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考试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考试必备).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_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_编考心理学.A2简述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3简述什么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四、论述题1试说明心理的实质。2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试述幼儿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2)心理过程(3)个性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2心理的
2、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
3、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1遗传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2、生理成熟B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4、与哪些因素有关?3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4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6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五、论述题1论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六、案例分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 “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人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
5、下问题:(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三、名词解释1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种儿童心理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4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5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
6、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6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4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45岁幼儿的心理较34岁的幼儿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的表现尤为突出。(2)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很具体
7、的。(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在游戏中,能够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5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1)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抽象思维能
8、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并能运用集中注意和有意记忆。(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6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司变性。(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
9、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五、论述题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在幼儿园,有不同的年龄班,小班(34岁)的孩子明显不同于中班(45岁)的孩
10、子,与大班(56岁)孩子的心理水平就更不相同。这表明,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也显示出阶段性特征。但要注意,我们只是说年龄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说年龄决定幼儿的心理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他们不能够离开实物来理解事物。表象活跃。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
11、的、形象的,但是,56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
12、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就幼儿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13、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幼儿出生时就已表现出一定的气质差别,到了幼儿期,这种气质特点表现更为突出,稳定性也逐渐增强。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幼儿在活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和对物的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
14、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六、案例分析分析这一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2)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
15、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C四、简答题1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六、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
16、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三、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联,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
17、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3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幼儿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
18、作用。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四、简答题1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2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与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
19、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4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5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把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
20、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儿童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色”、“天蓝色”、“古铜色”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
21、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6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 “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 “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
22、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7保护和培养听力的方法:晶状体的变化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控制眼动的能力;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8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方法有:(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
23、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五、论述题1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
24、,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应该使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25、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以感知和思维相比,可以
26、说,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6岁的幼儿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幼儿的思维,此时虽有发展,但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2)幼儿的记忆、情绪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3)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4)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总之,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意义。感知的返回传导,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27、六、案例分析案例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
28、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案例2根据所给材料分析:(1)小孩可能患的眼疾是弱视。(2)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度不等,斜视。(3)最佳期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
29、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的活动,以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将该眼的遮盖物拿开2448小时,即会恢复。D四、简答题1简述注意的指向性。2简述注意的集中性。3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4简述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五、论述题1试述教学中幼儿注意的培养。2试述注意的规律与幼儿活动的关系。3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4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六、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
30、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三、名词解释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2定向性注意:婴儿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消失。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5有意注意:
31、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6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各种刺激作出选择性的反应,使儿童在一定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应,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8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
32、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的,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四、简答题1注意的指向性:(1)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使所指向的对象被反映得最完整、最清晰,而对其余的事物则往往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反映。(2)指向性不同,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注意指向某个对象,它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清晰、鲜明;反之,则变得模糊、暗淡。(3)注意的指向性使人有选择地反映某些事物,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清
33、晰印象。2注意的集中性:(1)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2)注意高度集中常使人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3)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从这一点说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3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1)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2)有意注意的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
34、的局限;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4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即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且用意志努力去保持注意。(2)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成人提出问题,往往能够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使幼儿有意地去注意某些事物。五、论述题1对幼儿注意的培养要依据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1)3岁前幼儿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
35、意。在整个幼儿期,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颖的事物对引起幼儿的注意有重要作用,如电视和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因此,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只有遵循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在恰当地利用这些新颖多变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鲜明、多变、强烈的事物在幼儿园的活动组织中对幼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也使得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只要幼儿感兴趣和
36、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漂亮玩具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例如,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读书、看报和观察幼儿等都属于有意注意。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使自己的活动有目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活动。幼儿如果明白老师、成人让他做的事,而且知道具体的任务
37、是什么,他就会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有意注意的。例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在纸上贴小鸟,告诉幼儿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纸,那么,幼儿的粘贴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并注意哪些情况。此外,幼儿的注意是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幼儿活动的复杂化及其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注意。2注意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范围
38、、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等方面。它与幼儿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用这些规律的教育意义。(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何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应该考虑到这些规律。教育意义: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
39、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
40、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另外更要注意,当要求幼儿注意两件或更多的事情时,其中有一件或几件应该是幼儿已经掌握的或熟练的,是幼儿能力范围之内的,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事物,否则,幼儿的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教育意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的注意力和精力;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
41、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根据注意广度的这些规律以及幼儿注意广度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在组织活动时,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而且任务具体,不能同时提出的太多,以免影响幼儿对某一活动任务的注意范围;在教授幼儿知识或讲述某一事物时,所使用的教具或所出现的事物一次呈现的不能太多;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因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帮助他们把这些注意的各个对象
42、联系起来,并且由于幼儿能够理解注意的对象,从而扩大幼儿的注意范围。教育意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段时间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3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种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应,并接受更多信息;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做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2)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与知
43、觉的发展,越是注意的对象,往往对该对象的知觉就越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觉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觉发展的指标。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注意与幼儿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等品质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学习的结果。4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
44、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3)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
45、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另一问题是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46、。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而且还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对此,教师要慎审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
47、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E四、简答题1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2简述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遗忘的规律。3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遗忘的干扰说。5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五、论述题1试论述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试论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3请说说幼儿记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你如何采取应对措施?4论述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六、案例分析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就能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