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1545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化—抗震专项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次1工程概况1.1建设地点1.2结构类型1.3结构信息1.4 建筑设计标高2设计依据2.1使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2.2参考资料2.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4设计基本参数2.5建筑抗震2.6 设计荷载3地基基础3.1水文地质条件3.2土层分布及工程特性3.3基础设计 4结构材料:4.1混凝土:4.2钢材:4.3 后砌填充墙体材料5结构设计:5.1结构单元划分5.2结构体系5.3楼盖布置5.4计算原则及输入信息5.5结果计算与分析 5.6裙房、连廊主要计算参数6裙房连廊主要计算参数8 特殊措施及结论9 附录9.1建筑初步设计图 9.2结构初步设计图9.3结构计算书详见各单体 1 工程概况1.1 建

2、设地点:苏州市东南环立交桥西南侧,京杭运河东、湄长港北。1.2 结构类型:本工程地下两层,地上22层,裙房4层,通过设置五条抗震缝地面以上分为南北两高层塔楼,塔楼高度92.800m,局部机房顶标高99.000,a区、b区两块多层裙房,裙房高度20.800m,连廊高度20.800m。区位划分图详见下图,结构信息见下表:结构信息:南塔楼北塔楼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地下层数22222地下室功能汽车库汽车库汽车库汽车库汽车库地上层数2222444主楼功能办公办公餐厅、指挥中心、展览会议连廊房屋高度(m)92.8092.8020.8020.8020.80标准层层高(m)4.04.05.25.25.2标准层

3、平面长(m)50.450.449.4725.128.34标准层最小宽度28.2828.2840.123.3711.3标准层折算宽度28.7528.7547.5523.8711.3地下室基础埋深10.910.910.910.910.91.3 住宅室内地坪标高0.00相当于黄海高程的3.600米.2 设计依据2.1 使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 建筑抗震设计

4、规范GB50011201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2.2 参考资料: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2009。 2.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5月提供的苏州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心地块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2-K-162)。2.4 设计基本参数2.4.1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4.2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2.4.3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5、为甲级,进行沉降验算。2.4.4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地下结构与土或水接触的部分为二a类,其余为一类。2.4.5 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取B级。2.5 建筑抗震:2.5.1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5.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塔楼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计算按6度(0.05g),核心筒抗震等级一级,框架抗震等级三级,抗震构造措施满足JGJ3-2010第3.6.3条的构造措施,由于框架部分分配的的地震剪力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总剪力的10%,故对墙体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裙房a区设

6、有调度指挥中心,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计算按6度(0.05g),框架抗震等级三级;裙房b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计算按6度(0.05g),框架抗震等级四级;连廊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由于连廊为单跨框架,抗震计算按6度(0.05g),框架抗震等级三级。2.5.3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本场地属于可进行工程建设的抗震一般地段,适宜本工程建设。场地内不存在对工程建设不利的液化土层。2.6 设计荷载2.6.1 恒荷载类别标准值(kN/m2)备注1坡屋面(不上人)5.0 + 板自重2平屋面(上人)4.0 + 板自重3楼面2.0 + 板自重4阳台2.0 + 板自重5地下室顶板(室

7、内)2.0 + 板自重6地下室顶板(室外)30 + 板自重内墙采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按3.0 kN/m2计算。外墙为玻璃幕墙按1.5 kN/m2计算。2.6.2 活荷载(根据荷载规范及业主要求)类别标准值(kN/m2)cq备注7屋面(上人)2.00.70.48屋面(不上人)0.50.709高低屋面4.010阳台3.50.70.511楼面3.50.70.412走道、门厅3.50.70.413卫生间(带浴缸)4.00.70.514卫生间(不带浴缸)2.00.70.415消防楼梯、消防前室3.50.70.316电梯机房10.00.90.817汽车库4.018施工荷载5.0水箱间、暖通、给排水等设

8、备按实际重量考虑。2.6.3 风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2.2条,基本风压取0.45kN/m2(n=50年),塔楼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放大系数取1.1,计算采用0.50kN/m2,风载体型系数取1.4。2.6.4 雪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全国基本雪压分布图”,苏州市的基本雪压为0.4kN/m2。2.6.5 计算程序:1)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9月版PKPM系列(高层版SATWE)软件进行整体计算,计算振型数不小于12个,部分内容采用手算补充。2) SATWE 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 2011年9月版3) J

9、CCAD 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2011年9月版3 地基基础3.1 水文地质条件苏州市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68 m(1999年),最低河水位为0.01 m,常年平均水位为0.88 m。最高潜水位为2.63 m,近35年最高潜水位约2.50m,最低潜水位水位标高为0.21m,潜水位的年变幅一般在12m,。苏州市历史最高微承压水水位为1.74m,最低微承压水水位标高为0.62m,近35年最高水位1.60m左右,微承压水水位年变幅约0.80m。3.2 土层分布及工程特性:根据勘探揭示,拟建场地自然地面下最大勘探深度116.30m以浅的土体为第四系冲湖积相滨海相碎屑沉积物组成。根据其岩性特征及其物理

10、力学性质的差异性,可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层,并细分为20个工程地质亚层。本场地内自地面起由上而下的土层分别为:1杂填土:杂色,松散。浅部0.30m左右以含碎石、碎砖的粘性土为主,下部为混凝土地坪及大量石块、碎砖等建筑垃圾为主。该土层拟建场地大多有分布,88剖面以北及南塔楼东南角混凝土地坪较多,其余以碎石块为主,厚度0.503.00m。系压缩性不均的低强度土层。2素填土:灰褐灰黑色,松软。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系及少量有机质,夹有少量回填的碎石等建筑垃圾,局部夹有淤泥质土。该土层拟建场地大多有分布,厚度为0.403.10m。系压缩性不均且高的低强度土层。层粘土:灰绿褐黄色,可塑为主。该土层拟建场

11、地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1.171.64m,厚度为2.304.20m。系中等压缩性,中高强度土层。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为主。含铁锰质氧化斑点,中下部粉质含量偏高夹少量薄层粉土。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4.15-2.86m,厚度3.104.6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2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为主。微薄层理发育,夹少量微薄层状粉土。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8.33-6.75m,厚度3.705.40m。系中等偏高压缩性,中低强度土层。3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微薄层理发

12、育,夹微薄层状粉土。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12.84-11.42m,厚度9.5011.0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软塑为主。薄层理发育,夹较多薄层状粉土,几乎呈互层状分布。稍有光泽,摇振反应无缓慢,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偏低。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22.84-21.65m,厚度6.707.6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1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为主。呈千层饼状,局部夹少量腐植物碎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30.09-28.

13、81m,厚度15.0016.60m。系中等偏高压缩性,中低强度土层。2层粉质粘土:灰青色,软可塑。土质较均匀,底部夹少量薄层粉土。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45.92-44.54m,厚度2.204.6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粉砂夹粉质粘土:青灰色,饱和,上部与下部呈密实状,中部夹粉质粘土较多时呈中密状。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薄层理发育,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局部呈互层状分布,上部夹有姜结石(粒径3cm左右)。该土层拟建场地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49.55-47.65m,厚度4.507.40m。系中等偏低压缩性,中高强度土层。1粉

14、质粘土:灰色,软可塑、软塑为主。偶夹粉土薄层。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56.05-53.15m,层厚4.007.2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2粉砂:灰色,密实,饱和。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次之,上部夹薄层粉质粘土。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61.34-59.42m,层厚4.806.50m,系中等偏低压缩性,高强度土层。3粉质粘土:灰色,软塑为主。局部粉质含量偏高,夹有粉土薄层。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66.84-64.95m,层厚3.505.50m。系

15、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粉质粘土:灰青灰色,可塑为主。局部粉质含量偏高。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70.84-69.78m,层厚3.505.0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偏高强度土层。 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可塑为主。层理发育,夹有较多薄层粉土。稍有光泽,摇振反应无缓慢,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偏低。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74.84-73.92m,层厚8.509.50m。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1(粉质)粘土:青灰色,可塑。粘土与粉质粘土多呈互层状分布。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偏高,韧性中等偏高。该土层拟建场

16、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83.95-83.14m,层厚1.502.80m。系中等压缩性,中高强度土层。2粉砂:青灰色,密实,饱和。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次之,夹少量薄层粘性土。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85.94-85.15m,层厚2.704.30m,系中等偏低压缩性,高强度土层。3粘土:青灰色,硬塑。含铁锰质结核。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89.72-88.44m,层厚1.703.30m。系中等压缩性,高强度土层。1粉细砂:灰色,密实,饱和。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次之,夹少量薄层粘性土。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

17、标高为-92.34-90.74m,层厚16.0016.80m,系中等偏低低压缩性,高强度土层。2粉砂夹粉质粘土:灰色,密实。夹较多薄层粉质粘土,几乎呈互层状分布。该土层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其顶板标高为-109.14-107.31m,本次勘探未揭穿,最大揭示厚度6.30m,系中等压缩性,中高强度土层。3.3 建筑场地类别及特征周期:根据本次勘察进行的实测波速试验结果,本场地20m以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为162.4165.1m/s(详见本报告所附的波速测试成果报告)。根据以上分析,按(GB50011-2010)第4.1.6条之规定,综合判定本场地属类建筑场地,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因其等

18、效剪切波速位于与类建筑场地分界线附近,按该规范第4.1.6条设计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场地覆盖层厚度可按100m考虑,等效剪切波速按160.0m/s考虑时的特征周期可取0.53s)。承 载 力 特 征 值 表 土层代号及名称抗 剪 强 度标准值地基承载力(kPa)Ck(kPa)k(度)按CK、K计算值fa静力触探确定值f0(0)标贯计算值fk物理指标确定的经验值fa推荐特征值fak1杂填土8.00*15.0*2素填土15.00*8.00*粘土56.9514.573022242062542001粉质粘土31.5915.331841631581681602粉质粘土2

19、4.2215.241411181161111103粉质粘土24.5015.33151144140130粉质粘土夹粉土23.7815.291481481601501粉质粘土24.5314.851491421331161202粉质粘土27.3415.15158148159145150粉砂夹粉质粘土8.1029.451622572082201粉质粘土26.6816.121671611611611602粉砂7.1230.741722482702403粉质粘土25.8814.83155159156150粉质粘土28.4315.33171200179180粉质粘土夹粉土25.4716.1416117115

20、71601(粉质)粘土46.9915.392622282202粉砂56.9530.351683402603粘土65.9215.813602612401粉细砂7.1131.421833403002粉砂夹粉质粘土6.5730.18159305222240本建筑基础拟采用桩基础,桩型选用钻孔灌注桩,高层下直径800,桩长约53米,桩端持力层为2粉砂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约4000kN;裙房和两层地下室下直径800,桩长约42米,桩端持力层为粉砂夹粉质粘土,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约2200kN,抗拔承载力特征值1300KN。 本工程住宅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为甲级,须对桩基进行竖向静载荷试验,并应在施工期

21、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3.4 基坑支护及降排水由于基坑周边与道路、其它建筑物基础间距较近, 基坑开挖时为了不影响周边道路、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其安全,基坑开挖时应由相应资质的单位做好基坑支护及降排水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并注意打桩和开挖的顺序;根据岩土工程详勘报告中所述,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丰富, 开挖时应进行降水、排水,降水可采用井点降水或管井降水,并在基坑周边设护坡桩处设止水帷幕,施工期间应密切观测周边环境的变化。4 结构材料:4.1 混凝土:塔楼标高-11.10040.750柱、剪力墙为C50,梁板为C40;标高40.75060.750柱、剪力墙为C40,梁板为C30;其余各层为C30

22、。裙房与连廊柱、梁、板为C30。圈梁、构造柱C20,垫层C15。筏板、承台和地梁为C40。4.2 钢材: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E级钢筋,fy=360 Mpa,其余均采用HRB400级钢筋,fy=360 Mpa。4.3 后砌填充墙体材料地下室内隔墙采用MU5.0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M5混合砂浆砌筑。0.000以上内墙墙体采用M5.0混合砂浆,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容重大于1.5kN/m2。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砌墙与构造柱、柱、剪力墙等有可靠的拉结。楼梯间横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12

23、0厚钢筋砼带,内配410, 6200钢筋.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5 结构设计:5.1 结构单元划分:上部分为南北两塔楼,裙房共有两块,连廊一块,均与塔楼脱开,在地面处通过地下室连为一体。5.2 结构体系:本工程南北两塔楼均为地上22层,地下为2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裙房均为地上4层,地下2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廊为地上4层,地下2层,采用组合楼板加钢梁的框架结构。5.3 楼盖布置:楼屋面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一般楼层板厚为120mm,局部为150mm板厚;2层、21层及22层板面开大洞,开洞附近板厚取200mm,具体开洞位置

24、参见图纸。楼板开大洞引起的楼面削弱采取加厚洞口附近的板厚且双层双向配筋予以加强。梁截面详见结构平面布置图5.4 计算原则及输入计算信息:5.4.1计算原则:1) 按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进行整体计算;2) 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地震作用影响;3)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4) 结构的内力与位移按弹性方法计算;5) 严格控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其楼层扭转位移比不得大于1.5。6) 侧移刚度按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算法,侧移刚度比计算时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7) 地震反映分析方法采用“总刚分析方法”;8) 轴压比限值(三级框架柱轴压比限值0.9;二级核心筒最大轴压比为0.6

25、):5.4.2输入计算信息:塔楼结构规则性信息不规则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梁扭矩折减系数0.4地震烈度6(0.05g)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6场地类别III中梁刚度增大系数2框架抗震等级三级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1.0核心筒抗震等级二级0.2Qo调整起始号1是否考虑偶然偏心是是否考虑P-Delt效应是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是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不作为刚域计算振型数18结构阻尼比5%活载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0.5结构重要性系数1.0周期折减系数0.8裙房、连廊结构规则性信息不规则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梁扭矩折减系数0.4地震烈度6(0.05g)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6

26、场地类别III中梁刚度增大系数2框架抗震等级四级(裙房a区、连廊三级)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1.0是否考虑偶然偏心是是否考虑P-Delt效应是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是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不作为刚域计算振型数12结构阻尼比5%活载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0.5结构重要性系数1.0周期折减系数0.75.5 塔楼计算结果及分析:5.5.1 房屋高度和高宽比:楼号高度(m)平面尺寸(m)高宽比核心筒平面尺寸核心筒高宽比备注南塔楼99.9050.4x29.43.4026.0x9.210.9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至构架顶北塔楼99.9050.4x29.43.4026.0x9.210.9南塔楼和北塔楼均属于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

27、建筑,高宽比均满足高规3.3.2条要求。5.5.2 平面扭转不规则(高规3.4.5):楼层扭转位移比南塔楼 北塔楼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171.20Y向1.391.39最大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171.20Y向1.391.39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之比大于1.2,属于扭转不规则,但均小于1.5。5.5.3 平面凹凸不规则(高规3.4.6):本工程无平面凹凸不规则。5.5.4 楼板局部不连续(高规3.4.8):南北塔楼板开大洞削弱后按JGJ3-2010第3.4.8条采取相应构造措施予

28、以加强: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配筋率不小于0.25%;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配筋计算时,采用弹性板计算。5.5.5 侧向刚度不规则(高规3.5.2):计算层侧向刚度与上一层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0.9。南塔楼北塔楼所有计算层的最小值Ratx21.30651.3037Raty21.35911.3579本工程侧刚连续无突变。5.5.6 竖向构件不连续(高规3.5.4):5.5.7 本工程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连续贯通。5.5.8 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高规3.5.3):楼层受剪承载力之比南塔楼北塔楼所有计算层的最小值X向0.880.89Y向0

29、.870.88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之比均大于80%,因此,本工程不属于楼层承载力突变。5.5.8 刚重比(高规5.4.1及5.4.4):南塔楼北塔楼刚重比X向5.796.15Y向4.994.94刚重比均大于1.4,满足高规5.4.4条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要求。刚重比均大于2.7,满足高规5.4.1条规定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5.5.9 自振周期T(s)转角平动分量(x+y)扭转分量(t)南塔楼T12.486282.150.02+0.970.02T22.3022171.690.88+0.030.09T32.0384174.380.11+0.010.88Tt

30、/T10.8200地震作用最大方向0.377北塔楼T12.485184.860.01+0.980.02T22.2378174.710.82+0.020.16T32.0134178.030.18+0.010.81Tt/T10.8102地震作用最大方向1.218根据振型计算结果:T1,T2为平动周期,T3为扭转为主。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均小于0.9,满足规范要求。5.5.10 剪重比(高规4.3.12)南塔楼北塔楼剪重比(底层)X向1.05%1.05%Y向1.12%1.12%剪重比均大于0.8%,符合规范要求。5.5.11 有效质量系数南塔楼北塔楼有效质量参

31、与系数X向95.80%95.36%Y向94.81%94.50%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90%,符合规范要求。5.5.12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高规3.7.3)南塔楼北塔楼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26231/2730Y向1/ 21431/2099风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 49781/5337Y向1/ 20651/2063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800,满足规范要求。5.5.13 剪力调整系数根据高规9.1.11条第13款规定,由于框架部分分配的的地震剪力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总剪力的10%,故对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增加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注值的15%,并对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

32、力标准值乘以1.1。具体调整结果详见计算书。5.6 裙房、连廊计算结果及分析:5.6.1 房屋高度和高宽比:楼号高度(m)平面尺寸(m)高宽比备注裙房a区21.150.26x50.260.41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至屋顶裙房b区21.127.18x260.81连廊21.128.34x19.171.105.6.2 平面扭转不规则(抗规3.4.3):楼层扭转位移比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191.301.26Y向1.341.201.23最大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261.321.33Y向1.341.201.23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

33、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之比大于1.2,属于扭转不规则,但均小于1.5。5.6.3 平面凹凸不规则(抗规3.4.3):裙房a区凸出尺寸与总平面尺寸比为0.48,属于平面凹凸不规则。采取以下相应构造措施予以加强:在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影响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之比为1.26、最大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为1.33,均小于1.4;配筋计算时,大洞口周边采用弹性板计算。裙房b区、连廊无平面凹凸不规则。5.6.4 楼板局部不连续(抗规3.4.3):裙房a区开洞面积与楼层面积比为32%,楼板开大洞削弱后按JGJ3-2010第3.4.8

34、条采取相应构造措施予以加强:洞口附近楼板加厚为150mm,提高楼板配筋率,配筋率不小于0.25%;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配筋计算时,大洞口周边采用弹性板计算。另外裙房b区开洞面积与楼层面积比为61%,开洞率较大,除了采用裙房a区上述措施外,建两个模型,其中一个正常建模,另一个2、4层按夹层建模,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25 Y向1.15,最大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X向1.26 Y向1.15;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1543 Y向1/1647,风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3802 Y向1/3463,仍满足规范要求。5.

35、6.5 侧向刚度不规则(抗规3.4.3):计算层侧向刚度与上一层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0.9。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所有计算层的最小值Ratx11.35421.32171.2347Raty11.37471.44741.4557裙房、连廊侧刚连续无突变。5.6.6 竖向构件不连续(抗规3.4.3):裙房、连廊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连续贯通。5.6.7 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抗规3.4.3):楼层受剪承载力之比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所有计算层的最小值X向0.831.000.85Y向0.820.960.83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之比均大于80%,因此,裙房、连廊不属于楼层承载力突变。

36、5.6.8自振周期T(s)转角平动分量(x+y)扭转分量(t)裙房a区T11.1608127.580.33+0.560.11T21.132633.220.67+0.290.04T31.006692.920.00+0.160.84Tt/T10.8671地震作用最大方向-29.062裙房b区T11.0528108.370.10+0.870.03T20.995520.760.83+0.120.05T30.8127162.980.08+0.010.91Tt/T10.7719地震作用最大方向-80.444连廊T11.1548115.110.17+0.770.06T20.896225.370.82+0.1

37、80.00T30.6527126.710.03+0.050.91Tt/T10.5652地震作用最大方向40.133根据振型计算结果:T1,T2为平动周期,T3为扭转为主。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均小于0.9,满足规范要求。5.6.9剪重比(抗规5.2.5)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剪重比(底层)X向2.43%2.51%2.59%Y向2.24%2.52%1.97%剪重比均大于0.8%,符合规范要求。5.6.10有效质量系数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有效质量参与系数X向100%99.50%100%Y向100%99.50%100%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90%,符合规范要求。5.6

38、.11结构最大层间位移(抗规5.5.1)裙房a区裙房b区连廊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14241/13221/1421Y向1/12801/14081/1475风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44391/37371/1153Y向1/48581/35221/2448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550,满足规范要求。6 特殊措施及结论6.1特殊措施6.1.1南北塔楼的第2层、第21层和第22层、裙房楼板大开洞,采取以下加强措施:计算时洞边楼板采用弹性板计算;对开洞周边楼板板厚加厚;配筋双层双向拉通,适当提高楼板配筋率。6.1.2由于大开洞带来的跃层柱,对此类柱进行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相邻柱

39、子剪力进行复核其承载力,箍筋全高加密等技术加强措施。6.1.3对于核心筒与大跨度框架梁相交处若平面外无墙肢,则设置扶壁柱来调节梁端弯矩,不能设置扶壁柱处,则在墙内设置暗柱,并对框架梁梁端弯矩进行调幅,保证暗柱受弯承载力不小于梁端截面受弯承载力的1.1倍。6.1.4北塔楼在地面处的南侧设置了下沉式庭院,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同时为了有效的传递高层的地震基底剪力,在下沉式庭院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北塔楼嵌固剪切刚度计算时不考虑南侧下沉式广场的有利作用,同时对北塔楼西侧汽车坡道设置部分抗震墙来进行基地剪力的传递。6.1.5南北两塔楼在20层以上体型伸进尺寸大于规范规定的25%

40、,按规范补充了弹性时程分析,弹性时程分析法计算所选取的三条波均满足规范要求,CQC法计算结果均包络住弹性时程法计算结果。6.1.6附着于屋面的设备以及二次设计的坡屋面,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可靠的连接或锚固。6.1.7由于连廊上部局部为单跨,角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柱子剪力系数放大2倍,箍筋全高加密等技术加强措施;采用中震弹性计算,复核框架柱配筋。6.2结论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分析和所采取的抗震措施,本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结构选型合理,平面、立面布置的规则性符合要求,具有较好的抗震、抗风性能,在施工图设计时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确保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具

41、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整体刚度和延性,使本结构设计安全使用,经济合理。7 附录7.1建筑初步设计图7.2结构初步设计图1) 桩位平面布置图2) 各层梁板柱结构平面图3) 结构初步设计图7.3各单体计算书 南塔楼结构计算书:1)塔楼嵌固判别 2)上部结构SATWE计算总信息 3)上部结构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4)上部结构位移输出文件 5)上部结构墙柱倾覆比及0.2V0 调整系数 6)上部结构平面简图 7)上部结构荷载简图 8)上部结构墙柱轴压比 9)上部结构配筋图北塔楼结构计算书:1)塔楼嵌固判别 2)上部结构SATWE计算总信息 3)上部结构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4)上部结构位移输出文件 5)上部结构墙柱倾覆比及0.2V0 调整系数 6)上部结构平面简图 7)上部结构荷载简图 8)上部结构墙柱轴压比 9)上部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