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165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环保上市公司研究报告.doc(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07-2008年中国环保 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以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北京水清木华科技有限公司(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所有。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其他方面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水清木华研究中心获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场调查、公开资料和第三方购买,如果有涉及版权纠纷问题,请及时联络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正文目录正文目录2图表目录6第一章 环保产业概述81.1 环保产业界定81.1.1 环保产业定义81.1.2 环保产业分类8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81.2.1 进入门槛不高81.2.2 主管单位的分散性91.2.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91.2.4 中国的环

2、保产业还很稚弱91.3 环保产业发展历程91.4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101.4.1 发展现状101.4.2 面临的问题111.5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12第二章 环保产业政策环境142.1 环境保护是建设“十一五”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142.2 “十一五”环保投资和经济政策142.3 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对上市公司的影响17第三章 环保产业需求与供给分析183.1 需求状况分析183.1.1 需求结构分析183.1.2 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183.1.3 未来需求发展分析193.2 供给状况分析193.2.1 供给结构分析193.2.2 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193.2.3 未来供给发展分析20第四

3、章 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14.1 水生态失衡、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14.2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不断恶化224.3 我国城市已经被生活垃圾包围224.4 我国部分城市的环保设施仍非常落后23第五章 中国环保产业组织分析245.1 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245.1.1 中国环保市场呈现出垄断与竞争的格局245.1.2 环保产业行业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245.1.3 环保产品差异性偏低255.2 环保产业市场行为255.2.1 环保企业的产品创新行为255.2.2 环保企业的技术开发及创新行为265.2.3 环保企业的广告与定价行为265.2.4 环保企业的不正当行为265.3 环保产业的市场绩

4、效275.3.1 资源配置效率275.3.2 产业(企业)利润率275.3.3 环保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28第六章 中国环保产业细分市场分析306.1 污水处理市场分析306.1.1 污水处理概况306.1.2 污水处理投资状况306.1.3 “十一五”发展目标316.2 固体废物处理市场分析316.2.1 固体废物处理流程316.2.2 固体废物发展现状326.2.3 固体废物发展趋势336.3 脱硫市场分析346.3.1 脱硫行业发展概况346.3.2 脱硫行业与固体废物行业的对比346.3.3 脱硫行业发展前景35第七章 主要上市公司分析367.1 合加资源377.1.1 公司简介377.

5、1.2 公司主要业务387.1.2.1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业务387.1.2.2 水务项目投资及运营业务387.1.3 募集资金项目投向387.2 原水股份397.2.1 公司简介397.2.2 主要业务397.2.3 募集资金项目投向407.3 凯迪电力417.3.1 公司简介417.3.2 主要业务417.3.3 公司资金投向427.4 龙净环保427.4.1 公司简介427.4.2 主要业务437.4.2.1 电除尘437.4.2.2 脱硫业务447.5 菲达环保457.5.1 公司简介457.5.2 公司主要业务457.6创业环保467.6.1 公司简介467.6.2公司主要业务467

6、.6.2.1污水处理业务467.6.2.2 中水业务47第八章 总结488.1 环保行业近几年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488.1.1 污水处理行业488.1.2 脱硫行业498.2上市公司点评50免责声明51图表目录图 1 环保行业发展13图 2 环保“十一五”投入15图 3 中国环进污染处理投资(单位:10亿元)15图 4 我国可用水资源不断减少21图 5 我国近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22图 6 我国近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22图 7 我国近年生活垃圾清运数据23图 8 中国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单位:亿元)28图 9 中国环保产业年平均利润率28图 10 中国完成环境污染处理投资31图 11 固体废物

7、处理全过程32图 12 脱硫工程造价大幅下滑34图 13 环保行业上市公司2006 年三项费用率比较36图 14 环保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偿债能力比较36图 15 环保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经营效率比较37图 16 原水股份水务营业收入和营业毛利构成(2007 年1-6 月)39图 17 我国火电厂脱硫市场容量41图 18 烟气脱硫业务成长性42图 19 龙净环保主要业务收入占比43图 20 菲达环保分产品收入增长情况()45图 21 主要产品毛利率走势(%)46图22 “十一五”期间公司天津地区污水处理量预测46图23:主要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49图24:2007年排名前20的脱硫公司市场占

8、有率49表 1 2005 年工业行业“三废”排放11表 2 “十一五”规划关于节能环保的政策目标14表 3 “十一五”重点环保投资项目16表 4 2004年全国环保产业构成27表 5 我国各主要城市居民生活水价、工业水价及污水处理价(单位:元)30表 6 固废处理行业“十一五”投资规划33表 7 固废处理工程和脱硫工程行业的对比35表 8 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市盈率比较表(单位:元)37表 9 公司募集资金项目投向38表 10 原水股份主营预测(单位:万元)40表 11 项目汇总表40表 12 公司募集资金项目投向42表 13 电除尘器需求分布43表 14 我国电除尘器行业竞争格局44表 15 我

9、国烟气脱硫行业企业数量(家)44表16 公司中水产能47表17:水务行业板块财务纵比48第一章 环保产业概述1.1 环保产业界定1.1.1 环保产业定义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

10、的生命全过程。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1.1.2 环保产业分类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和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同国际接轨,而且还有

11、利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和制订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与对策。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1.2.1 进入门槛不高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2005年,全国有1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专营单位近15000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总数在350万以上。1.2.2 主管单位的分散性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战,政出多门,使得国家

12、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1.2.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据资料表明,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1.2.4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总体上,中国的生物环保产业还是个很不成熟的产业。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

13、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1.3 环保产业发展历程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

14、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上升。“六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是150亿元,占GDP的0.5%;“七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为550亿元,占GDP的0.67%;“八五”期间增长至800多亿元,占GDP的0.8%以上;“九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总额达到3600亿元,占GDP的0.93%。总结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2、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

15、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3、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1.4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1.4.1 发展现状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单一除尘的环境保护工业开始,发展到今天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多样化局,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品品种比较齐全,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可以满足目前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目前

16、,中国环保产业总体年均增长速度约达25,2006 年环保产业总产值近5000 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3%,逐步接近发达国家5%左右的比例。总体上,中国环保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表 1 2005 年工业行业“三废”排放 1.4.2 面临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这期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在中国日益得到关注,政府与企业在实践中努力推进污染控制措施与清洁生产战略,特别是环境保护已被提升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形成了一个巨

17、大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为显著改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需要500060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每年约700800亿元的基本运行费用。然而与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仅达到1080亿元的产值,不及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且仅相当于全球环保产业产值的1。2005年取得约2000亿元的年产值,其中包括环境仪器和设备550亿元(占总产值的275 ),资源综合利用950亿元(占总产值的475)和环境服务500亿元(占总产值的25)。尽管如此,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环保产业仍然处于十分弱小地位。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环保产业统计数据中并未包括改善城市

18、环境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污染环境恢复工程、生态旅游等方面内容。即使考虑了上述因素,单从产值角度看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是很高,低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由于环保产业发展弱化,缺乏有效的技术与资本供给和环境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国内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加重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负担。例如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已达到GDP的3.5 7.7,其中2025的损失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中国发展环保产业的能力局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相对弱化的中央计划指令和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导致了政府对环境事业和环保产业调控与监管不力,具

19、体表现形式为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市场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场机制,许多地方出现了市场混乱、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等现象,这些因素造成了环保产业实际需求不利的局面。其次,缺乏有效的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国内环境质量改善。目前环境保护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中心的“排污收费一基础建设”传统模式,即环境保护投资、建设和运营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国家福利性事业,几乎没有商业化的运作。第三,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上缺乏有效的科技和研发系统、革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中国科技研发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机制上的缺陷无法将科研成果和污染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联

20、系起来,在对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不利的同时也无法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国内环保产业的供给不足。最后,社会与公众没有对环境政策执行和企业污染排放构成有效的社会压力,进而丧失了推进环保产业需求发展的源动力。由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甚至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环境非政府组织、社团和公众参与环境政策制定与企业污染控制的环境管理机制仍远未得到发展。1.5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环保产业不是微利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2008 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治理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环境产业的投资额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着。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

21、持以及对市场的有效监管,环保产业将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同时,世贸组织各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正在有效地推动中国出口企业全面开展有关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主动上门向科研单位要环保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外部压力有效地使环保与企业的生存联系起来。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诱人的环境市场,并且日益成为国内外环保产业竞争和角逐的场所。 图 1 环保行业发展 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近年来,投资总额不断增长,节能减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修改后的“新节约能源法”不仅在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环保产业,还在信贷等金融政策上给与一

22、定的优惠,环保产业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15年全球环保产业的规模可达2.4万亿美元。目前美国和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为一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为第三方各分享了环保产业市场的1/3,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发达国家环保技术相近,环保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今后中国将会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环保需求的增长和环保投资规模的增加为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环保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第二章 环保产业政策环境2.1 环境保护是建设

23、“十一五”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途径有“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十一五”规划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5年内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加强水污染防治: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加快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使9

24、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妥善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 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表 2 “十一五”规划关于节能环保的政策目标 2.2 “十一五”环保投资和经济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将增加到14000亿元, 同比增长100%, 占同期GDP的1.5%,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约6600亿元,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约为2100亿元, 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500亿元, 生态环境保护投资1150亿元。图 2 环

25、保“十一五”投入 2006年工业污染投资约为484亿元,比上年度增加约5.6%,与2002年投资额约为188亿元相比,2002-2006年至间投资复合增长率约为26.6%,高于污染处理投资总额复合增长率,工业污染处理投资在污染处理投资的比例由2002年的13.8%增长至2006年的18.9%,意味着工业污染在近年来更受重视。 图 3 中国环境污染处理投资(单位:10亿元)环保投资的重点主要放在三个方面, 投资最多的是城市污水处理, 重点是新建1000个左右污水厂和现有管网的改造, 其次是对电厂和锅炉等实施脱硫和减少汽车尾气等, 再次是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

26、此外, 如果把供水产业纳入环保范畴, 在饮用水的保护和供水安全控制方面国家还将投入2700亿元。表 3 “十一五”重点环保投资项目 不仅在环保资金投入上大幅增长, 国家也将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1) 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机制。(2)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公司参与或承担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高环境投入的效率

27、和效益。(3)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4)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3 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对上市公司的影响1、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更多的收购扩张机会环保需求的增长将大幅增加环保设施建筑工程商、设备生产商和设施运营商等的市场机会; 巨额的资金投入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 地方政府有更强的动机把环保设施通过TOT或者BOT的方式交付拥有融资和技术优势的上

28、市公司运营。2、推动政府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和价格改革的积极性, 提高政府支付能力, 降低政策风险环境治理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有利于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商在和政府谈判博弈中, 提高收益率水平。 政府环保收费的提高, 也有助于提高其支付能力, 降低合约的政策风险。 第三章 环保产业需求与供给分析3.1 需求状况分析3.1.1 需求结构分析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结构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恢复和污染控制项目的政府采购;提高公众健康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地方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部门的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和资源与原材料节约;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公民个人消费;出口海外市场需求。3.1.2 影响需求

29、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分析,可以将影响环保产业需求结构的众多因素归纳为以下5 个方面: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环境战略与政策,手段与执行和政府调控;体制结构;公众健康水平,环境意识和公众压力;经济驱动利益,贸易全球化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部门发展。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宏观变量,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相关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构成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的主要资本驱动力和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拉动力。虽然中央政府对于2.5不断增加,但其仅占2.5% GDP 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更难以遏制国内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研究表明中国如仍按照现有的以政府为中

30、心的传统融资方式,未来10 年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将达到30%60%,其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产业市场资本多样化和降低市场准入壁垒将在今后很大程度上决定环境事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关注的是针对污染企业的环境政策执行和污染控制措施,通常涉及国家调控与政府干预、经济手段、企业自我管理和志愿行动、公众环境运动、环境消费和信息战略等方面,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保产业市场容量的大小并可直接强有力地拉动环保产业发展。由于经济发展仍处于国家战略和政治结构的首要地位,中国各级政府的环境调控能力和立法系统不足以支撑环保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作为环境事业的主要管理协调者和环保产业

31、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由于在经费和行政资源分配等方面强烈依赖于地方各级政府,地方环保部门在推进企业污染控制的同时必然会将当地政府的意愿作为主要工作指针进行考虑,从而形成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行政体制壁垒。作为污染企业一方,即使在政府鼓励和公众压力之下仍然会对实施企业内部污染控制犹豫不决;环境投资巨大、经济效益隐蔽性和利益回报长期性通常会使得企业担心环境改善并不能在实践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环境负责人也往往只考虑如何解决企业污染和风险管理问题,而很少顾及如何从环境决策角度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竞争条件。作为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尚未构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拉动力。随着全球化进

32、程的加快,贸易全球化也必将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介入固然可以加速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但却会对于国内环保企业自身竞争力构成巨大威胁。3.1.3 未来需求发展分析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环保产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未来我国环保产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和机会都很多。3.2 供给状况分析3.2.1 供给结构分析环保产业供给是指提供环境技术、产品和服务,其包括:环境友好技术和相应技术支持;环境产品与设备及其相应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各种环境信息与环境咨询;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管理和其他服务。

33、尽管在实践中很难完全区别和划分上述五类产业供给,但从产业发展本质和基本特征来看,环境技术及其技术支持处于环保产业供给结构中的核心地位。3.2.2 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分析,影响环保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体制性约束与地方政府利益导向和偏好;政府介入、市场约束和行政协调;研发战略与技术革新系统;财政与金融措施及其执行。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决定着环保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产业政策通常包括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其中产业经济政策涉及国家行业管理、市场约束、行政协调和财政金融措施,以产业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为主要研

34、究对象;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过多的政府行政干预极大地弱化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就环保产业的区域发展而言,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地方政府利益导向与官员偏好是造成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性和环保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主要地区性因素。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决定了环保产业结构和企业自身发展。虽然中国环境技术的研发水平在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同步,但在环保产品质量、制造水平和系统控制水平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水平。与国外相比,中国自行开发和应用环境技术和创新的能力十分有限,相应的研发投资规模较小;研发活动主要由国家公共部门和研究机构承担,环境技术科研成果的实际利用和商业转化程

35、度不高;科技和研发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吸收、消化和复制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成果,而不是更多的依赖于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尽管国内产品具有价格和维修等方面的优势,地方污染企业仍愿意采用国外的同等产品或服务。大部分企业认为国外产品具备更为优秀的品质和信誉,国外公司也拥有更为可靠的和先进的技术经验。诸多原因导致中国至今没有为环境技术研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也没有将已有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政府财政补贴不足;排污收费标准不合理;资金缺口巨大;市场风险过高和政府干预不力。相应的环保产业规模、结构和组织都不适合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3.2.3 未来供给发展分析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投入不断加大的情

36、况下,未来我国环保产业的供给会随着需求的增大而不断扩张,而且会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第四章 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4.1 水生态失衡、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 1/6的城市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海域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

37、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图 4 我国可用水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我国约三分之一的水体丧失了直接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要求,近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 根据环保总局2005年数据, 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图 5 我国近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4.2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不断恶化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 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有207个(占40%), 40.5%的城市颗粒物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 29.1%的城市

38、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 海口、北海等4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其余58个城市空气质量超过二级标准, 占57.5%。 2005年, 全国开展酸雨监测得696个市(县)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达357个,占51.3%。图 6 我国近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4.3 我国城市已经被生活垃圾包围 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由1999年的1.14万吨增加到1.55万吨, 增长了36%, 同期集中处理率由60%降到了51%。工业固废由1999年的7.84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3.4亿吨, 增长了71%。图 7 我国近年生活垃圾清运数据 4.4 我国部分城市的环保设施仍非常落

39、后根据2005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结果, 我国509个参加考核的城市中, 有178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 占城市总数的3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的城市有130个, 占城市总数的26%; 地级以上城市(含)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率为0的城市有80个。这些城市在未来5年都需要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物处理厂。第五章 中国环保产业组织分析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环保产业分布和渗透于整个工业部门之中。这种分类特征上的模糊性造成定义环保产业和识别某个具体企业归属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产业调查和数据统计的难度。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采用了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方法,涉及“从摇篮到坟墓

40、”整个污染过程的环境产品项目和服务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末端治理的狭义概念。基于这样的广义概念,环保产业自其产生以来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增长迅速并成为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以美国为例,1998年环保产业达到1887亿美元的产值,其产值规模已经超过了化学、造纸和航空等传统工业。而欧盟15国的环保产业在1998年也达到了1100亿美元的产值,3万家环保企业创造了170万个就业机会。5.1 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5.1.1 中国环保市场呈现出垄断与竞争的格局环保产业市场可以把其简单地划分为自然垄断型环保产业与市场竞争型环保产业。前者主要是指环保服务业,如垃圾处理、城市节水、城市环保设施等,后者主要是指环保

41、产品制造业。目前中国环保企业规模分散且低下,市场集中度偏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产品制造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乡镇企业又占了很大比重。5.1.2 环保产业行业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进入壁垒越低,进入越容易,进入的企业也就越多,产生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从理论上讲,环保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环保产业的进入壁垒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实际上,由于中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要求不是很高,在环保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环保产品生产不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和工艺,国家对产品的质量也没有同样的政策限制和监督制度。另一方面,由于低水平的环保技术容

42、易模仿,在利润驱使下,一些环保企业纷纷进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并没有对环保企业的进入产生阻碍作用。从退出壁垒来看,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1)沉没资产(资产);(2)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3)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4)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的成本产生(资产)。如果企业的资产和资产占有绝大比例,退出障碍就较强。由于环保产业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专用性很高,使得这些环保企业在退出时资产难以转让或变现,形成了大量的沉淀成本,无疑影响了企业的退出。另一方面,目前由于大部分中小环

43、保企业的工人知识水平较低,技能比较单一,即使能够重新就业也要支付较高的转换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退出。5.1.3 环保产品差异性偏低环保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不仅要符合千差万别的消费者偏好,而且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条件差异较大,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有很大差别,客观上要求环保产品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适宜性。但是,中国环保产业侧重于产品的生产,而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咨询、环境服务、环保工程承包等方面则比较薄弱。然而就环保产品而言,又偏重于环保机械产品开发与生产以及“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程度不大。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

44、统计显示,2004 年环保产品收入3129.3 亿元,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68.4%。8而环保产品又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两类产品的销售产值之和占环保产品销售总值的69%。9另外,中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使得环保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5.2 环保产业市场行为5.2.1 环保企业的产品创新行为在总体上,中国环保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已具有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可基本满足目前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高效、高可靠性的精品少,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5、,不少产品仍要依靠进口。目前中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3000 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 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有2/5 的产品需要改进,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档次较低。在这种状况下,本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产品创新,然而就从事环保产业技术开发的人数与用于产品开发的经费两项指标来看,从事产品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不足行业职工总数的0.5%,用于产品开发的经费不到产品销售收入的0.6%,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创新。5.2.2 环保企

46、业的技术开发及创新行为中国环保产业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国内部分高校设置了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的研究导向与环保企业生产常常不能有效衔接,高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企业。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领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是行业中极少数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一般在60%80%,由于具有规模效益,这些企业可以形成自己强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但是,在中国目前几乎没有特大型环保企业。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的科研与技术力量薄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从而导致行业综合技术水平仍较低。自然垄断型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缓慢,普遍缺乏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压力与动力。而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