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163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目: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题目录1.1教育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4实验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1.6实用主义教育学1.7制度教育学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批判教育学1.10个体的社会化1.11社会的个性化2.1教育的社会性2.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3教育的生产性2.4教育的历史性2.5教育的阶级性2.6教育的民族性2.7教育对文化的选择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人的发展3.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3.3最近发展区3.4一般发展3.5能力3.6遗传素质3.7个体社会化3.8价值引导3.9自主建构4.1教育制度4.2学校教育制度4.3中世纪大学4.4公学4.5双轨学制4.6单

2、轨学制4.719021904年学制4.81922学制4.91951学制4.10显性教育制度4.11隐性教育制度4.12宏观教育制度5.1教育目的5.2教育方针5.3教育目标5.4人的全面发展6.1教育内容6.2德育6.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6.4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6.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6.6智力6.7陈述性知识6.8程序性知识6.9发散思维6.10辐合思维6.11体育6.12美育6.13教育美育7.1教育过程7.2最近发展区7.3教育方法7.4教育手段7.5讲授法7.6谈话法7.7陶冶法7.8实践法7.9奖惩法8.1教师8.2学生8.3教育影响8.4教师的教育机智8.5学生的年龄特征9.1家庭教

3、育生活化9.2家庭教育情感化名词解释题答案1.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

4、、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简答题目录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

5、.3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1.4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1.5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1.6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7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8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9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10简述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1.11简述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12.简述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5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6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7简述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8简述当代教育学的

6、发展趋势。2.1简述教育社会性的表现形式。2.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具体体现。2.3简述教育生产性的表现。2.4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2.5简述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6简述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2.7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作用。2.8为什么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9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10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2.11简述教育发展的继承性。2.12简述教育之所以能够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原因。3.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关系。3.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关系。3.3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3.4简述个性发生学派

7、理论。3.5简述认知发生学派理论。3.6简述活动心理学派理论。3.7简述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教育观。3.8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起的作用。3.9简述个体社会化根据内容划分包括的内容。3.10简述价值引导是怎样得以实现的。3.11简述“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强调的内容。3.12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3.13简述人的可教育性。3.14简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性。4.1简述教育制度的内涵。4.2简述教育制度的特征。4.3简述教育制度的类型。4.4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5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涵盖范围的大小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6简述

8、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4.7简述斯巴达、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4.8简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4.9简述中世纪教育学校的三种类型。4.10简述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4.11简述西方现代中小学校系统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4.12简述双轨学制的特征。4.13简述单轨学制的特征。4.14简述分支型学制的特征。4.15简述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4.16简述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4.17简述美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8简述法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9简述统一前联邦德国现行学制的特征。4.20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4.21简述我国古代书

9、院教育系统。5.1简述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目的区别与联系。5.2简述教育目的的分类。5.3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功能的区别与联系。5.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5.5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5.6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5.7简述神学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8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9简述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10简述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11简述机器大生产是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的原因。5.12简述工场手工业对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5.13简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5.14简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两次

10、分离的不同点。5.1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5.1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5.17简述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5.18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我国的教育目的。5.1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5.20简述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6.1简述教育内容、方法与教育目的的关系。6.2简述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对教育目的的影响。6.3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具体内涵。6.4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相关的“适应性”功能。6.5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生存功能。6.6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发展功能。6.7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享用功能。6.8简述落实德育的教

11、育性功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6.9简述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的表述。6.10简述我国德育的重点内容。6.11简述智育与教学的不同。6.12简述智育的意义。6.13简述智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6.14简述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6.15简述文化课中智育的组成部分。6.16简述学校体育的特性。6.17简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一般的身体锻炼的区别。6.18简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6.19简述学校体育的任务。6.20简述学校体育的内容。6.21简述美育功能。6.22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6.23简述美育的主要内容。6.24简述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6

12、.25简述自然美育的具体内容。6.26简述怎样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7.1简述对教育过程的不同角度的认识。7.2简述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7.3简述杜威的五阶段说。7.4简述布鲁纳的三阶段说。7.5简述谢夫特的九阶段说。7.6简述罗杰斯的五阶段理论。7.7简述巴班斯基的四阶段说。7.8简述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7.9简述知识与发展的关系。7.10简述价值与发展的关系。7.11简述情意与发展的关系。7.12简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的原因。7.13简述直接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7.14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方式的区别与联系。7.15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区别与联系。7

13、.16简述教育方法的意义。7.17简述教育方法的综合抉择标准。7.18简述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7.19简述讲授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0简述谈话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1简述陶冶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2简述实践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3简述教育方法之间优化组合的原则。8.1简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8.2简述教师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3简述学生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4简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学说。8.5简述教师的作用。8.6简述教师对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8.7简述二战后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14、的表现。8.8简述教师的任务。8.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10简述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主要表现。8.11简述尊重学生的含义。8.12简述教师热爱学生的要求。8.13简述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8.14简述教师语言表达的要求。8.15简述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8.16简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8.17简述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的划分。9.1简述家庭教育的意义。9.2简述家庭教育的两种类别。9.3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9.4简述社会教育的意义。9.5简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影响的表现。9.6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9.7简述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9.8简述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

15、的积极影响。9.9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9.10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简答题答案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答: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因为

16、生产和生活有“它们自己的目的”,如获得物质财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至于个体在其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一开始明确设定的,只是后者无法事先确定的“副产品”。(2)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偏差,甚至会在个体出现一些“反社会”倾向或在某些社会情景中出现扼杀个性的倾向。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个体和社会

17、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矫正偏差,促进或加速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4)定义强调教育活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地理、人口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18、。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甚至社会发展遇到的不同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反过来,教育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不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现代,教育事业已被看成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由下列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

19、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论述题目录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

20、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3.2试述智力、能力与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3.3试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4.1.试述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及其对当前学制改革的启示。5.1.试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6.1论述教育内容的主要决定因素。6.2如何理解“德育”范畴。7.1.试述奖励与惩罚的教育性。8.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素养。8.2试述如何全面看待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8.3试述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育。9.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论述题答案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1、。答:(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

22、的精英人才。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

23、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

24、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应该明

25、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古代教育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现实,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引起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激增,老化速度加快,与之相关的是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的不断调

26、整,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眼光如果只局限于眼前是不够的,必须把未来发展的要求考虑进去,而且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把对21世纪的发展预测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纷纷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是“展望未来”的开篇。(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要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

27、体化的世界,发达的交通、迅捷的通信、共同市场的形成、共同问题的出现都日益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球村”的意识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世界并不是“大同世界”,而是充满着分歧和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而且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面向21世纪的

28、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韩国人”,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的教育在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使青少年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尽管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但那只是少数思想家们的个人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基础的不断变化引起的,与知识激增和老化速度加快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一时段的集中学习再也没有办法供个体终身享用。要想不断

29、地应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储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而且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也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是指: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这和古代教育很不相同。古代教育具有停滞性和保守性,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可以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不变。例如,自从南宋朱熹注释四书五经以来,到20世纪初清

30、朝灭亡,教育内容都是以朱注的四书五经为主,基本上就没有变过。现代教育的革命性主要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现代生产和生活本身也是不断变革的,由此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的可变性提出了要求,要求一个现代人能够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素质结构,并因此刺激了现代人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课程、结构等,从整体上呈现出革命性的特征。2.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答:(1)教育的社会性。多项选择题1.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A教育活动的

31、实践性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1.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有【ACE】A教育者B教育组织形式C受教育者D教学方法E教育影响1.3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ABCE】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古猿起源说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ABCDE】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E教育范

32、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单项选择题1.1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A】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孟子尽心上B说文解字C学记D劝学篇1.2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是在【B】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C辛亥革命D解放初1.3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A设立“学部”B废除科举制度C改“学部”为“教育部”D设“京师大学堂”1.4【B】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级,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模拟试卷 (一)模拟试卷 (二)模拟试卷 (三)模拟试卷 (四)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内容第七章教育过程与方法第八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学校、家庭与社会模拟试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