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6707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货论文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期货合约在中药材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药因其确切的疗效和特殊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青睐。现代经济体系下诞生的期货(期货论文)合约,以其价格发现功能和规避风险功能,在商品交易上占据主要优势。中药材作为一种有着悠久交易历史(历史论文)的商品,是否能够采用期货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尚缺乏科学论证。作者在回顾中药材传统交易方式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上,总结了中药材传统交易方式的特点,探讨了采用期货交易方式补充中药材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比分析预测了中药期货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中药期货的初步实施方法。关键词中药材;期货;交易方式;可行性;实施方法编号201

2、10414010通信(通信论文)作者*黄璐琦,Tel:(010)64014411-2955,E-mail:huangluqi中药作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我国医药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药因其确切的疗效和特殊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交易方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中药材从野外走向消费者。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全面进步,中药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这种传统交易方式逐渐不适应中药产业的发展。而随着现代经济体系诞生的期货合约,以其价格发现功能和规避风险功能,在商品交易上占据主要优势。世界上大宗产

3、品的交易,多已采取期货合约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6大类30种农产品。中药材作为一种有着悠久交易历史的商品,是否能够采用期货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尚缺乏科学论证。本文在对中药材传统交易方式总结的基础上,论证了中药期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药期货的实施方法,对中药材期货的推行具有参考意义。1中药材的传统交易方式中药材传统交易方式的形成和演变中药材交易起源医药分家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关于最早的几位帝王的传说中,就包括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次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也成为“三皇五帝”中唯一被毒死的帝

4、王1。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因历史悠久至今无法证实,但却客观体现了最初的大夫是在采药尝药中形成了对药材的认识,也就是说最初从事采药工作的多是大夫本人,应不存在药材交易的现象。虽有文献记载认为三皇五帝时期已经产生了中药材交易,例如易经系辞下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2,但考虑当时中医药的发展还处于理论形成阶段,不具备中药材交易的客观环境。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有些大夫开始通过培养学徒,雇佣员工等方式从采药中脱离了出来,专门从事治病工作。从历代文献记载中可以初步推测出,药业的萌发应起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书籍记载,战国时期在市场上流通的药材有近

5、80种。到两汉时期,药物使用的种类和范围都大幅度提升,据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记载,汉代常用药材达200余种。汉代的长安为当时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不仅拥有较多的摊铺,还有专门生产、销售成药的丹药铺。药业经营的利润丰厚,到南北朝时期药品零售业更加发达,从“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等诗句3,可以看出药店已是家喻户晓。这时期,医药的分工也更加明确,并且最终导致了药材专业经营的开始。在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中有这样的记载:“众医睹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辩究,皆委采送之家”4,表明多数医生已经不再自己采药。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加深,采药人和药材商人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后汉书中记载了台终“采药自

6、业”、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等”著名的采药和买药人。伴随着分工协作的发展,中药材交易逐渐发展起来。中药材交易的发展集中交易由于中药材来源、产地、品种较多,通常一个商家没有能力经营所有药品,而买药的病人和药房则希望,在同一个地方购齐所有药品。在这种矛盾促进了中药材集中交易的发展。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往往药材商贩会聚集在同一个地区进行交易,这种集中交易的方式正是药市的雏形。据清江县志记载:三国时期,樟树已经设立了药圩,建立了药材当圩(集市)赶集制度,形成了小规模的中药交易场所。随后由药材当圩发展到店铺,并扩展到行、庄、批发号等,还成立了“药业会馆”,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

7、谚语。在唐朝,在某些药材的主产地或大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还形成了专门从事药材交易的城镇。这些城镇每年都会举行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集市。关于药市的史料记载:“唐末天下货药者,皆于九月初集梓州,王杞龙冲地货其所,薺药八日,夜始散。俗因谓之药市”5。中药材交易的发展十三帮药材市场的集散地的出现,使得大量外地药商在集散地集中。这些药商为了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自发的以地缘为纽带,组成了相应的行业帮会。帮会首领多以实力雄厚,拥有良好口碑的著名商家为主。帮会的职能,对上应付官府需索,代收捐税,筹集物资;对外排斥其他药业组织或个体药商;对内协议药价,调剂货源,组织活动,制定帮规,解决纷争,维护本集团利益

8、。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州集结,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帮。明清时代,中药商业的规模更加扩大,出现了地域性、垄断式的药品经营组织“十三帮”,即京通卫帮、关东帮、山东邦、山西邦、陕西邦、古北口邦,西北口邦,宁波邦,彭武邦,怀邦,江西邦,亳州邦6。长期的采购买卖使药帮十分熟悉各自经营的中药生长习性,对其产量和市场需求信息都是内行,能根据市场调节供求,其经营的中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种类齐全,量大质优,使药市吸收了大批药商。中药材交易的成熟集散地在行业

9、帮会和集中交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中药集散地,规模较大的是河北祁州(安国)、河南百泉(辉县),江西樟树(清江市),安徽亳州(亳州市)等地。随着全国中药材集散地的建立,中药材传统交易格局逐步形成。在封建社会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情况下,集散地多是交通交汇处,中药材集散、商贾来往方便。到清朝,全国人口迅速增加,诸多在明朝已形成的药材市场,在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祁州药市在雍正年间,一年举行2次大规模的交流会,百泉药市在道光年间会期增至10d,南北药材汇集,官府派兵保护。樟树药市在乾隆年间有本地药商140多家,外地客商50多家7。到现代,改革开放恢复了药市的市场形式,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各药

10、市结合自身特点,不定期举办药交会,通过发帖的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个体商贩,国家主管部门等参加。集散地在中药材交易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药材传统交易方式的特点现货交易中药材传统流通方式多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一方以出售商品盈利为目的,另一方以购买商品使用为目的。双方需要支付现金,或者签订责任明确的交易协议,才能够完成。这种交易方式效率低,周期长,货物多次往来运输,同时储运管理等成本也大幅提高。由此造成经营者存货周转和资金周转速度相当慢,经营者的成本转嫁导致药材价格升高。价格形成机制依赖主观判断中药材传统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缺乏客观性,定价取决于买卖双方对行情及

11、药材质量的认识。中药材交易时,双方按照口头协商的价格,双方交易的价格多是不公开的。在中药交易中为了做到价格保密还有使用暗语交流价格的习俗。这种价格形成机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买卖双方对交易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断,而双方的经验和鉴定水平直接决定了价格机制的公平性。长期以来中药材缺乏能够量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质量等级和标准。部分市场交易参与者职业道德低下、法规意识淡薄,导致质次、掺假伪劣药材混迹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投机行为屡见不鲜多数中药材与农作物表现出相似的价格波动趋势,即收获时价格走低,收获前价格飞涨,农民和商家的利益常常都无法得到保障。大多数中药材品种都是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价格

12、剧烈震荡。这同时也助长了市场投机炒作的风气,不利于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集散地集中交易中药材传统交易还具有集中交易的特点。中药材供需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若干个大的集散地,这些集散地多具有交通方便,品种齐全,商户众多等特点。集散地为方便药材交易进行往往拥有固定的交易集市和大厅,举行每年一度的“药交会”。中药生产厂家、大型中药经营机构多在中药材集散地设有相关的采购机构,以保证药材原料的供应。2期货的形成和作用期货合约的起源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美国西部大开发使得比邻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的芝加哥,从一个无名小镇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集

13、散地。中西部的谷物汇集于此,再从这里运往东部消费区。由于粮食特有的季节性,加之当时仓库不足,交通不便,所以粮食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因每年粮食集中上市,供给量大大超过当地市场的需求,交通和仓储设施的不足,使粮食大量堆积价格一跌再跌,无人问津。可是到了来年春季,因粮食短缺价格飞涨。消费者又深受其害,加工企业也因缺乏原料而苦难重重。在供求矛盾的反复冲击下,粮食商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在交通要道旁边设立仓库,收获季节从农场主手中收购粮食,来年发往外地,缓解了粮食供需的季节性矛盾。他们为避免价格风险,在购入谷物后立即跋涉到芝加哥,与这里的粮食加工商、销售商签订第2年春季的供货合同,事先确定销售价格,进而确保利

14、润。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远期交易的方式,这也就是后来全球期货资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48年,由82位芝加哥商人发起成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随后玉米远期合同开始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1865年该交易所推出了标准化的期货合同,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期货正式产生8。期货合约(futurescontract)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买卖双方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项资产的标准化合约9。这里所谓的标准化,是指每种商品的期货合约都规定了统一的交易单位,规定了明确的商品质量和等级,规定了交割发生地点,规定了明确的交割年月,此外合约还对最小变动价位,涨跌停板幅度,最后交易日

15、等做出了规定。期货合约的作用价格发现作用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一个平等有序的市场中,通过期货交易的方式形成的价格,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的特点,能够客观反映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是期货重要的经济功能之一。规避风险作用由于期货双方在交易建立之处就约定了交易的价格,这样既避免了买方在货物奇缺时遭遇价格猛升,也避免了卖房在货物堆积时出现价格跳水,使得二者之间的风险得到了有效平衡。3中药期货的可行性分析建立中药期货的必要性稳定医药市场由于中医药在重大、流行疾病的防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疾病流行时,常引起中药材的价格飞涨,例如,非典、甲流爆发都导致了中药材饮片价格的整体上涨。通过国家强制的价格调控虽

16、能一定程度的遏制价格上涨趋势,但毕竟治标不治本,如通过建立中药期货的方法进行调控,不仅可以起到价格稳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保障远期交易价格,促进中药经营企业的药材储备。因此中药材期货的建立在对国家应对疾病流行,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稳定医药市场,防止由于疫情,中药材储备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人民恐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材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对铜、铝、橡胶等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发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分别占%,%,%10。对于中药材而言,期货市场将彻底改变中药材价格的形成方式。在期货交易过程中,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所有同类中药材都被认为是同质的,因此可以排除因为“真伪优劣”引入的价格波动,促

17、进价格的公平合理。另外,双方都是通过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期货交易的每笔成交价格,都显示在交易大厅的屏幕上,价格公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中药交易价格趋向反应大多数人对该类商品的共识,更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中药材期货的风险转移功能平衡价格,规避风险,是期货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期货建立的最终目的。中药材消耗量较大,产区遍布中国。由于农户种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中药材价格的波动频繁,最高时和最低时可差数倍。以人参为例,红参价格最低时只需要30元/kg,最高时130元/kg,相差数倍11,见图1。当市场人参流通量较多时,人参价格下降,种植户利益受损,种植积极性降低。人参价格较高时,中成药生产成本升高,生产

18、厂家利益受损。A.人参(小抄)年价格变化曲线;B.三七2008年1月2010年4月价格变动曲线。图1人参、三七价格变化曲线另外气候、地质等不可抗力带来的中药价格变动风险极大,例如,三七2009年价格50元/kg,但由于2010年来,云南文山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重大旱情,产量减少及供货商哄抬,导致三七价格急剧上涨,现已接近600元/kg,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厂家苦不堪言。期货为远期交易,对种植农户而言,在期货合约建立时(开仓),交易的价格已经确定,因此,可以根据开仓价格判断自己是否可以盈利,从而确定种植量和种植规模。对于厂家,可以根据开仓价格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采取适当的建仓,持仓等行为,保证

19、用料来源的价格稳定。促进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由于期货合约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交易过程中应用期货合约,将推动中药材种植技术,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研究的发展。另外,中药材期货的推行,还将改变传统中药材交易模式,规范中药材交易过程,规范中药材物流和仓储,促进现代中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中药期货的可行性一个商品成为期货必须有价格波动大,需求量大且持久,易于分级和标准化,易于储存、运输的特点。植物类中药材多与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相似,在不同的季节供需关系变化较大,价格表现出剧烈波动,符合价格波动大的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及国家大中药产业的推行,中药材需

20、求量急剧增加,中药材的用途也从药品扩展到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食品等,某些中药的用量已经超过传统需求量的数十倍,可预见中药材用量将持续增加,符合用量大且持久的要求。但冷僻药材及市场需求量较小的药材不满足需求量大的特点。野生药材,尽管某些需求量很大,如重楼、冬虫夏草等,但是由于来源不能保证,供需弹性小,因此也不符合成为期货的客观条件。某些药材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尚不深入,等级规格评价方法不够客观,也不应作为推行期货的品种。对等级规格清晰可控,种植技术成熟且广泛推广,市场需求量大的“大宗、常用、栽培”品种,推行中药期货是可行的。中药期货的风险中药材等级细分市场容量小中药材某些品种,虽需求量较大,但由于

21、中药材等级规格较多,导致需求量被细分,每种规格占有的市场减少。以甘草为例,甘草商品分2种:西草和东草,西草分别包括大草、条草(分3等)、毛草、草节(分2等)、疙瘩头;东草分别包括:条草(分3等);毛草,其细分等级规格共12个,导致甘草的细分市场容量被显著降低12。被操纵风险中药材交易量较大宗农产品相比要小很多,导致中药材期货市场的被操纵风险大幅度提高。因此需要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在充分发挥中药材期货的价格发现作用的同时,限定大规模资本对中药材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中药期货的实施方法开展可行性论证由于中药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中药材期货合约的实施无现成国际先例可以参考。因此,需要从农产品如小麦、玉米

22、等,经济及油料作物如大豆、可可等,借鉴相关理论和经验,尤其是具有地域特点的经济作物期货发展经验。在中药材期货实行前,需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角度进行论证,并且制定出中药材期货相应的管理方法。此外,中药材期货交易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例如过分投机行为对市场正常秩序的扰乱等。在中药材期货交易开始前要对其风险有充分认识,尽可能的避免国际资本或其他资本操控带来的风险。制定品种名单不是所有的中药材都符合期货交易的条件,因此需要根据中药的自身属性,制定符合期货交易要求的品种名单。中药材中有明确的国家等级规格标准的是76种,据市场反馈数据及原有调查数据推算分析,大宗常用栽培中药材应包括甘草、金银花、当归等,详

23、细名单见表1。除名单品种外,三七等药材近年来攀升较快,估计拥有4000t左右的供需量,也基本具备成为期货的潜力,柴胡、黄芩、枸杞、桔梗、防风、山药、连翘、芍药等应用广泛的药材均有成为期货的可能性。开展标准化研究名称的标准化:相同名称的中药材,来源植物可能不同,而不同来源的品种价格差别较大。如果不对多来源问题提出必要约束,必然会引起中药材期货交易的混乱,例如大黄、黄连11等药材,见表2。因此,在制定期货合约时,应该规定该商品的来源物种的拉丁学名。中药材等级规格繁多,在期货合约中应该明确指出商品的某一等级规格。例如三七的等级规格,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三七

24、分成2个品别,各13个等级。其中春三七分为一等(20头)、二等(30头)、三等(40头)、四等(60头)、五等(80头)、六等(120头)、七等(160头)、八等(200头)、九等(大二外)、十等(小二外)、十等(小二外)、十一等(无数头)、十二等(筋条)、十三等(剪口)。冬三七的13个等级的头数与春三七相同,但表面灰黄色,有皱纹或抽沟(拉槽)不饱满,体稍轻,断面黄绿色12,见表3。中药材产地与价格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因此在制定中药材期货时,应考虑将产地因素作为合约限定内容之一。例如,麦冬有川麦冬和湖北麦冬之分,黄芪有内蒙黄芪和甘肃黄芪之分,白术有亳白术和浙白术之分,甘草的产地则更多,有内蒙古、

25、新疆、甘肃等产地之分11,见表4。此外,药材要有新陈货的问题,例如枸杞,新货和陈货的外观性状差别较大,价格相差数元,因此期货交易中还应对药材的新陈程度应有明确规定,无规定的则视为新货,参照其他行业做法,陈货可按其市价浮动折算后进入市场。标准的物流系统:现市场流通中药材包装规格多样,有桶装货,有麻袋装货,有编织袋装货,有纸箱装货,这些包装规格给商品的交易和监管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有必要对包装规格统一,适应期货交易的物流系统。由于运输费用等的影响,交割地点不同,商品价格往往不同,表24中数据显示,相同规格的商品,在不同亳州,安国等产地的价格不同,少的差别12元/kg,高的则数十元。因此,中药材期货

26、合约中必须明确交割仓库所在的地点,另外还需要明确运输费用问题,通常情况下,买方是不承担交割费用。此外,由于中药药效和安全性的要求,还需要按照中药流通的相关规定,采用合适的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存储。开展评价标准研究:开展中药材评价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控制交易药材的真实性。中药材检验方法较多,包括性状鉴别,粉末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纯度检验等。中国药典收录了较为全面的药材检验方法,但是由于药典标准多是合格标准,而且没有各等级规格的标准差异,因此中国药典并不适合用于期货的药材检验。中药材期货检验标准必须能够客观反映中药材的真实性、产地、等级规格、纯度、储藏时间以及其他能够影响药材品质和价格的因素。检验方

27、法应多样化,除了应包含中药材的常规检验方法之外,还应吸取其他学科的检验方法,以满足中药材检验的复杂性。检验结果,应该由法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检验机构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并承担法律责任。期货交易中心建设某种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建立由多是建立该类商品的集散地发展的基础上。例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是建立在粮食集散地的基础上,而大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仓储业运输业十分发达,因此我国建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现有公认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17家,分别包括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广西玉林,广州清平,广东普宁,湖南岳阳花板桥,湖北蕲州,江西樟树、河南禹州,重庆市解放路,西安万寿路,甘肃陇西,兰州黄河

28、,山东鄄城县舜王城,哈尔滨三棵树。这些交易市场,是中药交易集中进行的地方,往往拥有较多的消费群体,便利的水陆交通,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这些交易市场还拥有大量的中药材从业人员。这些优势,都为期货交易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的建设,应首先考虑从现有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开展。期货交易中心还执行相应的管理职能,保障交易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完善配套政策在建立中药材交易的同时还需要建全中药材相应的配套政策,例如,中药材储备政策。政府实行储备政策是应对风险的一个有利手段,国家已经建立起多种物资的储备政策,例如粮食储备,石油储备等。但中药材储备政策相对落后,例如在非典时期金银花价格由35元/kg上升到200元/kg,又如西南大旱时期,三七从50元/kg涨至500元/kg这些价格巨变,充分说明了相关储备机制的缺乏。中药材储备政策与期货交易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中药材期货交易还需要推行相应的根据中药材交易特点需考虑审慎性原则和机会成本原则,保证抑制违约和促进市场流通的双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