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225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摘要: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多年来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信用风险不断积累,潜伏危机因素等问题,因而商业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时刻都在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本课题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为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深入分析我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阐述我省银行信用

2、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针对我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理念与实践经验,提出改善我省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目 录1.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31.1信用风险的含义31.2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42. 中国商业银行分行的信用风险分析62.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62.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62.1.2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72.1.3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72.2黑龙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82.3风险集中性分析92.3.1行业集中性风险102.3.2客户集中性风险102.3.3期限长期性风险113.完善黑龙江商

3、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113.1建立垂直独立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113.1.1推行风险报告制度113.1.2先进统一的信用风险文化123.1.3积极推行内部评级法123.2引进资产组合风险管理133.2.1对信贷组合风险实行专业化的管理133.2.2行业信用风险管理133.3集团客户风险143.4加强黑龙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性建设163.4.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163.4.2加强人才的培养163.4.3建立风险预替系统173.5改善社会信用环境174.结语17参考文献181.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1.1信用风险的含义关于信用风险的含义主要可以归纳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信用

4、风险即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或不愿意如期偿还贷款本息给银行造成损失。其原因主要来自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发生恶化,或者是借款人有意欺诈,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另一种观点将信用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包括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加剧银行支付困难而形成的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银行的信贷风险。它是由于借款人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而发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家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因素出现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

5、行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及风险管理水平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品质潜在变化而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由于借款人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己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贷款资产的价值按历史成本衡量,只有在损失实际发生后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而是对风险管理前移,把银行资产的价值与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变化和履约可能性联系起来,不仅关注交易对手实际违约的发生,同时更加关注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所研究的

6、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直接违约和交易对手违约可能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信贷风险还涵盖了因交易对手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的银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资金的融通和调配主要是依靠商业银行来进行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总额的90%,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现状,其利润来源主要是信贷资产实现的利息收入,因此,抢占信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贷款规模是目前商业银行为提高赢利而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急剧扩张的贷款规模与有限的风险管理水平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成为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源。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信用风险中的信

7、贷风险。1.2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合同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共同影响的结果。(1)合同不完全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与借款人进行交易,签订契约合同。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在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时,无法预测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预测到了,当状况出现时,第二人(法院)也难以证实并准确按照合同约定予以执行。因此,在实际的交易中,制定和执行的合同是不完全的。由于现实世界中契约的不完备性,借贷双方存在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贷款人是委托人,借款人是代理人。契约合同的不完备性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加之借款人出现违约时,契约合同不能有效地被

8、法院和第二方执行,这是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一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借款人的违约。这种风险是外生性的,系统性风险,无论合同再完备也不可避免,超出了商业银行的控制范围。二是本来可以履约的借款人,由子自身经营不善,或者投资失利等原因导致履约能力下降,无法完全履行合同。二是本来就没有履约能力的客户,由于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银行审查不当造成的损失。四是有能力履约的借款人,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合同义务,权衡利弊后选择毁约。银行要降低二、二种风险,必须在发放贷款前,努力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识别,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发放后,加强监督检查

9、,及时揭示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还款能力的变化,以及时采取措施。对于最后一种恶意违约,通过合理设计借款合同使之产生激励惩罚机制,使恶意违约者的违约成本远大于其违约收益。同时,利用惩罚性条款使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者自愿退出借款市场。(2)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以及生产的专业化,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的认知程度难以完全相同。经济信息学的创始人斯蒂格勒认为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是有限和不完全的。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对称的,经济体中的一个成员拥有另一个成员所没有的信息,合约的缔约双方存在占有信息上的差别。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发生在交易之前,也可以发生在交易之后。反映在信贷市场上,

10、银行和企业是交易双方,企业向银行中请借款,企业是资金的使用者,对其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以及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掌握较为充分的信息。银行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资料以及通过其他中介机构或公开渠道得到有关企业及其投资项目的信息,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l)逆向选择。在银行和企业签订借款合同之前,信息的不同称会产生逆向选择。银行为追求自身的收益,在发放贷款时注重的是贷款利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准确识别低风险客户与低风险项目,往往对所有客户采取统一利率水平。这样,一些优质客户和项目会因为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而

11、留在信贷市场的借款者往往是信用状况欠佳的借款人。企业为取得银行贷款,向银行粉饰其财务指标并掩饰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套取银行资金,这类贷款蕴含着较高的信用风险。2)道德风险。银行和企业签订借款合同以后,企业有意向银行隐瞒信息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在银行监管水平所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不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信贷资金,而把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上,从而使银行资金面临风险。或者,借款人在经营状况出现恶化的情况下,隐瞒其实际的经营现状,使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其准确信息,在贷款到期时,才知道贷款是不能按时偿还的。有的借款人自身经营状况良好,但还款意愿较差,在信用机制不

12、健全,对违约行为缺乏严格制裁的情况下,隐瞒自己的收入和还款能力导致信贷资产出现风险。2. 中国商业银行分行的信用风险分析 2.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2.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黑龙江商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设立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委员会、市场风险委员会、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风险管理政策及目标。分支机构按照总行模式设置了对应总行的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由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组成,日常性工作由秘书处负责,秘书处内设在相关业务部门。如风险管理委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秘书处设在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由信贷管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秘书处

13、设在信贷管理部,相应的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资产负债部,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内控合规部。各专业委员会定期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横向的风险报告制度。除总行外,各分支机构没有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成员隶属当地行管理,只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行的指导,没有实现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模式。2.1.2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1998年我行成立独立的信贷风险量化部门信贷评估部,与前台营销完全分开,与负责贷款发放的部门、人员相分离,从体制上保证风险评级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总行的主要职责: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或选择、测试和监控、实施与运行,风险评级的量化与评审;负责确定每年评级检查;生成评级体系的

14、总报告,包括各等级一年的违约情况、评级迁移分析以及对关键评级标准趋势变化的监控。各分支机构也相应的成立了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量化部门,主要负责辖内权限的评审工作和对下级分支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撰写本地区的信用风险评级报告。总行及各分支机构还都成了信贷评估委员会或信用评级委员会,在所有评级的重要方面进行决策包括评级标准的重大变化评级结果的推翻等事项。2.1.3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黑龙江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就信用风险识别、评级、应对和监控等流程控制中,尽管在风险计量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风险管理流程基本能够涵盖信用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1)制定全行统一的政

15、策目标总行每年根据全行业务发展目标、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及产业政策,制定全行信贷政策以及营销策略,下达各分支机构。总行制定的信贷政策是全行业务发展的基本政策依据,要求各分支行务必贯彻执行。各行可以在总行制定的信贷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分行的政策不能超越和突破总行信贷政策要求的底线。(2)实行授权授信管理授权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商业银行总行对境内分支机构信贷业务实施授权、转授权和特别授权等综合管理政策。黑龙江分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根据二级分行的资产规模、管理水平、同业竞争能力、区域资源状况等按照一定比例对二级分行

16、进行转授权。授信是银行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政策。在授信政策上,商业银行对全部客户实行统一的授信管理。.按照商业银行制定的授信管理办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客户资信状况及融资风险的综合分析,核定客户在我行的最高授信额度,以控制客户在银行系统内的融资风险总量。(3)贷款前期调查贷前调查是贷款审查的前期工作,一般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完成。客户经理进行贷前调查,确定客户贷款是否可以进入的政策依据就是总、省行制定的信贷政策。客户经理通过深入企业搜集相关资料,形成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授权报上级主管领导,经领导审核后报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前调查的客户经理,按照客户规模及综合贡献度的不同,可以是

17、单个信贷员,也可以是由管户信贷员、中级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首席客户经理等多人组成的客户经理团队。(4)贷款审查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审查主要由专门的审查委员会负责。在总行、分行、市行均设立信贷审查委员会,按照授权负责贷款审批。贷款审查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信贷审查委员会的成员要根据调查报告,依据统一的信贷政策要求,对企业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并就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品种、贷款方式、贷款利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贷款审查结果进行表决。(5)贷后管理贷款发放后,要按照贷后管理的要求,对贷款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贷款的按时收回。贷后检查是风险应对及风

18、险监督的重要阶段。该工作由前台客户经理与信贷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客户经理要根据客户风险类别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掌握企业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事件系统分析,并定期调整贷款的分类。以确保贷款到期后能够按时收回。2.2黑龙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根据黑龙江分行2002年-2007年不良贷款情况来看,2002年、2003年、2004年不良贷款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28.19%、22.66%和18.78%。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存量贷款质量较差,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1984年成立起,根

19、据人民银行的委托,承担起“统管”企业流动资金的工作。在履行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支持国企改革、维持社会稳定等职能的同时,承担了大量政策性任务和国企改革转制成本,积聚了很大风险。相当部分风险较大的存量贷款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贷款,由于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这部分贷款通过借新还旧、收回再贷等方式被长期占用,实际上已经成为国企的资本性贷款,丧失了流动性。随着金融全球化以及加入WTO,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按照改革进程和要求,2005年6月,黑龙江分行按照总行统一要求,剥离不良贷款316亿元,其中,可疑类贷款266亿元,损失类贷款50亿元

20、,这次处置力度较大,使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贷款得以较为全面的释放,极大提高和改善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2005年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度下降,不良贷款率为3.23%,较2004年下降巧.55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下降12.23个百分点,为1.17%,损失类贷款下降3.92个百分点,仅为0.01%。2006年、2007年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保持在2.61%、2.18%较低的水平。由此可见,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度下降,并非由于风险管理水平发生实质性改善,而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潜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2.3风险集中性分析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黑龙江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效

21、益大幅度提高。但也出现了贷款集中性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贷资金集中有其存在的经济理论基础。经济的高效运行源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贷款集中产生的经济基础。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才能为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各家银行尤其是规模实力相近的银行在贷款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具有趋同性。但是,信贷资源过于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宏观经济层面,由于信贷资金的集中,突出了信贷资源的供需矛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区域、行业以及客户由于长期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势必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发展。在银行层面,信贷资金的集中,使银

22、行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根据资产的分散组合性原理,信贷资金越集中,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越大。因为银行的安全将与某个行业或者是某个客户的兴衰息息相关。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受灾严重的都是那些对单一客户、一个集团客户或一个行业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银行。目前,商业银行黑龙江分行的资产结构,也存在资产较为集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3.1行业集中性风险从2005年-2007年黑龙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电信、电力、开发区、教育、港口、医院、煤炭、石油、制造业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贷款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黑龙江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中,制造业贷款所占比重最大,这与黑龙江产业结构特点有关。黑龙江是制造业大省,

23、制造业基础较为完善,以食品加工、纺织、机械、化工、造纸等为代表的工业门类齐全,其中不乏规模大、效益我行对行业龙头企业这部分客户的贷款支持,为黑龙江商业银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贷款行业的集中,面临着较高的政策性风险。就目前我省制造业的发展看,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比较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我省制造业将面临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些企业由于达不到治污标准将被限产关停,或将以较大的投入改善治污能力。这将使银行贷款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另外,随着黑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银行对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电力、房地产等行业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

24、贷款占比稳步上升,由于部分公路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承贷主体是与政府关联的事业性法人。部分还款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电力、房地产行业是国家宏观政策重点调控行业,这些贷款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一旦行业政策出现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经营,波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2.3.2客户集中性风险截至2009年末,在全省与商业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4400户法人客户中,单户贷款余额在l一5亿元的客户326户,贷款余额679亿元,户数占比7.41%,余额占比33.79%;单户贷款余额5一10亿元的客户41户,贷款余额268亿元,户数占比0.93,余额占比13.35%;单户贷款余额10亿元以上的客户

25、16户,余额414亿元,户数占比0.39%,余额占比20.6俄。单户贷款余额l亿元以上的客户383户,贷款余额1361亿元,户数占比8.7%,余额占比67.7%。由此可见,仅8.7%的客户集中了全省67.7%的信贷资源,客户集中度较为明显。2.3.3期限长期性风险按照贷款期限结构,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提高。2003年中长期贷款占比48%,2006年上升到62%,三年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55亿元,占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的增加加大了贷款期限风险。要合理调整贷款期限结构,尽量避免对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投放期限较长的贷款,保持贷款的流动性。3.完善黑龙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3.1建立垂

26、直独立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黑龙江商业银行应建立垂直独立集中的风险管理休系,使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权威的行使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总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为了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按照风险的不同类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委员会、市场风险委员会、操作风险委员会、流动风险委员会等附属委员会。每一层级机构均设置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所在机构,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门领导,并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和报告。在总行设立首席风险官,每一层级分支机构设立风险总监,风险总监由总行统一任命和管理。为提高对客户及市场风险信息的敏感性,可以在管理

27、部门设置业务风险管理经理,增强风险管理的专业性。风险管理实行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各级机构风险工作由风险总监负责。3.1.1推行风险报告制度本着为经营决策服务,为风险管理服务,为创造价值服务的理念,坚持集中性、全面性、实质性和及时性的原则,黑龙江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行风险报告制度。风险报告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效率是风险报告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建议采取矩阵式的风险报告路径报告风险信息,通过横向与纵向两条报告路径报送风险报告。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下级行业务线的风险管理单元和风险经理门在向上级行业务部门报告业务风险信息的同时,要向同级风险部门报告。下级

28、行风险部门向上级行管理部门报告所监控的业务风险状况及趋势,提出控制风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有义务向同级业务线的管理层及客户经理通报或提示业务风险状况或趋势,以利于业务线的责任人及时采取适宜措施控制风险。通过不同途径上报的风险报告,可以互相补充和验证,避免信息的失真和遗漏。风险报告要包括风险状况报告、风险管理报告、压力测试报告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等相关内容。3.1.2先进统一的信用风险文化在全行上下统一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形成统一标准的风险管理文化,并深入贯彻到每位员工,使员工在各自岗位上自觉约束和遵守。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制定了大量日臻完善的信贷政策制度,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贷审查审批经

29、验。但是,却一直缺乏一个能够融信贷政策制度要求、相同业务风险指标参考值、信贷审查审批要点、前台营销部门简单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经济资本占用、总资本回报、风险拨备等于一体的产品手册或行为指南,使得不同分支机构、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人员对总行的理念和偏好难有一致的理解,对同一客户和同一业务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建议由总行相关部门尽快着手产品手册或指南的筹划,真正做到在拓展同一客户和业务时,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人员能够保持思想一致,确保前台人员能够认识到业务的风险大小、中后台人员能够看到业务带来的利润和机遇,最大限度地减少沟通成本和最大程度地降低业务风险。3.1.3积极推行内部评级法内部初级法的核心是对

30、信用风险的量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评价处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阶段。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信用风险的评估要求使用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三种方式。我国商业银行正积极准备,向内部评级初级法的目标进行努力。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量化系统,很多银行已经进入实施巴塞尔新协议高级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建模的环境差异,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内部评级法的实施,需要复杂的计量模型作为支撑。同时,由于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联系愈来愈强,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研究信用风险,要

31、从关注评估主体的个性特征和历史数据,拓展到对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对市场微观主体的影响,这是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方向。3.2引进资产组合风险管理3.2.1对信贷组合风险实行专业化的管理黑龙江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和风险管理整体架构。根据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设立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进行信贷资产的专业化经营,并对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和考核。黑龙江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通过组合管理从总体上把握信用风险,度量和判断银行所有活动中信用风险的总体水平。信贷组合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使营销的产品具有更有效的贷款结构和更完善的风险/收益

32、分布。首先,信贷组合管理部门具备对信用市场进行分析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和预测,及时掌握某一贷款产品风险变化状况。其次,信贷组合管理部门凭借对市场的经验,协助营销部门明确市场开拓重点,回避不符合本行总体风险分布的市场。最后,信贷组合管理部门因拥有不同行业、区域的信用损失资料,有利于协助管理者进行分析和选择精确标准,以使经营决策的信用损失尽可能最低。3.2.2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行业信用风险对银行产生危害,往往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或行业经济周期等因素出现变化,使得行业中的多个借款人发生违约,形成群体性的风险。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是行业集中风险。管理方法就是保持行业资产的分

33、散化及多样化,避免行业过度集中。目前黑龙江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同质化现象严重,贷款不断向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集中。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周期的波动,部分行业风险将开始显现。黑龙江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对行业风险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行业风险管理。一是建立行业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行业分析,及时识别行业预警信号。重点关注行业中出现的以下信息:行业出现整体衰退,销售收入出现持续的负增长。出现重大变革,影响行业产品以及生产技术的改变。政府对行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做出了各种限制。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经济出现萧条或发生金融危机,行业发展受到限制。国

34、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并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政策发生变化。以上行业预警信息的出现,均会对行业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并波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银行要据此迅速作出反应,分析评估行业风险对借款人的影响,调整行业贷款结构。二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和手段,结合本国实际,开发适合黑龙江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计量模型,对行业风险进行分析计量。据此提取风险拨备、确定经济资本占用。并对行业综合贡献与风险因素进行绩效考评,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及风险偏好,设定行业信用限额。三是对行业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有限,

35、无法通过购买金融衍生工具对行业风险进行对冲。但可以利用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产品,转化风险。对于信用风险敞口较高行业的贷款,要适度控制新增信贷业务,对于重点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降低市场份额,分散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等方式转让存量贷款,以实现风险的转移。3.3集团客户风险尽管大客户贷款集中风险不断暴露,对银行的危害也不断显现,但黑龙江商业银行对大客户多头授信现象依然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为满足这些客户大量的资金需求,纷纷授信,以解决单独一家银行难以提供足够资金的问题。二是有些银行授信时忽视客户在其他银行授信的情况。三是部分银行利用扩大授信额度的手段来挤占他行市场份额。这

36、样,容易出现多头授信额度总和超过该客户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实际资金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客户进行过度扩张而由银行承担主要风险,由此埋下信用风险集中的隐患。商业银行自身可能因为风险资本不足或流动性紧张而陷入不安全或信誉受损的境地。目前黑龙江商业银行客户风险的集中,主要表现为集团客户风险。集团客户在商业银行的评级休系中,凭借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占据较大的评级优势,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和充足的授信额度。相对一般法人客户,集团客户在存款、结算、中间业务等综合业务方面对银行具有较高的综合贡献度,是银行营销的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对集团客户提供信贷资金的趋同性,使集团客户这一领域出现资金供大于求的相

37、对过剩局面。在供给资金博弈中,集团企业凭借对贷款的实际控制权,在谈判和议价中占据优势地位。银行为了在该信贷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往往在利率、金额、期限、担保等方面提供优惠,甚至降低对集团客户的审查条件。银行同业化经营使集团客户贷款集中成为一种趋势。由于集团客户组织架构庞大,经营领域广泛,股权关系复杂,集团客户普遍存在关联交易繁多,公司之间互保、虚假财务信息、盲目扩张、资金链脆弱等问题,随着集团客户风险事件接二连三的爆发,集团客户风险集中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结合黑龙江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管理,通过对

38、客户财务因素及非财务因素全面综合的分析,对集团客户核定合适的综合授信额度,从源头上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集中风险。二是加强集团客户信贷资金流向及使用的监控力度,防止集团不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或者将贷款提供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子公司使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在合同条款中加入约束性条款,通过借款合同和贷款期限等方式进行控制,对于短期贷款到期后一律收回,间隔一段时间再给予新增贷款。三是加强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集团客户信息实现同业共享。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系统建设己经比较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各家银行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起,对集团客户信息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39、,使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多家融资所蕴含的巨大信用风险没能完全反映出来。建议由监管部门利用其权威地位,对融资额度较高的集团客户加强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集团客户的投融资及生产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及时反馈,使各家银行及时了解客户的经营、融资及信用状况,从而有效防范客户集中风险。3.4加强黑龙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性建设3.4.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1)银行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我国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公开的财务数据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使得由于数据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同时,由于黑龙江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分析的时间有限,对信用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缺

40、乏足够的重视,相关数据的积累严重不足,现有的数据完整性、可比性、统一性、可信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数据的积累与质量上与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黑龙江商业银行要加快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等资料齐全的数据库系统,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宏观经济信息的数据资料,建立覆盖信用风险量化分析的数据库系统,为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奠定基础。(2)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由政府部门牵头,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全社会统一共享的数据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3.4.2加强人才的培养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含量高,不仅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物理

41、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并借鉴了生物工程及认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上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事信用风险竹理工作。建议通过与国际先进银行的业务交流,培训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联合,系统性的开展风险培训方面的课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3.4.3建立风险预替系统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重心是前期控制,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对未来的风险状况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将风险防患于未然。国外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主要依托于动态化、系统化、精确化的内部评级系统,根据客户信用等级的

42、变化迅速调整风险限额,信贷组合和定价策略,并对潜在风险提出警示信号。3.5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循既定的规则,并受其限制和保护。同时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各经济体以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只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改善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才能为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环境保障。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律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金融的发展。经济缺乏有效法律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信用观念淡薄,助长道德风险的扩散,加大了信用风险。建议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在失信惩戒机制、制裁程

43、度、信用信息征集、评估、披露和使用等领域,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促使各经济主体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信用环境。4.结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手段比较陈旧、单一,还基本上局限于单变量比率分析等一些传统的方法,这些定性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脱媒”融资使银行开始失去越来越多的资信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和一些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为了保持盈利,银行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不得不降低利润率、增加贷款的额度

44、和期限以及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授信。尽管银行贷款的平均信用质量有所下降,但存贷款利息差并未随之上升,这意味着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开始恶化。这些都无疑都加大了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如果信贷风险暴露不能得到完全补偿的话,不仅将损害到银行所有者的利益,而且会对宏观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只有对信贷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地度量和管理,帮助银行建立起具有早期预警和后期绩效评估等功能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不仅在微观上有利于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的安全性和营利性,而且在宏观上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本文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45、与国外同行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 1马睿宏,崔学兰.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2007(9).2Caoueette J B,Altman,E.and P.Narayanan.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M.石晓军,张振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雁文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2004(2).4Crouhy,M.,D.Galai and R.Mark,2000.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pp.59-117

46、.5索贵彬,石智勇.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6叶蜀君.关于控制银行信用风险的思考J.金融问题研究.2006(9).7李清,兰志亮.借鉴与启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个人诚信管理问题的关键J.华北金融.2006,(8):39-41.8邢本秀.监管建设,人才为本J.中国金融.2006,(17):68-69.9赵惠萍.我国银行风险集中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分析J.华北金融,2006,(7):3435.10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市场约束,财经问题研究J,2003(4).11李仁杰,王国刚.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2006.12茆诗松、王静龙、史定华、费鹤良、葛广平统计手册M.科学出版社,2003年.13于立勇,詹捷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违约概率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4(9).14蒙亲绒,付耀珍,刘树林.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