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计算机技术下会计稽核作业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计算机技术下会计稽核作业问题与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计算机技术下会计稽核作业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会计稽核的系统建造,各行会计稽核作业基本实现了向稽核作业电子化和处理集约化的转变,业务操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并且实现了会计稽核的流程控制和风险预警,使稽核作业效率大大增加,风险治理效果明显。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稽核,缺乏现代化、高效率的稽核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的会计治理要求。计算机自动稽核,后台人工集中稽核等新的稽核方式出现,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提高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新旧观念和作业模式的更新过渡,商业银行会计稽核工作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技术、新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会计治理工作中,非凡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会计稽核的系统建造,各行会计稽核作业基本实现了向稽核作业电子化和处理集约化的转变,业务操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并且实现了会计稽核的流程控制和风险预警,使稽核作业效率大大增加,风险治理效果明显。会计稽核系统的实施更有利于上级会计治理机构借助稽核系统以统一的稽核标准实施集中监督,加强监督力度,客观反映了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的情况,有效提高风险揭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违章操作发挥了严格控制的
3、作用。同时,风险点的有效揭示,也为治理部门、业务部门加强治理、调动制度、优化系统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因此,计算机条件下的会计稽核在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稽核一直是以基层机构现场稽核和事后非现场稽核为主,以审查凭证、账表、抽查流水账为主要稽核方式,依赖稽核人员的经验进行识别、判定,手工操作痕迹浓厚,缺乏现代化、高效率的稽核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的会计治理要求。计算机自动稽核,后台人工集中稽核等新的稽核方式的出现,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提高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新旧观念和作业模式的更新过渡,商业银
4、行会计稽核工作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计算机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一)综合型高素质稽核人员缺乏,稽核人员业务总体水平较低,人员缺口较大会计稽核模式的改变,使会计稽核作业集中到后台的稽核中央统一处理,稽核业务范围变大,稽核中央所在地区具备银行柜面业务经验的高素质稽核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后台集中稽核的要求,达到专业稽核水平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由前台会计人员转变的稽核人员,由于其在业务处理层面或工作范围的限制,较多的稽核人员往往只偏重一方面的业务(如对公、对私),综合素质不高,在后台大稽核的模式下,对各类综合性前台业务的稽核作业容易形成稽核空白点。同时,会计稽核系统需要计
5、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支持和运用,要不断优化业务要害风险点预警模型和风险业务过滤规则,因此,稽核中央非凡缺乏兼具计算机和会计业务知识的跨专业人才,而这方面往往是各商业银行的人才空当。(二)会计稽核作业方式落伍,稽核处理效率低下,要害风险难以揭示计算机会计稽核降低了人工稽核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的稽核效率,但由于集中稽核,部分系统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稽核的工作量还是较大。而传统的稽核作业采取交易机构或核算机构为单位的平面稽核方式,尚不能依据稽核事项风险程度或业务条线进行分类的纵向专业稽核,不同业务能力的稽核人员稽核相同的业务,缺乏专业化分工。在这种稽核业务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集中作业模式下,原有的平
6、面稽核方式对会计稽核、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每个稽核员需要把握和认识信用卡、储蓄到信贷业务各经营政策制度,工作难度很大。因稽核人员不认识业务而查阅相关的制度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因忙于应付工作量,忽视对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分析。所以,这种基于分散机构的平面稽核方式的稽核作业效率非常低下,稽核员只忙于完成天天稽核作业量指标,容易忽视对稽核事项的深度、细致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纠错层面。(三)稽核作业标准不够精细化,稽核结果缺乏评价监督尽管各商业银行会计稽核业务的主要稽核内容已经统一,但稽核作业的稽核步骤、审核要点、判定尺度、整改要求等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统一。稽核人员大多凭借经验和能力,识别
7、和判定稽核事项,操作判定尺度不一,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遗漏、疏忽,影响了稽核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也造成对稽核人员的作业质量无法进行合理评价监督,不利于稽核责任的认定。再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增加了稽核人员岗位轮换的适应时间和工作难度,增加了稽核中央支付培训的成本。(四)业务数据挖掘不够,稽核风险预警模型治理需要加强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会计稽核系统风险预警方面仍处于原始的数据处理阶段,部分预警模型设置条件单一,易产生海量信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筛选条件过高,条件组合不合理,漏掉真正的风险事件。其次,预警模型设置风险覆盖面较窄,尚局限在账务性业务,且
8、没有将各项业务前后关联,缺乏对业务事项的整体监督。第三,部分业务信息缺乏趋势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频率、方向和周期性等缺乏规律的研究,影响了稽核系统的风险发现能力。(五)稽核信息治理和督改方式单一,与其他业务条线部门缺乏足够的联动目前,稽核问题不论风险高低一律直发营业机构整改,大量的预警信息交由网点核查、回复。这种治理方式一方面缺乏对问题的归类、总结,营业网点更多地就事论事改正错误,不能自觉地、系统地、整体地认识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怪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对条线上发现的治理问题,甚至是系统、制度本身的缺陷,条线主管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从
9、而表现出部门间业务联动力不足。(六)系统的分析和治理决策支持功能不足,风险分析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会计稽核系统在会计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治理决策作用,让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司职的治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业务运行的状况,跟踪业务发展的动态,发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做出相应的决策。目前,稽核工作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稽核作业,偏重于对稽核问题的简朴反映,面面俱到,但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基本动因、隐含的风险点、风险源缺乏深度分析,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建议,风险揭示能力有待提升。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正常发展,而且使会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我们
10、迫切需要加强稽核工作,强化稽核监督,提高稽核作业效率,以更好地完善和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和各项业务操作,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水平。二、新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的对策(一)培养高素质稽核人才,整合稽核队伍l.通过不同形式提高稽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实地跟班学习方式,派驻稽核人员到基层网点强化学习综合业务系统各项业务操作规程,提高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种专项检查,抽调稽核人员采取实地检查,提高稽核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检查水平;三是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系统的稽核审计专业理论,以切实提高稽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稽核人员依法监督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
11、适应新形势下稽核工作的需要。2.整合稽核各方面专业人才,组建稽核风险分析专家团队。整合稽核人才就是通过了解稽核人员情况,了解每位稽核员特点,将把握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知识,或有丰富前台经验的稽核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组成一个专家团队,避免出现稽核空白点。专家团队可以按业务条线、跨层级的研究分析和优化调动风险预警模型、参数,分析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稽核作业,最终达到汇聚稽核专家、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调动、完善作业流程,持续跟综、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提升风险揭示能力的目的。(二)推行稽核分类作业,提高稽核作业效率改变现有平面稽核的作业方式,将稽核任务治理从按网点分配的单
12、维方式向按业务条线、交易内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配的*方式转变,将稽核任务按内容、按复杂程度划分为多类,实施分类作业。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承担不同内容等级的业务。比如:一般稽核事务,由普通的稽核人员承担,主要是审核业务处理较为复杂,风险程度一般,需要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动态信息资料分析判定的内容。高级稽核事务,由经验丰富的稽核专家承担,主要是核对交易的关联程度和风险程度都较高,业务操作复杂,不易通过人工直接审核的业务或交易事项。为降低稽核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对于划分出的一般规范性稽核甚至可考虑将按照稽核要素拆分动作,每个人仅负责一种业务的单个要素稽核,多人流水作业,组合成一项业务的完整稽核,以
13、达到降低稽核难度和作业成本,提高稽核效率的目的。(三)建立分类稽核标准和稽核质量检查机制,提高稽核质量通过结合各项业务的制度规定,制定标准化的稽核作业手册,明确稽核基本步骤、基本审核要点、审核标准、稽核方式、风险分析、整改要求等内容,减少稽核作业的人为差异,提升整体稽核质量。当稽核标准建立完善后,我们应以稽核标准为依托,建立稽核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比如:按照一定量的稽核人员合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岗位,配备质量监督人员,按照稽核作业标准的完成情况,逐项对稽核人员的作业状况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价。(四)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完善稽核风险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治理中,数据
14、挖掘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远不及在市场营销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我们应组织专家团队,充分研究并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借鉴信用治理风险模型的胜利经验,通过有效充分的数据挖掘,将前台会计业务信息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对交易记录和前台柜员行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柜员的操作倾向与交易差错趋势,预测柜员的风险性与差错性,以预测其未来行为表现。例如:将某机构未来一个月内发生差错的概率、违规涉及金额的大小进行统计,与该机构人员配置、内部治理水平、培训水平等要害风险要素比对,找出关联事件,以此作为对会计内控的辅助手段,帮助业务治理人员制定符合银行经营宗旨的治理策略,以较高的精度有效地控制风险、挖掘不
15、足,实现经营治理的高效益。(五)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实行稽核问题的分类治理在提升稽核作业效率,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最大化降低因稽核结果对前台人员工作的影响,稽核中心可以根据问题性质、产生原因、风险程度,稽核发现问题划分为一般规范类、风险差错类两大类问题,两类问题采取不同的信息发布、督促整改和风险提示的方式。比如:对因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或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的一些规范性差错,一般不会造成风险或引发案件的一般规范类问题,可以按网点、性质归类整理,按月定期通报,以揭示产生原因,提示治理与整改要求。对于交易事项或操作行为与规章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差错,或重大风险案件等风险差错类问题,由稽核中心实时发布,立刻跟踪整改。(六)强化稽核分析,促进发现问题有效整改稽核人员应加强稽核信息、典型案例的风险分析,促进有效整改。根据不同的决策需求,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的发布,内容上可以是反映业务网点的总体,或是反映各种产品、各个时期或各个风险程度的局部情况;可以是反映现状,或是预测未来。定期分析侧重于全面分析、趋势分析;不定期分析注重专题分析,突出及时性,对一类业务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值得注重的是,要实现稽核成果的长期有效利用,有必要建立稽核问题方法库、知识库、专家库。将各类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归类整理,纳入稽核信息库统一治理,确保日后业务发展有借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