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908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一、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

2、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认为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3、,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提供 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必须科学选择;引入一 些不受利率管制的新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完善的金 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的前提条件;充分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背景: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是指国家将资金利率调整到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利率管制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利率决定于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但其

4、中流动性偏好程度的大小更为关键。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流动性偏好愈强,则利率愈高;反之,则利率愈低。凯恩斯根据其利率决定理论,得出利率难以降到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的结论,认为一方面要靠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靠人为的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他说“利率不会自动调整到某一水准,最适合于社会利率;反之,利率常有太高之趋势,故贤明当局应当用法令、习惯甚至于道义制裁加以制止”,“除非该社会用尽各种方法抑制利率,否则利率总是太高,投资引诱不会充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利率管制?不同的解释:解释一: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目的究竟何在呢?在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看来,现在政府管制利

5、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保护银行的利润空间。为什么保护?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十年,需要通过保证银行的盈利去重组债务,把以前的包袱慢慢解决掉。解释二:中国货币当局为什么努力刻意维持人民币利率的垄断管制利差?本质上中国维持利率管制的根源在于由汇率管制而导致的资金双轨制。“资金双轨制”的造成,是由于2003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凸显,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被严重改变,从过去再贷款等投放渠道转成外汇占款渠道,美元储备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资本流入过量,甚至超过本币发行需求,导致央行需要对冲外汇占款的巨额增长,推动了“资金双轨制”。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累计支付的准备金利息、央票利息等

6、对冲外汇占款成本即高达1.08万亿元。为了节约对冲成本,从2006年年中开始,央行开始推行以存款准备金工具为主、央行票据工具为辅的外汇占款对冲结构。根据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截至2011年10月底,央行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规模高达16.2万亿元,这即是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的总体规模。这部分的资金利率水平为1.62%,低于银行体系的机会成本,即银行体系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06%。高达16万亿元存款准备金规模,已经将中国资金体系“双轨化”。对于银行业而言,有大量存款被冻结于准备金体系中不能寻求市场化收益;而货币当局为了对此进行弥补,刻意维持利率管制。这种“资金双轨制”所推动的“利率双轨制”,是

7、认识中国利率管制的本源。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要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逐步放松汇率管制,并在当下允许人民币汇率贬值、允许资本外流,消肿过高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冻结规模,为利率市场化真正创造条件。利率管制的弊端:导致利息负担与收益的扭曲。导致信贷配给制。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本产出比率。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黑市盛行。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利率市场化的好处: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8、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三是利率市场化反映客户有选择权。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五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这种模式实质上是触动了广大储户和贷款企业的利益,特别是通胀时代,负利率的出现本质上是由存款利率管上限这种模式造成的,而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则是与贷款利率管下限密切相关。质的新存款和贷款品种来推进。其次,商业银行的市场化金融创新在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成为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美、日等发达国

9、家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创新以规避利率管制从而改善存款不足的困境,使得利率管制逐渐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实质上起到了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作用;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承受利差缩水和利率风险加大的压力,通过金融创新则可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实现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来化解各种风险,能够很大程度上化解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落实了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有利于商 业银行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并且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调 整,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有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金融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开展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增

10、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另一方面是挑战:挑战一:对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挑战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专题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讲稿2.银行风险是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不确定性越

11、大,风险越高。损失的不确定性一般由损失的标准差来衡量,标准差描述损失的取值偏离预期损失的程度。计算公式:掷硬币时,平均损失为5元,标准差为5元,即风险为5.5=(0-5)20.5+(10-5)2 0.50.5贷款时,平均损失为EX,同样,可以计算标准差3. 非预期损失(UL)例如:100笔贷款,每笔100万元。损失分布如下:笔数频率损失是否违约900.90不违约50.051违约30.032违约20.025违约不违约违约概率0.90.1损失08平均损失为0.90+0.051+0.032+0.025=0.21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驱动力:(可以与巴塞尔协议2的三大支柱联系起来)一是银行自己第二个动力

12、就是监管机构,第三是市场上利益相关者。四、商业银行主要风险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悖论(credit paradox)现象 :理论上讲,当银行管理存在信用风险时应将投资分散化,多样化,防止信用风险集中。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户信用关系,区域行业信息优势以及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价。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

13、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实行审贷分离; 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信用风险控制三、业务流程控制1.授信权限管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必须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作出职责安排和相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授信权限管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1)给予每一交易对方的信用须得到一

14、定权力层次的批准;(2)集团内所有机构在进行信用决策时应遵循一致的标准;(3)债项的每一个重要改变(如主要条款、抵押结构及主要合同)应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4)交易对方风险限额的确定和对单一信用风险暴露的管理应符合组合的统一指导及信用政策,每一决策都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之上;(5)根据审批人的资历、经验和岗位培训,将信用授权分配给审批人并定期进行考核。3.信贷审批信贷审批是在贷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由获得授权的审批人在规定的限额内,结合交易对方或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级,对其信用风险暴露进行详细的评估之后作出信贷决策的过程。信贷审批或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1)审贷分离原则。(2)统一考

15、虑原则。(3)展期重审原则。调整贷款期限;调整贷款利率;增加控制措施,限制企业经营活动。6.资产证券化:资产或资产组合采用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括以下四类:(1)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重新组合、打包,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并流通的证券的过程。(2)实体资产证券化(3)证券资产证券化(4)现金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种类:根据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两大类。前者基础资产是房地产

16、抵押贷款,后者基础资产是除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从资产质量看,可分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证券化和优良贷款证券化。从贷款的形成阶段看,可分为存量贷款证券化和增量贷款证券化。从贷款的会计核算方式看,可分为表内贷款证券化和表外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1)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2)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可以改善资本状况,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3)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

17、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7.信用衍生产品:从基础资产上分离或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最大特点就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分散集中度风险;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增加资本流动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摆脱定价困境。信用衍生产品除了具有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如杠杆性、未来性、替代性、组合性、反向性、融资性等)外,还呈现出以下不同的特点:(1)保密性。(2)交易性。(3)灵活性。(4)债务的不变性。目前

18、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四种。(1)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违约互换是将参照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护买方转移给信用保护卖方的交易。对应参照资产的信用可是单一信用,也可是一篮子信用。(2)总收益互换总收益互换是指信用保护买方在协议期间将参照资产的总收益转移给信用保护卖方。总收益包括利息、预付费用以及因资产价格的有利变化带来的资本利得。无论在信用违约互换中,还是在总收益互换中,风险的承担者都无须增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而是作为表外业务加以处理。但与信用违约互换不同,总收益互换双方不仅承担信用风险,还需承担市场风险。(3)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联系票据实际上是信用违约互换的证券化形式,即普通的固定收

19、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相结合的信用衍生产(4)信用价差期权信用价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参照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其计算公式为:信用价差=贷款或证券收益率-相应的无风险收益率信用价差增加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恶化,减少则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提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1)分散商业银行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2)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3)防止信贷萎缩,增强资本的流动性。(4)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5)使银行得以摆脱在贷款定价上的困境。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未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可能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全球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整体规模将显著下降。

20、各国监管机构将强化信用衍生产品的审慎性监管。指数类信用衍生产品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场内交易将成为未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2.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特点:系统性易于计量久期缺口管理:1).久期公式久期(也称持续期)用于对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敏感程度或利率弹性的直接衡量。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固定收益产品的价格将发生反比例的变动,其变动程度取决于久期的长短,久期越长,其变动幅度也就越大。案例分析:假设某10年期债券当前的市场价格为102元,债券久期为9.5年,当前市场利率为3%。如果市场利率提高

21、0.25%,则该债券的价格变化为:即该债券的价格将降低2.352元。则:久期缺口=资产加权平均久期-(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加权平均久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的久期缺口都为正值。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与负债的价值都会增加,但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银行的市场价值将增加;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资产与负债的价值都将减少,但资产价值减少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减少的幅度大,银行的市场价值将减少。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对利率的敏感度就越高,因而整体的利率风险敞口也越大。3.风险对冲: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冲,即当原风险敞口出现亏损时,新风险

22、敞口产生盈利,并适当抵补亏损。4.资金转移定价资金转移定价的即通过建立虚拟资金池,以全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资金筹集部门买入资金,并将资金卖给资金运用部门,将利息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细分,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体现效益性经营对各业务单元的制约作用,发挥各部门最大的效益;并可以协助对各业务单元和各级机构的盈利能力分析和绩效进行考核。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净利差收入分为两个部分:资产业务净利差和负债业务净利差。资产业务净利差等于资产业务利息收入减去资金成本。负债业务净利差等于负债业务资金价值减去利息成本。在一般的资产及负债业务管理模式中,管理部门是使用净资金收入/支出的方法管理资金盈利的。按各总

23、分支行存款利息支出与贷款利息收入的净差额核算,以衡量各总分支行的净利息。但此方法无法细分存款及贷款业务所分别取得的资金价值或支付的资金成本。净资金差额的方法是无法取得产品及客户的盈利核算,也不能区别资产及负债业务所产生的盈利。因此资金转移定价建议采用虚拟资金池的方法来处理产品及客户的盈利能力分析,以便更客观地评估不同维度的盈利能力。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定义: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过去没有“操作风险”这一词;直到1998年,国际上有一个组织G30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后来被巴塞尔委员会引用;操作风险不是新的风险,只是风险的新名词

24、,它所覆盖的内容是最传统的;操作风险是银行长期以来就面临的,也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操作风险特点: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分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操作风险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但是操作风险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专题四巴塞尔协议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跨国银行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业发生的几次严重危机。这场金融风波的主要教训就在于贷款失控,银行的风险被一些经济繁荣的假象所掩盖。第三

25、次主要是北欧国家银行危机。这次危机从挪威开始,主要是该国的许多银行过度扩张贷款,风险准备又不足,先是一些小的银行出现风险,其后迅速扩散到大银行,并蔓延到瑞典、芬兰、丹麦等国家的银行,其结果是北欧四国的大部分银行都被政府接管。为了避免银行危机的连锁反应,统一国际银行监管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最终使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从理论认识上升到了实践层面。1975年2月,来自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的代表聚会瑞士巴塞尔,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协议就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国的中

26、央银行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统称。核心内容:凡是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目的: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出台巴塞尔协议,基本出发点就是用银行有限的资本限制其业务扩张,促进国际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公平竞争。意义:尽管巴塞尔协议从一出台就受到各种质疑,但没有妨碍它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历史上的里程碑。巴塞尔协议首次在国际银行业确立了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制度框架,而且也首次在风险和资本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对未来监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对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都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巴塞尔协议背景及目的:为解决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覆盖不全面、风险资产分类过于宽泛等缺陷导致的

27、监管资本计量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实际风险等问题,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核心内容:构建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背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众多银行倒闭,经济陷入衰退。金融危机暴露了银行体系和监管的缺陷,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并最终于2010年底正式公布。目标:巴塞尔协议的目标是提高银行业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对巴塞尔协议的框架进行了强化,并首次将流动性要求纳入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制

28、度框架的基本依据。内容:巴塞尔协议III一是明确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是普通股(含留存收益)最低要求为4.5%,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为6%,总资本最低要求为8%。二是明确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一个是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水平为2.5%,设立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是为了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本用于吸收经济压力时期的损失,并规定银行必须用普通股来满足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另一个是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水平为02.5%,只有当出现系统性贷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需计提反周期超额资本,大多数时期反周期超额资本为0。三是明确了过渡期安排。为防止过快实施更高的资本标准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29、员会要求,自2019年开始正常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最低应分别达到7%、8.5%和10.5%。核心一级资本4.5%和资本留存超额资本2.5%的两项要求加总,使得核心一级资本要求达到7%。现在银行开始意识到资本的必要,2004年的4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一个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办法,这个办法从可操作的角度对银行资本金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操作要求即2006年底要达到8%。所以现在很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好、国内外上市也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达到资本充足率。2006年12月作了修改,该办法在资本监管方面进行重大改进,基本符合1988年巴塞

30、尔资本协议的框架,同时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规定。2011年8月中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经过两轮的征求意见,办法无论是在资本计量,还是在风险资产计量上,对于银行的影响都要较此前预期小得多。国际化中不乏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体系已大体成型。分析人士指出,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框架从巴塞尔I跨越式地过渡到巴塞尔III。一、银行资本的概念和作用(一)银行资本的含义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或保留在银行中的收益。三大资本概念: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等于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

31、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对商业银行资本最传统的理解就是这种财务意义上的资本。监管资本:指监管当局从宏观角度考虑金融的稳定,以保证存款者和其他的债权人不受损失,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含义:银行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双重资本的特征)经济资本: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根据经济资本的定义,经济资本是一种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高,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多;反之,则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少。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计资本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的资本

32、,它虽然不和风险直接挂钩,但是风险带来的任何损失都会反映在账面资本上,两者之间的媒介就是经济资本。商业银行会计资本的数量应该不小于经济资本的数量。监管资本呈现出逐渐向经济资本靠拢的趋势。监管当局希望能够提高监管资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度,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过程中的作用,把监管资本的计算依据建立在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之上。(二)资本的作用(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2)吸收和消化损失。(3)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4)维持市场信心。(5)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资本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因而也是风险管理最根本的动力来源。阅读:资本与风险的关系理论

33、:二、银行监管资本构成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同时,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还需要从监管资本中扣除一些项目,称为扣除项。1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包括以下五部分:(1)实收资本;(2)资本公积;(3)盈余公积;(4)未分配利润;(5)少数股权。2附属资本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六部分。依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混合资本债券对银行收益和净资产的请求权次于长期次级债务和其他债务,优于

34、股权投资3扣除项。三、银行资本管理(一)最佳资本量最佳资本需要量又称银行适度资本量、银行资本适宜度,是指在满足了银行管理当局规定的最低资本比率后,使资本成本最低,资本收益最佳,资本风险最小的资本充足度。(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1.分子对策: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对策,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的来源包括发行普通股、提高留存利润等方式。留存利润是银行增加核心资本的重要方式。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的方法,主要是发行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券2.分母对策: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对策,主要是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以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方法,

35、主要是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资产,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在降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方面,可以尽可能建立更好的风险管理系统。3.综合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方法是银行并购。比如:欧洲各银行迫于监管压力需要提高资本、缩减资产负债,正在纷纷寻求出售资产,目前欧洲银行正在寻求出让部分亚洲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信贷业务往往比较难做;另一方面剥离信贷资产也可以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例如: 2012年2月22日,富国银行表示,将收购法国巴黎银行旗下能源贷款业务,收购价格为95亿美元。 (三)不同的银行资本管理角度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增加资本的数量、改善资本的结构、满足监管

36、需要,最终实现优化金融机构股本价值,是西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四个不同角色从四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资本管理的有效方法:从司库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资本的成本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重点是需要区分银行资本的投资和向各部门的资本配置的差别;从监管当局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金融体制的安全性、稳健性和公平性,因此他们制订计算资本充足程度的标准方法(巴塞尔协议框架),并以此标准通过日常的监管保证银行持有充足的资本,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银行系统的稳定;从风险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是银行头寸的风险组合(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表明了什么样的潜在损失,需

37、要多少资本来吸收风险,最后普遍采用“资产波动法”来配置资本金;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是银行及其组成业务所创造的收益的波动率,要求以业务收益的变动性(即风险盈利)为基础配置资本。(四)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利弊分析主要从银行外部筹措和从银行内部筹措两种方式:从银行外部筹措资本:商业银行大量的资本是从外部筹措的,其方式主要包括发行股票、资本性债券与票据。发行普通股这种筹措形式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以下优点:1.有固定的股息负担,商业银行具有主动权和较大的灵活性。2.没有固定的返还期,不必向股东偿还本金,银行可以相对稳定地使用这部分资本。3.发行比较容易。尽管收益不固定,但一般情况下其收益率要高

38、于优先股和附属债券,而且股息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具有保值功能,所以普通股更容易为投资者所接受。商业银行通过普通股筹资也有缺陷:1.影响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与获得的收益率。因为通过普通股筹资,将增加银行普通股股东的数量,稀释了原有股东所拥有的控制权和收益率。从而使原有股东、特别是原有大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减弱。并且由于新增资本并不会立即带来银行盈利增加,就使得每股所分得的股息减少,因而银行通过普通股筹资时,可能会遭到原有银行股东的反对。2.普通股的发行成本与资金成本比较高,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上的压力。一般地说,由于普通股的影响较大,各个国家的有关管理当局对普通股票的发行限制较

39、为严格,需要满足各种有关条件,这就导致银行的资本发行成本较大。另外由于普通股的风险较大,在正常经营状况下,银行对普通股股东支付的股利,通常要高于对债券和优先股收益的支付。发行优先股优点:1.既可以使银行筹措到所需资金,又可以避免由于新增股东而分散对银行的控制权和减少普通股股东的收益率,并有利于减缓普通股股价的下跌。2.其股息不是绝对固定的债务负担。当银行当年利润不足以派息时,某些类型的优先股如“非累积性的优先股“,则可以不必支付股息(并且也无权在下期盈利中要求支付),而在进行破产清算时,如果银行没有剩余资金,也可以不必偿还这部分资本。同时,发行优先股的成本较低,对银行经营管理压力相对较小。3.

40、可以使银行获得财务杠杆效应。因而,这种筹措资本的方式,在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时,可使普通股的收益率增加,进而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缺点:1.优先股的使用减少了银行经营的灵活性。由于多数类型优先股的股息是比较固定的,不论银行的经营状况如何,银行都要对优先股本的股东支付股利。在银行盈利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将会使银行负担加重。2.一般来说,优先股的股息支付要求比资本性债券和票据的收益支付要求更高,因此,发行优先股的资金成本比发行资本型债券和票据的资金成本要高;加之许多国家规定,银行对优先股支付的股息是税后列支,而其它债务资本的利息可以在银行税前列支,这使得优先股的实际成本率大大高于其它债券资本的

41、实际成本率。3.银行过多地发行优先股会降低银行的信誉。因为这类资本属于债务型资本。或多或少地带有借入资本的性质与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保障程度不高。如果发行得过多,甚至致使普通股在银行资本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誉就会受到削弱。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不敢过分加大优先股在银行资本金中的比例,而金融监管当局也会对其加以控制,以保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从银行内部筹措资本:1.提取准备金2.收益留存其优点是:1.商业银行只需将银行的税后净利转入留存盈余帐户即可增加银行资本金,从而节省了商业银行为筹措资本所需花费的费用,简单易行,因此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最廉价的方法。2.银行留存盈余作为未分配利润保

42、存在银行,其权益仍为普通股股东。也就是说,其可以被看作是银行股东在收到股息以后又将其投入银行,并且股东不必为这部分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由于不对外发行普通股股票,普通股股东不会因此而遭受控制权的损失。因而这种筹集资本金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对普通股东特别有利。所以,利用留存收益进行内源融资具有成本低、不稀释老股东股权比例、银行具有主动权等优势,是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核心资本的最可持续的途径。 但是,银行留存盈余的权益人是普通股股东。因而这种募集资本金的方式牵扯到银行所有者的利益,是一个比较复杂、敏感的问题。另外通过留存盈余方式增加银行资本金不会使普通股股东遭受控制权的损失,但是,过多的留存盈余

43、可能会带来银行普通股股价的下跌,致使投资者对投资于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怀疑,从而构成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不利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留存盈余的比例大小以及通过留存盈余获得银行资本金的合理数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资本充足率不高资本结构不合理附属资本比重低资本来源单一自我积累能力弱资本约束资本约束的实质,就是要求资本必须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起紧密的内在联系,风险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产,银行要对可能承担的风险建立起最终准备。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约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监管的约束。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都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实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内容,要求商业银行在

44、运营过程中,必须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以上,并通过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强调公开信息披露的市场纪律等外部手段来加强对银行的资本约束,以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准确量化风险、优化风险管理来保障银行经营安全。二是股东的约束。其实质是反映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和机会成本的考虑,以及对提高资本回报、实现自身权益的强烈要求,进而决定投资者对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态度取舍。三是市场的约束。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存款人,他们过去因为银行由国家提供了隐性担保而不担心、不关注银行的资本,但随着国家逐步放弃这种隐性担保,广大存款人就越来越要关注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资本。四是银行自身的约束。主要体现为,不良资产率较高,对资本

45、的侵蚀较大,资产准备计提不足;资产业务中贷款占比高,增速快,结构不合理,对资本的消耗大,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要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压力,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迫使银行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资本状况,重视资本约束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两大误区:一些商业银行在募集资金时,对于资金的用途和分配情况往往缺乏明确的说明,资本配置效率非常低下。对于资本的使用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资本一旦募集成功,就可以无限地使用忽视了股东回报率的最大化二是认为资本是非常有限的,应该谨慎再谨慎,甚至消极地对待业务和市场的开拓放弃了将资本作为资源实施主动性管理的工具。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

46、)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只股票的发行数量乘以当时股票价格所得出的股票总价值。2010银行股赚了业绩赔了市值,2011年银行股赚业绩不赚市值银行绩效评价是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参照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银行的经营业绩、管理效果及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促进银行提升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一些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目标和模型(一)银行绩效评价的主体(银行的要素所有者)投资者资本的实际增值银行家使经营权效应最大化,显示其绩效和自身价值,并获取收入。职员使劳动的效应最大化,通过劳动获取收入。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获得利息收入。以上四类人中

47、,投资者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由于银行是高负债率企业,所以存款人也是银行的主要评价主体。(二)商业银行长期经营目标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关系的联合体,企业中各要素所有者的目标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经营环境和条件不同,银行的经营目标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但其长期的经营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优先于其他目标的最重要的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观点也有其缺陷。首先,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其次,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再次,它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会计模型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型分析实例:例:假设某商业银行仅存在一笔5年期固定利率为10%的资产,共100单位,其资金来源是1年期利率为9%的负债,共90单位。银行的股权(资本)为10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