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3312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一、单选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 地形崎岖,热量丰富C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 经济发达,文化落后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图完成以下三题。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A B C D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地不同阶段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以下两题。3.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体现出()A 城郊农业的特点B 农业工厂化的特点C 绿色农业的特点D 区域农业专业化的特点改革

2、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以下三题。4.珠三角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突出优势是( )A 工业基础B 自然条件C 侨乡D 政策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5.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A 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B 发展立体农业C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D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苹果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A 水资源短缺B 农业粗放经营C 劳动力数量少D 水土流失严重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

3、,乙区域近年来荒漠化发展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读图回答以下两题。7.图示区域甲是我国著名农业区,其名称是()A 河西走廊B 河套平原C 宁夏平原D 渭河平原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以下三题。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A 交通不便B 劳动力缺乏C 资金不足D 土地多盐碱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以下两题。9.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 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 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 有大面积肥沃的

4、红土地D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10.针对以上我国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并不断向西、向北扩展,这些乡镇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哪一类较为一致()四类工业产品成本分布比重A aB bC cD d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

5、量变化,据图完成以下三题。(1)11.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A 良好的区位条件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 是著名的侨乡D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图完成以下三题。(1)12.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A 良好的区位条件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 是著名的侨乡D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3.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包括()A 香港、广州、澳门B 珠海、广州、深圳C 香港、广州、珠海D 香港、广州、深圳

6、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图完成以下三题。(1)14.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A 良好的区位条件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 是著名的侨乡D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图完成以下三题。(1)15.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A 良好的区位条件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 是著名的侨乡D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

7、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以下三题。16.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A 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 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C 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D 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以下两题。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17.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A 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B 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C 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D X

8、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18.在甲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是因为这里( )A 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B 热量条件好,复种指数高C 可垦荒地多,增产潜力大D 光照充足,商品率高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19.在甲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是因为这里( )A 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B 热量条件好,复种指数高C 可垦荒地多,增产潜力大D 光照充足,商品率高下图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以下三题。20.对地和地两地降水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地皆属于全年多雨区B 两地皆属于全年少雨区C 两地多雨季节同期D 两地多雨季节不同期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21.在甲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

9、是因为这里( )A 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 热量条件好,复种指数高C 可垦荒地多,增产潜力大 D 光照充足,商品率高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22.在甲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是因为这里( )A 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 热量条件好,复种指数高C 可垦荒地多,增产潜力大 D 光照充足,商品率高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据此回答以下两题。2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 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

10、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 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 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以下两题。24.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珠三角制造业的承接地安徽重化工业主要集聚地安徽旅游示范区A B C D 二、非选择题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这是满语的译音,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虎林市总面积约9 330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根据材料,读图回答以下两题。16

11、.25.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各讯网消息:2014/15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7 800万吨,超过美国农业部7月预洲的7 300万吨,也高于2013/14年度的进口量6 900万吨。材料二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准)。材料三中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比较表。(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_。(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_。(

12、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_。(4)根据材料三,分析中美两国玉米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7.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2)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13、可强力推动城市化的发展?28.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个更强?请用数据加以说明。(2)下列四图中表示乙城市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是()(3)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当,为什么?(4)据图文信息判断C山脉的名称。(5)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集路、桥、岛、隧为一体的工程,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

14、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二(1)简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2)打造“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3)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三角”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两条即可)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降水丰沛;经济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便于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答案】B【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故曲线代表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数量变化。3.【答案】D【解析】图中农业土地利用种类变少,水稻种植的专业化突出,区域农

15、业专业化生产明显。4.【答案】C【解析】侨乡优势是其它地区所未有的。5.【答案】B【解析】甲地区是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可以因地制宜,在适当的地形区安排相应的生物品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同时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利于可持续发展。6.【答案】A【解析】从图中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某地区水资源短缺。7.【答案】B【解析】图中降水量在400mm以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且靠近季风区,判断图中河流为黄河,故在黄河的顶部农业区为河套平原;根据经纬度及河流形状也可以判断甲地为河套地区。8.【答案】B【解析】

16、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广人稀,从事农业人口少,机械化作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缺乏问题。9.【答案】D【解析】东北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土壤以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为主。10.【答案】C【解析】我国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工资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11.【答案】B【解析】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著名的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均具有的条件,不属于关键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外寻求出路,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那么这些产业也难以进入。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对外开

17、放政策是其关键条件。12.【答案】B【解析】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著名的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均具有的条件,不属于关键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外寻求出路,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那么这些产业也难以进入。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其关键条件。13.【答案】D【解析】14.【答案】B【解析】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著名的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均具有的条件,不属于关键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外寻求出路,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那么这些产业

18、也难以进入。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其关键条件。15.【答案】B【解析】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著名的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均具有的条件,不属于关键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外寻求出路,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那么这些产业也难以进入。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其关键条件。16.【答案】B【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17.【答案】A【解析】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

19、快,图中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18.【答案】B【解析】甲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此区域为传统农耕区,耕地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高;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作物一年三熟,复种指数高。所以可作为商品粮基地建设。19.【答案】B【解析】甲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此区域为传统农耕区,耕地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高;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作物一年三熟,复种指数高。所以可作为商品粮基地建设。20.【答案】D【解析】自然带的更替是东西更替。15.为热带草原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同为南半球,雨季相反。21.【答案】B【解析】甲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

20、原,此区域为传统农耕区,耕地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高;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作物一年三熟,复种指数高。所以可作为商品粮基地建设。22.【答案】B【解析】甲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此区域为传统农耕区,耕地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高;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作物一年三熟,复种指数高。所以可作为商品粮基地建设。23.【答案】B【解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三废”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24.【答案】C【解析】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距“长三角”近,是“长三角”制造

21、业转移的承接地;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示范区,皖北地区不是安徽旅游示范区。25.【答案】A畜牧业;B种植业;C林业。【解析】A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发展畜牧业较好;B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地,应发展林业。26.【答案】(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2)土地肥沃,地广人稀(3)价格低,含油量高(4)相同点: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50%以上。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

22、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价格低。【解析】第(1)题,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水利化和大型机械化耕作。第(2)题,东北地区黑土肥沃,有利于大豆生产。第(3)题,进口大豆的优势体现在价格和质量上。第(4)题,两地发展玉米生产的条件相似,但是在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差异较大。27.【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河湖众多,位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邻近大冶铁矿,纺织、钢铁

23、工业发达;长江、汉水和京广、汉丹铁路等水陆交通发达;劳动力充足,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聚集;市场开阔、经济腹地广。(2)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二,许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城镇数量迅速增加;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第(1)题,考

24、查武汉城市圈的区位条件,考点难度不大,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入手,较为基础。第(2)题,考查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设问简单。28.【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为46.7,年降水量少,约为280毫米;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为42.4,年降水量也比甲城市大,约为420毫米。(2)D(3)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因此接受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4)大兴安岭。(5)A畜牧业;B种植业;C林业。【解析】第(1)题,大陆性的强弱可以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来衡量。温差大、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根据表中的数

25、据,可以判定甲城市大陆性更强。第(2)题,结合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规律可以判断选D项。第(3)题,太阳辐射总量取决于两地的纬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等因素。此题中剖面图走向为西北东南向,则乙城市比甲城市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角乙甲,但由于甲城市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同时甲城市大陆性比乙城市强,也即甲城市的阴雨天气比乙城市少得多,综合上述因素,甲、乙两城市年辐射总量相当。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山脉东侧为平原,西侧为高原,结合距海距离、年降水量、积温等因素可判断为大兴安岭。第(5)题,A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发展畜牧业较好;B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地

26、,应发展林业。29.【答案】(1)区位优势:位置优越,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才丰富;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资金充足;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突出。(2)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社会问题。(3)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带动“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强内部联系,扩大交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速区域开发。【解析】第(1)题,结合教材知识即可解答。第(2)题,打造城市群过程中会给环境、交通、就业等带来很多问题。第(3)题,港珠澳大桥建设能方便各地区间的联系,带动其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