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2521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研究贯彻实施国家认监委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陈 华201208作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认证机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完善认证认可体系,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要求,率先承诺并披露社会责任实践,责无旁贷。认证机构以“责任认证、诚信认证”为己任,而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期望,反映了政府的要求、行业的需求、民众的信任、生态的影响和社会的关切,贯穿于整个认证生命周期。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已经成为认证机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

2、分,成为决定认证结果采信的关键因素。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战略和发展模式,是提升“责任认证、诚信认证”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履行社会责任既要作出承诺和付诸行动,尚需主动、自愿且真实地向利益相关方与社会披露其实践情况和未来行动计划,通常采用“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公开披露。1. 社会责任报告含义社会责任报告是一种与社会责任承诺、目标、实践、绩效和未来行动计划相关的信息披露和(或)声明的文件。其分类方式,通常为三种:1.1 按目的形式分类可分为:社会责任报告、法人治理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价值观声明、行为守则、担责通知/声明,或信函等。1.2 按时间频度分类可分为:社会责任定期报告(一般为年度报

3、告)、社会责任适时声明和社会责任紧急声明。1.3 按内容范围分类可分为:综合社会责任报告和专项社会责任报告。前者如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法人治理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后者如雇员责任报告、环境责任报告。国家认监委(国认可【2012】52号文)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所提出的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属于年度综合社会责任报告,旨在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履行“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使命,落实认证机构管理办法,促进认证机构“责任认证、诚信认证”意识,创建社会监督互动平台,使所有对认证事业和工作关注、关心和感兴趣的利益相关方与社会各界能在公开透明环境下清晰准确地了解认证机构

4、所承担社会责任的管理、承诺、实践和绩效,以及未来行动计划等信息,增进社会与利益相关方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结果的理解、信任和监督,提升行业自律及其持续改进能力。为此,本文以认证机构的年度综合社会责任报告为对象进行阐述。2.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与相关原则如今,各种类型的组织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意识和理念升华与现实教育和回馈的过程,从起初的“负担”到如今的“帮助”,一种极具价值的“品牌”宣传,甚至是一种发展机会。2.1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揭示了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感受到了来自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的压力;增进了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建立和谐关系,以及民众、行业和社会的

5、信任;展示了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能力和走向全球经济舞台的重要标志。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可分为两方面:2.1.1 内部作用传播机构社会责任理念,提高全员履行法律法规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机构道德伦理价值提升;增强机构对肩负使命及其面临挑战的了解;提高应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期待做出回应的能力,促进机构管理价值提升;强化机构内部各职能层次责任关系,增强认证人员对认证全生命周期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能力,促进机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促进和激励机构认证人员和其他人员支持和参与社会责任相关活动。2.1.2 外部作用公开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愿景、担责、规范与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和回应信息,促进利益

6、相关方的参与和机构诚信价值提升; 呈现机构对社会责任承诺、履行和绩效的透明度,展示机构关于认证服务和其他活动公正性影响的相关信息,提高社会对机构认证结果采信水平,促进机构的社会资本价值提升;促进社会与利益相关方期望和利益协调、和谐的关系,增进对机构社会责任最佳实践的认可,提高机构信誉、品牌和形象,以及传递信任的能力,提升社会地位;构建认证行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提升认证服务于社会、经济和发展的能力。显见,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势在必行,又带来正能量,向政府、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呈现“诚信”和“责任”认证的价值理念,增进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对认证机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

7、管理,严守执业道德,规范运作等方面的知情权,以及对认证机构的理解和监督,促进其持续改善社会责任行为、实践和绩效,不断提高认证有效性,推动认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2.2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原则国家认监委鼓励认证机构从2012年起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强制性认证指定机构和指定采信认证业务的机构应积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到2014年所有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应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为此,根据指导意见要求,结合认证行业特点与未来发展需要,建立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原则,如图1所示,以确保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质量和发布达到预期目的。2.2.1 报告的内容相关原则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

8、相关原则主要为:完整性、实质性和参与性三项。其中: 完整性:遵循社会责任报告一般格式要求和结构规范,覆盖认证机构在报告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核心主题内容、责任绩效与未来行动计划等内容;实质性:披露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但报告期内社会责任实践核心主题及其对利益相关方重大影响等事项需要系统披露;参与性:认证机构就利益相关方对其社会责任核心主题相关期望、诉求、关切和回应,以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度等事项进行披露。2.2.2 报告的质量相关原则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相关原则主要为:平衡性、时效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和可读性五项。其中:平衡性:确保报告所披露社会责任实践信息/数据客观和真实,公正地阐释或说明与社会

9、责任核心主题有关的承诺、目标、实践、绩效等方面涉及的正面或负面,优势或劣势等事例,包括对利益相关方重大影响;时效性:确保报告所披露信息/数据发生在报告期内,尤其是绩效数据的时效;可比性:确保报告所披露信息/数据能为利益相关方(如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获证组织)提供社会责任绩效的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和(或)同期环比的分析和比较;可验证性:确保报告所披露信息/数据有可靠来源,基于内部管理制度或程序对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披露过程受控,且具有重现性和(或)可追溯性,需要时,提供第三方证明;可读性:确保报告所披露信息/数据的方式和方法便于不同专业领域利益相关方阅读、理解和接受。2.2.3 报告的发布相关

10、原则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相关原则主要为:公开性和可获得性两项。其中:公开性:公开性是可获得性的基础。关键是主动公开发布,不仅要机构内部公开发布,更要向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开发布; 可获得性:有效策划报告发布媒介/载体和渠道(如电子文件、纸质文件;网络、发布会、获证组织访问等)确保公开性原则得到有效落实。指导意见指出:国家认监委将设立面向社会的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公布认证机构的社会责任报告,以便更好地向政府、利益相关方和社会传递“诚信”和“责任”认证的价值理念,并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发布,以及需要时进行的评价工作均可参照、遵循图1所示10项社会责任报告相

11、关原则。3. 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认证机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诚信工程。在社会责任报告10项相关原则基础上,结合机构性质、规模与业务范围和领域,以及确定的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与利益相关方信息开展编制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编撰工作。3.1 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宜由认证机构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领导,组建社会责任报告编撰工作组与制定“认证机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计划”。编撰工作组拟由社会责任核心主题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其代表,以及工会代表和认证人员代表组成,确定工作组组长,进行分工和安排。可行时,邀请利益相关方代表,如不同认证领域的获证组织及其顾客代表、检查检测机构代表、行

12、业协会代表和社区代表,作为工作组成员参与,提供报告的策划、建议和评审等信息。需要时,可以邀请社会责任专家作为顾问提供报告编撰技术指导。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计划需要考虑并包含:每个工作组成员职责、分工、目标、方法、进度,以及所需资源与阶段性协调/专家评审的节点安排等内容和信息。3.2 技术工作编撰工作组面临并承担的技术工作为:确定报告目标、名称、边界、责任管理及其核心主题相关信息的收集方式和范围要求;捕捉、提炼和(或)萃取典型/良好事例;根据社会责任核心主题,策划、设计并建立绩效指标;确定编写风格,如故事式和(或)报道式;设计报告结构和撰写提纲,如图2所示。通常,社会责任报告需要考虑美工设计/处理。

13、3.3 编撰工作编撰工作宜遵循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原则、编制计划与技术工作输出结果,以及图2所示报告结构框架,并以指导意见为主要依据,结合认证机构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实际组织开展。3.3.1 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收集与分析是报告编撰的关键性工作,其主要内容为:选用通知、面谈/采访、调查问卷和(或)专题讨论等方式收集图2所示结构框架内相关资料;按文字资料、数字资料与图片/照片资料三种主要形式进行收集工作,重点围绕“遵守法律、规范运作、诚实守信、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环保节能减排、员工权益和服务社会”八项核心主题;利用现有资料,如认证机构定期向国家认监委、认可委和认证认可协会上报、申报的各类报告表/文件;

14、分析所收集资料,包括甄别、归类、提炼和萃取工作,形成报告目标的特定文件(可以是文字、数据、图表、照片等)。3.3.2 内容策划与编撰在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初步完成后,进入到报告编撰的实质性工作。为确保编撰质量,可以进行报告内容的策划活动,形成表1所示的具体编撰要求,包括参考性关键绩效指标,典型/良好事例要求,并按照编制计划进行编撰工作。一般地,为了增强报告的可读性,披露表1中基础信息、责任管理和责任展望等部分可采用报道式编撰,并辅以照片、图片和图表等方法;披露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信息,即表1中责任实践与绩效部分可采用讲故事方式编撰,且每项主题内容的编撰结构可设计为“承诺目标典型/良好实践关键绩效改进

15、方向”五段论,配以图文并茂,体现逻辑与灵活交融、严谨与轻松结合,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同时,社会责任报告篇幅需要控制,过短易导致披露的信息不充分,过长易导致读者视觉疲劳,页面一般控制在50页左右,即不少于30页,不多于65页;文字不少于18000字,不超过25000字较宜。版面设计要考虑文字少、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术语、缩略词等词汇少用或提供注释,多用图、表、画和照片。切记,报告所收录信息是真实、可靠、客观的,没有偏见。编撰过程中所采用任何编辑、提炼,或技术或艺术处理等方法都不能导致夸大责任实践中积极信息,或缩小负面信息。社会责任报告编撰过程中需要根据计划安排邀请专家和(或)利益相关方代表进行数次

16、评审工作,力求报告结构与披露的信息满足指导意见要求,以及完整、实质和参与性原则。报告编撰完成后拟委托主要利益相关方或特定机构进行评价工作,提高报告的可信性。4. 结语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愿望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责任已经由认证机构“自我约束”逐渐转变为“社会约束”,履行社会责任是认证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社会责任运动正逐渐演变成一股世界性潮流,成为国际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认证机构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具有积极的正能量。正如古人所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前环境下指导意见正是积极鼓励认证机构探索社会责任实践,试点期间履责主题及其相关要求可以基于实践需要或机构发展需要等因素进行自主确定,或者借鉴指导意见提出的主题内容,为社会责任实践及其报告编制发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时机。因此,“先行先试”者是明智之举,更是战略性竞争之举。基于社会责任实践及其报告对认证行业发展与提高认证结果采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议通过“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建立认证行业机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制定认证行业机构社会责任 指南行业标准,保障认证行业所属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等全行业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抓手,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切实提高认证公信力,走出一条令世人赞许、信任的认证认可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