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学 生:刘银波指导老师:汪冠群(湖南农业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村金融领域经营50多年的农村信用社面临向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转变的历史性机遇,更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甚至生存考验。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必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一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依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将发展方向定位于服务“三农”、当地社区中小型企业贷款以及个人零售业务,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解决
2、目前面临的资金实力较弱、业务单一、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不明晰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词: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一、 绪论 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集体所有制金融组织,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主要服务区域在农村,主要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职能一般为对公存款、 信贷业务、 结算业务、 中间业务针对企业储蓄业务、信贷业务、 帐户业务、 保险业务等。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状况,关系到农村金
3、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社5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轮战役,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在每个市场都胜出,只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市场进行拓展,才能在细分的领域内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作为社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无论在资金实力还是在人才素质方面都不如大银行,为了能在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找准比较优势,通过改革,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选择科学合理的
4、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的实力,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的市场主体,继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二、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 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由于农村信用社独特的性质及职能,还有“三农”的本身长期的弱势地位,农村信用社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举步维艰。资金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注册资本金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非常差,不能从事大笔放款。系统存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结算的渠道不畅、经营成本相对较高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配套,系统性差,相互冲突,存有盲区。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对高管人员和关键岗位缺乏有
5、效的制度约束,标准化的业务规程严重缺位等。农村信用社脱胎于农村,其管理层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模式过于陈旧。管理人员很少具有现代企业意识,不能运用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企业。没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呈现一片散沙,各自为战的局面。资产质量差、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发。(二) 目前存在的问题1、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社实力雄厚,但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信用社将面临生存的危机。2、业务问题信用社除了传统存、放、汇业务外, 基本上没有新业务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十分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金融需求。3、干部职工素质问题信用社面临的一个主要
6、问题是干部素质不高, 员工职业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4、产权关系紊乱及产权制度建设滞后由于产权不清晰,导致其制度性功能下降,组织体系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合理,盈利性功能趋强,内部人控制严重。三 、农村信用社的优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往往具有经营规模小型化、资金运用社区化、机构设置边缘化、经营特色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地方性金融特点,事实上正是其生存和壮大的立足点,也是与其他大型银行同步竞争的最大优势。(一)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人缘比较优势首先,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
7、区,凭借着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将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能有效遏制资金大规模外流,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其次,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产、中小企业接触频繁,长期以来培植了一大批客户,与农村、农户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农村信用社本身主要由民营中小企业控股,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民营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是当地人士,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
8、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所有这些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二)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比较优势和大型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以区县或乡镇为单位法人,管理层次较少,委托代理链条较短,不容易出现恶性代理问题,从而有条件构建起既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又能有效制衡、各负其责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在经营区域内拥有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要识别、规避和控制贷款风险,必须对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前景有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后能否通过产品升级实现新一波成长要有精确的分析预测,否则就会形成严重的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基于决策快捷、传递迅速的
9、机制,兼具对中小企业掌握软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在对社区内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三) 农村信用社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效率优势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在需要发生信贷业务关系时,无需再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就能对客户需求具有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从而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
10、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农村信用社三大优势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因此,作为我国地域特征最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定位应为社区银行,服务客户群体应定位于社区当地中小型企业和城乡居民。明确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原有地方性、社区性的地域优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实现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一) 农村信用社应定位于服务“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农村金融快速
11、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发展历史来看,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经济之间绝不是简单的支持与被支持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首先,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自然属性。农村信用社是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其入股社员主要是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农村信用社最初确立的办社宗旨,就是为社员服务,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其次,服务“三农”符合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和代办网点,熟悉农村经济特点、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产信誉度,能够为“三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而且,坚持面向农村,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社会责任。为促进农村信用
12、社健康发展,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所以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与发展中,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立足“三农”,集中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争取多为“三农”服务做实事、办好事,实现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在具体操作上,要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的同时,顺时顺势调整服务重点,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代理业务、保管、担保、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大银行卡业务的深度发展,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二) 农村信用社应定位于当地社区中小型企业贷款业务如果
13、将整个信贷市场按对象进行横向细化,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客户群应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客户,而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是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彼此在对方领域都不会形成比较优势,因此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冲突。如果以对企业发展历程进行纵向细分,农村信用社只是服务于处于初创和成长时期的低端企业客户,而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是服务于成长壮大后的高中端企业客户,尽管在中端客户层可能存在重叠,但也只是部分交叉竞争。正是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战略,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业务准入不会面临其他银行的强烈阻碍,占领市场后面临其他银行的威胁也相对小于其他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民间资本参股为主,与中小企
14、业同根同源,两者之间不存在所有制障碍,且农村信用社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此这种所有制匹配和规模匹配,也有助于双方的相互促进式发展。再次,小额资金的有限利润,相对于大银行的巨额固定成本支出,贷款的单位成本显然偏高;加之目前普遍推行银行信贷“个人责任”政策,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而缺乏积极性。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讲,由于地域和信息获取优势,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的风险,因此,拥有巨大的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就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在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认真探索支持中小企的措施、办
15、法、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农村信用社新的信贷增长点。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三农”发展,促进农民得到充分就业和全面增收。一是开办中小企业助长贷款。对实有资产负债率较低、信用程度高、偿债能力强、无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借款的中小企业,尝试发放信用贷款:对担保有困难或一时无法加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中小企业,在自愿基础上试行“联保基金贷款”;对存货为季节性备料且市场变现能力强、易保管的中小企业,发放存货质押贷款;对有通过购建厂房、购置设备等
16、固定资产扩大生产意愿的中小企业,积极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二是开办个人投资创业贷款。对规模微小、财务制度不够规范、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有一定发展前景、经营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中小企业,实行企业经营者或股东个人申请贷款,在简化贷款手续的同时将企业的有限责任转为个人责任,以提高贷款安全度。(三) 农村信用社应定位于个人零售业务大型金融机构的固定成本总额一般较大,且不容易压缩,这样一来,降低单位贷款的固定成本只能走增大贷款金额这条路了,小额贷款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在成本上是不经济的。而农村信用社属中小金融机构,固定成本总额小,即使是小额贷款,其单位贷款所分摊的固定成本也是有限的,因此在主要需求者为分散的城乡居
17、民个人的小数额的贷款业务方面比大型银行具有优势。农村信用社具有地缘优势和人脉优势,能与当地的政府、企业、居民和农产保持相对稳定的长期业务关系,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信息,使借款人难以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欺诈。长期以来,以社员、农民贷款为主的“零售”业务一直是农信社的主打产品。但是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工作方式传统,如经营理念传统、服务对象传统、金融产品传统、服务方式传统;二是业务发展滞后,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始出现“零售”业务萎缩化现象;三是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零售”业务的关注,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巨大冲击。尽管这样,鉴于零售业务具有收益率较高、客户群体广泛、风险水平较
18、低和良好的产品关联性的一系列优点,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利用人际优势和地域优势,将自身的发展继续定位于个人零售业务。面对现有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积极以下措施来规范发展:一是树立客户导向理念,贯彻推广“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二是加强客户需求研究,做好与商业银行已发展成熟的金融产品相结合,与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相结合;三是科学调整信贷政策;四是建立透明操作流程;五是逐渐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以”利润分成”和“定额补助”为核心的新型考核机制,促进信贷人员努力工作,以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信贷人员终身努力工作。五、对农村信用社的模式进行探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
19、种主张是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基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实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化的合作制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合作金融组织;第二种主张是在不放弃现有的体制模式下,按照合作经济原则,构建合作银行体制,即通过改革将合作信用社体制转型为合作银行体制;第三种主张是彻底放弃合作制,完全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组建以完全商业化运营为宗旨的全能型商业银行体制。(一) 主张以合作制为原则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坚持合作制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大量而分散的农户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客观上需要一种联合,需要有一种灵活方便的金融服务组织来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正规的商业化金融不能提供
20、高度分散小农经济化条件下的信用服务,根本不可能在传统农村做商业化银行改革。农户的经济活动及其融资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短、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决定其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而合作金融则能够保证其参与者能以低于一般市场交易成本的代价优先获得相应的服务,避免了股份制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弱势产业农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合作制从业务对象、人员构成、业务技能和经营空间等方面都有利于实现与农民的天然结合,有着其他模式不具有的比较优势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众多农户的小额、短期、灵活的低息资金需求;合作金融机构分布面广,能够覆盖大多数农户,而且业务明确为三农方向,有助于防止农村资金的外部流失。因此
21、,在农村推行以合作制为内容的金融改革存在现实的基础。而从实践上看,它具有良好的制度绩效,说明合作金融制度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二) 强调以股份制方式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造的观点坚持股份制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由于农村信用社不是由社员出于信用合作需要自发产生,而是由政府主导而组建,社员之间不具有合作金融存在所必需的牢固的“合作精神”基础。因此,由于农村信用社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决定社员缺乏参与和监督组织的积极性,组织信息供给严重不足、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难
22、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这是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长期经营发展困难,难以摆脱困境的重要制度原因。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化”和“官本位”,也造成了对其监督管理的真空,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程度加深,增加了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股份制在促进产权明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1、股份制具有明晰的产权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问题;2、股份制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问题;3、股份制具有与生俱来的吸纳资本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
23、社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问题;4、股份制天生具有权利制衡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难以规避不合理行政干预的问题;5、从竞争、创新和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来说,商业化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活力都是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无法比拟和无法取代的。因此,从长远来看,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绝对需要股份制商业化金融的存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以股份制经济的组织方式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也有学者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认为,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现存形态是股份合作制,其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三) 主张以股份合作制模式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观点
24、既然合作制与股份制都具有各自的优越性,于是有学者提出了股份制合作制的新模式股份合作制,即把合作制的互助性与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其积极的作用表现在:1、通过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扩大了股本来源范围,有利于扩大资本实力;2、可以顾及农户、农村个体及私营企业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充分体现大多数入股金额少的小股东意志,从而从股权结构、治理架构上确保了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不会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能够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3、避免了农村商业银行产权体制设计方面可能出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弱势产业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由于合作制可以保证农村信用社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而股份制则有
25、助于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从而两者的结合股份合作制既能实现双重目标,又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因此,股份合作制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均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问题,不是一个合作制与商业化、合作制与股份制的简单选择的历史命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商品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己任的农村金融组织,也就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而,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不存在“最优模式”,不同模式各有优缺点,即使在一个地区,也可以多种模式同时并存,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
26、制度创新模式。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未来方向,应当是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共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改革: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地区,可选择将农信社改组为股份制银行机构:根据实际,可选择将农信社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银行机构;股份制改革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维持合作制的金融体制。无论农村信用社采取哪种改革模式,都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农村信用社只有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之中,充分得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熟悉当地中小企业及农户经营情况、项目前景、业主能力及信用水平,保持与本地客户之间的
27、天然亲和力,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六、结束语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探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和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产权制度改革都必须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这一经营宗旨,要通过改革,着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以支持农民增加收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论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并抛弃传统的
28、根据现有的金融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的“机构观”,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多种模式改造农村信用社,形成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参考文献1张小平,张忠财.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定位思考J.地方金融,2004年第4期.2张而诗,周学军.农信社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J.地方金融,2006.3丁云莲.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支持新农村建设J.地方金融,2006,(5):8-9.4朱光成.农信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初探J.地方金融,2007,(5)8-39.5孟凡武,刘传文,元志卫.服务小企业促进大发展J.地方金融
29、,2006,(3):42-44.6范振喜.规范和发展农信社零售业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3): 87-88.7蒋定之.探寻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8庄岁林,谢琼,王雅鹏.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比较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7.9孙双伦.关于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探讨J.经济要参,2010,(23):16-22.10贾婕,虞慧晖.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现实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5期 11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11期致 谢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在我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一直严格的要求我,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