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7784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整理.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 背诵题纲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 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星云、恒星(如 太阳 )、行星(如 地球 )、卫星(如 月球 )、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 船等)。恒星系统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总星系也称为 银河系地球其他行星系统 地月系月球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 从总星系到地月系共4级,天体系统的层次由 高 到 低 ,。 3.太阳系(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 太阳 (2)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颗行星,从a-h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2、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颗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 (类地行星) 。(4)八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木星、土星(巨行星) ;八颗行星中属于远日行星的是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5)其中小行星带位于在 火星和木星之间 。(6)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为 月球 。(7)地球两侧的行星为 金星和火星 。 4、地球普通性的体现:(1)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看具有: 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面是近似正圆的椭圆)(2)从结构特征看:与 水星、金星、火星 相似,均属类地行星。 5、地球特殊性的体现: 存在高级智慧生命 6、地球

3、生命存在的条件: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7、太阳是一颗炽热的 气体 球、主要成分为 氢和氦 8、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能量,按照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 可见光 部分。9、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2) 太阳辐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10、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4、(1)纬度位置,纬度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11、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为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三个层次。我们平时能用肉眼看到的是 光球层 。12、太阳活动是指太阳 大气 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

5、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13、太阳活动发生的位置与特点太阳大气层光球色球日冕太阳活动类型黑子 耀斑日珥 日冕物质抛射 概念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 低 大而亮的斑块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带电粒子标志与周期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为 黑子和耀斑 。太阳活动的强弱的变化周期为 11年 。(波状变化)1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 无线电短波 通信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爆 ”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极地高层大气形成高纬度地区美丽的 极光 。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网、海底输油管道等。影响地球气候,诱发地震、水旱灾害等1.3地球的历史15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 46 亿年的历

6、史。16 地层是指在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 层状 的岩石和堆积物。 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 生物遗体或遗迹17、 地质年代表是按照时代早晚顺序把 地球历史 进行编年。18、 前寒武纪包括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三个宙。是 铁、金、镍、铬 等金属矿产成矿期。19、 蓝藻最早出现在 太古 宙。20、 早古生代,海洋出现较高级动物, 三叶虫 、珊瑚等海洋生物空前繁盛,被称为“ 海洋无脊椎动物 时代”21、 晚古生代,海洋脊椎动物发展,鱼类走向陆地,进化出 两栖动物 ,一些两栖类慢慢进化成 爬行 动物。22、 晚古生代, 蕨类 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被称为“ 蕨类

7、植物 时代”,这是主要的能源矿产 煤炭 的成矿期。23、 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经过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形成 联合古陆 。24、 古生代结束的事件为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 (几乎95%的物种灭绝) 。25、 中生代被称为“ 爬行 动物时代”,尤其是 侏罗 纪和 白垩 纪大繁盛的恐龙。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 羽毛 。中生代又被称为“ 裸子 植物时代”,这也是主要的能源矿产 煤碳 的成矿期。26、 中生代结束的事件为 物种大灭绝 27、 新生代 代,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28、 新生代被称为“ 哺乳 动物时代”和“

8、 被子 植物时代”。29、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为 冷暖交替 。30、 人类出现在 第四 纪。31、 生物的演化经历的由 低 级到 高 级,由 简单 到 复杂 的过程。32、 太古宙蓝藻的出现,制造了 氧气 ,改变了大气成分。33、 随着氧气的增多, 臭氧 出现,经过亿万年后形成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紫外线的 臭氧 层,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为生物由海洋走向陆地创造了条件。1.4地球的圈层结构 34、地球的内部圈层:(读下图)(1)图中E、F表示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其中E为 横波 ,F为 纵波 ,判断的依据为 纵波可通过固液气态,波速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 波速

9、 的变化,由此确定图中的两个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为A为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B为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3)地壳是指: 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 。由 岩石 组成,岩石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地壳较 厚 ,大洋部分 薄 。(4)地幔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上地幔下地幔 。(5)地核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外核和内核 。(6)岩浆的发源地为 软流层 ,位于 上地幔顶部 。(7)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来源于 软流层 。(8)岩石圈是指 (8)软流 层以上的部分,由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组成。(9)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3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6、大

10、气圈的密度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为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降低 。大气压强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为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强降低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不规则 圈层。水圈的主体是 海洋 。陆地淡水绝大部分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37 沟通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对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水 。生物圈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38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 底部 、岩石圈的 顶部 和水圈的 全部 。生物圈是 最活跃 的圈层。 39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由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大圈层构成,这些圈层形成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第二章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

11、直分层一、大气圈的组成与垂直结构1低层大气(25千米以下)的组成: 干洁空气 、 水汽 和 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特点及作用(1) 氮 :含量最多,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氧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3)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4) 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固体杂质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4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 密度 及 运动状况 的差异。(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

12、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示意图A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地面 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对流 运动显著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 增加 (原因是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气温度升高) 水平 运动为主适合 飞机 飞行C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 先降低后升高 有 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极光发生在此层5.逆温现象: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增高或者不变 的现象。逆温现象出现时大气稳定,对流运动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第二章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13、大气的能量来源:大气根本能量来源是 太阳辐射 。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地面辐射 。2、大气的作用:(两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最强)、吸收作用、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红外线 ,臭氧吸收 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强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形成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 地面辐

14、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地势:海拔越高,空气越 稀薄 ,白天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夜晚大气的 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 大 。下垫面(如海陆分布):陆地比热容 小 ,白天升温 快 ,夜晚降温 快 昼夜温差 比海洋大 。4、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

15、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气压

16、: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 减小 ;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注意: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发生变化,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更高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地面凸出。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出。(4)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 运动(热 上升 或冷 下沉 )高空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水平运动( 高空风)(由 高 压区流向 低 压区)近地面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水平注意: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发生变化,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更高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地面凸出。受热地: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

17、出。近地面等压面高空等压面四地气压比较: DABC 注意:地理上讲的高压、低压,指的是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两点气压比较,高值为高压,低值为低压。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海陆风 山谷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升温快 ,气流 上升 ,气压 低 ,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 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降温快 ,气流 下沉 ,气压 高 ,冷空气沿山坡 下滑 ,形成 山风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形成于城市和周围郊区间的热力环流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城市较热的原因: 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温度高;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人为热; 绿地少,对气温调节作用

18、弱。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风:(1)风向:风吹来的方向。(2)风力:风的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 密集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 大 ;(必考)2、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方向 垂直 于等压线, 高压 指向 低压 与风向 垂直 ,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与风向 相反 影响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 风向和风速 只影响 风向 ,不影响 风速 影响 风向和风速 3、两种风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 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 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平衡)与等压线 之间成一夹角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

19、风向的画法(必考) 第一步:找 切点 。第二步:依据 等压线 做切线,画 水平气压梯度 力(该力与等压线 垂直 ,由 高 压指向 低 压)第三步:画 风向 :北半球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右 侧,南半球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左 侧例1:“2017年2月22日02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图15(1)在图上画出P地的风向,P地的风向是 东北风 。(2)与北京相比,台北风力更 小 ,判读依据是台北附近地区等压线 稀疏 ,水平气压梯度力 小 。485490例2:判断此图为 北 半球 高空 风,判断的依据是: 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侧,为北半球;风向与等压线平

20、行,为高空风。 例3:判断此图为 北 半球 近地面 风,判断的依据是: 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为北半球;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近地面风。 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1. 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太阳辐射、重力。2.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 简图表示水循环类型陆地上空海洋上空陆地海洋(1) 图中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含义为: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2) 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为 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3) 陆地内循环的环节为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4)各类水循环都有的环节为 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注:)

21、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水循环类型为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中的泥沙和无机盐类主要是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例1砂田: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1) 在土壤表层铺设砂石,可以增加水的 下渗量 ,原因为 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降水下渗快。(2) 图中显示砂田的蒸发量 小 ,因为砂田可以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地面吸收的热能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从而使砂石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较裸地大量减少。(3) 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作用: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效果明显。例2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增加绿地等)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例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加地表径流、减小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例4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对水循环的影响:修水库影响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5、下列材料,指出其中水循环涉及的地球圈层,及水循环的作用(意义)。(1) 扎根乱石的黄山松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中损失水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携带营养物质,支持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大气的湿度。(2) 雨季,鄱阳湖面积迅速扩大: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补给鄱阳湖水。(3)沿海

23、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大气圈和水圈。水的比热容比较大。(4)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并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岩石圈、水圈。作为改变地表形态的动力。(5)青海湖是一个咸水湖: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陆地上的水把岩石、土壤里的盐份冲走带入河流,入湖河流带来了盐分,水分蒸发且缺乏排水口,导致盐分积累。6、归纳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传输:水循环是联系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纽带,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2)迁移交换:促进自然界中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实现环节: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3)平衡更新:世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注:水循环可

24、以使得陆地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过多,超过水体的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实现主要环节: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4)改变塑造:水循环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实现主要环节:降水、地表径流)(5)调节作用: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第三章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海水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海水蒸发。2分布规律1.左图为海水温度随深度的

25、变化: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是由于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随深度增加,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1000米以上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降低幅度较小。左图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水温高; 寒流经过,水温低。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的幅度不同,主要是因为海水温度除了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海陆分布、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2.3.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夏季普遍高于冬季。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渔业生产:深度越深,水温越低,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

26、类越小;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某些海洋生物有季节性游动。2.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3. 海水温度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二)海水的盐度1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高盐度高 蒸发量与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蒸发量降水量盐度低 入海径流:有淡水汇入盐度低 洋流:暖流流经盐度高;寒流流经盐度低海区形状: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如: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纬度低,蒸发旺

27、盛,气候干旱,入海河流少,仅有狭窄的海峡与外海连通。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纬度高,蒸发量小,气候湿润,入海河流多,且与外海连通顺畅。2分布规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呈现双峰分布格局: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原因: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最高赤道海域: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并不是最高。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温度渐低,蒸发减弱,盐度渐低。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晒盐:影响海盐晒制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利于盐田布局;纬度低、气温高;晴天多,降水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有利于晒盐;入海径流少,海水

28、盐度高。如:莺歌海盐场和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沙滩广布;位于山脉背风坡(或雨影区)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季风强劲,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2.海水制碱、化学元素。3.盐度的稳定对养殖至关重要。4.海水淡化:淡水资源重要补充;工业冷却水。(三)海水的密度1影响因素: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盐度(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深度(海水深度越深,密度越大)。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大洋表层密度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主要受温度影响,其次受盐度影响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较小副热带海域,温度高,盐度也高,密度较大极地地区,温度低,海水结冰导致盐度

29、较高,密度最大2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海水密度的迅速变化,对声波有折射作用。潜艇在此深度下范围以下活动,不易被上部侦测到。2“海中断崖”大洋深处,有时候,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可导致潜艇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而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第三章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一)海浪1概念:海浪:海里的波浪海浪的要素:波峰、波谷、波长、波高。2 分类:风浪:由风的直接作用引起的水面波动。海浪越高,能量越大。海啸:能量巨大、破坏力极强的巨浪。成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者水下滑坡、坍塌风暴潮:能量巨大、破坏力极

30、强的巨浪。成因:强风。3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利用波浪开展体育项目、发电等,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2.不利:不摧毁对港口建筑,影响航运、船只停泊、渔业捕捞海洋勘探等 导致海洋污染加剧 海啸、风暴潮,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4】波浪对地貌的影响:塑造海岸地貌的形成。(二)潮汐1概念 潮汐是指: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形成。2分类: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一月中: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望),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的最高,落得最低,称为大潮。农历初八前后(上弦月)、农历二十三前后(下弦月),形成小潮。一月中可看到两次大潮和

31、两次小潮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赶海:一般选择在大潮时最好,并在落潮后为宜。2.船舶进出港口:选在涨潮时为宜。3.发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可以利用它发出廉价的电力,建设潮汐发电站。4.观潮:如:钱塘江大潮。天时:大潮时;地利:外宽内窄;风向:东南风。(三)洋流1概念海洋中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2分类:按海水温度: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3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影响: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2、对海水温度影响:暖流增温,寒流降温。3、对海水盐度影响:暖流流经增加

32、海水盐度。寒流流经降低海水盐度。4、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饵料)大量繁殖,易形成渔场。 寒流(上升补偿流)流经海域:下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饵料)大量繁殖,易形成渔场。如: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南太平洋东岸)5、航行:(利)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省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弊)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洋流携带北极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6、对环境污染:(利)加快净化速度 (弊)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 二氧化碳 的水对 可溶性 岩石的 溶

33、蚀 和 沉积 作用 作用化学过程溶蚀CaCO3CO2H2O=Ca(HCO3)2淀积Ca(HCO3)2=CaCO3CO2H2O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岩石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 碳酸钙 类岩石,如 石灰岩 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峰丛 、峰林、 孤峰 、残丘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 等。地表喀斯特与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作用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蚀

34、落水洞溶蚀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溶蚀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二、河流地貌1、 河流的侵蚀地貌山区: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平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河流的堆积地貌(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而成。(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2.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分布示意图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冲积扇出山口河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彼此相互联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三角洲入

35、海口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呈扇形或三角形三、风沙地貌1、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3)多大风活动。2、风沙侵蚀地貌类型成因特点风蚀蘑菇下部遭受风沙地貌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雅丹风沙沿裂隙磨蚀沟槽和龙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3、风沙堆积地貌(1)常见的风沙堆积地貌除了沙丘外,我国的黄土高原也属于风沙堆积地貌,据考证: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偏北

36、风从北部高原上吹过来的。(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背风坡迎风坡(3)沙丘链与盛行风向的关系沙丘链是沿着沙丘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相互连接的若干沙丘,其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四、海岸地貌1、海岸侵蚀地貌海浪对岩石海岸长时间侵蚀,岩石坚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不同形状的海岸地貌。常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石拱桥等。随着海浪侵蚀作用的继续,海蚀地貌不断演化,现在的海蚀崖将来有可能变成海蚀平台、海蚀穴或海石拱桥等。2、海岸堆积地貌侵蚀下来的碎屑,在海浪顶托作用下,堆积在海岸,形成海岸堆积地貌,如下表所示:类型特点海岸类型海

37、滩砾滩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岩石海岸沙滩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砂纸海岸泥滩由淤泥组成淤泥质海岸沙坝呈长条形堤状砂纸海岸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高原较高,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边缘陡峻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坡度陡峻丘陵较低,500米以下起伏较小,坡度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

38、坦广阔盆地无固定标准周围高、中间低2.海拔和相对高度(1) 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海拔为1 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

39、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 干旱 、 寒冷 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 不同种 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

40、 整体 ,称为植被。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 森林 、 草原 、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 、人工草场 等,叫作人工植被。3 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 垂直 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 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 多 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大 ,植物种的数量越 多 ,垂直结构越 丰富 。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热带雨林 气候区和 热带季风 气候区。这里终年 高温、 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 深 绿色,植物种类丰富、 垂直结构 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

41、开。常见 茎花 、 板根 等现象。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和 亚热带湿润 气候区。这里 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 温和 且无明显 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 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 简单 ,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 夏绿林 ,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和 温带海洋性 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 秋冬 季落叶。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亚欧 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 温和 ,冬季 漫长

42、 、寒冷,发育了以 松 、 杉 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 水分 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 草本 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 干旱 地区,则形成 荒漠 植被。 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 南北 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 干湿 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 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 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2温带草原:夏季 温暖 ,冬季 寒冷 而漫长,气候 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 灌木 。3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 干旱 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 干旱 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