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44755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书.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说明书课题名称: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二级学院(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起讫时间: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共 周)基于DC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摘 要温度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工艺参数之一,任何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过程都与温度密切相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诸多领域中 温度控制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石油等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不同生产情况和工艺要求下的温度控制,所采用的加热方式,燃料,控制方案 也有所不同。关键词:温度,控制方式.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

2、n DCS design and ApplicationAbstract Temperature is the comm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parameter, any physical change and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 closely is rel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in many field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in the occupied an e

3、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especially in the metallurgical, chemical, building materials, food, machinery, petroleum industry, which play a decisive role role. For different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way of heating, fuel, control scheme is also

4、 different. Key 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mode.目 录摘要I第1章 绪论11.1 引言11.2 DCS的总体概念1 1.2.1 DCS的基本概念1 1.2.2 DCS的主要特点21.3 DCS、PLC及FCS之间的差异3 1.3.1 PLC的基本概念3 1.3.2 DCS与PLC的差异3 1.3.3 FCS的基本概念3 1.3.4 DCS与FCS的差异3 第2章 项目设计要求62.1 工艺设计要求6 2.1.1 系统装置6 2.1.2 系统组成6 2.1.3 实验系列72.2 系统设计要求8 2.2.1 系统的主要技术概念8 2.2.2 PID

5、控制原理9 2.2.3 现场总线系统的组成10第3章 系统设计123.1 组态12 3.1.1 主机设置12 3.1.2 I/O设置13 3.1.3 I/O点设置14 3.1.4 常规回路设置15 3.1.5 操作小组配置15 3.1.6 模拟量输入配置16 3.1.7 操作画面设置16 3.1.8 流程图设置173.2 实时监控仿真调试18 3.2.1 系统简介18 3.2.2 故障诊断18 3.2.3 PID调节19 3.2.4 流程图19 3.2.5 趋势图20第4章 DCS系统运行调试214.1 调试前准备工作214.2 控制站硬件安装检查214.3 操作站硬件安装检查214.4 DC

6、S系统上电214.5 网络调试214.6 组态文件的编译、下载和传输214.7 登录监视21第5章 结论22参考文献23致谢24第1章 绪论1.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测量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显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随之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DCS及现场总线技术相继推出或更新,其应用范围遍及工业控制领域的各个行业。不同时期、不同厂家的DCS及现场总线产品各不相同,其应用的行业和规模也各不相同,相应的应用技术也有差异。但是,DCS及现场总线的基本概念、构成方法、功能和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同

7、一性。1.2 DCS的总体概念集散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集散控制系统(DCS)。管理的集中性和控制的分散性这一实际需要是推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散控制,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的一种流行控制概念及系统工程技术。1.2.1 DCS的基本概念DCS是由多个以维处理器为核心的过程控制采集站,分别分散地对各部分工艺流程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系统与中央控制室各监控操作站联网,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和操作的控制系统。DCS为4C技术相融合的产物。4C技术是指控制(co

8、ntrol)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CRT(cathode-ray-tube)显示技术。DCS是以大型工业生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日益复杂的控制对象为前提,从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工程中分解与协调的原则研制开发出来的。它是一微处理机为核心,结合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CRT显示技术的新型控制系统。DCS软件由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通信软件、组态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成。通过使用组态软件这一软件工具,可生成用户所要求的实际应用系统。DCS具有通用性强、系统组态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数据处理方便、显示操作集中、人机界面友

9、好、安装简单规范、调试方便、运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它能够适应工业生产过程的各种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安全,从而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2 DCS的主要特点1.自治性DCS的自治性是指DCS的组成部分均可独立地工作,各个控制站独立自主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规定任务。它的控制功能齐全,控制算法丰富,可以完成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量控制,还可实现预测、解耦和自适应等先进控制策略。操作站能自主地实现监视和管理功能。2. 协调性 DCS各工作站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信息并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采用实时性的、安全可靠的工业控

10、制局部网络,提高了信息的畅通性,使整个系统信息共享。采用OPC等通信技术,DCS可与上层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和协调。3. 灵活性 DCS硬件和软件均采用开放式、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系统为积木式结构,根据不同用户需要可以灵活配置系统。当需要改变生产工艺及控制流程时,通过组态软件及操作可改变系统的控制结构。DCS提供的组态软件包括组态、控制组态、画面组态、报表组态等。组态设计是DCS关键的应用设计,使用组态软件可以生成相应的实用系统,易于用户设计系统,便于系统的灵活扩充。4. 分散性 DCS的分散含义是广义的,不单是分散控制,还有地域分散、设备分散、功能分散、电源分散和危险分散等含义。分散的最终

11、目的是为了将危险分散,进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DCS硬件积木化和软件模块化是分散性的具体体现。5. 便捷性 DCS操作方便、显示直观。其简洁的人机对话系统、CRT交互显示技术、复合窗口技术,使操作画面日趋丰富。DCS提供的总貌、控制、调整、趋势、流程、回路、报警、报表、操作指导等画面都具有实用性和便捷性。6. 可靠性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可用性是DCS的生命力所在。DCS制造厂商采用了可靠性保证技术进行可靠性设计,其高可靠性体现以下6个方面。(1)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DCS在结构上是一个多处理机系统,分散的子系统自治性强,各个微处理机都可以自己的局部操作系统,使得系统在任一单元失效的情况

12、下,仍能保持其完整性。即使全局性通信或管理站失效,局部站仍能维持工作。(2)系统的所有硬件采用冗余设计。无论操作站、控制站、还是通信链路都可以采用双备份。(3)软件的容错设计。程序采用积木式结构、分段与模块化设计,以及程序卷回(即指令复执)措施,提高软件的容错能力。(4)“电磁兼容性”设计。所谓“电磁兼容性”指抗干扰能力与系统内外的干扰相适应,并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5)结构、组装工艺的可靠性设计。严格挑选元器件,加强质量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器件故障出现的概率。DCS采用专用集成电路和表面安装技术,大大提高了硬件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6)在线快速排除故障的设计。采用硬件自诊断和

13、故障部件的自动隔离、自动恢复与热机插拔的技术;系统内若发生异常,通过硬件自诊断发现后,汇总的操作站,将故障信息及时通知操作员;由于具有事故报警、双重化措施、在线故障处理、备份等手段,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3 DCS、PLC及FCS之间的差异1.3.1 PLC的基本概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一种执行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1.3.

14、2 DCS与PLC的差异PLC系统与DCS系统的结构差异不大,只是在功能的着重点上有所不同。DCS着重与闭环控制及数据处理;PLC着重与逻辑控制及开关量的控制,但也可实现模拟量控制。现对于PLC系统,DCS的明显特点如下。(1) 控制功能强。可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如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最优和非线性控制等。也可实现顺序控制。(2) 系统可靠性高。(3) 采用CRT操作站有良好的人机界面。(4) 软硬件采用模拟化积木式机构。(5) 系统容易开发,采用组态软件,编程简单、操作方便。(6) 有良好的性价比。1.3.3 FCS的基本概念 计数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的变革,一

15、种世界上最新型的控制系统即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dbus control system,FCS)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实用化,并正以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现场总线是指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现场总线是一种工业数据总线,是自动化领域中底层数据通信网络。简单来讲,现场总线就是以数字通信代替了传统420mA模拟信号及普通开关量信号的传输。它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扽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1.3.4

16、 DCS与FCS的差异 FCS可以说是新一代过程控制系统,是由DCS发展而来的。FCS与DCS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本质的差异。(1) DCS系统是个大系统,其控制器功能强大,而且在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数据公路更是系统的关键。所以,必须整体投资一步到位,其后的扩容难度较大。而FCS功能下放较彻底,信息处理现场化,由于数字智能现场设备的广泛采用,使得控制器功能及重要性相对减弱。因此,FCS系统投资起点低,可以边用、边扩、边投运。(2) DCS系统是封闭式系统,各公司产品基本不兼容。而FCS系统是开放式系统,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各种产品基本能同事连入同一现场总线,打到最佳的系统集成。(

17、3) DCS系统的现场控制单元中I/O外围的信息全部是模拟信号形成的,必须通过A/D或D/A转换。而FCS系统将D/A与A/D转换在现场仪表中完成,实现了全数字化通信,使精度得到很大提高。而且,FCS系统可以将PID闭环控制功能装入现场设备中,缩短了控制周期,提高了运算速度,从而改善调节性能。(4) DCS可以控制和监视工艺全过程,对自身进行诊断、维护和组态。但是,由于自身的致命弱点,其I/O信号采用传统的模拟量信号,因此,它无法在DCS工程师站上对现场仪表(含变送器、执行器等)进行远方诊断、维护和组态。FCS采用全数字化技术,数字智能现场装置可发送多变量信息,并且,具备检测信息差错的功能。F

18、CS采用的是双向数字通信现场总线信号制。因此,它可以对现场装置(含变送器、执行机构等)进行远方诊断、维护和组态。(5) 由于信息处理现场化,FCS与DCS相比可以省去大量的隔离器、端子柜、I/O终端、I/O卡件、I/O文件及I/O柜,从而也节省了I/O装置及装置室的空间与占地面积。同时,FCS可以减少大量电缆与敷设电缆用的桥架等,因此,节省了设计、安装和维护费用。(6) FCS相对与DCS来说组态简单,由于机构性能标准化,因而便于安装、运行和维护。第2章 项目设计要求2.1 工艺设计要求2.1.1 系统装置图2.1.1 CS4000过程控制实验装置2.1.2 系统组成实验装置在对象系统上与CS

19、4000完全一致。在控制系统上采用浙大中控的JX-300XP DCS进行控制,可组建网络化的过程控制实验室。1.检测传感器 (1)常规扩散硅压力液位变送器 (2)涡轮流量计 (3)电磁流量计 (4)Pt100热电阻温度测量变送器2. 执行机构 (1)单相可控硅调压装置:用于调节电加热管的加热功率; (2)电动调节阀:用于调节一路供水的流量; (3)变频器:通过调节离心泵的转速以控制另一路供水的流量。3.控制系统 (1)学生实验控制柜 (2)DCS控制系统4.软件系统 (1)DCS系统的组态软件与实验软件 (2)AdvanTrol编程软件 (3)AdvanTrol组态软件5.设备其他指标 (1)

20、供电电源:交流电,单相三线220V (2)最大功耗:3.0KW (3)设备尺寸:146085019502.1.3 实验系列 基于多变量先进控制实验装置CS4000可完成一系列的控制实验,除完成常规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外,还包括以下富有特色的复杂控制实验:1.四容水箱液位的特性测试与多变量控制 (1)下部两水箱液位多回路对象特性的获取 (2)下部两水箱液位的多回路控制 (3)下部水箱液位的前馈反馈控制 (4)下部两水箱液位的选择控制 (5)四容水箱液位的解耦控制 (6)四容水箱液位的约束控制 (7)四容水箱液位的多变量预测控制2. 纯滞后对象的特性测试与闭环控制 (1)短纯滞后环节温度的特性测试与单

21、回路PID控制 (2)长纯滞后环节温度的特性测试与单回路PID控制 (3)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与加热装置出口温度的串级控制 (4)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的前馈反馈控制 (5)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的SMITH补偿控制 (6)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与加热装置出口温度的串级SMITH补偿控制 (7)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的内模控制 (8)纯滞后对象出口温度与加热装置出口温度的串级内模控制2.2 系统设计要求2.2.1 系统的主要技术概述系统主要有现场控制站(I/O站)、数据通讯系统、人机接口单元(操作员站OPS、工程师站ENS)、机柜、电源等组成。系统具备开放的体系结构,可以提供多层开放数据接口。 硬件系统在恶劣的

22、工业现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维修方便、工艺先进。底层汉化的软件平台具备强大的处理功能,并提供方便的组态复杂控制系统的能力与用户自主开发专用高级控制算法的支持能力;易于组态,易于使用。支持多种现场总线标准以便适应未来的扩充需要。 系统的设计采用合适的冗余配置和诊断至模件级的自诊断功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系统内任一组件发生故障,均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系统的参数、报警、自诊断及其他管理功能高度集中在CRT上显示和在打印机上打印,控制系统在功能和物理上真正分散。 整个系统的可利用率至少为99.9%;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0万小时,实现了核电、火电、热电、石化、化工、冶金、建材诸多领域的完整监控。

23、“域”的概念。把大型控制系统用高速实时冗余网络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分系统,一个分系统构成一个域,各域共享管理和操作数据,而每个域内又是一个功能完整的DCS系统,以便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使用。 网络结构可靠性、开放性及先进性。在系统操作层,采用冗余的100Mbps以太网;在控制层,采用冗余的100Mbps工业以太网,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在现场信号处理层,12Mbps的PROFIBUS总线连接中央控制单元和各现场信号处理模块。 标准的Client/Server结构。MACS系统的操作层采用Client/Server结构。 开放并且可靠的操作系统。系统的操作层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控制站采用成熟

24、的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QNS以确保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标准的控制组态软件。可以实现任何监测、控制要求。 可扩展性和可裁剪性。保证经济性。2.2.2 PID控制原理目前在控制领域中,虽然逐步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这个先进技术工具,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普遍采用了分散控制系统(DCS)。但就其控制策略而言,占统治地位的仍旧是常规的PID控制。PID结构简朴、稳定性好、工作可靠、使用中不必弄清系统的数学模型。PID的使用已经有60多年了,有人称赞它是控制领域的常青树。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作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50多年历史,现在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控制器。PID控制器简单易

25、懂,使用中不需精确的系统模型等先决条件,因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 数字PID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最普遍采用的控制方法,在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中活的广泛应用。在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最常用的控制规律是PID控制。系统由模拟PID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PID控制器是一种现行控制器,它根据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构成控制偏差,将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故称PID控制器。比例环节 即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型号e(t),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积分环节 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哦他能够的无差度

26、。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T1,T1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越强。微分环节 能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起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少调节时间。PID应用范围广。虽然很多工业过程是非线性或时变的,但通过对其简化可以变成基本线性和动态特性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这样PID就可控制了。其次,PID参数较易整定。也就是,PID参数Kp,Ki和Kd可以根据过程的动态特性及时整定。如果过程的动态特性变化,例如可能由负载的变化引起系统动态特性变化,PID参数就可以重新整定。2.2.3 现场总线系统的组成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由测量系统

27、、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而通信部分的硬、软件是它最有特色的部分。 (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它的软件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系统的软件有组态软件、维护软件、仿真软件、设备软件和监控软件等。首先选择开发组态软件、控制操作人机接口软件MMI。通过组态软件,完成功能块之间的连接,选定功能块参数,进行网络组态。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优化控制及逻辑控制报警、监视、显示、报表等。 (2)现场总线的测量系统: 其特点为多变量高性能的测量,使测量仪表具有计算能力等更多功能,由于采用数字信号,具有高分辨率,准确性高、抗干扰、抗畸变能力强,同时还具有仪表设备的状态信息

28、,可以对处理过程进行调整。 (3)设备管理系统: 可以提供设备自身及过程的诊断信息、管理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包括智能仪表)、厂商提供的设备制造信息。例如FisherRosemoune公司,推出AMS管理系统,它安装在主计算机内,由它完成管理功能,可以构成一个现场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以及预测性维护。将被动的管理模式改变为可预测性的管理维护模式AMS软件是以现场服务器为平台的T型结构,在现场服务器上支撑模块化,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图形化界面。 (4)总线系统计算机服务模式: 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计算机服务模式。服务器表示数据源

29、(提供者),应用客户机则表示数据使用者,它从数据源获取数据,并进一步进行处理。客房机运行在PC机或工作站上。服务器运行在小型机或大型机上,它使用双方的智能、资源、数据来完成任务。 (5)数据库: 它能有组织的、动态的存储大量有关数据与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交叉访问,具有高度独立性。工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参数连续变化,数据量大,操作与控制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可以互访操作的分布关系及实时性的数据库系统,市面上成熟的供选用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Orad,sybas,Informix,SQL Server;实时数据库中的Infoplus,PI,ONSPEC等。 (6)网络系统的硬件与软

30、件: 网络系统硬件有:系统管理主机、服务器、网关、协议变换器、集线器,用户计算机等及底层智能化仪表。网络系统软件有网络操作软件如:NetWarc,LAN Mangger,Vines,服务器操作软件如Lenix,os/2,Window NT。应用软件数据库、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议等。目前的工业总线网络可归为三类:485网络、HART网络、FieldBus现场总线网络。 485网络:RS485/MODBUS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工业组网方式,其特点是实施简单方便,而且现在支持RS485的仪表又特别多。现在的仪表商也纷纷转而支持RS485/MODBUS,原因很简单, RS485的转换接口不仅便宜得而且种类

31、繁多。至少在低端市场上,RS485/MODBUS仍将是最主要的工业组网方式。 HART网络:HART是由艾默生提出的一个过度性总线标准,主要特征是在4-20毫安电流信号上面叠加数字信号,但该协议并未真正开放,要加入他的基金会才能拿到协议,而加入基金会要一定的费用。HART技术主要被国外几家大公司垄断,近些年国内也有公司在做,但还没有达到国外公司的水平。现在有很多智能仪表带有HART圆卡,支持HART通讯功能。但从国内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用到这部分功能来进行设备联网监控,最多只是利用手操器对其进行参数设定。从长远来看,由于HART通信速率低、组网困难等原因,HART仪表的应用将呈下滑趋势。 Fi

32、eldBus现场总线网络: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它的出现标志着自动化控制技术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现场总线是连接控制现场的仪表与控制室内的控制装置的数字化、串行、多站通信的网络。其关键标志是能支持双向、多节点、总线式的全数字化通信。现场总线技术近年来成为国际上自动化和仪器仪表发展的热点,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控制系统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自控系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分散化”的方向进一步迈进,形成新型的网络通信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FieldBus现场总线网络:现

33、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它的出现标志着自动化控制技术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现场总线是连接控制现场的仪表与控制室内的控制装置的数字化、串行、多站通信的网络。其关键标志是能支持双向、多节点、总线式的全数字化通信。第3章 系统设计3.1 组态3.1.1 主机设置(1)主控卡设置(卡件型号:XP243,冗余;IP地址:128.128.1.2)图3.1.1主控卡设置(2)操作站设置(IP地址:128.128.1.129)图3.1.2操作站设置3.1.2 I/O设置(1)数据转发卡设置(卡件型号:XP233,冗余)图3.1.3数据转发卡设置(2)I/O卡件设置(

34、输入:03号卡件,XP313;输出:10号卡件,XP322)图3.1.4 I/O卡件设置3.1.3 I/O点设置(1)XP313 I/O点(水输入地址:00)图3.1.5 XP313 I/O点设置(2)XP322 I/O点(水输出地址:02)图3.1.6 XP322 I/O点设置3.1.4 常规回路设置(回路1输入:水输入;输出位号1:水输出)图3.1.6常规回路设置3.1.5 操作小组设置(增加一个操作小组)图3.1.7操作小组设置 3.1.6 模拟量输入设置(信号类型:电流420mA;不配电)图3.1.8模拟量输入设置3.1.7 操作画面设置(1)趋势组态设置(设置SV,PV,MV,AM)

35、图3.1.9趋势组态设置(2)流程图的绘制图3.1.10流程图的绘制3.1.8 流程图设置(添加画好的流程图wendu.DSG)图3.1.11流程图设置3.2 实时监控仿真调试3.2.1 系统简介图3.2.1系统简介3.2.2 故障诊断(诊断结果:无故障)图3.2.2故障诊断3.2.3 PID调节(P:150;I:0.1;D:0.1,温度稳定)图3.2.3 PID调节3.2.4 流程图图3.2.4 流程图3.2.5 趋势图图3.2.5趋势图第4章 DCS系统运行调试4.1 调试前准备工作 1.工艺装置阀门的设置 2.控制台上电 3.DCS系统上电 在上电前检查各项上电条件,确认各个电源开关是否

36、处于关闭状态,接地是否良好(包括接地端子接触,接地端对地电阻)l 开总电源开关直接给系统供电l 打开不间断电源(UPS)的电源开关l 打开各个支路的电源开关l 给操作站上电,开显示器,开主机l 给控制站上电,开HUB,再打开控制站的电源箱电源。 4.操作站地址设置4.2 控制站硬件安装检查 1.主控卡的安装及地址设置 2.数据转发卡的安装及地址设置 3.I/O卡安装 4.端子板安装检查 5.网络信号线的连接4.3 操作站硬件安装检查 1.PC机 2.工程师站软件狗,操作站软件狗4.4 DCS系统上电4.5 网络调试4.6 组态文件的编译、下载和传输 1.组态文件的编译l 打开组态项目文件l 编

37、译项目组态文件 2.组态文件的下载 3.组态文件的传输 4.系统故障检查、诊断4.7 登录监视第5章 结论在这次设计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学能力,因为这次实训中有部分知识我们之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自己必须学会查找相关的资料。另外就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的去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而在这次设计程序的过程中,我一开始时走了很多弯路,这也是自己的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不过经过自己几天的努力,最后还是做了出来,而且还做得挺不错的。经过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平时在学习中不能够透彻理解的知识,通过动手,会有更好的认知。在

38、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增长,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在做实验时,循环水温度控制,运行稳定、效果良好。可有效的把循环水温度控制在30C左右,达到了系统控制要求。利用DCS灵活的配置,以较低的成本对水处理工艺进行生产监控,为现场操作人员创造了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在DCS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原有设备进行温度监控,实现了节能降耗的预期效果。参 考 文 献1) 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 陶永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2) 集散控制系统 周荣富 陶文英 北京大学出

39、版社2011.13) 组态控制技术 袁秀英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84) DCS及现场总线技术 肖军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05) 分布式控制(DCS)设计与应用实例 王常力 罗安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86) 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 方康玲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17) 工业网络(DCS、FCS)技术 刘哲纬 汤皎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文印中心印刷2009.88) 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白焰 吴鸿 杨国田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9)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 孔凡才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10)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 赵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致 谢光阴似

40、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即将走完大学生涯的第三个年头,回想这一路走来的日子,父母的疼爱关心,老师的悉心教诲,朋友的支持帮助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渐渐长大,也慢慢走向成熟。感谢各位同学,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在毕业设计完成之际,我真诚地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感谢老师对我的细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衷心的祝愿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