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9205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CPU原理与组成分析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主要讨论:,运算器 控制器数据通路结构与外部的连接,指令的执行过程,CPU组成,CPU工作原理,第一节 运算器组织,独立结构,小型存储器结构,单口双口,寄存器组,独立R、双口RAM用多路选择器作为(Arithmetic Logic Unit)的输入逻辑,单口RAM用锁存器作为ALU的输入逻辑。,4.1.1 带多路选择器的运算器,特点:R各自独立;可同时向ALU提供两个操作数;采用单向内总线。,4.1.2 带输入锁存器的运算器,特点:单口RAM不能同时向ALU提供两个操作数;用锁存器暂存操作数;采用双向内总线。,4.1.3 位片式运算器,特点:用双口RAM(两地址端、两数据端)作通用寄存器组

2、,可同时提供数据;用多路选择器作输入逻辑,不需暂存操作数;ALU增加乘、除功能,用乘商寄存器存放乘数、乘积或商。,例.4位片运算器粗框,第二节 组合逻辑控制器原理,4.2 控制器组成,PSW(Program Status Word):程序状态寄存器/程序状态字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寄存器PC(Program Counter):程序计数器,1.微命令发生器,功能:,产生全机所需的各种微命令,控制最基本的操作(微操作)的命令,电位型脉冲型,2.指令计数器PC,功能:,指示指令在M中的位置。,PC+1,顺序执行:,PC先+1,再用转移地址修改PC,转移执行:,3.指令

3、寄存器IR,功能:,存放现行指令。,决定操作性质,操作码字段,操作数地址转移地址,IR,地址码字段,译码器,微命令发生器,地址形成部件,寻,D,4.状态寄存器PSW,功能:,指示程序运行方式,反映程序运行结果。,例.某机的PSW,PSW,15 12 11 8 7 6 5 4 3 2 1 0,C=1 进位 V=1 溢出Z=1 结果为0N=1 结果为负,T=1,执行跟踪程序,(1)条件码,反映程序运行结果,15 12 11 8 7 6 5 4 3 2 1 0,(2)跟踪标志,为程序查错设置的断点标志T。,程序,初始化置T为1,.,测试T,跟踪程序,.,.,程序优先级高于外部优先级,不响应程序优先级

4、低于外部优先级,可响应,用户方式:禁止程序执行某些指令核心方式:允许程序执行所有指令,(3)优先级,为现行程序赋予优先级别,以决定是否响应外部中断请求。,15 12 11 8 7 6 5 4 3 2 1 0,(4)工作方式,规定程序的特权级。,PSW在CPU中,反映程序运行状态;控制/状态字在接口中,反映CPU命令、设备状态。,5.时序线路,功能:,控制操作时间和操作时刻。,时序,时钟脉冲,工作脉冲,时钟周期(节拍),产生电位型微命令,控制操作时间段,产生脉冲型微命令,控制定时操作,1.取指令,PC,时序,4.2.2 控制器工作过程,地址,M,指令,IR,、译码(、寻址方式),PC+1,PC,

5、2.取数,时序,按寻址方式,或从寄存器取数,或从存储器取数。,3.执行,按操作码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1.组合逻辑控制器的时序划分,4.2.3 时序控制方式,即时序信号与操作的关系,采用三级时序系统:,指令周期,工作周期1,工作周期2,工作周期n,时钟周期1,时钟周期2,时钟周期m,.,.,工作脉冲1,工作脉冲2,工作脉冲k,.,.,(节拍1),(节拍2),(节拍m),时序关系:,晶振输出,工作周期1,工作周期2,工作周期3,时钟T1,工作脉冲P,时钟T2,指令周期,控制不同阶段操作时间,控制分步操作时间,对微操作定时,取指,执行,取数,取出指令,修改PC,打入IR,打入PC,2.时序控制方式

6、及其变化,(1)同步控制,各项操作受统一时序控制。,定义:,特点:,有明显时序时间划分,,优缺点:,时序关系简单,时序划分规整,控制不复杂;,时间安排不合理。,应用场合:,用于CPU内部、设备内部、系统总线操作,控制逻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各挂接部件速度相近,传送时间确定,传送距离较近)。,时钟周期时间固定,,各步操作的衔接、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受严格同步定时控制。,各项操作受统一时序控制。,由CPU或其他设备提供,(2)异步控制,各项操作按不同需要安排时间,不受统一时序控制。,定义:,特点:,无统一时钟周期划分,,例.异步传送操作,主设备:,申请并掌握总线权的设备。,各操作间的衔接和各部

7、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异步应答方式。,主,从,从设备:,响应主设备请求的设备。,发/接,接/发,特点:,例.异步传送操作,主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操作流程:,主设备询问从设备,主设备发送/接收数据,主设备释放总线控制权,Y,N,主设备输出端与总线连接,主设备输出端与总线断开,主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主设备询问从设备,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控制复杂。,优缺点:,应用场合:,(3)同步方式的变化,指令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不同指令安排不同时钟周期数,总线周期中插入延长周期,经总线传送一次数据所用的时间(送地址、读/写),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控制复杂。,用于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

8、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指令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控制复杂。,用于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经总线传送一次数据所用的时间(送地址、读/写),指令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控制复杂。,用于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总线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总线周期(4T),例.一个总线周期包含4个时钟周期,送地址,读/写数据,结束,同步方式,送地址,读/写数据,结束,总线周期(5T),扩展同步方式,同步方式引入异步应答,以固定时钟周期作为时序基础

9、,引入应答思想。,例.8088最大模式,用一根总线请求/应答线实现总线权的转移。,设备请求总线权,CPU使用总线,CPU使用总线,CPU使用总线,设备使用总线,设备,设备,CPU,CPU响应,总线权交设备,CPU,设备释放总线权,CPU,设备,若干时钟,若干时钟,设备,1.组合逻辑控制方式,4.3.4 组合逻辑控制方式的优缺点及应用,综合化简产生微命令的条件,形成逻辑式,用组合逻辑电路实现;执行指令时,由组合逻辑电路(微命令发生器)在相应时间发出所需微命令,控制有关操作。,产生微命令的速度较快。,2.优缺点,设计不规整,设计效率较低;,不易修改、扩展指令系统功能。,3.应用场合,用于高速计算机

10、,或小规模计算机。,设计不规整,设计效率较低;,不易修改、扩展指令系统功能。,第四节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4.4.1 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1.若干微命令编制成一条微指令,控制实现一步操作;,2.若干微指令组成一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3.微程序事先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执行机器指令时再取出。,1.若干微命令编制成一条微指令,控制实现一步操作;,2.若干微指令组成一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3.4.2 组成原理,1.主要部件,(1)控制存储器CM,功能:,存放微程序。,CM属于CPU,不属于主存储器。,(2)微指令寄存器 IR,功能:,存放现行微指令。,微命令字段:,提供一步操作

11、所需的微命令。,微地址字段:,指明后续微地址的形成方式。,提供微地址的给定部分。,(微操作控制字段),(顺序控制字段),(3)微地址形成电路,功能:,提供两类微地址。,微程序入口地址:,由机器指令操作码形成。,后续微地址:,由微地址字段、现行微地址、运行状态等形成。,2.工作过程,(1)取机器指令,CM,取指微指令,IR,微命令字段,译码器,微命令,主存,机器指令,IR,(2)转微程序入口,IR,操作码,微地址形成电路,入口,AR,微命令字段,CM,首条微指令,(3)执行首条微指令,IR,IR,译码器,微命令,操作部件,(4)取后续微指令,微地址字段现行微地址运行状态,微地址形成电路,后续微地

12、址,AR,CM,后续微指令,IR,(5)执行后续微指令,同(3),(6)返回,微程序执行完,返回CM,(存放取指微指令的固定单元)。,4.2.3 微指令格式和编码方法,1.格式分类(一步操作的微命令),(1)垂直型微指令,优点:,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几种并行的基本操作。,微指令短、简单、规整,便于编写微程序。,缺点:,微程序长,执行速度慢;工作效率低。,(2)水平型微指令,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一种基本操作。,优点:,缺点:,微指令长,编写微程序较麻烦。,微程序短,执行速度快。,(3)混合型微指令,微指令不长,便于编写;微程序不长,执行速度加快。,在垂直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太复杂的并行操作。,例

13、.长城203微指令,运算器输入控制,运算器输出控制,操作类型控制,访M、I/O控制,常数,辅助操作,2.编码方法,(1)直接控制法,例.某微指令,微命令按位给出。,不需译码,产生微命令的速度快;信息的表示效率低。,微指令中通常只有个别位采用直接控制法。,(2)分段直接编译法,例.对加法器输入端进行控制。,微命令由字段编码直接给出。,000 不发命令,微指令中设置AI字段,控制加法器的输入选择。,?,微命令分组原则:,同类操作中互斥的微命令放同一字段。,不能同时出现,C,D,操作唯一;,加法器A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AI字段,B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BI字段。,C,D,AI:,BI:,一条微指令能同时提

14、供若干微命令,便于组织各种操作。,编码较简单;,(3)分段间接编译法,例.,微命令由本字段编码和其他字段解释共同给出。,C=,1)设置解释位或解释字段,解释位,1 A为某类命令0 A为常数,2)分类编译,按功能类型将微指令分类,分别安排各类微指令格式和字段编码,并设置区分标志。,(4)其他编码方法,1)微指令译码与机器指令译码复合控制,例.,机器指令,微指令,译码器,译码器,001,R1,A门,例.,2)微地址参与解释,004,微地址,指令操作码,1.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微指令,011,3.4.4 微地址形成方式,微程序入口,功能转移,(1)一级功能转移,各操作码的位置、位数固定,一次转换成

15、功。,入口地址=页号,操作码,例.,机器指令1,入口地址=000FH,机器指令2,入口地址=0010H,000F,0010,微地址1,微程序1,微地址2,微程序2,功能转移,功能转移,0页,(2)二级功能转移,各类指令操作码的位置、位数不固定,,分类转:,需两次转换。,指令类型标志,区分指令类型,功能转:,指令操作码,区分操作类型,(3)用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实现功能转移,入口地址 1,IR,入口地址 2,2.后续微地址的形成,(1)增量方式,以顺序执行为主,辅以各种常规转移方式。,顺序:现行微地址+1。,跳步:现行微地址+2。,无条件转移: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A,A+1,A+2,B,

16、B,条件转移: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和转移条件。,B,C,(条件满足),(条件不满足),转微子程序:现行微指令给出微子程序入口。,转移条件 C,D,D,微子程序,返回微主程序:现行微指令给出寄存器号。,R,微指令,给定后续微地址高位部分,(2)断定方式,由直接给定和测试断定相结合形成微地址。,指明后续微地址低位部分的形成方式,例.,微指令,2位,位数可变,微地址10位,,约定:,A=,01,10,微地址低4位为操作码,D给定高 位;,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目的寻址方式,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源寻址方式,6,7,11,编码,D给定高 位;,编码,D给定高 位。,7,16路分支,8路分支,8路分

17、支,同步控制,用统一微指令周期控制各条微指令执行。,P,3.4.5 微程序时序安排,微指令周期,微指令打入 IR,二级时序:,控制数据通路操作,结果打入目的地,,读取后续微指令,后续微地址打入 AR,时钟周期,3.4.6 微程序控制方式优缺点及应用,1.优点,(1)设计规整,设计效率高;,(2)易于修改、扩展指令系统功能;,(3)结构规整、简洁,可靠性高;,(4)性价比高。,2.缺点,(1)速度慢,访存频繁转移较多,(2)执行效率不高,3.应用范围,用于速度要求不高、功能较复杂的机器中。,特别适用于系列机,未充分发挥数据通路本身具有的并行能力,第五节 主机和外部设备的信息交换,4.5.1 主机

18、和外设的连接方式,1.辐射式,主机,I/O,I/O,I/O,早期:不易扩展,主机,接口,接口,现在:便于扩展,2.总线式,主机,接口,接口,I/O,I/O,I/O,便于扩展,总线,3.通道式,主机,通道,通道,I/O,I/O,I/O,并行能力提高,4.5.2 信息传送控制方式,1.直接程序传送方式,用I/O指令编程实现信息传送。,(程序查询),(1)外设状态,启动,完成一次工作,调用完,再请求,00,01,10,空闲:调用前,设备不工作;,结束:调用后,设备完成工作。,在接口中设置状态字表示这些状态。,(2)查询流程,启动外设,N,Y,入/出操作,(3)优缺点,硬件开销小;,实时处理能力差,并

19、行程度低。,(4)应用场合,对CPU效率要求不高的场合,,或诊断、,调试过程。,2.中断方式,查询:,(1)中断的引入,程序,并行操作,主机,外设,空闲,启动,等待,工作,程序,交换数据,中断:,主机,程序,外设,空闲,启动,工作,程序,请求,中断程序,交换数据,程序,(2)中断定义,开中断,N,Y,继续原程序,(3)中断流程,CPU内设置允许中断标志,CPU暂时中止现行程序的执行,转去执行为某个随机事态服务的中断处理程序。处理完毕后自动恢复原程序的执行。,=1 允许响应中断,(开中断),=0 不允许响应中断,(关中断),启动外设,执行中断服务程序,继续原程序,响应,返回,CLI;,关中断,初

20、始化,启动;,启动设备,响应,返回,例.PC系列机,允许中断位IF=,0 关中断,1 开中断,STI;,开中断,(4)程序组织,(5)硬件设置,响应逻辑,CPU禁止/允许设备请求,设备工作完成,(6)应用场合,用于中、低速I/O操作或处理复杂随机事态。,判优逻辑,请求逻辑,屏蔽逻辑,非屏蔽,CPU送屏蔽字,(动态改变设备优先级),设备提出请求,判别设备优先级,CPU响应请求,并转相应服务程序入口,CPU,接口,注意区分CPU对请求的屏蔽和对请求的响应。,送屏蔽字,开/关中断,3.直接存储器存取(DMA-Direct Memory Access)方式,(1)定义,DMA控制器接,直接依靠硬件实现

21、主存与I/O间的数据传送,传送期间不需CPU程序干预。,1)I/O与主存,而不是I/O与CPU或I/O与主机。,2)早期由CPU控制传送;现在由DMA控制器控制传送,,管总线权,,传送完毕再交还总线权。,3)传送期间只要CPU不访存,可并行操作。,4)传送前和传送后需要程序干预。,(2)硬件设置,操作类型,地址计数,控制传送方向,DMA控制器,接口,提供主存地址,交换量计数,控制传送次数,数据缓冲,传递请求,暂存交换数据,外设寻址,提供外设地址,初始化信息,(3)DMA流程,启动外设,N,Y,继续程序,传送操作类型、主存首址、交换量、外设寻址信息,一次DMA传送,地址+1 交换量-1,中断处理

22、,Y,N,Y,申请中断,N,响应,主程序实现初始化。,三个阶段:,程序准备:DMA传送:善后处理:,(4)应用场合,用于高速、简单、批量数据传送。,硬件实现M,I/O。,中断处理程序判断传送的正误。,DMA与中断的相同点:,能响应随机请求;可并行操作。,DMA与中断的不同点:,中断:用程序实现中、低速I/O传送;能处理复杂,一条指令结束时响应请求。,事态;,DMA:用硬件实现高速、简单I/O传送;一个总线,周期结束时响应请求。,程序切换,总线权切换,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原码一位乘法与补码一位乘法的主要区别是 什么?(2)原码加减交替除法和补码加减交替除法分别 根据什么情况商1、商0?(3)在浮点加减运算中如何进行对阶操作?(4)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左移规格化?什么情况下 需要右移规格化?,复习作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