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 内容摘要: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再融资次序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再融资偏好 资本结构 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股权融资方式包括留存收益(即所谓的内部股权融资方式)和配股、增发新股(即所谓的外部股权融资方式)。债务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发行公司债券和借款。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上市公
2、司的“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再融资次序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现较低 表1对1996年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情况作了简单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不分配现象较为严重,支付现金股利(包括纯现金股利分配和分配中包括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较低,1997年1999年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平均几乎小于30%,意味着只有近1/3的公司实实在在给投资者红利回报。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改变上市公司轻回报重筹资的现象,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初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指出在分红派现方面,担任主承销商的证
3、券公司必须对最近3年未有分红派息,且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做出合理解释的公司进行重点关注,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很明显,现金分红已成为上市公司获得发行新股(包括申请配股和申请增发)的一个前提条件。这是2001年实施分红派现公司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但即使在分配现金红利的公司中,分红派现的比例和绝对额都较低。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大部分留存收益都被上市公司留作自由的现金流,用于增加公积金,以待将来用来转增股本和送红股,增加内部股权融资。 表2给出了19982000年市场(A股)筹资总额与配股筹资和增发筹资的对比,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上市公司配股筹资和增发筹资占当年股票筹资的比例
4、相当大。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上市公司非常偏爱股权再融资。 上市公司充分利用配股权和增发新股的资格 对于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中国证监会都有具体的规定。很显然,国家规定的配股资格是一种权利,上市公司达到这一条件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配股。要不要配股,企业应根据其本身发展战略和资金的紧缺状况,以及间接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加以综合考虑。但是从每年的配股情况看,基本上只要符合规定,达到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都会申请配股,企业似乎有无限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冲动,以致于许多上市公司的某些关键财务指标都是“恰到好处”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要求,出现过所谓的“10%现象”、“6%现象”。 由于增发新股一般会采取较为“市场化”的
5、定价方法,相对于配股而言,上市公司可以从二级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再加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抱有“股市好圈钱,不圈白不圈”的心态,在具备增发资格的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会选择增发新股。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原因分析 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在规范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成本Ks可计算如下: Ks=tD/P(1-f)+g 其中,t为公司平均股利发放率,D为公司的盈余水平,P为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f为融资费用率,g表示公司的预期股利增长率。 虽然精确
6、的计量不得,但我们可以从公司角度入手,以筹资当年每股股利/每股净筹资额(即tD/P(1-f))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加以考察。目前,我国股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一般在30 -50倍之间,取中位数按40计算,但因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要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据笔者对2001年实现配股的44家公司初步统计计算,平均配股价/市场价约为0.8,则配股市盈率为32。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率约为0.7%-1%,小盘股大概是1.4%,取中位数1.05%,计算得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为t*3.16%。由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低(t远远小于0.5)并且我国上市股利增长率过低,导致权益
7、资本成本极低,低于债券融资利率(目前三年期、五年期企业债券利率的最高限分别是3.528%和3.906%),更低于银行借款利率(目前银行13年贷款利率为5.49%,35年贷款利率为5.58%,五年以上货款利率为5.76%),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情有独钟。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现有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两者合称国有股)往往是公司最大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的一股独大,导致了公司股权结构的失衡,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主要表现在: 内部人控制 由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不明确和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国有股无法实现股
8、权的人格化,使得国有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公司经理人员与国有股股东博弈的结果是一部分经理人利用国有股股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再加上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择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大多数成员和经理人员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国有大股东直接任命和委派而来,甚至出现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相互制衡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更加严重。 股东控制权残缺 股东对公司行使控制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但我国很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和国有股流通限制,使得
9、这两种机制都不能实质性发挥作用,公司经理人员不必象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刻警惕来自资本市场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压力。这对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经理层的一系列机制都造成了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致使失去控制的内部人完全能够控制公司,他们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由于经理的个人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地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负债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人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
10、间和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再融资行为的选择上,必然会表现出厌恶债务融资的倾向。再者,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决定以及与股权再融资成本密切相关的股利分配方案的决策,都由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既然股权资本可以几乎是无代价地取得,上市公司管理层会产生股权再融资偏好,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享受任职的好处。 诚然,由于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也影响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负债融资的积极性。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 资本结构理论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理性化回归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科学研究融资决策的企业
11、资本结构及其决定因素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MM定理及其修正。1958年6月,莫迪利和米勒(Modigliani &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企业理财和投资理论,得出了现代资本结构所称的MM定理: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企业选择怎样的融资方式均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在企业有所得税的情况下,MM定理得出了修正的结论是:由于公司可在税前扣除利息却不能扣除股利,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100%,则企业价值最大,融资成本最小。即最佳的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应发行股票。权衡理论。权衡理论认为,
12、MM修正定理虽然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纳税收益,但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额外费用。在该理论看来,企业债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加,从而降低了其市场价值。当负债节税的边际收益现值大于财务危机成本现值时,企业继续运用债务融资会增加企业价值。反之,则会减少企业价值,企业应运用股权融资方式调整资本结构。当负债节税的边际收益现值等于财务危机成本现值时,企业价值最大。信号传递理论。20世纪7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Ross)首次系统地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中,即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都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经营者输送出来的信息间接地评
13、价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负债资产结构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息工具,负债资产比上升意味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大,即企业价值与债务比例正相关。因此,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比例视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优序融资理论。继罗斯之后,迈尔斯(yers)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在罗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的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的存在,股票融资会被投资者视为企业经营不良的信号,从而低估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融资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票融资。企业必须选择多种融资方式,并且最好遵循融资顺序这一结构安排。 上
14、述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分析均偏向于债务融资,而且在企业的运行中也得到了验证,如从1984年起,美国大部分公司基本停止股票融资,并通过发行债券回购股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现实显然与其不一致。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不考虑资本结构状况,单纯地以股权再融资作为上市后后续融资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理性成分。第一,上市公司放弃债务融资就等于放弃了负债给公司带来的税收减免效应,从这一点上考虑,上市公司过分偏好股权再融资显然是对这种减免效应的浪费;第二,根据詹森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虽然利息和股利的支付都将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但由于公司是否支付股利及支付多少股利没有硬性的约束,却必须安排利息和本金的支
15、付。因此,利息和本金对经理自由开支方式的影响较股利的影响更大,选择债务融资更能限制经理对公司资源的浪费,过分偏好股权再融资容易造成公司资源的浪费。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理性化回归的政策建议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让国有股与公众股在同一市场流通,促使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使股东和市场对内部人形成制约。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下,应该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资金的使用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如股权再融资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项目收益情况是否与预期一致等。跟踪审查的结论应作为公司以后股权再融资的首要条件,从而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的约束。二
16、是加速培育机构投资者,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解决好独立董事的聘任、薪酬、责任等问题,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三是培育和完善企业经理人才市场,让经营者产生于市场又受制于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避免行政干预代替公平竞争。 建立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约束机制,提高股权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太少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的政策限制,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迫使上市公司合理选择筹资方式,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理性程度,抑制股权再融资过滥的现状。2001年初,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虽然把分红派息作为上市公
17、司股权再融资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没有具体规定分红比例,使得上市公司有空子可钻,分红派现如蜻蜓点水,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对分红进行精心计算策划,分红派现刚刚够股东交纳现金红利和红股的所得税。为此,对于申请配股和申请增发的上市公司除了现金分红的政策约束外,还应规定适当的分红比例,如达到当年可分配利润的50%等。 发展债券市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重视国债和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债券约束条件过多,致使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并已影响到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国家应着力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债券市场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
18、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在目前上市公司“软约束”的特殊情况下,发债融资将迫使公司增加经营压力,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资料: 1. 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1999(9) 4. 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 5. 黄飞、许碧,谈公司融资的新方式J,财会通讯,2002(6)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