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说课稿1、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下一节课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做铺垫。二、实验教学内容(1)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探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3)研讨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三、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显著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
2、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能运用实验结论对横梁平放还是立放做出科学解释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重点: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难点:识别和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变量。4、实验原理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五、实验改进要点教材实验中把科学课本叠放在一起作为桥墩,实际操作中会比较费时,且课本容易移动、变形,导致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因此我们自制了一个桥墩装置:在一块纸板上固定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固定为10厘米。这样就可以控制
3、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减少实验误差。六、实验器材自制桥墩;厚度、长度相同,宽度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卡纸条;宽度均为3厘米,长度相同的1倍厚,2倍厚、4倍厚卡纸条;同规格垫圈;泡沫板。7、实验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桥梁和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受到压力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由此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2)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推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推测出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等诸多因素。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
4、探究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活动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先出示一张卡纸、2个木块和一盒垫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搭建出桥梁模型,约定把纸梁受压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的标准,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对比试验,做对比试验的关键是识别和控制变量。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该实验中哪些条件是不能改变的,要改变的是哪个条件?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得出实验中架空的距离、架起的高度、纸梁的厚度、放垫圈的位置等条件均不能发生改变,只能改变纸梁的宽度。明确了这些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使用的
5、是自制桥墩,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纸梁架起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保持不变。第一次测试后,遵循先预测再实测的原则,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测试表格中。表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纸梁的宽度(以最窄的为标准)1倍宽2倍宽4倍宽预测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实测实验结束后,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分小组进行汇报,得出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活动二: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有了活动一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方法,知道了实验中的变量该如何控制,所以本实验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并把实验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纸梁的厚度(以1倍厚为标准)1倍厚2倍厚4倍厚预测抗弯曲能力的
6、大小实测学生探究完后,我提出问题:实测的结果和预测一致吗?由于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宽度对抗弯曲能力的结果去预测,但实验结果却相差甚远,这就会引发学生去深入思考,感受到增加宽度后,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活动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这个活动是对前两个活动结论的应用。前测时发现一些同学对于平放和立放不是很理解,所以活动前先结合长方体木块让学生区分平放和立放的状态,再抬头观察教室顶上的横梁是平着放还是立着放的,学生很容易看出横梁是立着放的。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你能用给出的材料来证明你的理由吗?学生结合前两个活动的结论可以知道出立着放比较厚,平着放比较宽,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
7、能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这个理由可以通过平着放的泡沫板在受到压力时很容易弯曲,而立着放的泡沫板在受到压力时很难弯曲来进行证明。(3)课后延伸有没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宽度和厚度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呢?这个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研讨任务出现,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为下节课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埋下伏笔。8、实验效果评价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引出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验前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对比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再放手让学生去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归纳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科学知识,而且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