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2399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 ....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按得票排序)王清印王清印,男,籍贯山东菏泽,中国共产党,汉族,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所长。王清印研究员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在对虾、扇贝等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新品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主持推广应用,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水养殖动物良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海水养殖动

2、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配套的亲虾促熟、优质苗种培育、疾病诊断与防控和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第一完成人。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1997年开始,率领其团队开展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及其养殖配套技术体系建设。选育的中国对虾新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成率高等特点。2004年1月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重振和恢复我国北方沿海的中国对虾养殖业提供

3、了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支撑,建立的技术体系对其它水产生物的育种和养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中国对虾黄海1号”被农业部推荐为水产养殖主导新品种,并在渤、黄海沿海省市推广养殖,推广养殖面积超过30万亩,产值逾20亿元。2. 提出了同时改良多个性状与控制种质退化的理念,建立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为我国海水养殖生物育种的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是在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近30年来在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畜牧育种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仅可以进行单性状的选择育种,还可以进行多性状的复合选择育种。技术要点包括:

4、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统计等技术,对各种遗传参数和选育指数进行科学精确的估算,科学制定育种计划,进行育种进展的估算;家系和个体的标记技术的开发(包括物理标识和分子标记识别技术);在选育的进程中,控制近交效应,避免遗传衰退,从而使选择可持续地获得遗传进展。课题组开发出国内第一套水产动物育种分析、管理软件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AQUABREEDINGS,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7SR08004),已被4个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采用。该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地应用到中国对虾、大菱鲆、罗氏沼虾、青虾、罗非鱼等品种的选择育种工作中,如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养殖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2-2008

5、),显著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得到本学科领域的广泛好评。他还先后5次主持召开全国水产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大力推动水产育种新技术、新理念的的研究与应用。为水产生物育种的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3. 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以及健康养殖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获得多项有应用潜力的知识产权。为主或参与研发已经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有9项。如:应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三倍体诱导、苗种培育、幼体暂养以及养殖技术工艺和操作规范。三倍体群体养殖的综合经济指标比二倍体提高25%以上。栉孔扇贝三倍体苗种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为第1发明人。这项成果是“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成果

6、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第6完成人)。4. 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科技创新与渔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突出成绩。2002年以来,应聘担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和学科发展,针对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全院育种学科的科技队伍开展创新型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成绩。显示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水产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已用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培养博士后

7、、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神农创新团队、山东省 “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王 武 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1964年起,王武教授曾在无锡郊区河埒乡前后蹲点11年,期间,他总结出池塘养殖高产技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技术体系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特别是增氧机的合理使用技术,将“救鱼机”转变为“增产机”,至今仍在全国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成为是养鱼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80年代起,他在上海崇明垦区盐碱地池塘蹲点8年,走遍了崇明县每一个养殖场,举办了无数次培训班,建

8、立起一整套适合当地养殖特点的大面积高产技术,仅三年就将崇明的池塘养鱼引上科学养殖的轨道,为解决上海市“吃鱼难”作出了贡献。 90年代起,王武教授主要从事河蟹的人工繁殖与养殖研究,建立起河蟹生态养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自2005年主持农业部渔业科技入工作以来,王武教授总结出科技服务标准化工作法“五个一”工作法,提高了渔业科技入户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渔业重点县的主管部门和养殖户的一致好评。5年来,王武教授主持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累计实施了73个渔业示范县,指导渔业科技示范户共3万户,示范水面126万亩,累计带动养殖户共60

9、万户,带动养殖水面共911万亩。示范户每亩每平均增收268元/年,每户平均增收8105元/年。累计增效54亿元,平均每县节本增效7400万元,比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平均数提高近2倍。养殖户三年平均增效超过部规定10%的标准。三、总结群众经验,因地制宜创建各种养殖模式王武教授提出各示范县要根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技术模式,推广模式化生产。安徽当涂县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创建了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当涂模式”。经四年努力,年均增幅超过11%;科技示范户累计增收1.1亿元;辐射带动近1万个养殖户,养殖水面30万亩,河蟹产量超过1万吨,河蟹年产值达7.9亿元,占全县渔业总产值1/2。20

10、06年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现场会,将该模式在全国内陆11个省推广应用。2009年当涂县获得“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荣誉称号。2005年王武教授将辽宁盘山稻田养蟹改为稻田种养新技术,并与当地科技人员一起开展试验,创建“盘山模式”。其中水稻增产量517%,增效30%;稻田河蟹净收入6001200元/亩;效益比实施前增收194%。为此,王武教授提出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的全新概念。该项技术已在辽宁推广150万亩,并开始在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河南、河北等水稻种植区推广,其中宁夏2010年已推广5万亩。这项技术对于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

11、战略有重要意义。 此外,王武教授还与当地科技人员一起,总结出“高淳模式”、“宝应模式”、“普陀模式”、“乳山模式”、“安庆模式”和“两湖模式”。这些养殖模式,对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他的研究项目曾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2010),一次国家星火计划二等奖(1991),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2009)。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1984)、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5)、上海市劳动模范(1986)、上海市菜篮子十佳科技功臣(199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入

12、户先进科技入员(2005)、上海市教学名师(2006)、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7)、全国优秀教师(2007)、首届全国兴渔富民十大新闻人物(2008)、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2009)等光荣称号。王武教授从教47年来,坚持“通过经验总结,建立养殖模式;通过科学试验,提高模式的理论内涵;通过科技入户,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主持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来,他和他的团队累计实施了73个渔业示范县,指导3万个科技示范户,示范水面126万亩,累计带动60万养殖户,养殖水面911万亩。累计增效54亿元,平均增收8105元/年.户。特别是推广稻田种养技术,不仅提高了稻谷的产量

13、和品质,而且稻田综合效益翻一番以上。陈雪忠陈雪忠,男,籍贯福建,中共党员,汉族,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海洋捕捞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党委副书记。成果贡献近三十年来,陈雪忠同志专注于海洋捕捞和渔业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了863专项、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科研成果主要包括:1、率先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我国的远洋渔业的资源调查和渔场渔情速预报研究,首次建成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远洋

14、渔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科技进步。主持的“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渔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首次开发了北太平洋海域的鱿钓渔场,自主开发了北太平洋鱿鱼渔情速预报系统,实现了中心渔场智能预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科技进步,确立了我国在北太平洋鱿鱼渔业1013万吨/年的资源利用地位,增强了我国公海渔业的综合竞争力。近3年节支增收约3.8亿元。2、主持开展了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使我国大洋金枪鱼渔业从空白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捕捞国家之一。主持的“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公布

15、)。该项目经过14年的金枪鱼渔场探捕和资源开发,突破了大洋金枪鱼渔场预报、高效捕捞等关键技术,改变了我国远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增长方式。项目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到我国47家企业,301艘金枪鱼渔船。近三年累计产值达 99.1亿元,累计增收节支17.4亿元。项目为我国金枪鱼渔业发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使我国在远洋金枪鱼渔业领域的研究与产业水平跻身国际先进水平3、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及利用技术研究,长年跟踪开展南极磷虾资源及渔场开发相关专题研究。2007年通过农业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专项建议,2009年被任命为农业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技术组组长,并组织

16、产学研联合攻关,赴南极开展了南极磷虾资源探捕,推动了我国首次开展的南极磷虾资源研究与探捕开发,使我国步入南极磷虾商业捕捞国家行业。4、在渔具力学,拖网、张网渔具、渔法的设计和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大型中层拖网水动力性能、力学基础研究以及船/网/网板匹配、网具优化方案及其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据统计,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作为主要作者参编专著2部。申请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获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团队引领陈雪忠同志在科研管理中具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与创新力,自任所长以来,引领全所团队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开创了我所发展史上的辉煌

17、。他组建了农业部海洋与河口重点开放实验室等部、院级7个实验室和中心。这些实验室和中心已构成了我国渔业遥感信息、渔业资源、盐碱地渔业养殖和海洋环境评估等领域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争取与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所的人才培养中,他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领导和创建的 “渔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 创新团队,是第一批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金支持的优秀创新群体,在渔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他创造性地的开展了近海负责任捕捞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同时开展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及精准捕捞技术的研究,将学术界对海洋捕捞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陈雪忠,海洋捕捞学专家,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副会长等多个学会的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中国农学会“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优秀委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