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9050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5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1课时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 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 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 体会测量方法的多 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

2、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 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 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 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 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 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冈“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 木块等作

3、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 量课桌的长度。1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 的测量结果不同。(4)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 什么同学们一扌乍一扌乍地量,老师也一扌乍一扌乍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 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 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 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 品

4、作标准进行测量。(5)活动延伸。 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 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 它们都用5表 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 准。二、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 次地测量。二、总结提升(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 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

5、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2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 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第2课时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

6、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 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 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 量一量。咦

7、,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 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 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 识厘米用厘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 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 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2)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

8、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 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 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 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 学生的问题归类。第三课时课 题:

9、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E米。(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方法:教法:讨论、演示。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

10、AI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 (1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 1米的长度;看看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米。(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 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铅笔长15

11、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2)完成练习一第35题。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Q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 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 从而产生学习用大 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 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 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 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 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 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第四课时课 题:认识线

12、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方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 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

13、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完成“做一做”(3)找线段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4)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 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量线段长。二、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

14、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线段对于2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 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 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第五课时课 题: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 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

15、线段,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演示,直观感知。 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演示,直观感知。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16、。 操作,亲身体验。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集体订正。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 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 画两个端点,再连线。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 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六课时课 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8 9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

17、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 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 还是13米?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 矮。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 13米高。 10个

18、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使用交流。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二、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四、总结提升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五、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

19、体时用“米”作单位。课后反思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对于2年级的小朋友,平 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 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 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 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男女老少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 不至于 错得太离谱。第七课时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

20、纳、 概括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 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 13页的情境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12+713+5-2+倍4+13=8+12=14+3=2、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 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fiash动画。教材11 页情境图。(2) 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口算。 摆小棒法。 拨计数器演示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 5

21、+ 23 7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4) 教学例2。3 5+326 7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35+32=43+26=(2) 当医生诊断。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四、知识深化,拓展提咼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35+2= 37 (人)35+32= 67 (人)3 53 5+ 2+323 76 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课后反思这是-节计算课,我一改过去说明法则,反复训练的教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

22、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 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 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第八课时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 好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 与人交 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

23、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发现法。教学准备: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1) 笔算下列各题。25+42=36+2仁24+35=(2)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学例 3: 35+37 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竖式算法。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 应该怎样写? 比较总结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 反馈练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积累提高(1) 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2) 列式计算。(3) 完成教材练习2第4题。四、

24、总结提升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 3: 35+37=723 5个位和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317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5+2= 77 2满十向十位进1课后反思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本 节课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从而明白算理。 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学习任 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 t t P : / / W w W . L s p j y . C o m第九课时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

25、习2第5 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2)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2第11题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 口算。126+8=7+25=17+7=5+57=42+30=30+52=(2) 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

26、位数要注意什么?(3) 指名板演29+54=36+45=76+1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1) 独立完成第9题(2) 完成练习2第5-8题。 第7题,指名板演。 请你当医生 独立完成第6、8题。(3)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2第11题情境图。(4) 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三、积累运用(1) 练习2第10题。(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四、总结提咼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课后作业:略课后反思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第十课时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7 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27、)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 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

28、少枚金牌?美国比 俄罗斯多几枚金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2、探究新知(1)教学例 1: 36-23=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交流。 归纳算法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E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反馈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二、积累运用(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3)完成练习三第3题。四、总结提升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减起。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 23

29、= 13363 636232 32331 3课后反思这一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性,要把 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 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第一课时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

30、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7页的情境图、小棒。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3) 51- 36=?二、探索新知(1) 学习例2. 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2) 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3) 交流汇报。 个位上的“ T减“6”不够减,怎么办? 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 多媒

31、体课件再现。(4) 学习例3.三、积累运用(1)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2 )完成练习三第6题。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退位减?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 36= 154 114115 15 15 13 6 3 6 3 65rr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为了突破这 个难点,我采取了操作小棒的手段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心 服口服地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第十2课时课题:两位数减两

32、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 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 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 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 18=95- 87=63- 36=50-

33、27=80- 32=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2)引出课题。二、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2)第10题。(3)第11题。(4)第12题。三、积累运用(1)在O里填上“ + ”或“”。(2)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54- 18=42- 26=50- 29=86- 47=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略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3 29 56 35 08 01 8 8 7 3 6 2 7 3 2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之后的练习课,这个内容也是本册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 易出错而设计本课。首先创设了一个轻松

34、有趣的学习情境, 如小医生 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活动。其次,提咼批阅效率。让学生同 位互批,获得巩固知识和机会,又享受成功的快乐。总之,老师只有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十三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 1)及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2) 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

35、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 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2) 投影出示题图。 比O多几个? 怎样列式。二、新课教学(1) 出示例4 (1)指名读题。(2) 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第2个条件是什么? 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那么2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

36、哪两部分? 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求2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 列?三、巩固练习(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苹果比梨多3个。 白兔比黑兔多2只。(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3)听录音,口答。 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 3米,长颈鹿身高 多少米? 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 少千克?四、总结这节课人匀学习了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 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

37、把这两 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一班得了 12面小红旗,2班比一班多得3面,2班得了多少面?一班:12面2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12+3= 15(面)答:2班得了 15面。课后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 难点,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 理解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相同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 的。要求较大的数就把两个部分加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说理,让学生自 己探索规律。第十四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 (

38、2)及练习四第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2)在贴纸板上操作: 有5

39、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几个?(3)填空: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个。二、新授出示例4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1) 直观形象,演示过程。(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按题意摆学具。 列式计算。12- 4= 8 (面)(3) 小组汇报。(4) 寻找规律,发现方法。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三、巩固练习(1) 填空后齐背诵: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计算。(2) 完成练习四第2题。四、拓展应用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

40、算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 面?12- 4= 8 (面)想:三班和一班同样多时应是()面,去掉4面应是()面。 答:三班得了 8面。课后反思本节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 让学生展 开想象的翅膀讨论和交流问题,让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将 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闪现火花。第十五课时课题: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 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

41、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 竖式的简便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2( 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 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第一组收了 28个,第2组收了 34个,第三组收了 22个。求他们 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二、探究新知(1) 教学例1. 小组讨

42、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 交流汇报。 验证。写出两种简便竖式。(2) 教学例2。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同学们共收了 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 26个,李大爷运走了 40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 小组讨论:该自缢列式、怎样算? 学生列式、试算。三、积累运用(1) 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 完成练习五第1-3题。(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总结提升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 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 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128+34+22= 84 (个)例284-

43、 40- 26= 18(个)2 862简便2 88 44 4简便 84+3 4+22算法3 44 0-2 6算法406 2846 24 41 844+ 2 2-268 418课后反思本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比较简单,一般都会列 对竖式正确计算,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也会出 现连减的三个数相叠的竖式,从计算的正确率来说,还是让人担忧 因此在计算课巩固练习时还是应该加大力度。第十六课时课题: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 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讨论法。学法: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