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王莎* 王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学院2005级金融专业。摘 要:本文以近期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切入点,从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两方面对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界定,并提出衡量的标准,即银行体系的存贷差和货币供应量中M2增长率。文章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度、传导机制、使用环境三方面探究了我国当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效用,并得出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有效性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制度缺陷、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等微观个体对政策反应灵敏度不高、货币供给内生性
2、增强等。根据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加快商业银行商业化进程、提高企业自我约束程度以及改善政策运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最后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史,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有效性;流动性过剩一、前言1998年,为了化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从13%进行巨幅下调至8%。1999年又由8%下调到6%。此后到2003年,经济中出现个别行业过热现象,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7%,2004年4月进一步地上调至7.5%;为了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从2006年7月开始央行
3、频繁地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至2008年1月先后十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一直上调到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吴建环:谨防雪灾冻僵中国经济N,中国证券报,2008-2-5. 。央行如此频繁地上调准备金率,但各类市场反映并不敏感。股票市场当前下跌惨重,一般认为是受美国次级债风波影响以及近4000亿元市值解禁股 由于某些原因如股权分置改革,使部分原法人股转化为流通股,但这部分转化来的流通股不能马上进行流通买卖,需要经过一个“限售”期,过了期限便可和一般的流通股一样进行买卖,这类股票就是“解禁股”。的抛压。对于房地产市场,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先生认为,准备金率的上调主要是针
4、对流动性问题,对各地的房价下调不会有太大影响;兴业银行交易员冯小波认为,准备金率每次五个百分点的“微调”对债市影响也很小。据估计央行每上调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就会冻结约1600亿人民币的资金,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长率在2007年6月的增幅达到17.06%,到2008年1月份更是达到18.94%,可见上调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甚明显。至于保险市场,由于保险公司收益主要来自于保单利润和投资收益,而不是存贷差,所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也不会对保险业造成大的影响。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佳表现,市场上有各种观点。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最直接手段仍有上调空
5、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魏杰教授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正常的,应该在市场的预料之中。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认为通货膨胀并不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实际上更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以静制动,过于频繁的操作负面效应会很大。总的看来,市场上公认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回收流动性,但是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用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如果继续低效地运行下去很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经济问题,如通货紧缩。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界定及衡量(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界定根据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研究员冯学敏和何雁明的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货
6、币政策能否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第二,央行能否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的宏观目标。第一层含义是指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运行的作用,即理论有效性问题,是有效性的基础。第二层含义指如果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确实具有影响,那么央行能否利用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目标,即实施有效性问题。如果理论和经验证据都表明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央行也能利用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货币政策的实施无效。根据以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也可从两个层次界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否对市场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7、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第二,央行能否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目标。第一层次即探讨准备金政策作用是否明显,政策目标能否达到。从历年央行的货币执行报告中可以看到,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流动性控制和货币信贷管理(如表1)。第二层次即探讨我国的中央银行能否依据宏观经济情况,预测相应的调整幅度,并独立自主地使用工具。存款准备金在我国的功能即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央行如果由于其它的原因被动地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或无法准确地确定调节目标,则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失效。年份目标描述2006年第三季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作为,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2006年第四季度加强银行体系
8、流动性管理,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2007年第一季度增强中央银行回收多余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适当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2007年第二季度回收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2007年第三季度提高回收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抑制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2007年第四季度大力对冲流动性,抑制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表1 2006年第三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准备金政策目标注: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中国人民网站相关内容整理(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衡量第一层次的衡量标准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为依据
9、。在使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流动性有所收紧,可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起到了作用。通常判断经济体系中流动性的变动可以选取银行业的存贷款差额 “存货差”即下文中的“存差”和“贷差”的合称,前者指银行存款总额超出贷款总额的部分,后者则指银行贷款总额超出存款总额的部分。作为相应指征。如果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同时发生相应变动可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一般地,选取货币供量中的M2作为进行判断的指征。货币供应量可以分成M0,M1,M2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等于M0+活期存款;M2为广义货币,等于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中三者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是选取货币政策目
10、标的依据,相对来说,M2作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三性上面优于M0、M1 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因此选取其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征来测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对第二层次的有效性可通过央行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如果央行能通过回收流动性、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则政策有效,反之则无效。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着重分析的是第一层次的有效性,对于第二层次的有效性,将以理论论述的方法来论证。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一)对1998年到2008年近十年的银行业存贷差进行分析1数据来源该组数据包括从20
11、06年下半年到2008年1月份的银行业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同时经数据处理得出所选时间段的存款差额、存贷款增长率以及存贷款增长率之差。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2分析方法对上面的数据主要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存贷款总体趋势图,通过分析图形的走势、间距等特点来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流动性的控制效果。其中曲线的走势代表存贷款额的变化,曲线间的间距代表存贷款额之差。3分析结果1998年始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从8%一直上调至15%,尽管在1999年11月为了启动内需曾下调至6%,但整体趋势仍为上调。自1998年来,可以看到“存差”一直存在,具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见图1),从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显
12、著。 单位: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人民币各项贷款2002-121999-122001-122003-122000-122007-122006-122005-122004-12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1999年12月到2008年1月人民币各项存贷款变动图图1 19992008年中国银行存贷款差额资料来源:Wind资讯。从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手段被频繁使用,因此对这一时段内的使用效果单独分析。央行2006年7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上调了5个百分点,但8月份的存贷款增长率之差仍居于高位。2006年8月再次上凋5个
13、百分点,9月的增长率差下降到0.19%, 11月份达到0.66%历史高位。11月份再次上调5个百分点,此次效果较明显,出现“贷差”,保持到2007年2月。从上面的分析及之后的数据可看出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在调节后第一个月有明显的效果,但在调节后的第二个月便会恢复以前的高位“存差”(见表2),即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内失效。 表2 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银行业存贷额及增长率(单位:亿元)日期各项存款a各项贷款b存款差a-b存款增长率c贷款增长率d存贷款增长率差c-d2006-06318455.71215302.59103153.122006-07319860.35216935.5510
14、2924.800.44%0.76%-0.32%2006-08323903.07218836.14105066.931.26%0.88%0.39%2006-09327775.52221035.86106739.661.20%1.01%0.19%2006-10329298.14221205.32108092.820.46%0.08%0.39%2006-11334361.41223141.55111219.861.54%0.88%0.66%2006-12335434.10225285.28110148.820.32%0.96%-0.64%2007-01340137.70231031.18109106
15、.521.40%2.55%-1.15%2007-02345444.40235168.74110275.661.56%1.79%-0.23%2007-03354248.28239585.58114662.702.55%1.88%0.67%2007-04358746.27243805.22114941.051.27%1.76%-0.49%2007-05360327.12246277.96114049.160.44%1.01%-0.57%2007-06369368.28250792.59118575.692.51%1.83%0.68%2007-07370953.81253106.67117847.1
16、40.43%0.92%-0.49%2007-08377415.95256135.41121280.541.74%1.20%0.55%2007-09382981.20258970.33124010.871.47%1.11%0.37%2007-10378483.70260331.44118152.26-1.17%0.53%-1.70%2007-11385507.14261205.40124301.741.86%0.34%1.52%2007-12389371.15261690.88127680.271.00%0.19%0.82%2008-01391551.46269695.58121855.880.
17、56%3.06%-2.50%注: ,其中和分别为当期和上一期的存款总额,和分别为当期和上一期的贷款总额。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中相关年份的数据整理计算。可以看到“存差”基本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大约是10万亿人民币的水平。尽管在此期间“存差”一直处于历史高位,但其增速缓慢,整体来看是一个较为平稳的波动趋势(见图2)。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银行存款差变动图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人民币各项存款人民币各项贷款单位:亿元2008-012007-112007-092007-072007-052007-0320
18、07-012006-112006-092006-07图2 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银行存差变动图资料来源:Wind资讯。(二)对1998年到2008年的M2的增长率 在这里根据选取的时间段间隔的不同,M2的增长率也不同,从1997年到2005年的时间段以年为时间间隔,因此M2的增长率为同比增长率,即报告期的M2值与去年同时期的M2值之比减1,说明M2在整个观察期内总的增长变化程度。从2006年到2008年的时间段以月为时间间隔,因此选取了环比增长率,即当月的M2值比上月的M2值再减去1,反映了M2在观察期内逐期增长变化程度。分析 1数据来源该组数据包括从1997年下半年到2008年1月份
19、我国货币供应量中M2的数量以及从1997年到2008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同时经加工计算得出所选时间段的M2的增长率。在1997年到2005年,对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较少,时间间隔取年(见表3),使用该工具超过两次以上的年份,选取当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平均值;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1月较为特殊,数据单独列出(见表4)。所有数据由Wind资讯及中国人民银网站上的相关数据计算处理所得。 表3 1997年到2005年准备金率及M2增长率(单位:亿元)时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X)M2(Y)期末余额同比增长率(%)1997年1321.151998年8104498.515.321999年6
20、121375.9716.152000年6138356.4713.992001年6158301.9214.42002年6185007.2916.782003年7221222.819.62004年7.5253207.714.62005年7.5298755.4817.57表4 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准备金率及M2增长率(单位:亿元)时间M2(Y)期末余额环比增长率(%)2006年06月322756.351.91%2006年07月324010.800.39%2006年08月327900.001.20%2006年09月331900.001.22%2006年10月332747.170.26%200
21、6年11月337504.201.43%2006年12月345577.912.39%2007年01月351498.771.71%2007年02月358659.252.04%2007年03月364104.661.52%2007年04月367326.450.88%2007年05月369718.150.65%2007年06月377832.152.19%2007年07月383884.881.60%2007年08月387205.040.86%2007年09月393098.911.52%2007年10月394204.170.28%2007年11月399757.911.41%2007年12月403401.30
22、0.91%2008年01月417800.003.57%注:表中“环比增长率”一栏中带下划线的数据为当月上调了准备金率的月份M2的环比增长率。2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M2的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曲线放在一个坐标系里,通过观察两条曲线的相关性,判断出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同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存款准备金率对M2的影响程度。3分析结果(1)19982006年的M2同比增长率采用上述样本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回归分析结果如下: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解释一定的M2的增长率,即长期来看准备金政策起到了相应作用。具体来说,199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23、高位13%下调至8%,1999年下调至6%旨在增加流动性,从1999年到2000年M2的同比增长率在下降;从1999年到2002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6%的水平,M2的同比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有明显上涨;在2003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7%,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3年开始M2的同比增长率明显下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较为明显;央行于2004年再度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至7.5%,M2的增长率开始上升(见图3)。1997到2006年存款准备金率与M2同长增长变化图0510152025时间准备金率M2同比增长率存款准备金率M2同比增长率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24、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图3 1997年到2006年存款准备金率与M2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纵观这十年的调整,可发现有如下特点:央行谨慎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除了在1997年大幅下调外,基本上属于微调型,每次变动在5个百分点左右。使用时间间隔为一到二个月。央行是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的情况下使用的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长期内效果不明显。(2)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的M2环比增长率采用上述样本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回归分析结果如下: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拟和优度很低,即长期来看,这两年内的准备金政策的频繁使用效果并不显著。具体来说,尽
25、管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在上调,但M2的环比增长率 由于在这段时期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频繁使用,时间间隔几乎为1个月,因此采用M2的环比增长率来代替前面分析中使用过的同比增长率。没有如预期一样下降,而是上下波动。在后期2007年末到2008年初,M2增长率居高不下(如图4)。央行的使用仍属微调,每次变动在5个百分点。尽管M2的增长率在短期内有振荡,但在长期看来仍为上升趋势,政策效果没有达到。 图4 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存款准备金率与M2环比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资讯。(三)对央行准备金政策的综合评价 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对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作用效果越来越弱。随
26、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走高,固定投资额、货币信贷额大幅增长,对外贸易额大幅增加,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等原因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逐步减弱。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运行低效的成因分析如上分析,现行准备金政策在我国的运行效果并不显著,可从其制度本身、经济环境和传导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一)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缺陷我国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 ,中国人民银行从 2004年 4月 25日起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
27、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这样的制度安排导致国内银行完全商业化失去国家担保,存款人利益更难以得到保护。发达国家差别准备金制度的成功经验是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在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陷入破产境地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资金援助或直接向其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存款准备金
28、率制度、银行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三者不可替代。如果存款保险制度不确立,国内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难以运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也无法落实。此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随时都会发生,即实行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成本上升,它们更倾向于从事预期收益高、风险高的项目。因此,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仍有待完善。(二)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机制效率低下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过程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传导链中重要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反应灵敏度对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实际上我国银行体制改革还未完成,商业化
29、程度不高。基础货币的投放具有很大内生性,准备金政策执行难度较大,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市场的强烈竞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仍在进行放贷,货币收缩效果甚微。作为经济活动中重要微观个体的企业,在硬约束条件下以利润为经营导向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之一。我国现实情况是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在软预算约束之下低效使用银行资金。如果准备金率提高,银行系统会成倍数地收缩信贷,企业除了动用定期存款来偿还银行信贷,无法在短时间内偿还贷款。如果商业银行强行让企业减少生产占用的资金来偿还贷款,就可能造成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因此在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准备金政策要么达不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30、,要么会对实际经济造成过大冲击。(三)当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近几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GDP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对外贸易额,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说,目前由于外汇占款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央行在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但为了吸收持续流入的外汇储备,又不断地投放基础货币。尽管货币乘数在减小,可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增长,因而达不到回收流通中的货币、收缩流动性的目的。(四)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加强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是指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
31、给的变动由经济体系各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量来影响经济运行中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来影响社会投资和支出,从而对宏观经济起到调控作用。基础货币指处于流通界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但公众持有的通货量会受到公众对资产流动性偏好的影响,央行发行通货还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央行无法很好地实施法定准备金政策。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还有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
32、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等。只有前两者由中央银行决定,超额准备率由商业银行行为决定,现金漏损率由社会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托宾 James Tobin, “Commercial Banks as Cretors of Money”, reprinted in Essays in Economics, Vol. I , Macroeconomics, 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1,转引自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3、,2006.认为货币供给的现金漏损率与存款准备金比率间会发生交叉影响,随着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并不是固定的参数,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五、对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运行低效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第二,制度的传导效率低下,传导机制中的传导主体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普遍状况无法满足政策高效运行的要求;第三,政策的使用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长等)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以上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央行执行政策难度加大。尽管某些因素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仍可从制度、传导机制、经济环境等方面给出如下建议。
34、(一)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如前所述,为了使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更好地发挥效用,应同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强化。这样既强化了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也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强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基础,在客观上也可以减少当前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当然对于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同时还需要确立评级标准、协调央行与银监会等措施来配合,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二)提高传导机制的效率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的直接调控对象,我国的商业银行更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是制约我国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颁布
35、商业银行法,以立法形式确定商业银行的企业地位以及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经营原则,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商业银行管理资产,帮助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以充实其资本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风险防范。企业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最终对象。企业的自我约束程度直接约束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也决定着央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效力。为此应该帮助企业走出亏损,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高效地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实行硬预算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果,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配置,以提高企业对经济参数灵敏程度。(三)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运行环境尽管金融市场的发展、对
36、外贸易联系的加强是必然的,但仍可以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为切入点提高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即央行加强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伴随着经济强劲的发展以及与国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实体对外部经济的依赖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多受到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干扰,为此应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央行的相对独立化程度,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尽量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六、结语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使用历史,不难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都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发挥作用,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它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政策工具而存在。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最终的政策工具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
37、高的准备金率水平会给银行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扭曲市场上利率传导机制,加之我国近年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十分被动,使用成本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市场的体制完善,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附录一:长期内(19972005)M2同比增长率对存款准备金率模型回归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4/16/08 Time: 22:57Sample: 1997 2005Included observations: 9VariableCoefficientSt
38、d. Errort-StatisticProb.C10.899092.3066434.7250870.0021X0.7681820.2982012.5760550.0367R-squared0.486655Mean dependent var16.61778Adjusted R-squared0.413320S.D. dependent var2.453721S.E. of regression1.879428Akaike info criterion4.292942Sum squared resid24.72574Schwarz criterion4.336769Log likelihood
39、-17.31824F-statistic6.636060Durbin-Watson stat2.510483Prob(F-statistic)0.036683附录二:短期内(2006.72008.1)M2环比增长率对存款准备金率模型回归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4/16/08 Time: 23:27Sample: 2006M07 2008M01Included observations: 19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0.0023060.0097940.
40、2354620.8167X0.0010510.0008871.1844550.2525R-squared0.076234Mean dependent var0.013700Adjusted R-squared0.021895S.D. dependent var0.008125S.E. of regression0.008035Akaike info criterion-6.710598Sum squared resid0.001098Schwarz criterion-6.611183Log likelihood65.75068F-statistic1.402933Durbin-Watson
41、stat1.700304Prob(F-statistic)0.252529参考文献1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 崔军: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J,武汉金融,2007(5)4 黄诗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析J,发展研究,2005(5)5 李建英:巨额存差与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04(1)6 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J,财经科学2007(2)7 彭兴韵: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5(3)8 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效率
42、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 杨万东: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J,2006(2)10 易宪容:低利率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难见成效的症结J,金融博览,2007(2)11 张爱红: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历史分析及其启示J,金融纵横,2007(1)12 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3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The Federal Reserves System Purpose & Functions system, Washington.D.C,1999An Analysis of the
43、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of Required Reserve in ChinaWang Sha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frequent rise of the reserve ratio, the thesis def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in China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lance between deposit ,loan and the incr
44、easing ratio of M2 as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effect that the policy of required reserve exerts to the economy from the content of policy、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the a conclusion that the policy is l
45、ack of effectiveness. Several reasons account for this, such as system defects, low marketization level of commercial banks, low sensitivity of corporation to policies and increasing endogenous character of the money supply. Then some advices are raised in terms of the corresponding aspects. At last, an outlook of the prospect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y of required reserve.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Reserve against Deposit; Effectiveness; Excessive Liqui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