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55756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编.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汇编(一)基本要点1、解题步骤(ABC三步法)A:粗读(整体感知) B:细读(解题) C:表达(答题)(1)整体感知带着问题阅读看标题、辨文体内容、思路(结构)、主旨 (2)解题分析a审题 b判断题型 c解题思路 d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答案要点 (3)语言规范: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的组织,力求准确,精练,完整。 简洁:答句要简洁明了。 完整:表意完整。 准确:不是病句,不产生歧义。 答案要写成满足简洁、完整、准确要求的朴素的陈述句。( 注:a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限制性条件 b分析和判断题型从而明确本类题型的解题思路d根据解题思路和上下文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要点

2、)2、树立整体阅读的思想和整体理解的原则,具体来说,任何问题都要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来理解。3、理解文章和解决一般难题/较难的结构题:整体理解+结构分析。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具体地说,就是段落/层次及段落间、层次间的关系。此外,结构上的作用的所有分析点都属于结构范畴。 结构分析,就是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包括全篇的层次,层次内部的层次,甚至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并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理清各部分、各层次的关系,即作者的思路。 结构分析,除了从内容入手外,还要善于把握标志性词语或句子。4、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5、要阅读前,通常要先辨别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它的文章特点、

3、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是不一样的。(二)三种文体的交叉部分有些题型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1、作用题(1)作用题的基本知识什么是作用题:作用题指的是词语、句子、段落、人物、事件、描写手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如插叙、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作用题的类型:作用题的题型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 直接型的作用题,一般问“”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间接型的作用题,不直接问作用,但可以转化为作用题。比如:在文中的好处能不能删去 作者写的用意 是否重复 等等(3)作用题的广适性。在三种文体中都有运用,题型和解题思路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用题有很多的分支类型,词语、句子、段落、人物、描写手法

4、、修辞、写作手法、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都是作用题。(4)题型判别:含义作用 作用表达作用表达效果(5)作用的解题思路:三分法(或两分法)具体如下: 内容角度 考虑的是意思、意义或者情感、含义方面的作用作用题 结构角度 考虑的是文章的架构或上下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文采角度 考虑的是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作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第三种角度,则只有内容、结构两分法。)内容与意义有关,跟结构无关,文采与语言表达的效果有关作用的解题思路具体详细如下:内容角度结构角度文采角度内容角度 即联系中心和上下文,分析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分析材料 点明中心与中心之 揭示中心间的关系, 直接 突出中心先看:写了什么;

5、 突出,如 升华中心再看:本身有无 深化主题什么涵义; 点题 等最后再看 材料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通常是最重 表现/突出中心 间接 直接表现中心,但最要的)材料对 突出 终对表现中心起到作用)表现中心的 如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作 更能突出(材料使中心表现得更加突出) 用 强化 如:母亲的手相关题目 突出 海洋中也有沙漠相关题目 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第23题 材料从不同角度/侧面 如: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表现中心,使中心表 “极寒天气”会来吗 现得更全面更充分 龙眼与伞(最后一题)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 吴孟超:以心灵温暖心灵相关题目注:点题点明题目的含义,点题属于内容方面的作用。点题

6、的类型有开篇点题、文末点题等。 如果位于开头的句、段有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那么再答内容上的作用时还要加上“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如:歌,一条无尽的路相关题目结构角度(只与文章的组织架构有关):过渡(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照应、呼应、统领全篇、总起全文、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上下文浑然一体)。位于开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统领全篇、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文题等。位于中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或呼应)、过渡(承上启下)等。位于结尾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总结全

7、文、收束全篇、照应上文、照应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文题、呼应上文等。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一定要具体,不同笼统。如:比如引出下文,要回答出引出下文的什么;比如为下文作铺垫,要回答出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比如照应,要答出与哪个地方的语句相照应;等等。词语解释: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思路,包括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过渡、铺垫线索等结构上的作用(如上文所述)。对于所有文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只有三种:总分关系(含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几点重要的区别铺垫与伏笔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8、染,可以说是显性的。如:上文写:“天下雨,路滑”就是下文写“骑车摔倒”作铺垫。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言语不多且有隐含性,可以说是隐性的。如:上文写“昨天我看到他时,他脸色黑得怕人”,下文写“听说,昨天晚上他去世了”,上文就有为下文暗示的伏笔作用。照应与呼应照应和呼应的简单区别是:呼应要形成“呼喊”与“应答”的关系,而照应则不然。照应照应可以是(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照应,(词语)句子与段落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照应,(词语)句子或段落与词语的照应。照应,一般考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意思相反的照应、因果照应。如: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比较常见; 意思相反的照应:如老海棠树相关

9、题目; 形成因果关系的照应:如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相关题目。 前后照应 前后文之间的照应照应 照应文题 照应文章的标题 照应开头 结尾或后文和开头的照应(若是结尾和开头照应就是首尾照应)呼应呼应需要构成某种类似“问”与“答”或“呼”与“应”的关系。 呼应文题 与标题相呼应 如:字,今天你写了吗最后一题呼应 前后呼应 前后文的呼应 如: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首尾呼应 首和尾的呼应 如:失帽记在回答照应与呼应时,也要具体不能笼统。比如:与相照应;与相呼应。引出与铺垫 表征:铺垫和与它有关下文的离得下文比较远,而引出离得近铺垫和引出的区别 实质:引出下文时上文与下文之间有直接的引出与被引出的关系,而

10、铺垫没有这种关系 内容的过渡过渡的类型 过渡可细分为 表达方式的过渡 思路的过渡 由过渡到 过渡的常见答题模式 承接引起 由转入文采角度(如果在语言表达上很有文采或特色,应分析文采上的作用)例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富有表现力,增强感染力/引用古诗文,增强文章的文采等。(2)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类题型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有时表现为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实质是分析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需要分析该词语在内容、结构有时还有文采方面的作用。如:“塞”(冷风暖

11、香)、“扔”(你是一盏灯)如果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换成某个词”,还要就两个词在内容、结构、文采方面的作用进行比较。(3)语句/语段能否删去语句/语段能否删去,属于作用题的一种变形。这类题目属于开放题,可以回答“能”,也可以回答“不能”,只要能讲明理由自圆其说即可,但大多数是“不能”。其实质是分析该段落(或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为两分法(或三分法)。通常来讲,语句/语段存在于文中,就说明它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作用,所以内容角度是基本角度;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结构上有作用,比如照应、过渡,等等。在用“三分法”分析时,还要注意分析其删除后在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变化过程完整等平时不常用的考虑角

12、度。(4)语句/语段是否重复这是最近几年考察的一个热点,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其实质也是作用题,解题思路也为两分法(三分法)为基础。从内容角度看,实质是分析该语句/语段的独特性(独特作用)。 突出(补充性)强化 在突出中心方面的独特性内容角度的解题思路 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表现中心(全面、充分)内容角度的解题方法:突破口是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再加以分析独特性 或者假设其“重复”,把它去掉后看文章缺少什么 从结构角度看,与上文所讲的作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一致。(5)语句/语段是否可以被替换某个段落(或某部分内容)是否可以被替换,需要比较两者在内容、结构或文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

13、分出优劣。与一般性作用题的区别是:关键要有比较。(属于比较型的作用题)(6)“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类题目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属于作用题的另一种类型。从解题思路来看,需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向来思考。内容:考查插入文中的部分是否符合该位置上下文的文意 比如:待插入的部分是论据,那么从内容应该考查它是否能证明文中相关部分内容的观点(分论点) 例子见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详细见下文)结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它必须放在上文的下面、下文的上面的要求而“被卡住”。具体如下: 分析段落间的关系(比如总分、并列、递进) 分析过渡、总结上文、收束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对应等结构上作用的

14、分析点 如果是说明文,还需要考虑说明顺序的因素;如果是议论文,从结构角度分析时,还要考虑论证结构的因素。(20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答案:第9段,可以更全面地论证“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这一观点,娄师德在包容狄仁杰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获得了别人的尊敬,得以善终。(7)表达作用:表达作用的分析由三部分构成:语言特点+文意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含义

15、/作用/感情)+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也可以把语言上的表达作用,放到文意之前如上例可改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如果在语言特点上没有突出的特点,可以不必写出来。如果文句含有感情,要把感情打出来。如果有结构上的作用,须加在后面。 表达作用,通常与语言表达的特点有关,理解表达作用要注意联系上下文。(8)表达效果:指语言的表现力。解题思路: 语言上的特点+语言表达上的效果 + 文意上的效果 怎样地 表现了 什么 =语言的表现力(如:2011年一模太阳语相关题目)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区别:前者强调表达的作用,后者强调语言表达的

16、艺术效果。表达效果不需要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2、指代题指代题,考的是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解题思路:从上文中找答案(整个上文) 表述:有的能直接引用;有的需要归纳;有的全靠自己概括。代入检验法:在对代词指代的对象模棱两可的时候,可以用代入法(用指代的那部分内容代替代词,看文章是否通顺合理)检验哪一个是真正的指代对象。(4)指代对象通常在代词之前的规律有时会用于结构题,用来确定段落的位置。如:11年一模静安区考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相关题目。3、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 详略的题型,一般会问:为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 关于详略的题目,都

17、指向一个知识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写作就是为了表现中心;在写作中,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太密切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联系中心考虑,详略安排是否是突出中心的需要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联系上下文考虑,看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其中,答题时主要考虑角度的居多,考虑详写的部分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中心的。如:11届二模黄浦卷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第18题:第段中,详细地说明了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的现象,却仅用“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几个字说明秋冬之际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 答案: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更加突出对象的特

18、征(或“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文章重点”)4、几个并列答案中给出部分答案项的题目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只要几个并列的答案中给出了部分答案项,通常已给的答案能从结构和表达方面为我们提供解题信息。【类似例子很多,解题时要注意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三)记叙文篇如果是小说,在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方面,一般当做记叙文处理。阅读记叙文,在粗读时需要整体感知它的内容、结构(作者思路)、主旨,尤其是主旨(理解记叙文,最重要的是理解它的主旨即中心);对于那些含义深刻、影响我们对全文理解的关键性句子,我们要反复揣摩;在阅读时,既要联系相关题材的共同特点,又不能

19、简单、胡乱地把类似文章的主旨转移过来。 记叙文中,常用答题字眼有表现、表达、突出、写出等。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记叙文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4、如何划分记叙文的层次: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总分总(掐头去尾)(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

20、点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1)可能是线索的:(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2)线索的特征:贯串全文(3)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4)线索,属于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点。6、记叙文的标题(1)记叙文标题的功能:内容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内容的重点;主旨功能:揭示文章主旨/突出文章

21、中心;线索功能: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注:在一个题目中,以上三种功能可能同时存在,可能存在一两种,也可能一种都没有)(2)记叙文标题的含义。记叙文的标题同时包含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含义。解题时,要通过标题的“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角度来分析。内容含义:指的是标题在文中的意思(或者说标题在文中所对应的什么内容)。主旨含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分析标题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多为内容含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或双关义)。如:亲近自己的双腿、倔强的仙人掌、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等的相关题目。(3)记叙文标题的好处(或作用)。分析标题的好处或作用,有四种角度(四点法):内容角度;主旨角度;线索

22、角度;文采角度。其中前三种是主要的点。内容角度:看标题能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突出/反映文章容的重点。主旨角度:看标题能否揭示文章主旨或突出文章中心。(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言之。)线索角度:看标题是否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在末尾加上“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文采角度:如果标题有某种效果,如: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需要答出。考试时,通常主要考虑三种角度。如:天窗、老海棠树、冷风暖香等的相关题目。(4)给文章选择合适的标题或给文章加标题。选词: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 核心事件 作者情感 主要考虑拟定的题目

23、能不能满足记叙文标题的内容、主旨、线索等功能。7、记叙的顺序(叙述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或后发生的事情,再交待发生在前面的事或原因)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把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放到前面,起强调/突出“某某内容”的作用。 倒叙的作用,以上两种只是多见,并未全部列完。解题时,需运用作用题的相关方法具体分析。(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 插叙的作用,本质上是作用题的一种分支。分析插叙在文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

24、构两个方面去分析。(有时在内容上或结构上都有作用;有时只有一个方面有作用,需要具体分析) 补充交代(原因/背景/) 与对比,突出 内容 衬托(或反衬) 使故事情节完整/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严密 表现/突出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 表现/突出 (插叙部分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插叙的作用 结构:铺垫、伏笔、照应、呼应、引出,使文章结构严谨。8、写作手法:(1)对比: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举出来并加以比较,构成反差,形成映衬。 对比必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比较答题规范:通过对比(或: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表达)。(2)衬托(侧面烘托):用

25、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以动衬静、以人物衬托人物、以景物衬托人物等。在衬托手法中,可以分出主次,以次衬主。衬托分类:用性质相同的事物衬托是“正衬”,用性质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答题规范:衬托/反衬了(3)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或情感(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是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答题规范: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如07年中考记叙文老海棠树中标题的好处。(4)托物言志

26、: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9、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效果)中考的修辞手法,一共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问“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答案一般由“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该句在内容上的作用”)+(“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构成。(1)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的判断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本体 判断句子是否有比喻修辞,不是看是否有 比喻 喻体 不是同一类事物 “好像”“似乎”等词,而是看是否 可比性 满足本体、喻体、可比性的三个条件 有相似之处 有时,本体或喻体在句中不出现,但 只要满足比喻的三个条件,就是比喻 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比喻的解题思路:属性判断法属性:

27、喻体所表现的本体的属性,如:例句:他睡在床上,像睡在云里一样。 分析:把被子比作云,喻体“云”表现了本体“被子”的柔软。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柔软,表现了作者在被窝里舒适的感觉。 比喻的答题规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处:本体+属性)。如果该比喻句在文中还有深刻的含义或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需要加到后面。如果该比喻句在结构上还有某种作用,也需要加在后面。(2)拟人 拟人的判断:把“不是人”的事物当做人来写,也就是人格化 拟人的作用(表达效果)拟人的解题思路:还原法把被人格化的事物去掉人格化的部分,还原该事物本来属性。如:例句:春天到了,柳枝在春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分

28、析:柳枝在春风中跳舞,还原回来就是 柳枝随着春风飘动答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随着春风飘动的样子,体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拟人的答题规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处:本体+还原后的属性)。如果该拟人句在文中还有深刻的含义或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需要在到后面。如果该拟人句在结构上还有某种作用,也需要加在后面。(3)夸张 夸张的判断: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A强调/突出,+(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夸张的作用答题规范 B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4)排比 排比的判断:三个或

29、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的作用的答题规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排比的部分生动形象,比如景物增强了语势, 描写等) 强调了 (排比的部分强调的是某种内容或感情)(5)反问 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反问的作用的答题规范 (+内容/结构作用) 语气强烈地写出了(6)设问 内容:突出某些内容(答题示例:突出) 设问的作用 结构: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文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或注意【注】一个设问句中,可能一、二、三种作用,要具体分析,而且答案要具体。如:好老师是一盏灯相关题目,该文中的设问有内容和文采上的作用; 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相关题目,该文中

30、的设问有结构和文采上的作用。!关于设问、反问和疑问 疑问是一种句型,凡是末尾带“?”的都可以归为疑问句,它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样都是句子的类型。设问和反问是修辞手法,从句型看它们都属于疑问句。疑问句包含设问句和反问句,但除了设问和反问外其他的疑问句都不是修辞手法。如果问到“设问句”、“反问句”的句型、句式,要回答疑问句。如何区别夸张和比喻?夸张和比喻的判断,经常出错。如何解决?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用判断比喻的三个条件检验;二、看句中事物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他像从蒸笼里出来一般。(这是夸张,因为“他”还是“他”,性质未变) 他快乐得像只小鸟。(这是比喻,因为“他”和“小鸟”性质变了)

31、也有极少数的情况,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同时有两种修辞手法。10、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辞典含义)和语境含义(上下文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就是根据词语的本义,理解它在文中的语境含义。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要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来理解。如果词语所在的句子是感情句、修辞句、人物形象句,还要联系感情、修辞、词语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来理解。 词语的语境含义,可能是本义的延伸义,也可能是引申义,在中考中以第二种最为多见。(2)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就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语境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如果句

32、子是感情句、修辞句、人物形象句,还要联系感情、修辞、句子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来理解。对于句义比较复杂或抽象的句子,有两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从关键词入手、从句子的浅层含义入手。从关键词入手:先确定决定句子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再按照理解词语在含义的方法分析出关键词的含义,整合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如:冷风暖香、雪地里的迎春花的相关题目。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就是在句中有深刻含义的,能决定全句含义的词语。从浅层含义入手:先弄清句子的字面含义,再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议论文、说明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的方法与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句子含义的方法一样】11、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分析

33、(1)什么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就是人物“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通常表现为外貌、年龄、身体等;内在形象通常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品质等。通常,内在形象尤其是性格是人物形象的核心。注意:在一篇文章中人物形象有整体性。(3)分析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在一定语境中的言行等来分析某某某是怎样的一个人。(4)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描写来刻画的,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分类:按人物描写的对象分:肖像(包括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行动)、心理四种描写。外貌和神态的区别:二者都属肖像描写;外貌没有表情变化;神态是有表情变化的 按人物

34、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还包括细节描写。(5)题型一:分析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需要简析的,需要简析的除了要概括人物的性格心理等,还要举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联系具体的材料即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来答);另一类是不需要简析的,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等就可以。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的所有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或侧面的描写入手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有时候是性格、有时候时品质、有时候是心理状态或人物情感,等等)。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要全,要把所有与人物有关的描写找出来,分类归纳;用词要准确,人物的性格特征林林总总,不要用一些套路化的词语去概括。常见考题:如:问

35、答题。如:某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格题。如:第一栏全是人物的表现(人物的描写),后面一栏是对应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6)题型二:人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只要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或情感;人物描写的作用还需要考虑它在文中有没有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人物描写的作用,属于作用题的一种类型。解题时,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解题方法是: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其他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如: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主要是性格特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从结构角度看,作用可能有可能没有,要结合作用题的分析方

36、法里结构方面的要点具体分析判断。(7)题型三:人物类的推断题这类题目要求根据人物的性格或思想等,推测他们在文中的表现或行为。如:04年上海中考记叙文最完美的礼物相关题目或者根据人物的性格或思想等,解答相关题目。如:11年上海某区一模考的记叙文落棋有声此类题目,实质是人物形象分析的反用。 正用:人物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反用:人物的性格心理等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12、赏析题赏析题的三个要素:角度、(所选赏析角度所对应的)句型、文意常见角度:词语、修辞手法、句型句式、描写、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文意:被赏析句子的在文中的涵义。对应句型:(1)词语类:动词:用动词,生动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

37、文意)叠词: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了(+文意),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注:词语的运用的赏析,有时会遇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情况。(2)修辞类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属性判断法),表现了/突出了(+文意) 拟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拟人的还原法),表现了/突出了(+文意)(如果同时含有比喻和拟人,可以综合起来赏析)排比: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意),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和节奏感。夸张: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文意)对比: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文意)反问: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文意),加强了句子的语气

38、。(3)句型句式类首先要弄清句子在句型或句式上的特点,再分析。如: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那个目光清澈,白皙娇嫩的女孩何以会是我?也许她是从别的地方飘来的一朵云,因为老校长的召唤,她走进镜子做了我的影像”这段话进行评析。答案:角度A这段话以“云”为喻,形容出少女洁净柔美的形象和文雅飘逸的气质。角度B这段话用词生动,尤其“召唤”一词生动地写出老校长对“我”的熏陶和影响。角度C这段话以疑问句式表现出成长的疑惑和惊喜。实例赏析这个句子: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答案: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4)描写类人物描写:运

39、用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表现了/突出了(+文意 比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感情) 如果在文意上还有深刻的含义作用或感情,加在后面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具体分析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表现了/突出了(+文意 比如句子的深刻的含义、作用或感情)(5)手法类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文意),表现了(人物形象/中心等)欲扬先抑:先写(抑的什么),再写(扬的什么),突出了(+文意 通常与主旨相关),使文章有波澜。衬托:用衬托(或反衬),表现了/突出了(+文意)13、原因题记叙文中的原因题有三类。(1)第一类是简单型,答案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2)第二类是复杂型,需要

40、分析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原因,浅层次的原因通常是具体的事情方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与具体的事情有关联但有超越(超越到与之有关的人生/生命 层面),深层次的原因大多与文章中心或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处有关。如:最完美的礼物、我的老师相关题目。(3)第三类是与心理活动/感情变化有关的原因题,如:某某某为什么流泪、为什么脸红等与人物的表情、神态或行为有关的原因题,因为它们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所以解题时既要分析到外在的原因(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分析到因此产生的人物心理或思想活动的变化,落脚点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答案通常为事件+心理/情感 构成,在表示心理/情感时要用心理或情感类的词语且用词要准确。如:难过、伤心、委屈、无奈、感动、感激、赞美、痛苦、高兴、兴奋看似差不多,每个词语的内涵大有区别。此类原因题,是近年考试的重点,要结合中心、上下文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