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债务危机研究课程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地方债务危机研究课程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证券投资课程论文题 目: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学 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 成 日 期 2013年 10月目 录摘要 11、绪论 1 1.1、地方政府债务的背景12、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12.1、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数量多12.2、地方政府多头融资,银行多头授信12.3、地方债多头管理,局面混乱13、地方支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13.1、权责不对等13.2、地方政府热衷追求GDP和政绩工程23.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3.4、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23.5、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23.6、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33.7、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34、关于地方债务危机的对策34.1、完善行
2、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干部制度34.2、建立统一监控体制,分级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债务34.3、开通地方政府公开发债渠道,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偿债制度34.4、建立财政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44.5、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地方财政与地方债务的透明度4参考文献4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摘要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债投入力度,把政府债务规模推向了空前,至今仍不断内生出强烈的债务需求,债务增长依然强劲。我们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的认知,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的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引导和控制目前我国近于畸形的地方
3、政府债务规模,对于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现状 危机形成原因 对策1、绪论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等为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为竞争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也是地方政府在当期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自身履行职能需要时,以自身的信誉为担保所形成的一种当期财政收入,但需要政府用未来的财政收入偿还1。1.1、地方政府债务的背景审计署继20
4、11年公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普查”情况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辖区)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署昨日发布审计结果显示,2年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 .94%,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债务率超过100%,债务率最高的城市债务余额是当地综合财力的两倍多1。2、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2.1、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数量多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到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
5、、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9710.68亿元,其中,省级8826.67亿元、市级26845.75亿元、县级14038.26亿元,分别占17.76%、54%和28.24%1。2.2、地方政府多头融资,银行多头授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余额下降,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逐年增加。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银行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地方政府还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同时向银行借款,使得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及担保状况难以把握。贷款管理也较为混乱,风险较难精确计算。2.3、地方债多头管理,局面混乱虽然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还未
6、发放完毕,但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已经出现了多部门管理的现象。发改委规划债务所要投向的项目,财政厅、发改委、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审核举债目的及贷款,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负责债务的运行管理,财政部承担债务的偿还。这种多头管理情况使得地方债的规模和结构难以统一,资金偿还和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3、地方支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3.1、权责不对等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家的行政制度,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出现了权责不对等的情况。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获得的很少。但是,地方政府承担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责任,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医疗等基础项目的建设、扶持地方企业发展、平衡
7、当地居民收入等等。这些责任的承担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使得政府支出较大。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借债成为必然选择。3.2、地方政府热衷追求GDP和政绩工程我国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面较窄、评估指标较少,通常以实现的GDP作为衡量标准,这使得地方政府为实现GDP目标投资冲动较大。地方政府官员为在其任期内实现“政绩”,盲目或者重复投资各种项目,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举借债,很少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的融资成本加以仔细分析。这既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也大大浪费了财政资源。一旦投资项目的效益较差,贷款的偿还将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沉重负担3。3.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
8、体经济受挫,企业效益下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同时由于自身资金紧张,中央对地方的相关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小。另一方面,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保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为此进行了大量的配套投资,支出较大。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使我国地方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也急剧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规划。这一规划中,中央给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原有城投公司和新建的投融资公司,有的省份甚至明确提出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体系,以解决融资困境。3.4、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目前我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地
9、方政府合法的正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的直接管制而借债,以为相关单位或项目提供担保的形式筹集资金,投融资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这也使地方政府债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3.5、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当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大于消费。地方经济多是靠投资刺激获得发展而不是消费或出口,各地区投资的动力都较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各地区争先恐后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大投资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比东部地区大也就在情理之中。3.6、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融资渠
10、道目前中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大类融资主体,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违规融资。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负债中有80%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资金。迫于地方投资缺口所设立的投融资平台大多面临单个实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等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反映是,银行贷款一直是投融资平台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3.7、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目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市场上也缺乏专门针对地方政府这一投融资主体的信用评估以及针对地方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后的
11、评价制度4。4、关于地方债务危机的对策4.1、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干部制度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考核和信用评级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范畴;同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地方债务的管理水平和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状况纳入地方干部的业绩考核范畴。4.2、建立统一监控体制,分级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债务为了有效监控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建立统一的监控体系,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定期统计和动态监控,随时把握本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风险状况。4.3、开通地方政府公开发债渠道,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偿债制
12、度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应当设法将地方政府的隐形举债行为显形化,只有“开正门”,才能够堵“旁门”;只有开通规范、合法的举债渠道,才有可能堵住各种隐形、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因此,有必要尽早修改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容许地方政府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以规范的形式发债借款5。4.4、建立财政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分析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应在统一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内部预警体系,运用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对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行早期预警机制,并规定合理的债务安全线6。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信用评价机构对各地
13、、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以加强市场和社会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约束。4.5、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地方财政与地方债务的透明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对其地方财政和地方债务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披露,不仅要对中央政府和当地人大进行披露,而且要向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凡不能真实披露有关信息的地方政府,其干部晋升和投融资行为等都应受到严格限制。凡故意隐瞒重大信息者,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直至法律惩处7。参考文献1 2013年第24号公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EB/OL.北京:20132 郭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8).3 刘晓静.地方债务问题非债务危机N南方日报,2013-8-2(1)4 高利明.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与契机J.决策探索,2013年 第2期 (3)5 陈纪英. 财政收入挥别高增长时代J.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 第5期 (2)6 王亚芬.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因与防范对策J.北方经贸,2013年 第1期 (2)7 周子勋.解决地方债务出路关键在哪 N.南京都市报, 2011-07-11(A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