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关于春天的图片,和放春的录音带,让生感受一下春天,从图片上寻找春天的气息。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
2、读,教师解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 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
3、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 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 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朗润(rn) 嗡(wng) 酝酿(yn ning)窠(k)巢 宛转(zhun)应和(h) 嘹(lio)亮 薄(bo)烟 黄晕(yn) 蓑(su) 笠(l)抖擞(du su) 朗润:明亮润泽。朗,明亮。润,滋润、润泽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
4、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黄晕: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朗读要求: 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问题:(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 (1)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理清文章结构:(
5、1)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2)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6、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赏析课文。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1、简析“盼春”。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
7、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 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
8、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3、学生品读、揣摩语言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1) 春草图(第3自然段)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
9、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明确: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E、 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 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
10、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 带给人的欢乐。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2)春花图(第4自然段)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11、,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
12、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 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 “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 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春风是无形的,看
13、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 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
14、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
15、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作业布置:合作学习春雨图,迎春图。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明确:“斜”“织”字写
16、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
17、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5)迎春图(第7自然段)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
18、”写人在争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4、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
19、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 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 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四、课堂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
20、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济南的冬天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重点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难点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前两
21、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
22、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四、课文精讲1分析第1自然段。(1)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通过三组对比来写。北平的寒济南的暖北平冬天要是
23、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伦敦的暗济南的明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热带的热济南的温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是
24、什么意思?“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常明亮。(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
25、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阳光朗照图(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
26、舒适、温暖的环境。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雪后初晴图(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27、,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雪后远山图小组朗读
28、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空灵水晶图(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9、。(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二、巩固理解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
30、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3研读思考:本文的写景
31、抒情有什么特点?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地道出了
32、“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三、文章主旨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写作特点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33、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雨的四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重点朗读,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难点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一、新课导入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
34、,奏出欢快和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二、作者简介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三、整体感知1本文语言优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情感、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5、读准字音、节奏,体会作者感情。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1)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喜欢雨?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2)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布局的?总分总(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四、课文精读1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从感官、修辞
36、、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老师适时指导、点评。(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将树拟人化,赋予了树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
37、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这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景象。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4)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5)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2老师小结:岁月像一条
38、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喜欢雨。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描绘四季的雨。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五、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雨的四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渴望之情,热爱生命之情。六、写作特点1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文章开门见山,一句“我喜欢雨”干净利落地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再以“无论什
39、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一句强调对雨的喜欢之情,同时为下文按季节写雨张本。“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则概括了雨的总体特征美。事实上全文正是围绕“喜爱”和“美”这两点展开描绘的。接下来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对雨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绘。写了春雨的娇媚、柔情,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写了夏雨的“热烈而又粗犷”;写了秋雨的“端庄而又沉静”;写了冬雨的“自然、平静”。之后,在“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一段中总括四季,集中抒情。以一个排比句写出了雨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和独特的心灵体验,表达了自己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最后,作者以一句精练而深情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收束全文。既照应了
40、开头,也再次强调了雨“美”的特征和自己对雨的爱恋之情,深情隽永,令人回味。2诗意浓郁,美妙动人。作者将很多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例如,在文章第1段,作者用“她”来称雨,形象、亲切。在春雨中,“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用语新颖别致。作者说秋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将秋雨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写得十分充分。作者还用许多形象的比喻句,让自己心中的雨洒落到读者眼前。例如,写春雨时,他写道“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是多么娇柔、多么珍贵的雨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
41、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
42、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43、。2理解诗句大意。(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2)集体解疑。(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四、课文精读观沧海1简介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
44、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
45、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7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2细读品味:(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