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3381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 建设格局 演变 规划思想 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2、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3、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 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起算,南京已经有大致2500年

4、的历史。纵观这25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但是,经济地理条件也制约着城市的命运,这是不以城市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国漫长的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考工记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以长安(西安)和北京为典型代表;而南京却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以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

5、观念的典型代表,别具一格。南京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南京特别是明代南京,也书写了亮丽的一页。2、 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一169。C(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一21cC。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

6、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一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2.2地形地貌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

7、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

8、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3、 南京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图3-0 南京历代都城变迁图3.1 固城南京地区最早的建城活动出现于春秋末期高淳县境内之固城。固城,又名子罗城,俗称楚王城。城为土城,分内外两重。城高一丈五尺,罗城(外城)周回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内城)一里九十步。遗迹今仍可考,现残存部分呈长方形,罗城南北约800米,东西约1000米,经实测,周长3915米;保存较好的北城,城基宽41米,残高46

9、米,顶宽255米;城外原有护城河,宽约185米。子城位于罗城腹地略偏西,正南遥对秀山,北向背靠“楚王山”,城亦呈长方形,南北12l米,东西196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135米(图23)。春秋末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固城分子、罗两重,说明已经有了城郭分工的新概念。3.2 越城越城以南京城而言。越城,开始了南京迄今2480年的建城史。周元王姬仁三年(前473)越灭吴。第二年即勾践二十五年(前472),越于淮水(即今秦淮河)之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一带筑城以图楚,史称越城,又称“越台”。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藏洛阳出土的东周铜尺,每尺231厘米。我国古代以6尺为一步,300步为一

10、里。依此计算,每步为1386厘米,每里为4158米,越城周长相当于942米,城中面积约为56公顷。从城的规模看,是一个军事性城堡。一般居民住在城外秦淮河两岸,逐渐成为居民聚居和物品交易的场所。3.3东汉末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建功立业”。由此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至成为一国之都。东吴建业城郭有三重:宫城、都城和外郭。外

11、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56个篱门。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据左思吴都赋描述:“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直蜜。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栉比,廨署棋布。”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的大航朱雀航,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宣阳门又称白门。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宫城东为太祖庙。吴建兴元年(252),“权卒,子亮代立。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3.4曹魏邺城曹魏邺城平面呈矩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曹魏邺城的形制主要有:宫

12、前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在北,坊里、衙署、市在南;礼仪性的大朝与日常政务的常朝在宫内并列,形成两组宫殿群,各有出入口,大朝为文昌殿和阊阖门,常朝为勤政殿和司马门;大朝门前形成御街,直抵南城门,形成南北中轴线;在南北中轴线和东西大道交叉处出现“T”形广场。3.5南唐金陵城杨吴和南唐是南京古代、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个时期之一。,而南唐则建都南京。杨吴大和四年(932)“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拓展了原有城墙,并增筑了羊马墙。此时的金陵城周长已是四十五里(约今20公里余):西据石头岗阜之脊,南接长干山势,东以白下桥(今大中桥)为限,北以玄武桥(今北门桥)为界;城高三丈五尺

13、,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皆为土筑。城共八门,“由尊贤坊东出,日东门(今大中桥处);由镇淮桥南出,日南门(今中华门);由武卫桥西出,日西门(今汉中门);由清化市而北,日北门(今北门桥即为当时桥梁故址);由武定桥折秦淮而东,日上水门(今东水关);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之前,日下水门(今西水关);由斗门桥西出,日龙光门(今水西门);由崇道桥西出,日栅寨门(今涵洞E1)。”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史称“杨吴城濠”。濠于竺桥会青溪,西经浮桥会珍珠河,再西经北门桥,人乌龙潭,再人江;自竺桥向南经玄津桥、大中桥,再向南,继而折向西,经长干桥,再西汇人秦淮河。绕城南的一段后来也被称为外秦淮河

14、。这个新城就成为南唐的都城。3.6南宋建康 建康城以行宫为中心,行宫周边主要集中了亲兵寨、十三营、破敌教场等军事设施,而官署和府学(转运司、建康府、学府)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居民区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商业区在南门(今中华门)内的镇淮桥至新桥(饮虹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城内中部笪桥一带,北门内的清华市,也是比较集中的商业区。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康城略加修固。宋乾道五年(1169)建康留守史正志,复加修筑,并增立女墙。宋景定元年(1260)知府马光祖浚青溪等濠,重修诸桥,“以浚濠之土培厚城身”,创更楼四所178间,又于栅寨门创瓮城及更楼7间、闪门6扇,皆用铁包裹;铁圈

15、门1座,铁水窗2扇;城濠之内、城墙之外皆筑可供放牧的羊马墙。秦淮河两岸自南唐后,交通日益繁忙。宋乾道五至六年(11691170)镇淮桥和新桥改建为砖石桥,比原桥增宽四分之一,各宽三丈六尺。镇淮桥长16丈,两端各建一亭。新桥长13丈,桥上盖屋16间,以避日晒雨淋。3.7集庆 元代是个大一统的朝代,幅员辽阔,而且重工、重商。纸币在全国通行更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这一切都推动了南京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曾经是六朝和南唐故都的建康,虽历尽沧桑,又渐渐恢复为富庶繁荣的城市。与宋代一样,元承接了南唐时的格局,北部主要是衙署、军营,南部则以居住、商业为主。全城设坊。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公署在城内东南隅,临青溪,即故府

16、治。”3.8明朝南京京师朱元璋称帝前后,对定都南京虽有犹豫,但已开始按帝都规划建设南京。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南京成为规模空前、壮丽无比的一国京师。南京明城继承了曹魏邺城、东晋建康、唐长安和元大都的传统,宫城一皇城一都城有一条共同的中轴线。作为京师,明南京有四重城郭构成:宫城一皇城一都城一外郭。都城城池经实测,明城墙周长35267米。现仍高出地面大于5米、基本完好的长22425米;尚存遗迹(高出地面不足5米)的2666米,地面无遗迹的遗址10176米。墙高一般在14至21米;最高26米(琵琶湖段)。墙底宽14米左右。顶宽7米左右,图3-8 明南京四重城郭最宽1975米(西干长巷段);最窄26米(

17、富贵山西侧)。沿城墙的护城河(湖)全长31195米。明都城范围内面积约43平方公里。南京明代城池不仅有城墙、城门,还有护城河、瓮城、水关,真可谓“金城汤池”。 功能构成从功能上讲,都城内由三大区构成:东部为宫殿衙署,南部为市区,西北为城防驻地。 都城内道路由官街、小街、巷道形成道路网络,分两大部分:旧城范围沿袭历史,以六朝、南唐形成的道路为基本骨架;新城则以宫城为核心,以御道为轴线。两大部分之间通过竺桥、玄津桥、复成桥和白下桥以东西向道路联系起来。3.9清 江宁府清顺治六年,改明皇城为八旗驻防城,即所谓“满城”。清顺治十七年(1660),由太平门内明皇城西北角至通济门,沿用旧皇城西墙加筑城垣,

18、形成“满城”的西墙。北墙即为明皇城北安门城垣向东加长到朝阳门北与明都城墙相接。东墙和南墙即为明城墙。“满城”呈矩形,东西宽2100米,南北长2980米。设4门:东、南即为朝阳门和正阳门;西墙北门即为正对玄津桥的西安门,西墙南门正对大中桥,此两门为满城与繁华市区的主要通道。3.10“首都大计划”“首都大计划”初稿规划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分区和道路规划方面。在分区规划方面,确定了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区等 7个分区,其中行政区与学校区是南京近代规划以来首次增添的新内容。将道路宽度等级分 为:50m、40m、30m、24m。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 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

19、边中山码头, 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 作为新的中轴线。 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及颐和路一带的 “公馆区” 等, 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图3-10 首都大计划规划示意图3.11现行南京沿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

20、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心圈层市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3个县城和两浦地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 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形成“一带五轴”的城镇布局。 图3-11 南京城区示意图4、 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4.1管子因地制宜思想管子认为城市建设应“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换言之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十几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打破了以往井田规划概念的约束。

21、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规划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都城规划处于对南京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沉积深厚的旧城的尊重,同时还更多受当时经济力量的制约以及军事防卫方面的考虑,从而突破传统都城“王城居中”典型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做法。“山川形胜” 是南京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 河谷平原、 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长江南京段长度约 95 km, 江心 10 多个大小江心洲,江北有滁河, 江南有秦淮河,为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河河口地区, 周围群山起着屏障和军事防守的作用, 而且便于登临和建设各种人文景观

22、,呈现山环水抱的态势, 故曾被诸葛亮描述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邺城一方面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建邺虎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明南京城基于当时的现状条件, 依据管子倡导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从环境与实用角度出发, 顺应自然在城中保留了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并将南唐金陵和六朝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形成颇有特点的都城形态。根据有关资料,当时在选择宫城位置时, 避开了整个旧城, 在其东侧富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 并把旧城西

23、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样就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明确功能划分: 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城西北是军事区。整个古城的外廓沿着这三大区的用地, 并依照山丘、 湖泊、 河流等地理形势, 从防御需要修建而成,最终形成了不太规整的形态。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 管子 所倡导的 “因天材, 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的规划思想。4.2其他规划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谈理想的都成布局,那就是周礼 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制度。而南京的建设也不例外,首先,明南京城采用了“四重城郭”的布局方式,这是在继承了营国制度的

24、“城为重城的环套”发展出来的;接着,宫城钱的太庙和社稷坛地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在宫城布局方面还是强调宫城作为全城规划的重心。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并以此为其最高理想。在古代都城规划中, 都城宫城、 皇城等的位置, 四象、 天、 地、 日、 月等坛的设立, 金水河的开凿,城郊的外形以及城市的数目等大都遵循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四象”为例, 历史学家曾对南京古城的地形地貌作过分析,认为其选址与布局符合“四象”要求:巍峨葱郁的钟山在东面,为“青龙象”; 隐伏嶙峋的石头山在西面, 为“白虎象”; 奔流灵动的秦淮河在南面, 为“朱雀象”; 逶迤绵长的覆舟山横亘于北面

25、, 为“玄武象”,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为皇宫所在。明南京城的皇城及宫城的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加以发展,而皇城并未在六朝、 南唐宫室的基础上修建,而是位于原金陵城东门外,偏在应天府城东南隅, 系填燕雀湖(即前湖)而成,主要是基于风水的考虑。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明南京皇宫规划亦有重要影响。皇宫规划是朱元璋聚集群臣商量所定,其中影响最为关键的人为朱元璋与刘基。刘基为天文学家, 朱元璋熟悉阴阳五行之说, 所以他们在明宫规划中,十分强调用阴阳五行观作为法则来指导宫殿的布局、 朝向, 乃至殿、 门名称亦极力遵循阴阳五行法则。参考文献:1 南京市地方志委员会.南京简志

26、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 苏则民编著. 南京城市规划史稿 古代篇近代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 张婕.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A . 山西建筑, 2009, 22( 35) : 18 19.4 马伯伦主编南京建置志M南京:海天出版社,1994.5 尹 超.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 D .南京: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6 南京市政筹备处. 南京市政计划书Z. 民国十五年.7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8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Z.9 阳建强.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魅力与保护延续 J . 城市规划,2004, 28( 12) : 41 - 46.10 王德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 .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0 - 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