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7897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把儿童带进甘美的葡萄园关于阅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佐藤学先生“阅读即品尝葡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的真谛。从这一层面说,深入开展儿童阅读,对儿童个体的幸福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今这个资讯浩如烟海的年代,读什么往往比怎么读更重要。在尊重儿童阅读口味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更多第一流的

2、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推介给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茁壮成长。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陌生的好书(走进一座座甘美的葡萄园),进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乃至酿造葡萄酒)。二、以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为例(一)故事梗概罗伯特是法国帝乐小学的教师。罗伯特乍一退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学生名册,开始自己酝酿了37年的报复计划。三次报复行动,每一次都计划周密,且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勒康的餐馆中乱得一塌糊涂的晚餐,尤其是大狗布鲁的表演不禁让人笑翻;开美容院的吉约姐妹的派对上垃圾从天而降,光鲜靓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而第三次报复行动

3、中,马赛克毛毛小姐的Music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以温暖和宽容原谅了曾经恶作剧的学生,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本书曾获得法国2005年团结奖、比利时贝尔纳维尔拉奖等奖项。(二)教学片段与解读片段一:猜读,诱发期待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挑战自己的想象力!挑战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从封面开始吧。这本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是大家刚刚拿到的,请仔仔细细观察封面,看完后大胆地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从书名、封面大胆去猜测。生:我认为以前有人欺负罗伯特,罗伯特就实施三次报复。师:你是从“报复”这个词语中想到的。抓关键词猜测,很好!生:我觉得这本书讲的可能是有些人得罪了罗伯特,有些人他不喜欢

4、,于是他要报复他们,而且从图画上看出来下面两个人很惊恐的样子,上面有个器械扔什么东西下来。师:这个同学可真厉害,从图画中人物的表情,从封面细节中去猜测,真会思考。生:我猜想罗伯特在其中一次报复中,用的是垃圾,因为封面中有一个吊车,倒下很多垃圾。生:我猜想罗伯特报复别人一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带劲。师:这个同学也很会思考,从题目中这个特别大的“三”字发散开去,联想开去,很好。同学们,读书,特别是读刚刚拿到的整本书的时候,要善于大胆地从封面开始猜测,让读书之旅像探险一样充满着惊喜!【片段解读】这是导读课的第一个环节,教者运用了“猜想阅读”的策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在拿

5、到一本书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过“一闪念”:这本书可能是讲什么的?这种“一闪念”就是猜读。在阅读心lixue理学中,猜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它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看到标题,猜测正文的内容;看到开头,猜测下文内容;根据前文,猜测下文内容。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锻炼阅读者的创造力。在导读课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孩子们观察封面、阅读目录,引导他们做出大胆的猜想。运用猜读法,能很快缩短学生和一本陌生的书之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片段二:范读,分享精彩师:接下来,我给大家朗读最精彩的片段。请大家特别关注,这

6、一部分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笑料?故事发生在罗伯特老师37年前刚刚工作时。有一位教育局的领导来听课给他打分,这个罗伯特老师7乘以9从来没有算对过,一位叫勒康的学生故意出罗伯特老师的洋相,让他在教育局领导面前丢尽了脸,出了很多状况。30年后,勒康继承了爸爸的老城堡餐馆,在开业典礼上,勒康请了美食家马来耶松来品尝美味。罗伯特老师请了他的表弟和表弟的小狗布鲁搅局,结果洋相百出(具体内容从略)。这个晚上,被罗伯特称为最“迷人”的晚上(教师读书过程中,学生纷纷大笑不止)师:说一说,第一次报复行动中,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笑料?生:一只狗它的体重是无比的重。我觉得意想不到。生:那只狗一下子吃下了那么些东西,太不

7、可思议了。生:我没想到那些消防员打了第六针才打到那只狗。生:我在想那只狗把勒康先生左屁股的裤子都咬下来了,好出人意料。生:我没想到罗伯特竟然让一只狗来收拾勒康,不是自己用拳头去打。师:刚才我们进行了预测,预测完了再阅读,我们发现有些被我们猜中了,而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这就是预测阅读的快乐,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片段解读】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的猜读勾起了孩子们充分的阅读欲望,那么,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选取最能体现笑料百出的精彩章节,通过略带夸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从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发出的阵阵笑声和听后的感受看出,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就是朗读的力量!美

8、国学者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指出:“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朗读既简单又有效,甚至不需要高中文凭,你就可以用得得心应手。”在导读课上,当孩子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知之甚少、还无法直观感受到此书有多精彩的时候,任何宣传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了书本所描述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教师最好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片段三:试读,先睹为快师:让我们继续猜测!该猜哪一次报复了?生:第三次。师:第三次报复行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请大

9、家特别关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名字。(生看投影)1988年,罗伯特47岁那年和同事克罗蒂娜恋爱了,正当他拿出花了4个月工资买来的戒指向她求婚的时候,却发现戒指内侧写着“罗伯特和克丽斯蒂娜”。克罗蒂娜恼羞成怒,以为罗伯特将曾经送给别人的戒指送给她,于是再也不理罗伯特。后经查证,是班里的女学生奥德莱马赛克毛毛谎称是罗伯特的侄女,让店主在戒指内侧写上“克丽斯蒂娜”的名字。师:看明白的同学请举手,罗伯特遭受了怎样的捉弄?生:罗伯特和他恋爱的同事本来要结婚,就因为他班里的一个学生,害得他一辈子都没结婚。师:为什么?生:因为他班里的学生把戒指里的名字写成了“克丽斯蒂娜”,害得克罗蒂娜以为罗伯特和别人交往过,所

10、以恼羞成怒,就和罗伯特断绝了关系。师:一刀两断了,她以为罗伯特把送给别人的戒指送给了自己,当然不干了!这戒指送给你,你要吗?(连着问三个女孩,都摇头)是啊,你们这么小年纪,都知道不要,更何况当事人!(生大笑)11年后,这个叫“奥德莱马赛克毛毛”的同学成为了明星。成为明星的毛毛,嫌自己的名字难听,把“马赛克毛毛”去掉,就叫“奥德莱”。这一年她要在当地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罗伯特请妈妈买了演唱会门票,准备在演唱会上实施他的报复行动计划同学们,你觉得他有可能会怎样报复?生:我觉得,罗伯特会在奥德莱唱歌唱到最高潮的时候,大声喊她的真名,以揭穿她的真实身份。生:我觉得罗伯特会在奥德莱唱歌的时候把音响给关掉

11、,让她在这么多观众面前出丑。师:究竟谁猜对了呢?请同学们很快找到罗伯特和母亲准备报复的计划,看谁找得最快?生:在第十三章这里。师:第十三章的最后,他们要干什么?生:要公布奥德莱马赛克毛毛的真实姓名。师:把她的姓和名写出很多很多张(生接:很多很多张纸片)然后在演唱会高潮的时候全部把它们扔下来。刚才那位同学站起来,恭喜他,猜对了。你瞧,这就是预测阅读,根据前边的线索猜测,你的想法和作者惊人的相似,你也可以去写这样一本优秀的书了,了不起!那么,大家认为,第三次报复成功了吗?觉得成功的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觉得不成功的举手!(极个别)究竟是否成功呢?你们自己去看这本书吧!【片段解读】胃口吊足了,绝不能

12、让孩子老在“园子”外徘徊,望着“葡萄”咽口水。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将孩子带进“葡萄园”,让他们自己去享受“摘葡萄、尝葡萄”的快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者让孩子们继续猜想,带着猜想走进书中,验证猜想,体验猜想阅读的快乐,就显得水到渠成。至此,导读课的使命已基本完成。三、三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导读课有其独特的使命,也理应有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不但起不到导读的作用,反而会倒人胃口。第一,兴趣至上原则。导读课,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觉得这本书有趣,且整个导读过程饶有兴味,也许他们就会由此爱上这本书。反之,教师在设计导读的时候,一味追求思想性,追求深度,贪多求全,孩子们就会觉

13、得云里雾里,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也许由此憎恶这本书了,这样的“导”还不如不导。这里的兴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选取一本书中最能激发儿童兴趣的内容切入;二是整个导读活动的过程,要让儿童觉得有趣。第二,大胆留白原则。导读课的任务是“导”把孩子们带到“葡萄园”里,让他们自己“摘葡萄”,这就够了。因此,导读课切忌上得太满。切忌在孩子没有进入“葡萄园”的时候,把太多的“葡萄”给孩子吃。最失败的导读课,就是课上完了,整本书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也不会让他们觉得遗憾。因此,导读课,教师要大胆留空。这里的留空,也有两层意思:一是选取的内容要适量。或让孩子们了解梗概,或选某些精华部分品尝,留下

14、更多的悬念给孩子们自己探索。二是导读活动本身要留空。切不可安排得热热闹闹。导读者的使命,是让儿童对一本书产生兴趣。兴趣激发了,再多的话语,就显得多余。这个时候,教师要往后退,让儿童静静阅读,享受阅读的喜悦。第三,适度拓展原则。导读课要不要拓展一些背景资料?适度拓展是需要的。比如:介绍这本书的获奖经历;呈现创作背景;汇集评论家和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等等。只要不喧宾夺主,且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一本书,就可以安排适当的拓展。比如在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导读的最后一个板块,教者将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本书翻译者梅漪繁的父亲)的评论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明白,这个故事只是作者虚构中的被欺负与实施报复,是纸上的恶作剧。这样的拓展,也许有助于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主旨。当然,导读课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提示阅读重点、渗透阅读策略、生成系列问题等等,也许都应该是导读课所要关注的命题。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