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简答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801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美学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美学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美学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美学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简答题.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答:美学与哲学有联系:1)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做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独立前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美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3)哲

2、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4)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斗争也会在美学中清晰地得到表现。美学与哲学有区别: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答:1)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则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因此艺术既是艺术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2)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往往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3)美学和艺术学所研究的有关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往往一致,如艺术典型等。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3、怎样?答:1)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诸如直觉、知觉、意象、领悟等等,因此,研究美学也就必然与心理学有关,否则,美感研究也就不会深透。2)美学史上的许多美学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美和审美的本质问题,如西方近代美学中颇有影响的“快乐说”、“距离说”、“移情说”、“精神分析说”等等。6、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怎样?答:1)善与恶等价值判断是伦理学要研究的问题,美与丑等价值判断则是美学要研究的问题,两者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显的;2)但是,善恶美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美的东西应该是善的,恶的东西往往也是丑的。3)历史上不少美学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国的孔子等往往在

4、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时,把它们与善、恶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都强调了美与善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论断,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观点。这样就使得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7、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说”错在哪里?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许多高等动物也像人类一样,能够进行审美活动。他说:“几乎不容臵疑的是,许多动物能够欣赏美的色彩,甚至美的形式,例如,某一性别的动物个体会努力在异性面前展示它们的美,这就是一个明证。”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审美不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2)美感反应也不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一种

5、情感上的愉悦。这些却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3)不少动物虽然会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美,或者会对异性所展示的某种色彩、声音引起特定的反应,但这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性选择,而不是对美的展示或欣赏。达尔文却把本能性的反应说成是美感,这是不正确的。8、自然美是人创造的吗?答:是。我们说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当然也包括在内。可是有人却认为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与人的创造无关。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搞清楚下边两个问题:1)自然与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不是

6、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领域中显示出来的美,它当然离不开自然,但更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它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自然美与实践的两种形式关系。A直接的形式,自然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整治过的自然所产生的美,这些美都直接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B间接的形式。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与人生对立关系的自然所产生的美。以飞雪的美为例,飞雪的美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欣赏对象,与人的实践有关。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很低,无法抵挡飞雪的威胁,这时的飞雪是不美的。随着人们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水平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了,飞雪对人的威胁也就基本解除,这样,它与人们的关系也由对立转向亲近。再加上飞雪

7、具有一种非常宜人的自然素质,从而具有无比动人的审美属性。此时,飞雪的自然属性仍然没有变,可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它却成了人的欣赏对象。因此飞雪固然不是人所创造,飞雪的美却是人创造的,一切自然美都是人创造的。9、简述自然美的发展与人的实践。答:1)自然美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美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任何情况下,自然美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显示。2)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由于没有人和人的实践,自然界是无 1所谓美与不美的。3)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人的实践活动还不能很好展开,人的自身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肯定的情况下,大自然要成为人类的

8、审美对象是困难的。4)只有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人类的各种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这时,大自然也就从过去令人可怖的对象成为人类可亲近的对象,于是也就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5)历史上,自然界中最早与人建立审美关系的对象是动物而不是植物。这是因为他们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动物,最能显示他们本质力量的对象也是被他们猎取的动物。只有当他们的生产生活由狩猎发展到农业,他们才与植物打交道,他们的装饰品也随之由动物装饰发展到植物装饰。总之,自然美有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拓展的过程,但这种发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各种主体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10、“环肥燕瘦之美”说明了什么?答:1)“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十

9、分典型地揭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形容美女不同体态的一句成语。环肥是指唐代美女杨玉环,她体态丰腴,却有令人销魂之美。燕瘦是指汉代一位名叫赵飞燕的艺妓,她虽身材苗条,但也很美。2)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体的美与其他的美一样,与一定的时代风尚有关,唐代以胖为美,汉代却以瘦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这在服饰打扮上尤为明显。这既使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美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3)人体的美在胖与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又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存在一定的度,一是不能违背生理发展的规律性,二是不能违背人生活动的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片面

10、地追求胖或瘦,超过了一定的度,只能走向美的反面。11、欧米哀尔何以会美?答:1)欧米哀尔(又名老妓)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所创作的一尊塑像。生活中的欧米哀尔是一名妓女,年轻时十分漂亮,可是,罗丹表现的却是她老年的丑相。当年这尊塑像在卢森堡美术馆展出时,有内行的欣赏者发出“丑得如此精美”的赞叹,这种赞叹是正确的。2)艺术的美不在于对象是否美,而在于艺术家创造得是否成功。生活中的欧米哀尔,其形体无疑是丑的,但艺术作品如果创造得好,作为艺术形象来说仍然是美的,雕像欧米哀尔应当是属于这样的作品。3)曾几何时,雕塑艺术只有表现美的对象,而不能表现丑。罗丹的欧米哀尔显然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反叛。他

11、认为雕塑可以表现丑,关键是艺术家必须掌握化丑为美的“点金术”,这就是典型化。在欧米哀尔中,这位老妓的外形虽然还是丑的,但是由于艺术家的创造,使得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她的丑成了她坎坷人生经历的苦难印记。面临这部“打开的书”,欣赏者在获得审美愉悦之余必然也会进行深深的思索。无疑这是一部很美的作品,是雕塑领域的经典之作。12、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然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和复杂的,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2)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

12、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3)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重要特征,也是造成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4)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丑的事物经过特殊的处理就可以转化成美的事物。正是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得美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从而造成了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13、简述我国当代美学界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答: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学中的许多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争论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有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其理由是a能更好地划

13、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B有很大的涵盖面,可把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全部包括进来。C从方法论上看,深入研究生活美,就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2)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其理由是:a从美学史上看,绝大部分美学家都是联系艺术来谈美学问题的。B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要远远超过实际生活中的美。C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就会更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体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样,既有中心又抓信了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强调从审美实践出发,把审美活动看作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自由创造,随着实践

14、的发展,审美活动也不断丰富和扩大。14、什么是“自下而上的美学”?答:1)“自上而下的美学”是一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相对立的美学研究方法。它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于1876年出版的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来的。2)费希纳把柏拉图以来,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认为这种美学所采用的是一种思辨演绎的方法,容易产生忽视个别,甚至以一般代替个别的毛病。因此,他觉得美学研究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就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创建了实验美学,并身体力行,积极实践。a他坚持从感性的经验出发,通过大量的具体材料来总结、归纳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

15、理。b他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对一定人群进行心理测试,以此来测定各种令人愉快的 2审美形式。C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十三条审美心理学原则。费希纳尽管在具体做法上有些简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理论上的创见也不突出,但是,他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思路,导致了现代西方美学研究重心从美的本质(审美客体)向审美经验(审美主体)的转移,也促使各种形形色色的审美心理学派别、思潮的不断涌现。费然纳被人誉为“现代西方美学之父”,把他的美学称为“美学上第二新纪元”。15、简述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答: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

16、哲学的重要内容,与美学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人类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与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就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凭借唯物辩证法,可以科学地揭开美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2)强调客观,尊重现实。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美学,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来研究审美活动的规律。这也就可以使美学研究避免许多理论上的错误。3)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

17、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美学研究不能割断历史,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点就能科学地揭示美学发展的轨迹。16、简述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答:美学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美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1)多样性。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可以有哲学方法、文艺学方法、伦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可以抓住一个侧面,来研究美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把具体的审美现象

18、与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联系起来研究,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历史的和现实的审美现象。3)多层次性。美学研究可有多种方法,而多种方法间又可有不同层次。A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之别。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对各种具体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各种具体方法之间也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各种具体方法在应用中也不能等量齐观,它又可有层次上的区别。17、美学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基本原则。答:美学研究中可采用各种具体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中,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审美活动的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的审美现象,从运动变化

19、中,从审美现象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的审美观念同样也在历史地运动着变化着。因此,美学研究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本质。但是,审美活动又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因此,美学研究又要珍视现实贯穿逻辑的方法,也就是要抓住具体的审美现象,深入探究它的奥秘,把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美学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又要从人类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实际出发,详细占有大量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切莫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使美学成为空中楼阁。1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

20、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这三个部分是统一在一起的,是不能机械分割的整体。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3)美学中的许多问题,诸如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等等,这些理论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紧密的联系。即使某些问题只侧重哲学中的某一部分,但也不能与其他部分分割。4)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关审美欣赏理论中,不难看到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了其不可动摇的基石。在

21、其他一系列美学问题的论述中,我们都可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石的作用。19、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怎样?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尽的论述。他们论述了异化劳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马克思说:“(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这说明异化劳动具有两重性,既创造了美,又制造了丑。此外,马克思又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恩格斯也说:“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除吃饭和睡觉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一切时间,使他没有一点空闲去呼吸新鲜空气或欣赏一下大

22、自然的美,更不用说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这就是说,劳动虽然创造了美,但这美却与劳动者无缘,因为过度的操劳和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丧失了自由,从而也丧失了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3第二章美论1、简述美和美的东西的区别。答:1)美的东西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是从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件东西当它与人处在这一特定关系时,它是美的;当它处在另一种关系时,可能变成另一种美或甚至不美了。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3)美的东西不仅漫无边际,而且还会自相矛盾。同一件东

23、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不能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简评“美是形式”说。答:提出“美是形式”或“美在于形式”的美学家,主要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及阿奎那、达?芬奇、荷加斯、费希纳等人。我们认为,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历久不衰的求解路径,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但是这一求解路径还有许多片面性。1)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来论述美的本

24、质。要知道美固然离不开物,但更离不开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生价值的显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孤立的自然形式不论是曲直方圆都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固然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美的,因为形式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与人生价值有关。3)认为美在事物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一定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物质属性是美的构成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客观物质属性中来探求美,或是直接把美看作是事物的感性形式,那是片面的。3、简述美是“理念说”在西方的发展。答: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25、家提出的“理念”,就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所以,它不属于主观范畴,而是客观范畴,理念说就是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来探求美的代表。1)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和会饮篇中明确把“美本身”说成是“美的理念”。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其原因就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本源。他认为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2)罗马时代哲学家普罗提诺继承了这种理念说,认为“世界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个“理型”也即理念。但他又把这理念解释为神,认为世间

26、的事物“由于分享了来自于神那里的理性,而成为美的了。”这样就使理念说更富有神秘色彩,从而成了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的思想源头。3)到了黑格尔那里,理念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也认为美是来自于理念,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由于理念是真的,因此美也是真的。由于美必须是“感性显现”,因此,它必须具有放光辉的感性形式。由于理念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美也是发展的、变化的。这些都是他远远超越柏拉图的地方,但他也与柏拉图一样,认为美不是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理念,因此,也就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4、如何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答:这是黑格尔对美下的一个

27、定义。他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理念先于现实世界,是世界万物的源,也是美的源,但他的理论却又要高于柏拉图。他说:“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说得更严格一点,美与真却早有分别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美所作的一段很重要的论述。尽管他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头足倒立的,说得也有点神秘莫测,但他对美所下的定义及阐述却有其可贵的长处。1)他认为美或艺术不只是一种形式,而且也是有内容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个内容就是理念,或意蕴、心灵,所谓显现就是现外形、放光辉的意思。当理

28、念通过具体的、放光辉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这个理念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2)他认为美或艺术不只是感性的、形象的,而且也是理性的,是理性、感性的统一。因为美或艺术与哲学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所不同的是,哲学中的理念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来表达的,美或艺术中的理念,却要显现为具体的、动人的感性形式,因此,它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3)他还根据这一定义,认为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并通过心灵的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观照自己、实现自己。对待黑格尔的美学,应该扬弃其唯心主义外壳,吸收其合理的内核。5、简述“主观心意说”。答:一些美学家从主观心意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认为美既不在于客观事物,也不在

29、于客观精神,而在于主观心意。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美在愉快说”又可以分经验派和快乐派等。“经验派”的基本 4特点是重视感觉经验,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惟一源泉。他们把美的根源也归结为感觉经验,认为外部世界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如果是愉快的经验那就是美的,反之,如果这种经验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经验,那就是不美的,或者是丑的。美丑的根源不在于对象,而在于主观经验。这就完全抹煞了对象本身的审美属性,“快乐派”所强调的是快乐,美国的马歇尔认为“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桑塔耶纳也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这就把美完全看成是

30、一种“主观的特性”。“美在无意识的欲望”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认为美的本质和起源都在于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是人的欲望在审美中得到满足的反应,没有这种欲望的满足,也就没有美。总之,“主观心意说”使美的本质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联系,这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把美看成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完全否认了衡量美的客观标准。6、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答:“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核心,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美的本质和根源就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人的美感也就是欲望在想象中所得到的

31、满足感。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从而补偿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性的满足。我们认为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的面纱,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片面地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却不能不说是他的局限。1)他用性欲和本能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不要说许多作品根本与性无关,就是像俄狄浦斯王这样的悲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恋母情结”。2)抬高了无意识的地位。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的很多活动包括艺术创造活动,虽然也有一定无意识的参与,但从根本上说却是有意识的。他把艺术和美以及一切创造活动都臵于无

32、意,是片面的。3)他虽然也说要发展人的理性生活,但他如此宣扬性本能冲动,这在客观上会给生活带来性自由的恶果。7、如何理解从审美实践活动求解美?答: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求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美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东西,它是客观的,但是这个客观也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物,而是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理解的客观。1)这个“客观”是由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所创造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样,探讨美的本质的逻辑起点就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2)马克思主义还发现,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创造了人的价值。正是由于人在劳动中

33、能够创造性地把人的本质力量转移到客观世界中去,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对象,从而使对象有了美。3)马克思还发现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和个性的人,而且还是社会化了的人,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这种社会化了的人,不是分裂的人、片面的人,而是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点:a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b感性和理性的统一;c个性和社会规范的统一;d符合人类本能欲望的需要;e适合社会价值规范的要求。美离不开这种社会化的、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想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社会化了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个基点上,马克思对

34、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的论述。8、简析“美是完满说”。答:“美是完满说”在历史上不少美学家都有过类似的主张,但内容差异却很大。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最完满的美,但这是理念的完满。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和17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主张美是完满,但这种完满却来自于神和上帝。鲍姆嘉登认为“完善就是美”,他指的却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看上去似乎是反对完满说的,其实他反对的只是美与概念的联系,他自己所说的“神美规范”实际上是完满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歌德也非常 强调完满,他所指的完满是自然发展的完满,特征和

35、性格的完满。任何事物,符合了自然的目的,健康地发展,这时就是美的。前面几位美学家所指的完满,都是要求美的形象必须符合预定的要领和目的,所以是唯心主义的,歌德主张的却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完满,这是唯物主义的。9、简评“美在愉快说”。答: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1)美总是与愉快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2)由于愉快是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有人就着重于探讨内心的反应和人的美感体验,这样就有利于补救把美视为纯粹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性。3)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的快感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欣赏悲剧时,人们也会一面流泪,一面获得审美的满足。此说也有不少弊端。1)美可以是愉快的,但愉快却不一定美,如某

36、种生理快感。2)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说明美感不等于快感。3)把美感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把对美的追求当成庸俗享乐的追求。我们说美虽然使人愉快,但仅仅是愉快还是不能说明美。我们应当追问:为什么美能给我们带来愉快?什么样的愉快才是美的?510、如何看待“移情说”?答:“移情说”是现代西方美学中代表性的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情感,因而使人感到美。这种美论强调感情的外射。经过这一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此类移情现象,在生活中、自然中、艺术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一理论抓住

37、了移情现象,强调情感,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有片面性:1)过分强调情感,因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移情论者只抓住情感,而抹煞其他,如认识力量、意志力量等。2)人的本质的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统一、想象力与理解力的统一、理智与感情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然后得到实现。移情论者抹煞了实践活动,把人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化为静态的观赏关系,这是不对的。3)只强调了情而忽视了物,忽视了对象一定的性质和形式结构,这也不对,为何垃圾不能产生美感,显然与对象的物质有关。4)感情有高尚与卑贱、美与丑、时代、阶级之分,并非一切感情都可移向外物,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论者忽视了对

38、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关系。11、如何看待“距离说”?答:此说强调人在审美时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美也就在距离中产生。“距离说”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在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他以海雾为例,认为人在海上航行时,看到乳白色的海雾迷迷茫茫,影影绰绰,就觉得很美,但若想到海雾会影响航程,甚至出现海难事故,于是美就消失了。因此,他主张人在欣赏时,必须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让距离消失,要若即若离,适可而止才行。美在距离的说法,从欣赏和创作的实践来看,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艺术虽然离不开生活,

39、也毕竟不是生活,但“距离说”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来探求美,而是把美的产生归结为距离,似乎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纯粹是一种欣赏者的态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这就不是要我们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相反地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愈深入生活愈是能按照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来改造现实,把现实塑造成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这时就愈美。可见“距离说”只看到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它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12、简评“时间距离说”。答:此说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文艺欣赏中必须

40、与作品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否则,由于时间太近,利害的联系太密切,就很难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如果阅读隔代作品,由于时间的拉开,这样一方面就能不断消除遮蔽13、简述我国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过几次大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美是主观说。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吕荧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太说:“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他们都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的美与丑,都是由人决定的。这种观点受到较多人的批评,认为他们否认了美的客观性,颠倒了美与美感的关系。2)美是客观说。以蔡

41、仪为代表。认为美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一种客观存在,“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影响美。至于社会事物的美,“未必是不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也未必是超时代、民族、阶级的”自然美,与社会无关,人类社会出现以前也就有了,只是没有人欣赏罢了。不少人肯定了客观论者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但也对他们所认为的美不受社会制约的观点提出批评。3)美是主客观统一说。这是解放后朱光潜所坚持的观点。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物质”。这种“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物的形象”

42、就是艺术形象。美是艺术的特性,因此,自然美也“是一种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正因为他用艺术来解释美,那么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美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美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第二性的”。有人批评他否认生活中的美,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也有人批评他不该把自然美等同于艺术美。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它可以离开欣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美是社会的,它离不开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因此,他所说的客观性,是指物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性。他说的社会性,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的、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

43、性的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正因为美离不开人类社会,所以他认为人类社会出现前自然界没有美,正因为美是客观的,任何个人面对 6着美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否定它。自然之所以美,关键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的观点,得到美学界较多人的支持,却也遭到其他学派的批评。14、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答: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否定美的普遍性或绝对性的相对主义学说,如我国先秦时代的老庄,古希腊时代的智者派等。文艺复兴后,在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股否定美的可认识性和可定义性思潮,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丢勒、18世纪的A?阿里生和托马斯。理德等,他们都认为对美下定义是不可能

44、的。在现当代的西方美学界,何以会出现这种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倾向呢?原因有二: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反传统倾向,如盥洗器具、尿斗、破布都可成为艺术展品,这种艺术的怪异化,使原先对美和艺术的观念出现了极大的反差。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 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15、为什么说美是可以下定义的?答:我们认为,美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下定义的。1)从需要上来看。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既需要语义化的阐述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

45、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惟有如此,才能让美这盏人类的心灵之灯永放异彩。尤其在今天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要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而美正是人性高贵一面的表现,因此,对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2)从可能上来看。对末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和人的精神活动本质,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凭着对人生真理的憧憬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不断走向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美的本质问题是可以探讨的。16、为什么说美的观念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答:1)社会生活中的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的美,也会随着自然条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

46、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审美对象,也将会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的不同而着上了人的品格,从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性质与样式,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2)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自己的人格力量、道德精神或心灵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使审美对象贯着人的品质,着上人的气息,从而使对象成为有生命感的东西。这样,美就不像以往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它是某种物质的属性,或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的属性。3)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A必须有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B每个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的不同,才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美。4)美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

47、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5)因此,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核心内涵就是: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和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交作用下,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探讨美的本质时,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探险究美的形成和创造。17、何谓“人生相”与“创造相”?答:人生相与创造相的共同点:都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生相有三个要点:1)人生的意识;2)人

48、生的反思与反悔;3)人生的价值。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18、如何理解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解决美的问题的巨大合理性?答:1)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上,艺术、美与与人生之间有着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无疑是一

49、个有效的理论视角,而这种理论视角首先就深埋于某种审美人生观之中。“人生”应该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既然美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那么,我们自然还应探寻“美”在人生的各种条件和情境下得以形成的作用力。由于宇宙人生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美也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美得以形成的作用力归结为“创造”。在求解美的问题时,除了驻守于为根本的“人生相”外,还应深入到它的第二相,即“创造相”。2)由于人对现实的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的特点则在于人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现时又是自由的、事情的关系,这样,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能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性力量。3)美的问题上以 7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