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5782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汇总第一章 科学入门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2、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第二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1、常见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

2、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电流表: 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 测定电压的大小。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加热常用仪器: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2、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3、实验室意外事故

3、的处理: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割伤:用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4、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悬挂式”5、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酒精的量:灯座容积的1/4到2/3点燃: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另一个已经燃着的酒精灯点火。火焰的结构: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4、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熄灭: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第三节 科学观察1、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的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断2、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3、常见的记录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第四节 科学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 6微米=10 9纳米3、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观察:1零刻度线2最小

5、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3量程: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有刻度一端紧靠被测体。*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3) 长度的特殊测量法。*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如: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滚轮法: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

6、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长度。(测硬币直径)4、体积的测量: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国际的单位是立方米(m)。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米1000分米10 6厘米10 9毫米、1升l分米1000毫升1000厘米(1)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7、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2)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3)不规则物体用排水法测体积。在使用量筒(刻度均匀)和量杯(刻度不均匀)时应注意:a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b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c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处相平。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5、温度的测量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家用气温计。温度的常用单位是:,它的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8、,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1。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开尔文(K)。4、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量程温度。(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40读做四十摄氏度;-3,读作零下三摄氏度。5、体温计(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2)构造特点:水银柱很细、玻璃泡与

9、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弯部、(3)优点:反应灵敏、可以离开人体读数(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将水银甩回玻璃泡(5)测量范围(量程):3542。6、其他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第五节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测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第二章 观察生物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蜗牛是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两对触角,眼(长触角顶端),壳(具保护作用),腹足(运动器官),触角(两对、上长下短)、口。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

10、,因为腹足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防止爬行时滑落也为了留下信息。蜗牛为何四处爬行?为了觅食、求偶、躲避天敌。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生物基本特征:具严格的生物结构(细胞);有新陈代谢现象;能生长发育;有生殖、繁衍后代的能力;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第二节 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11、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0年后魏而啸进一步总结,得出最终细胞学说(书上37页最下面)2、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3、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都有):细胞膜(保护,控制细胞内外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在分裂时会出现染色体)(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洋葱表皮细胞中没有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

12、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比如可以伤口愈合、头发长长。细胞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13、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放大”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同向移动法)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第三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的组织:2、动物(人)的组织3、皮肤分为表皮、真皮(有血管)、皮下组织三层,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所以皮肤是器官。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6、器官:由多种组织

14、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植物的生殖器官是: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根、茎、叶;7、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共同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的多个器官的总和。8、人体的八大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运输、调节体温和防御等功能。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肠腺、胃腺、胰腺、肝脏等器官构成。当你在运动时,运动系统需要更多的氧气。这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就会加强呼吸变急、心跳加快。第四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4.7万种)和无脊椎动物(120万种)。2、五种脊椎动物形态特征比较

15、3、八种无脊椎动物4、动物界中节肢动物最多,有100多万;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一般有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保护作用)。害虫:危害人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的的昆虫,如:蝗虫、苍蝇、蟑螂等。益虫:可帮助植物传份,消灭害虫,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昆虫,如:蚕蛾、螳螂、蜻蜓、蜜蜂等第五节:常见的植物1、生物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分类的最小单位。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可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相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相同点越多

16、。2、植物分类3、植物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第六节 :生物的多样性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

17、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20世纪,人造

18、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3030606090

19、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3)北纬、南纬各有90。2、经线和经度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 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

20、0E160E 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二. 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21、。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2.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3.图例和标记 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第三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种类形成原因特征常见类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明显矿物晶体颗粒、 气孔或柱状结构玄武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沉积岩地表碎

22、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片状的结构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岩石的应用:建筑材料(大理石、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

23、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SO2)、熔岩流、火山灰(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第五节 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

24、冲刷力强;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2)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5.防御措施:(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

25、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3. 板快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第七节

26、地形和地形图1. 地形的类型丘陵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平原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相对高度小(200米以下)山地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高原顶面较大,起伏小,海拔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盆地周围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27、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等高线较密处缓坡等高线较疏处山峰(洼地)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3. 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

28、、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有引力,分子之间也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空隙比较小。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

29、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它不随 温度 、 位置 、 形状 、 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

30、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用已经调平的

31、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将上述公式变为 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

32、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2、 密度的公式: =m/v(公式变形:m=v v=m/)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或 克/立方厘米(质量/体积单位就可)(2)两者的关系: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1千克/立方米=110-3 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立方米或1克

33、/立方厘米 (4)单位转化:1毫升 = 1立方厘米 = 110-6立方米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3升 1升10-3立方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m/v (2)测量步骤(固体):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v;计算m/v(3)测量步骤(液体):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M1 倒掉V体积液体 称量剩余液体质量M2 计算液体密度(M1-M2)/V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

34、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3 J/(kg)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2、比热表的阅读: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3、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

35、大,升温慢;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 熔点 和 凝固点 是相同的。 6、 熔化过程吸热,温

36、度保持不变。晶体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吸热。 熔化特点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特点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第六节 汽化与液

37、化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项目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2.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1.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38、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影响因素1. 液体温度高低2. 液体的表面积大小3. 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液体表面气压大小(气压低,沸点低)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6、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7、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

39、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聚集成云。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第八节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性质通常用“易”、“能”、“可以”“会”、“难”等词来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