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实例图解.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8914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诊实例图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舌诊实例图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舌诊实例图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舌诊实例图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舌诊实例图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舌诊实例图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诊实例图解.doc(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图解: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

2、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

3、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

4、乘火位之寒证;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胖大舌主病:(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

5、。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

6、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

7、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

8、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

9、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

10、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

11、,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汤。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

12、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临床多见于外感热

13、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

14、,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

15、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16、。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

17、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

18、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

19、(深层)证。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上述薄黄苔有伴有:(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2)发热重

20、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主病及相关研究: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

21、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图解:黑苔

22、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

23、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

24、夹瘀,治宜清营破瘀。(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

25、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

26、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脾胃虚寒胃脘隐痛,

27、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

28、的中成药有: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

29、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

30、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临床多见于发热、

31、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

32、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

33、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图解: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主病及相关研究: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

34、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鲜红干燥舌主病: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舌诊的定位一、舌诊的定位:舌头的中间是中土,左侧主生发,右侧主敛降;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前面舌尖是心火,后面舌根是肾水。脾胃虚症时,在

35、中间多为凹陷;实症时应在右侧多为饱满。下面我们找几个实例来看。、舌尖对应心气、左寸脉:初发心梗者舌尖部位艳红发嫩,明显异于其他,舌尖代表心气,脉象对应在左寸脉。2、肺对应的位置:此舌苔类似一个倒“T”型的分布。横划两侧对应两肺,脏器的肺。所以右寸脉应在这个位置。看看,上面这个也很明显,两肺的位置!3、尺脉应在舌根部。这是尺脉虚的一个象,两手尺脉应在舌根部。4、关脉:关脉分虚实。右手的关脉虚,应在舌中间。就是中土的这个脉象。舌头中间是虚的,虚陷凹陷啊,软啊,他的右关脉是虚的。舌头左边比较圆润,右边明显的厚一些,偏大偏硬一些是个实相,右关脉的实证,或者整个右脉,因为右侧的舌头主敛降,主右脉;左侧的

36、舌头主左脉。看舌头主要看三个方面:看神气,神气是从舌头的亮度来看的,看明暗,从而显示神气的强弱,反应整个人的生气、精神。看舌苔,舌苔分布的均匀与否,干净与秽浊,反应整个中气的清浊强弱,苔主要反应的是脾胃之气。看舌体,舌体的厚薄啊,红与黑啊,软与硬啊,反应了他的整个的全身气血的一个分布、盛衰的情况。实际上从神、气、形三个层面去看。第二、中土:一节中土是脾胃,所有的病症无非就是虚实两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疏通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1-1虚满1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中土虚。像这个舌头看起来还是比较亮的,神气还是不错的。舌苔相对来说比较少,中土的地方又是凹陷的,中土是很虚的。整个舌质呢,也是偏薄一些,明

37、显的是一个中虚,肾气弱这么一个患者。看看下面这个:这个明显发暗,神气弱,阳气虚。舌头的明暗就知道神气的强弱,或者说是阳气布散的情况。回过头来继续看我们中土那个。以1-1-1为例,首先神气还可以,这个人不至于有太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偏虚。那么他的主要问题是中土,他中土凹陷下去了,表示中土非常薄弱。不光是气虚,整个精气都是亏的,空洞了。有很多比较清透的粘液,中土生湿了,没有力量运化,水液到了这个地方散不开了,所以有水湿的停留。舌尖有很多小点点,是心火郁结不能通降,即相火不降。黄元御讲:“方见上热,必知下寒”。上热就是中土虚,升降的力量都不足,郁在上面了,这个肾气一定是亏的,这个人是偏瘦的,肾气亏,升

38、达的力量不足,中气弱,也没有很好的收纳能力,火气飘在上面,郁而生火,这个小点也不是很大,说明气比较虚。颜色又比较深,说明时间比较久了。总之:中土虚,肾气弱,又有上面火气的郁结。但是整个气相对还是比较清透的,不算太浊。此情况的治疗:固运中土,加上补肾和开达上焦郁结,疏散肝气的瘀滞,因为他那一圈,满满的,这个气要散一散。就是开通道路要让他转开。看这个方子:党参、茯苓、白术、槟榔、白蔻、竹茹、干姜、甘草,上来全都是运中焦的;用了很少量的柴胡、陈皮,破破气,因为他本质是虚的,量不大;微量的丹皮、桃仁活活血;后面用益智仁、枸杞子补肾;薄荷、生麦芽稍微鼓动一下子;黄精、山楂,都是偏于补中土的,以填补固守中

39、土为主,加上补肾,气血流通的药。此方子和舌头基本上是吻合的,是一个虚象。1-1虚满2这个跟上例类似,中间凹陷,前面有些小点,这个气比较足,亮度稍好些,小点子长得比较大,舌头上没有那么多水液了,舌根比较清楚。这个格局和1-1-1是一样的,主要是虚,不过这个正气比较足一些。这个就好调一些。方子也类似,不过用了一些熟地、黄连来补肾,力量相对强一些,因为本身正气强些,脉稍微有力,所以用药的力量也可大些。总体思路是运中、疏肝、补肾。前面有郁结要疏通;中间虚弱要补。这是比较简单的虚证。1-2虚软2有时不光虚还有浊气!这个凹陷偏后一些,实际上他的亏偏向肾气了,这是产后身体虚,舌苔很粘的,中下焦偏于下焦的地方

40、凹陷进去了,下焦亏虚,从湿气的角度,要运中才能除湿。下焦的凹陷要用补肾的药。用药以运中化痰为主,补肾稍微用点枸杞子,先祛浊。这个舌头为什么放在脾胃这一块儿来讲呢,此虚证补时一定要先去掉浊气。浊气不去,肾气很难补进去。所以看到虚不要马上补,一定要看正气的虚实。正气只要不是太虚,就要先给他祛浊,再扶正。1-3凉滞1这个舌头和虚满那个有点类似,只不过舌苔比那个要粘一些,舌苔反应的是中焦胃气的清浊,舌苔越粘,痰浊越重,所以要加强化痰的力量。其他的比如中土凹陷,还是一致的。苍术、白术并用运化的力量更强些。其他该化痰的化痰,该流通的流通。丹参、丹皮是血分的流通,柴胡陈皮是气分的流通。只要中焦的痰浊重一些,

41、你运化的力量强一些就行了。比方说平时只用白术,现在就苍术和白术并用,或加大苍术用量。治疗目的是让气能够流通起来。哪儿虚就扶助一下,脾胃虚了,党参,白术,干姜、炒山药、白蔻、竹茹这些都是扶助脾胃的药。干姜偏温运,白术偏固守,白蔻偏运转,芳香运转,化湿。只要有痰浊,皂角、大枣是必用的。我都会用上一组调血调气的药,丹皮、桃仁、柴胡、陈皮,这个地方用的是丹参。为什么用上调气血的药,气血双通双调,让这股气动起来。这个舌头也是,所有的中土虚都是中间凹陷,有明显偏凉的感觉。这个舌苔啊,如果生气旺盛,像地上长得草一样,是带着一股气的,这个看不出来,舌苔很薄,贴在上面,长不起来,有点凉的感觉。方子可适当的用些生

42、麦芽,量大一些,适当用些细辛、肉桂把这个气给鼓动一下,比较合适。凡是中土虚的,要么中间凹陷,要么比较软。1-5沉软1这个舌头有些不对称,是肝郁的现象,主要看舌苔是否比较粘腻,凡是舌苔粘粘的,连成一片了,把舌头盖住了,都是中土虚,运转无力,痰浊壅重的现象。治法:一定要运中土、化痰浊。第二、中土:二节2-1绵软1这个舌苔也是很粘滞,又有一种软软的,水泡时间长了的感觉,虚得很厉害时才会出现这种泡的感觉。像这种看着特别不干净的粘苔就一定得用皂角这种化痰的药,和运中焦比较强劲的药。苍术15克,一般10克就行了,这儿皂角用1克都不为过。这儿用的是炒麦芽,一般用生麦芽,因为这个舌头看着水水的,湿气比较重。

43、所有的痰浊我都用大黄、黑丑,因为浊气要排出去,得有出路。治疗时无非是运转,疏通,排浊。2-2绵软2这个舌苔比较细腻,好像盖得比较严。看到苔好快把舌头盖住了,不透气了,基本上都要用皂角,不用皂角很难化开。2-3绵冲1舌苔一绺一绺像小孩儿头发打卷儿一样。是气结在一块了,中焦气滞。这个这么多小点点,整个气机好像封上了,出不来了。整个中土之气相对还可以,还能有舌苔长出来,小点点长得越大越红越结实,说明气郁的越厉害,郁在血分上了。药用活血清热的药。一般情况我用丹皮、桃仁,这个地方用了红花、莪术加强了破血分破结的力量。其他的还是这个运中化痰。2-4绵滞1这个中间凹陷,舌苔腻,前面有小红疹,都是中土气郁上了

44、,气不能敛降了。这时该清热还是运中呢?先运中,然后再敛降,不要轻易清热。清热的话会伤中阳。所以很多老人上火,脾胃虚,一吃清热药就好,不吃又犯了,吃时间长了,脾胃更差了。慢慢吃出大病来了。2-5软滞2这个舌苔,小疹子从舌根一直长到舌尖,小疹子不突出,是小的剥苔,不明显突出,但也是火气郁结的象。舌根部的舌苔很腻就是说气从肾气的地方就开始郁上了,是一股郁结之气,走到哪儿郁到哪儿。如果只是郁在中焦,肾气还比较通透的话,底下是不会有小疹子的,一般都是郁在舌尖或者舌头偏前偏上的两侧部分。因此要看这个气郁在什么位置,郁的位置越靠下,越靠里越深,他表现出来的郁结可能就更重一些。2-6软滞1舌头边缘比较软,不饱

45、满,好像气没吹饱一样。这种软象也是中土虚、肾精亏的象。舌苔粘腻,肯定中土壅滞了。都是中土偏虚,舌苔比较粘,中间凹陷,舌头比较软,不够饱满,都是中土虚。后面渐渐由虚到实的象。第二、中土:三节3-1沉滞1这个舌头中间稍微有点凹陷。整体感觉舌头偏硬,不够柔和,看着愣愣的,沉寒瘀结。这是病时间久了,瘀结更重一些。用药时先破郁结,前面都是偏虚,都是在气的层面上。水湿的层面有郁结,形成痰浊,只要运中化痰就可以了。像这种瘀结比较重的一定要用上破结的药,你看都用上茜草了。用柴胡、枳壳来破气;山楂、元胡来破有形瘀结;用上党参来养中气。中土舌苔偏薄、少,也就是中土偏虚偏寒,生气不足,要加强中焦本身运转的力量。为什么用麻黄、杏仁,麻黄杏仁是推动的,让他的气能动起来。有时候用麻黄杏仁,比用附子肉桂的效果还好。附子肉桂只是往上推,麻黄杏仁是一升一降,能把这个气摆起来。3-2滑滞1慢慢偏于瘀结比较重了,舌头比较胖大、厚,舌苔比较粘腻、厚浊。这时用上茜草,在化痰的同时要加强破结的力量。一般我用柴胡、陈皮是行气的,柴胡、枳壳就是破气了。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柴胡、陈皮可用于虚证,柴胡、枳壳只能用于实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