按可

32、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4185万元,增长21.8%,完成增加值3907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0.2%。其中:轻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5810万元,实缴税金总额384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271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852万元,同比增长64.3%,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018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7092万元,增长70.4%;更新改造投资67151万元,增长18.1%;房地产开发15490万元,增长125.2%,其他投资44

33、9万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10262万元,同比增长88.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37678平方米,增长32.2%。其中:住宅面积311156平方米,增长12.1%。全年房屋竣工面积433451平方米,增长106.3%,其中:住宅面积196789平方米,增长113.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承载能力增强。年末全县拥有民用车4201辆。其中:营运性客车415辆,货车681辆,其他车辆3105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183万人,客运周转量63288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31万吨,货运周转量17383万吨/公里。全县拥有公路里程1536.326公里(注:路基宽度4.5米),国道公路32.5公里

34、,省道公路41.5公里,县级公路187.51公里,乡级公路102.376公里,村级公路1172.44公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2141万元(含邮政、电信、移动、联通)比上年增长13%,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516万元,增长28.7%,电信业务收入10625万元,增长11%。商业、贸易业201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950万元,增长16.9%。按城乡划分,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69420万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8530万元,增长15.2%。按行业划分,其中批发业9862万元,增长12.6%,零售业

35、83653万元,增长18.1%,住宿业2456万元,增长32%,餐饮业14435万元,增长19.4%。财政、金融和保险2012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4939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745万元,增长43.6%。其中:国税1613万元,增长33.6%;地税16984万元,增长42.9%;财政组织收入4148万元。增长51%,烟叶税3072万元,增长16.1%。财政支出145961万元,比上年增长38.8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173万元,增长39.88%;公共安全支出4326万元,下降13.3%;教育支出34251万元, 增长26.7%;医疗卫生支出15657

36、万元,增长2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73万元, 增长7.6%。金融业务扩大,存贷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6238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3015万元,增长29.9%;各项贷款余额201726万元,增长27.4%。保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3734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444万元,增长12.5%,人身保险费收入2290万元,增长26%。各种赔款金额2108万元,下降5.3%。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金额760万元,下降17.4%,人身保险赔付金额1420万元,增长2.8%。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7、年末全县各类学校189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25所(含教学点16个、民办小学3所),幼儿园3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所。年末专任教师总人数3844人。其中:普通中学1802人,职业中学107人,小学1731人,幼儿园196人,特殊教育学校8人。在校学生总人数77442人。其中:普通中学34275人,职业中学2926人,小学31938人,幼儿园在园人数8253人,特殊教育学校50人。全年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总人数2661人。其中:一本院校156人,二本院校509人,三本院校458人,大专1204人,中职报高职334人。文化广播事业宣传服务效率增强。年末全县

38、完成专题文艺演出71场,其中公益性30场,经营性41场,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余次。有放影队放影820场次,其中公益电影620场,科教、爱教电影200场。县图书馆藏书达6.6万余册,农家书屋74家,19.98万册。2012年有卫星广播接受天线96840套,有41835户能收听到三套以上的调频广播。共拥有有线电视系统用户27918户,广播覆盖率77.3%,电视覆盖率79.4%。体育事业取得突破,群众性活动进一步展开。全年共举办运动会10场,参加人数达8万多人次。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国有机构19个,社会医疗机构8个。村级卫生室386个。在职职工621人。卫生技术人

39、员552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15人,初级职称349人,未聘专业技术人员59人,床位数1096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53张。其中:县医院床位数450张,中医院床位数190张。人口、人民生活、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年末全县共有120084户,总人口431800人,其中:农业人口392570人,非农业人口39230人,全县半年常住人口30.83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出生3585人,出生率10.55,死亡2299人,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5.0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470万元,比上年增长9.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总额41664元,比上

40、年增长15.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54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5211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县恩格尔系(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社会福利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4所,床位数500张,集体供养人数247人。城乡各种救济对象36755人,得到国家救济救助金1172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840万元,农村低保3405万元,农村五保90万元,救灾救济1312万元,医疗救助616万元,茅危房改造5427万元,流浪乞讨人员30万元。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

41、护意识增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COD削减量约284.64吨,氨氮约65.34吨,农业源全年COD削减57.63吨,氨氮削减2.9吨;随着清洁能源使用率的提高,减少了我县全社会煤耗量,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完成了2012年减排工作。城市卫生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9*茶叶发展概况*富锌富硒茶,产于*省*市*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就有相关记载。*富锌富硒茶具有色泽绿润、汤色绿亮、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鲜活等特点。2006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富锌富硒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9.1历史渊源*产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的在他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八之出中记述:“黔中生思

42、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考证,夷州治所就是今*县绥阳镇。宋代华阳国志中记载:“平夷产茶蜜”。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贡”。清代梅移随笔也有“龙泉产云雾芽茶,色味双绝”的说法。其中的夷州、思州、龙泉,都是指*市*县一带。2.9.2发展现状2002年以来,*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采用“猪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海拔适宜的高山和丘陵地带,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花),茶林相间”的生态茶园17.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6万亩,2008年产量2500吨,茶业综合收入3亿元。2004年,*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截至201

43、2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34.2万亩,其中:认证锌硒有机茶基地3.08万亩;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金观音、黄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达100%;茶叶加工厂147间,有机茶厂5个,总产量15000吨,综合总产值9亿元;注册商标51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2个。2.9.3产地环境茶农在采摘*富锌富硒茶*县平均海拨720米,地势西高东低,系大娄山脉向武陵山脉的过渡地带。年均温度15.2,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7.4,无霜期277天,年平均积温5548,年日照时数962.4134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11

44、39小时,年平均降雨日数180天左右,降水量1257.21m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全县地表水资源由315条支流汇集成五大河流,河道总长1229.6公里,地表径流11.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7亿立方米;现有水利工程设施986处,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占田总面积的70%,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3.2万亩,占57.7%,保灌面积12.5万亩,占54.7%。县内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山区、低山丘陵、低山深切割地貌,土壤主要分布为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四个土类,11个亚类、45个土属、113个土种。2004年,*省理化检测所、*师院理化检测中心对*有机茶规划区内的土壤

45、和茶叶(茶青和干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县土壤中锌含量为95.3 mg/,硒含量为2.5 mg/;茶叶中锌含量为40100mg/,硒含量为0.253.50mg/,且完全来源于茶树对土壤中锌硒的天然吸附。锌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花”,硒元素具有“月亮元素”和“婚姻和谐素”的美誉。*县有宜茶地土地28.8万亩,其中田10.3万亩、土9.7万亩、退耕还林地1.8万亩;宜茶地海拔在500m1200m之间,且多为黄壤,土层深达80200cm,PH值4.56.5,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丰富。2.9.4发展历程*县种茶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清朝以前的茶场都是官办为主,民间很少有人种茶,近代因为各种原因茶叶生产基

46、本没有发展。1949年前,*没有成片茶园,只有零星茶丛和野生茶树。1958年,县人民政府为解决人民饮用茶叶的供求矛盾,发动群众在水河村开辟茶园,并创办了第一个社办茶场,以此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县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9.5恢复阶段恢复阶段(19491981年):解放后,政府对茶叶生产实行统购、统销,我县的茶叶生产才得以恢复,期间共创办了17个茶场,茶园面积发展到了2.3万亩,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单产低,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产品局限于晒青茶、青毛茶、炒青茶三种。2.9.6徘徊阶段徘徊阶段(19821999年):这一阶段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产、供、销体制发生改变,跑市

47、场与茶园基地建设成了茶人必须面对的问题。1987年成立县茶叶公司,对全县茶叶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茶叶生产得到巩固。采取公司建基地模式,新建茶园12000亩,但因缺乏资金,无力管护等原因,实现保留下来的仅有5000亩,1999年茶园面积为2.89万亩。主要产品有“凤泉雪剑”、“毛峰”、“毛尖”、“富锌富硒绿茶”等名优茶,注册了“仙人岭”、“浪竹”商标,磨练出了一批适应市场发展的茶人。这一时期茶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参加了省农业厅和省科委组织的地产茶园改造技术攻关项目,被省里评为“攻关一等奖”,同时*被列入*省十大产茶县之一。2.9.7发展阶段散落在山间的茶叶加工厂发展阶段(2000年)。2002年11月,*县成立茶叶事业办公室,县政府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专抓茶叶产业,并成立茶叶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县茶叶的生产。200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参与生猪、茶叶产业建设实施细则。2006年中共*县委第七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人代会提出了“强茶、壮烟、兴畜、稳粮、重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确立了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的首选产业和支柱地位。2007年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