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摘要 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是联系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如何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然而在实践中,利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蓄意造假、人为操纵利润、临时信息披露时间滞后甚至隐瞒不报、会计信息不完整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刻不容缓。本文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结合近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案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
2、的治理对策。 本文的特色在于将相关制度健全、执行和保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促使会计信息披露不断规范的有效措施。 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对与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理论进行阐述,为现实中的现象提供理论解释,为本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制度:变迁、现状、问题。本部分回顾了西方国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介绍了我国会计信息制度的安排,进而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这些原因,既存在于制度本身,也存在于制度的执行过程之中。 第四章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政策建议。可采取的
3、政策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科学配套与高质量的会计规范体系、加强监管、培植理性的投资者群体等。引言 从证券市场产生的那一刻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始终存在。一系列的公司舞弊造假丑闻,从最初的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到国内的琼明源、银广厦,再到美国的安然、世通,意大利的帕特拉玛事件,在让投资者遭到惨重损失的同时,有关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成为众矢之的。应该说,我国政府在治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作了许多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旆,但现实中还是免不了存在令人失望之处,且不说远的红光实业欺诈上市,郑百文虚构利润遭致破产危机,就看近两年,年月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
4、题的通知,要求法院正式受理证券市场上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人们普遍认为,这将对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起到威慑作用:年月日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但从年上 市公司的年报来看,滥用会计估计、提前确认收入、漏报重大非常损益、利用会计差错造假、利用合并报表操纵利润等现象还是大量存在。而由中国 经济观察研究院编制并发布的中国第一个信任度指数结果更让人咂舌:年中国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为,同时公布的“信任一百”名单中,中国境内上市公司信任度排名最靠前的,也只拿到分总分中的分。由此看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仍然很严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实施问题仍然
5、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是本文作者选这一命题的出发点。上个世纪年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对之展开了探讨。综观中外文献,有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进行,国外比较多的是实证方面的研究,在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等()提出,当管理人员入股或机构所占股权增加时会降低代理成本,因此也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数字的可能性。等()发现股权集中程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在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方面,()研究发现,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比发生舞弊的公司有更大比例的外部董事
6、;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越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前述差不多。、会计人员利益机制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均得出目前环境下会计人员利益与公司及公司管理层高度一致的结论。、 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主张从会计信息的产权方面寻找信息披露的动机和信息失真的根源。魏亚平()研究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缺陷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提出将投资者利益保护作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 本文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违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尽绵薄之力。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
7、究,有以下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有利于在我国建立科学、配套、有效的证券监管体系,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最主要的制度之一,因此开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有效的证券监管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建立与完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而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一个把关的作用,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另外,完善的法律法规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交
8、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且提高制度的有效性。西方证券市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在治理会计信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强化诚信意识,从源头上保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给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现实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分析问题时,将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其实际执行以及相关制度的保障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弥补了国内研究大多只注重分析其某一方面或仅仅分析表象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既有总体研究,又有个体研究
9、,能注意到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新的形式,举出个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评述历史,从中得到有关证据的支持,分析现状,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通过 逻辑推论由已知推出未知,又运用案例、数据来支持相关观点。、运用总体 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总体进行定性研究,又注意到结合个案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对与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理论进行阐述,为现实中的现象提供理论解释,为本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其
10、制度:变迁、现状、问题。本部分回顾了西方国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介绍了我国会计信息制度的安排,进而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对滞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有效性不足以及违规成本低等都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既存在于制度本身,也存在于制度的执行过程之中。 第四章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政策建议。可采取的政策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科学配套与高质量的会计规范体系、加强监管、培植理性的投资者群体等。 第 一 章 相 关 理 论 综 述 一、
11、公共物品论与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理由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而私人物品能分割开并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相对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非排他性,即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 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物品;有些公共物品通过技术处理,可以使其具有非排他性,但这种排除成本是很高的,从而经济上不可行。这种非排他性使一些人在享用公共产品时存在“搭便车”现象;是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者无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的方式,而消费者获得私人产品则必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
12、的方式。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信息由私人信息转为公有信息。股份公司的出现,形成了所有者的多元化,物质资本的所有者需要了解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经营者是否尽职,所以他们需要会计信息:当现有所有者的资本发生短缺时,信贷资本便出现了,信贷资本的所有者债权人有权了解企业是否能够如期偿还债务,他们也需要会计信息;对于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尽管公司没有向他们提供信息的义务,但是,事实上,公司普遍提供信息以吸引新的资本,增强企业的实力。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多元化,使得信息对外公布时不能排除任何人使用这种信息,也不会因为他人使用而减少另一个人的享用,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这种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具有公共
13、物品属性。 既然是公共物品,就必然面临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会计学中所说的不配比原则,也就是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没有配合起来考虑。外部性又分正、负外部性。外部正效应表现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完全得到应有的收益,一部分收益被他人享用了;而外部负效应表现为收益没有包含应有的成本,一部分成本被他人承担了。对于投资人来说,完全的信息披露使决策具有效率,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信息披露得越多,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多。而成本的增加与效益的增加并不成比例,甚至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后果,从而带来正的外部性。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搭便车”。每一个股东都需要其他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而使自己获
14、利。搭便车问题造成了不公平,一部分股东行使监督权,这会花费成本,另一些股东却不劳而获,极大地妨害了股东行使监督权,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盈利率和股价上。 公共物品属性给政府管理会计信息提供了理论依据。上市公司没有足够动力披露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市场上生产的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于社会需求的最佳量,存在市场失灵,所以,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必须由政府介入,强制规范披露会计信息,同时从定程度上解决“搭 便车”造成的监督不足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信息披露一一信息披露机制:激励与约束并重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凡 交易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
15、称为委托人(杨瑞龙,)。 委托代理关系可能会带来代理问题。代理问题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代理 人与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第二个条件是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代理成本。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参与资产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是委托给经营者,形成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加之企业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后,经营活动环节相当多,不透明度增大,此外,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这一切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问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委托代理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存在着责、权、利方面的矛盾,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而这种背离是以所有者和经营者掌握
16、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为条件的。所有者担心经营者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等来损害其利益,因而需要建立一系列激励、监督、协调代理关系的管理机制,以便减低代理成本和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代理效益。会计就是这种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记录和反映,并衡量评价代理绩效和代理责任,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激励与约束机制, 以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尽管会计信息系统的初衷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但理性经济人等表明, “机会主义”是始终存在的,会计信息不能自动解决代理问题。所
17、以,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上既要约束代理人、使其不至于撒谎、披露不当的、虚假的会计信息,又要有激励代理人披露真实、完整、公允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必须的,产权型的激励机制也应该是有效的。 三、契约理论与会计信息披露一一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和约性质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它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科斯(,)、德姆塞茨( ,)等人对企业契约的研究,关注的仅仅是经理人员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周其仁()关注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离性,认为企业是一个市场里入力资本与非入力资本的特别和约。吴联生()认为,企业应是由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
18、、工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这种契约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利益相关者都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中,也 都拥有了相应的索取权。在企业内外相关者签定契约并履行的过程中,会计 的作用不可或缺,这主要表现在会计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企业相关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监督。缔结企业和约前,利益相关者是否愿意缔结契约、与谁缔结,都必须依赖它所能得到的已有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缔结契约时,要对相关利益人投入资源(资产)和其在企业里所享有的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在企业和约的履行中,会计通过对企业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9、的持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对契约的履行程度和履行效果进行实时的反映,使各方随时掌握企业契约履行状况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即是继续履行还是中止履行。 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由于其高度的综合性,所以会计是企业契约履行程度与效果的度量工具。企业到底实现了多少收益,按照契约的规定各方能得到多少,都需要依赖会计对企业剩余进行计量。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确认经营者是否依法履行契约,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必然要求对和约的履行状况做出说明,这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另外,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源不同,所享有的索取权不同,
20、也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相同。他们都有权利与经营者就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形式等进行谈判,并要求经营者遵循已经达成一致的披露规则,这也是一个多方不断谈判与协调的过程。所以,规定会计信息应披露什么及应如何披露的规则(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身也是契约,它决定了利益的分配,具有经济后果。 既然会计规则是契约,它必然是不完备的。剩余控制权的存在使得会计 契约的执行有一定的弹性,会被内部人用来作为利益操纵的工具。所以,会计准则应在“充分程序”的基础上制定,既要将剩余控制权限定在定的范围,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又要考虑细化某些条款,增强其可操作性。英国、法国等国家要求企业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会计信
21、息就是企业向社会公众披露会计信息的具体例子 第二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制度:变迁、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信息及其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中能以货币量化的信息,它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旨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状况的数据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依据的有用信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这就涉及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上个世纪年代初期开始,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争论上。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
22、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在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核心要求。 年代以后,人们加强了对会计透明度的研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年月日 发布了 关于国 际会计 准则委 员会()“ 核心准则”的声明,其中提出的评价“核心准则”的三项要素就包括“高质量”,具体解释为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并且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年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中。正式给透明度下了定义:“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认为透明信息
23、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及时、可靠、可比和重大。按照该委员会的定义,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会计透昵度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概念。 要提供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必须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各种监管制度体系,所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是协调一致而不是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 各个会计主体都能严格地遵循会计准则,对外(含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使利益相关人能够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披露是实现高质量会计信息标准的手段,它既顾及了会计信息质量
24、标准,也顾及了其具体的方式。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作用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和规定的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会计信息而形成的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 证券市场上,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联系上市公司和 投资者之间的纽带,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上市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报、中报、重大事件公告、并购信息等临时报告、其他信息等向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证券
25、市场的重要条件,是构筑证券市场的基石。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 )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有效证券市场是种能够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场。该理论的实质就是把信息的披露作为左右证券价格行情 的一项重要因素。全部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立刻以不偏不倚的方式予以披露,尽可能消除内部交易,防止利用内幕信息非法谋利,给其他投资者造成损失,确保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时间等,建立系统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杨朝军()和陈小悦等()已证明我国证券市场已趋近于弱式有效市场,正处于向半强式有效市场过渡。由于证券市场还不具备半强式有效性,因而存在信息失真、价格扭曲、资金
26、盲目流动、不良资产排斥高质量资产的现象。因此,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严格地规范,在弱式效率市场中尤为重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 以世纪年代英国公司法的颁布和世纪年代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为分水岭,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世纪年代前的自由放任时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 ()世纪年代到世纪年代初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初步建立,但主要体现在证券立法方面,缺乏会计、审计规范的支持:()世纪年代以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除证券立法外,会计、审计规范相应得以建立。 、会计信息披露的自由放任时期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早期,上市公司并没有被要求披露会计信息,而
27、上市公司实际上披露的也仅仅是一些未作具体说明的承诺。因为人们盲目追捧股票市场,对股票趋之若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作用不大,公司也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另外,当时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干预。 年,最终在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南海公司宣告破产,数以万计的债权人和股东蒙受损失。这一事件引发了系列“泡沫公司”的相继垮台。遭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将此归咎于公司 的虚假信息,向英国议会提出严惩欺诈者,并要求赔偿损失。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参与到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决定中去。但是,总的来说,在当时,这种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是不足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计信
28、息披露制度的初步建立时期 在吸取了南海公司等事件的教训后,在投资者需求的积极推动下,英国开始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 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随着该法的颁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步建立。 年的公司法规定董事有登记账簿和提供经公司监事审计的资产负债表的义务,之后,该法又经过了几次修订,涉及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又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监事鉴证书的标准格式以及其他一些必须提供的信息。年和年又对会计和审计条款做出了重大修订。此外英国的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证券上市规则,也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步英国的后尘,欧洲大陆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亦纷纷效仿,通过立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规范。同时期的美国也丌
29、始认识到会计信息披露的重 要性,一些开明的公司(如美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亦开始自愿披露会计信息,但为数不多。年堪萨斯州通过了蓝天法,规定证券发行人必须公布财务报告并接受银行专员检查。证券业自律组织、美国投资银行协会也致力于推动会计信息披露,但由于缺乏强制性,阻力较大。 总的来说,自世纪年代始,在一些股份制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投资者及公司两者的利益需要,在政府和民间的股票市场监管机构积极介入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初步建立。但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证券立法层面,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在这种状况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想而知。质量不佳的会计信息披露助长了人为操纵与股
30、票投机行为,从而为一年的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次大危机就是从美国股市的全面崩溃开始的,投资者的利益再次遭受巨大损失。 、会计信息披露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吸取了年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的沉痛教训美国广大投资者基于保障 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年,美国颁布了证券法,又于年颁布了证券交易法,标志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入了发展与完善时期。 年的证券法要求公司出售新证券给投资者时,必须真实、详细地提供本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中进一步坚持了充分披露原则。两法还先后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自年开始,便开始通过发布指南手册的形式规定
31、会计信息披露,并于年将其汇编成条例。与此同时,还借助会计职业界的力量推动公认会计准则的构建,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职业界在强化会计规范的同时,亦着手推进审计规范的发展与完善,颁布了一系列审计程序说明书和审计准则说明书,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提供指导,进而有助于规范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 正是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美国股票市场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准,成为各国效仿的典范。受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基本框架的影响,英、法、德、日等许多国家也相继修订其原有的证券立法或着手制订新的证券法律、法规。并在证券业自律组织和会计职业界的积极配合下,相应加强了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从而使股票市场会计
32、信息披露步入一个较为完善的发展阶段。 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 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冲突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所以,它需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选择,否则,必然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一种资源,它的配置有效与否会对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而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管制,对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过程进行强制性的规范,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33、。这也印证了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性质。 ()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有效执行密切相关。要培植理性的投资者,将他们纳入到整个监管体系中来,督促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安排 年之前,我国股票市场基本上不存在较为正式的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年、年在上海、深圳建立证券交易所后,上市公司才开始正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当然,披露的内容很少(林志毅,),在年以前,我国未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进行规范。这段时间,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年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年月,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
34、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供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并对其内容作了规定,其中,年度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年的公司法肯定了强制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制度;同年月,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并开始颁布 一系列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其中的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认可了企业会计准则、股份制试点企业会 计制度、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在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的运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年的月开始实行的,在此基础上又陆续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从年开始,我国实施独立审计准则及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年,中国证监会还指导两个证券交易
35、所颁布了上市规则,强化了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一线监管的职责。年对会计法做了修订,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有责任;年颁布的证券法也规定了强制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总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形成得比较晚,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及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相对于英美等国家来说,在我国还没有遭受很大损失以前,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从规范体系上来说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主体,以会计准则、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
36、和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的具体准则为具体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形成了由首次披露、定期披露和临时披露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内容,从而基本上有了一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框架。从监管体系看,具有最广泛监管权力的是中国证监会,处于一线监管地位的是证券交易所,财政部通过对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间接监 管,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协调的监管体系。至年底,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个具体会计准则。至年底,我国已颁布号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号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会计信息披
37、露而言,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到手段,都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规定,披露信息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注册会计师对年报审计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按公认审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评价。 市公司会计债息披露及制度:变迁、现状及问题 、“非标准意见”包括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保留恩见带强调事项段、无法表示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带强调段及否定意见。 、从年开始审计意见中出现了否定意见。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非标准意见经历了早年比较低,然后逐年上升,近年又下降的过程。非标准意见的增加说明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更谨慎,审计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在不断提高,执业质量也在提高。而近年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也是注册会
38、计师强化风险意、严格审计程序、会计制度 进一步完善以及监管力度加大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其突出表现是: 、利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蓄意造假。人为操纵利润这类情况既有通过报表附注及相关说明进行虚假陈述,有意歪曲经济业务的内容,也有通过表内的数字游戏,有意扩大或缩小经济业务的数量,比如虚增或虚减资产收入,少转或多转成本,少摊或多摊费用,少报或多报损失。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业务型:主要是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如银广厦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出口报关单据、
39、虚增应收账款等手段虚构利润亿元;()规则型:由于规则缺陷使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行为性型:其特点是本身并没有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而是利用会计政策的“专业判断权”对交易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比如对资产减值多提、少提、冲回、补提等。值得注意的是隐蔽性较强的利用会计估计变更人为操纵利润的问题。过去比较常见的是公司为达到各种目的虚构利润。但从年的年报资料看,业绩好的上市公司隐藏利润成了股市会计信息披露的新现象。年,随着一些行业的回暖,业绩好的比如汽车类、钢铁类上市公司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多计提费用或损失来储存利润。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 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要
40、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不得忽略或隐瞒重要会计数据。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经常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对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地披露,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误导投资者。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有意或无意遗漏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且必须披露的事项,如重大的担保事项、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投向、收购谈判信息、关联方交易等:()不披露关联交易价格以及关联交易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约有八成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会计报
41、表附注披露不完整的现象,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应注释而未注释或注释不完整; ()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往往避而不谈: ()对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偿债能力、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性财务信息等方面的披露极不充分:()对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及变化情况等披露得不充分。从年年报资料来看,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漏报非经常性损益以及董事会报告未完整披露子公司经营情况。比如,锦江酒店年度实现净利润为,元,董事会列报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元。事实上,公司未将出售资产产生的收益,元计入非常损益。正确列报非常损益之后,公司当年正
42、常项目下为亏损。 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充分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也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财务会计注重于事后报告,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关注新的利润增长点,看到企业未来的业绩预测可能更为重要,但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强制性的规定。再如,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很多公司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种经营战略,所以,分部信息是确认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的强有力的工具,特别是在分析盈币。,力和现金流量时,分部信息比企业整体信息如合并报表的信息更为重要。 在目前证券市场上,、散户投资者居多,投资者一般不会收集上市公司其他历史信息,因此披露信息不全面容易误导投资者,也人为地制造更多上市公司的 “朦胧题材”
43、。为某些不法市场操纵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临时信息披露时间滞后甚至隐瞒不报 我国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 公司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要讲求时效性,这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越及时的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就越有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信息使用者不可能象经营者那样随时清楚公司的经营情况,所以,必然要求公司及时报告有用的信息,不能拖延。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临时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很成问题,公司往往
44、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目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故意违反规定,对于本公司己经发生的收购、兼并、重大债务纠纷以及股权转让等重 要财务会计信息都不及时公布;对于招股说明书中募集资金投向己经发生改变,或投资项目已经不按原投资进度进行等都不及时予以披露。在这方面业绩差的公司问题较多一些,总是得过且过,尽量拖延信息披露的时间,总是根据利益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广东甘化()公司于年、年月日为实际控制人江门甘化集团有限公司借款万元和万元提供担保,未见公司就该等违规担保及时履行公告义务。 股票市场上,如果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则无异于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基金与重仓股的上市公
45、司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先知先觉,受损失的往往是中小投资者。当年蓝田公司不负责任地推迟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巨额水灾损失,庄家借机介入,操纵股价,使得该股暴涨暴跌,庄家获利,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少数公司对于一些临时信息干脆隐瞒不报。上海金陵公司于年月出售了昆明上海电度表有限公司的股权,从而丧失了原对其拥有的控制权;年月日,发生委托理财万元;年月对外共提供担保万元等事项均未履行披露义务(也未被查处)。 、定期报告“补丁”现象层出不穷 所谓“补丁”,其实是定期报告的补充公告或者更正公告的俗称。“补丁”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缘于统计失误、计算错误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更正:第二类是上市公司遗漏了有
46、关准则规定的披露内容,或对相关规定未能深入理解,需要事后补充;第三类是对一些重要敏感的问题作出解释,或是针对交易所的问询作出的回应公告,如对关联方交易、收入确认标准、股东变动情况等进行补充说明。“补丁”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人们对定期报告编制的严肃性以及其可信度产生了怀疑。海虹控股公布其年年报后不久,接连发出了个公告,对现金流量表进行更正,就这样,还错上加错: 前两个“补丁”居然将与投资有关的现金流入计入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结果导致现金流量表不平,直到第三个“补丁”出来才得以纠正。 虽然客观上“补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弥补定期报告中存在的遗漏和错误,但由于许多“补丁”涉及到财务报表的重要数据,所以相关的错误会引起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