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6986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通过地球仪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的关系,猜想北京和乌鲁木齐可能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发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3)根据日常人们观察到的物体相对运动和天体运动现象,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4)继续探究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

2、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

3、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发现问题为引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以 “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地球上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先后不同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通过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学生通过体验和推导,认识到天体的视运动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用“相对运动”来解释,本课的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从而证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并以此来判断更多的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制造矛盾推进研究不断深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思维训练,不断地规范学生

4、表达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发现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2难点: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天体视运动方向相反,即天体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

5、球仪、手电筒,课件。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预设:一、情景导入,发现问题1展示昼夜变化的视频,明确人们常说的“黎明”的含义。2发现问题:我国所有地方迎来黎明时间是不是同时的?(交流)3揭示研究的内容:究竟我国哪个地方先迎来黎明?(板书课题)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1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2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3讨论、设计模拟实验方案。4模拟实验: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提醒: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5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

6、齐先迎来黎明。6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7(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8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9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10(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小结: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11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三、继续研究

7、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发现新问题1问题:更多的不同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2讨论、交流,并发现新问题:“每座城市都有可能最早迎来黎明”。3讨论: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4讲述:正因为地球是个不停自转的球体,没法找到边界,所以,世界上每个城市的人都可以说她的城市处在最东边,是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国际性问题,1884年多个国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根据这个规定,一般认为在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越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四、拓展延伸1出示动画:我国哪个地方最先迎来曙光。2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附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太阳 东升西落 (

8、视运动) 自西向东 ()地球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 ()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思业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多次教学和研讨,我们力求经过处理后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尽可能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比较吻合,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也得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兴趣盎然。1把握课程标准,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我们在研读教材过程,比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本课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还是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教材中关于世界时区、经度的内容是小学不应涉及的教学内容,就是中学也在降低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尽管用

9、世界时区可以解释谁先迎来黎明的现象,但学生只熟悉我国统一实行的是地方北京时间,对时区、经线的概念并不清楚,时区、经线与黎明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涉及时区、经线的概念,而是以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和一般认为在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越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作为依据,判断我国哪个城市是最靠东边、最先迎来黎明,尽可能使探究“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相符合。而后增加了我国各主要城市的日出时刻的教学内容,从另一方面用日出的时刻证明我国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2在生活情景中揭示本课探究主题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前概念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对学生概念的形成

10、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个概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新概念必然是对生活中原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转化的一个过程。本课以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情景作为教学的导入,巧妙地呈现昼夜交替时的黎明现象。就“黎明”而言,并不是可以看到太阳的时候,学生尽管有生活的经验,但部分学生的表达不一定准确,如凌晨、清晨、下半夜、天亮时、太阳刚出来时,等等,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黎明”的含义是继续探究的基础。解决了北京的“黎明”问题,于是又产生新的问题:与北京相比较,我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也同时迎来黎明?怎样研究不同城市“谁先迎来黎明”?自然而然揭示本课探究主题。3在模拟实验中产生质疑实验是获得感性认

11、识的重要途径。运用模拟实验来揭示谁先迎来黎明的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验证,首先发现地球的自转引起不同的地方(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通过比较,发现了地球上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先后不同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两种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这两个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冲击,同时也会产生出新的质疑:究竟哪种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学生有了质疑也就会主动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通过探究寻找证

12、据解决问题的原动力。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寻找证据中加强思维训练在探究地球自转方向的过程中,要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就必须寻找有关的证据进行证明,生活中的“相对运动”现象和天体的“相对运动”现象是主要的证据。而“相对运动”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遍车地相对运动的视频,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车外景物在运动是人车不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再带着“人车不动”的想法再看了一遍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在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以外天体视运动的情况,从太阳的东升西落的天体

13、视运动现象推理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将抽象化的科学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确立,难点也就得到有效的突破。在这一部分教学过程我之所以不吝啬时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讨论、思考,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来推理的,让他们自己内化获得的信息,使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5在解决矛盾过程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是肤浅、

14、片面的。所以,教学中我很注重探究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交往,很好地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影响、相互提升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决定了本课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学生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模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但显然这是个不完整的结论,因此,我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寻找北京、重庆、乌鲁木齐三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然后再加入伦敦和纽约,继续探讨五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就会产生 “每个城市都可能最早迎来黎明”的矛盾,使得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解释和分析,然后在学生的争论和疑问中再引出一般人们认为地球的最

15、东边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必要性,较好地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架构,并最后构建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越靠东边越先迎来黎明的科学概念。纵观本课教学,一个个的探究活动,追踪学生质疑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思维轨迹,凸显种种矛盾,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维碰撞交流分析中逐步推进,展示了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和构建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设计逐层深入的问题链,推动着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的层层深入,注重证据链搭建和收集,是学生于富有逻辑和推理严密的思维中,自主构建新的科学概念。最后,感谢全国科学教育分会给我参加展示的机会,也感谢福建省普教室林维超小学科学教研员及福建省小学科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与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