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8883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导语,一.语文很重要:见“语文索道”网。二.怎样学语文:天天看新闻,时时看时文,处处看美文。三.学语文要达到的目的:听说读写。,1,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关于“第三单元”,9.咬文嚼字 朱光潜5810孟浩然闻一多6311*说“木叶”林庚6812*谈中国诗钱钟书73 怎样学议论文议论文?1.理清“论点、论据、论证”。2.论点放在文章何处?,2,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咬文嚼字(随笔、议论散文),引言: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朱光潜先生的这篇随笔,围绕“文学(阅读或写作)必须咬文嚼字”这个主题,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

2、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3,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朱光潜照片、书法,4,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5,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

3、朱光潜著作,我所认识的沈从文 朱光潜选集我与文学及其他 美学和中国美术史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 悲剧心理学:中英文合本朱光潜美学文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变态心理学派别 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谈美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读书,6,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朱光潜诗论,美学拾穗集 美学美学批判论文集 美学原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艺文杂谈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朱光潜批评文集 朱光潜自传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二诗论谈修养孟实文钞Wit in the essay on criticism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新文学作家信札无言之美,7,感谢你的欣赏,2019-8-1

4、1,速读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参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8,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

5、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9,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

6、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10,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

7、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游,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人石矣。”,11,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镟,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游视之,石也。”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

8、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2,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

9、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13,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

10、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14,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

11、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15,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

12、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16,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13、。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瀚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呜得意。这就是

14、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17,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股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

15、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18,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他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

16、到艺术的完美。,19,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整体把握,1.“咬文嚼字”解释,本文是“贬词褒用”。2.本文的中心观点在何处?(见文中)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试分别概括:.通过“是”和“这”改动的举例,说明阅读和写作都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必须是文字服从思想感情的需要。.希望读者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0,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问题探讨,1.文中画线文字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讨论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说明“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如果文

17、字斟酌不当,意味就会返生变化,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李广射虎的内容。2.作者举出贾岛作诗“推”“敲”的例子用来说明什么观点?讨论明确:作者举出贾岛作诗“推”“敲”的例子用来说明诗歌的用字要与全诗的境界协调和谐。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21,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问题探讨续,3.文章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讨论明确:例证法(见文中)正反对比法(见文中)4.朱光潜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希望 人们通过讨论可以领略文字运用必须服从情感内容需要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文学阅读或写作,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不能懒,不

18、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好习惯,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22,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总结,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23,感谢你的欣赏,

19、2019-8-11,高考题型链接,归纳概括训练:从定义、原因、表现、危害四方面诠释“套板反应”。讨论明确:.定义:“套板反应”就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呜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原因:一些人出于惰性,不愿创新,总喜欢沿着习惯去做,这就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表现: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现在的报章杂志或是尺股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危害: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不愿产生创造的动机,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因此,他就与文艺无缘。,24,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深圳翠园中学鲁力2013.10,祝你成功!,】,25,感谢你的欣赏,2019-8-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