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450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 内容提要2004年底,我国流通领域加入 WTO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外资进入的力度、方式和领域等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场流通领域的深刻革命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经济背景与发生第一次流通革命时期的日本有许多相似性,主要表现在: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进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期,而落后的流通产业成了制约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瓶颈;三是流通产业落后的主要表现也比较相似,主要流通业态分散落后、效率低;四是都具有引进国外先进流通经营形态、流通经营理念的机遇和技术条件。但我国的流通革命的发生又具有复杂性、紧迫性、

2、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征。这就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流通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在我国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目标、途径与措施,来推动我国流通领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进程。认真研究与借鉴日本两次流通革命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尽快克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流通弊病,深入开展我国的流通革命,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日本 流通革命 启示5 目 录引言?1 一、流通革命理论?2 (一)流通及流通革命起因理论?2 (二)流通革命目标理论?3 二、日本流通业的两次革命?6 (一)第一次流通革命6 (二)第二次流通革命7 (三)日本的两次流通革命给流通产业带来的变化16 三、我国流通产业现状及与日本相比

3、的特殊性18 (一)我国流通体制现状?18 (二)我国流通领域面临的挑战?21 (三)我国开展流通革命与日本相比的相似性和特殊性?24 四、加快发展我国流通产业的对策建议26 (一)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产业26 (二)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27 (三)引导和鼓励农民创建自己的商业购销组织?296(四)大力发展我国物流业,提高流通效率30 (五)改革流通管理体制, 加大政府对流通业的调控、监管力度?32 (六)加强对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33 结 论35 注 释36 参考文献39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后 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7引 言流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扮演

4、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改革本国流通体制以降低流通成本,并称之为“第三利润源”。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初,超级市场等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就已经开始在我国出现,之后,连锁经营的方式也被引入到流通领域,从而开始了我国流通革命的进程。随着超级市场等新业态的发展,各种现代流通技术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整个流通领域的技术、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的流通革命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所出现的变革主要集中在零售业,而整个流通领域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流通领域的深刻革命已势在必行。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这一变革过程,加速流通业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推进经济体

5、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是推进中国流通革命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国外借鉴流通业的发展经验,其中日本的流通革命比较有代表性,成效显著。认真研究与借鉴日本的流通革命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尽快克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流通弊病,深入开展我国的流通革命,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8一、流通革命理论(一)流通及流通革命起因理论 1.流通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流通不只是物质商品的流通,还是指由实体经济运行引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总和。其中,商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手里,实现商品的所有权更替,就是“商流”,它表现为价值的实现过程。商品流通除了表现为商品所有权转移

6、以外,同时还表现为商品实体的运动,即“物流”,它是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无论是商流、物流,还是货币流,其必然表现出信息的运动,“信息流”就是在交换者之间的信息转移过程。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是与商品流通共生的三大要素。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市场状态的变化、时代特征的变化,形成了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多维化、物流主体化大流通,这赋予了流通新的理论内涵。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的著名研究员陈文玲指出:首先,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其次,现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再次,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最后,现1代流通是以消费需求为周而复始起点的螺旋式上升

7、和发展的流通。 2.关于流通革命起因的理论 流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通领域也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揭示了流通革命的起因、内在机理、基本形式以及影响结果等问题,从而形成了流通革命理论。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流通革命的起因问题,目前关于流通革命的起因有以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一是环境变化引致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流通系统受经济、社会、技术等一般因素以及竞争、9市场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流通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以巩固市场竞争地位,就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实现流通领域的革新。比如工业革命形成了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大量生产体制,而落后的流

8、通体制则与这种大量生产体制之间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出现促使流通体制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二是流通形态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流通形态之间是不断循环发展的,新的流通形态在刚出现时,具有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利润率和销售价格。随着新形态的市场地位逐步巩固,费用也在逐步增加,导致利润率和销售价格都上升,此时就会出现新的流通形态,以低利润率和低价格进入市场,流通产业开始了新的循环。三是消费革命理论。所谓消费革命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消费规模的空前高涨或下跌使消费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该理论认为,消费革命一旦发生,意味着传统的流通体系、结构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只有通过流通革命调

9、整流通系统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 (二)流通革命目标理论 流通革命理论中最受关注的还属流通革命目标理论。流通革命具有明确的目标。流通革命是在流通系统中某些弊端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解决这些问题和弊端是流通革命的主要目标。流通革命的目标是流通革命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日本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的假设和探索,归纳起来有如下主要观点: 1.缩短流通渠道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流通科学大学客座教授林周二认为,任何商品的流通都需要流通媒介,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复杂化,商品的流通渠道会日益增加,流通环节也会越来越多,造成商品流通时间延长,流通费用增加。当流通渠道复杂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加重社会10

10、负担,影响经济效率。此时,流通产业就会爆发简化已有流通渠道和创造新的流通渠道的革命。“流通革命”一词的缔造者林周二先生,在其 1962年出版的流通革命一书中指出,由于日本流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过多,在缩短流通渠道的呼声下,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缩短流通渠道。由此,日本流通业掀起了流通渠道重组的高潮,产生了一些新的流通渠道,排除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林周二认为,这种以缩短流通渠道为目标的流通业重组可称之为“流通革命”。缩短流通渠道必须实现零售业的现代化,否则流通领域难以实现功能革新与承担多样化的重任。此外,由于缩短流通渠道直接指向批发商,因此批发商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考虑市场定位,否则将成

11、为“革命”的对象。缩短流通渠道的结果是导致中小零售商减少,批发商的地位2 下降,大型零售商不断集中。2.节省流通费用 日本学者荒川佑吉认为,流通革命与流通渠道的长短无关,而是要对流通费用进行革命。他在 1969年出版的著作商业结构与流通合理化中指出,流通渠道的缩短不一定意味着流通费用的降低,有时渠道越短费用越高,而且流通渠道缩短容易形成厂家垄断,产生管理价格。荒川佑吉认为,随着生产与消费的距离越来越大,流通费用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对流通效率最致命的影响。因此,不断降低流通费用,对流通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降低流通费用意味着社会配给费用3 降低,也是流通革命对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3.流通管理革命 以

12、佐藤肇为首的学者提出了流通管理革命的观点。佐藤肇在其代表作流通产业革命和日本的流通机构中指出,流通革命必然是流通产业革命,因此流通产业出现经营管理革命是必然的。不进行11管理方式革新,流通企业就不能生存下去。流通企业为了实行低价格、大批量销售等经营方式,必须采用连锁化等管理方式。佐藤肇的观点与林周二缩短流通渠道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真正的流通革命应当把生产者自己的销售计划纳入一个新的生产、流通体系之中,从而创造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零售商主导下,流通机构影响生产者的决策,按照市场需求制造产品,这就是新的流通产业革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产业革命,必须进行流通管理革命,流通管理革命不仅仅是流通技术

13、革命,而且还包括经营组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流通4 企业的现代化等方面。4.流通革命源于消费者的需求 20世纪 70年代,日本法政大学校长清成忠男在他的日本流通产业革新中指出,以前人们都是从卖方的角度提出流通革命,似乎只有卖方才掌握着流通革命的主动权。清成忠男认为,流通革命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消费者,消费者才是流通革命的起点。任何流通革命的起因都应该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没有这种变化,流通企业也就没有变革的压力和动力;而如果流通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流通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会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消费者是流通革命的起点和推动力,流通革命必须为消费者服务。同时,他认为,流通产业5 就是创造消费者

14、需求的产业。12二、日本流通业的两次革命(一)第一次流通革命 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 20世纪 60年代,主要包括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的出现,流通技术的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批发、零售机能的变化等。1962年以前,日本的零售商业绝大部分是零散的自家小型店铺,随着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增长,中产阶级大量增加,消费需求急剧膨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迫使日本的流通领域进行改革。从而出现了以“大量消费时代”为背景的第一次流通革命。 当时引发流通革命的主要原因是超市作为新兴流通业态的大量出现。超市虽然在美国出现较早(1930年,在美国纽约出现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即牙买加皇后食品

15、店),1953 年,日本初次出现了被称为超市的自选市场(青山纪伊国屋),但是在 60年代以前超市还没有全面进入日本。超市具有无人销售、自助服务、品种齐全、价格低廉和大量销售的流通特点。日本传统的零售方式主要是百货商店和小型的家庭式食品杂货商店。与超市相比,这些传统方式的不足暴露无遗,于是超市引发了日本战后第一次流通革命。60年代以后,由大型企业所组建的隶属于本企业的独立销售系统即所谓的流通系列化开始出现。这被称为日本流通革命或流通革新的新事物。它的出现,使日本流通产业和流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超市避开了多层次的批发过程开始直接从厂家进货,以迅捷畅通的流通渠道代替了过去复杂而细长的流通路

16、径。新流通系统的构筑和旧流通构造的废弃,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巨大成果。 除了超市之外,引起第一次流通革命的另一个原因是流通路线和13流通机构的变革。20世纪 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普遍面临一个如何面对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流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流通体系过于封闭以及流通渠道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高速成长的要求,由此直接导致了流通系统的变革。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对第一次流通革命的认识就是站在流通渠道革命的角度上的,他主张为了实现有效的流通,必须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流通途径。林周二在其著作流通革命中强调了两点:第一,

17、日本流通结构的特点是零细的小商店过多,应当降低传统的个体经营的中小零售商的比重,发展超市可以推动零售商的大型化;第二,日本的流通途径过长、环节太多,流通途径应该缩短,发展超市可以排除批发等中间流通环节。但是,由于受到交易惯例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限制,这次流通革命并没有导致整个流通领域的成本降低。 (二)第二次流通革命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遇到了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流通是各种经济关系交织的基本舞台,也是最能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窗口之一。90年代日本经济的低迷和诸多问题使传统的流通系统与现实经济状况很不相适应,“第二次流通革命”或“新流通革命”的呼声不绝于耳。在这些呼声下,流通

18、业也的确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比较显著的如厂家定价体制的崩溃和零售商定价主动权的获得;流通渠道出现重组,零售商与生产商直接交易体系的建立;批发功能重新定位;物流系统建设速度加快;低价格零售业态不断发展;流通国际化和信息化步伐加快等等。这些新变化对流通业的格局和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业的“流通革命”被称为第二次流通革命。14 两次流通革命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解决流通体系不适应大生产和大消费的问题,为此,林周二将其称为“关于流通的革命”。第二次流通革命则发生在经济发展成熟时期,主要是面对如何克服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消费市场低迷的

19、6问题,为此,林周二将其称为“关于交易的革命”。 这一提法的本意是:流通革命不能只限于商业活动的表面,而应该体现价格体制再建和市场自由化等本质层面的全局性问题。 与 20世纪 60年代的流通革命相比,90年代以来的流通革命波及面广、影响大,其复杂性和深刻性超过了前者。此次流通革命发生的背景也比较复杂,导致第二次流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低价格零售业态的兴起 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持续下滑,经济不景气导致市场低迷,需求不振,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商品零售指数出现较大的降低,许多商品如啤酒、服装等完全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固价位,商品价格体系受到破坏,降价一时间成为日本社会的

20、风气,所谓“价格破坏”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20世纪 90年代后,长期不变的高价格体系开始崩溃,价格一路走低。导致价格走低的原因很多,如外国低价格商品的大量输入、消费者对价格的关心以及定价体制的变化等,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低价商店迅速发展。低价商店以低价格为武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掀起了新一轮的流通革命浪潮。低价商店以前就大量存在,但是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而 20世纪 90年代整个经济环境为低价商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低价商店也积极把握时机扩大规模,采用更加彻底的低价格促销策略。例如,一些低价商店推出了会员制,会员可以享受很大的价格优惠;另有一15些低价商店组建生活中

21、心,探索新的零售方式;还有一些低价商店积极从国外采购廉价商品等等。低价商店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其他零售业无法实现的“天天低价”的目标,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低价商店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原来的零售业格局,是流通革命的直接原因之一。 随着消费者低价格的需求越来越强,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化,超市和百货商店为了保住自己原有的市场优势,也不得不进行业态调整,比如他们推出了所谓的“生活中心”的新型业态。这种业态,利用成本低廉的郊外设施,通过改变采购方法、调整流通路线和物流方式,吸引更广范围的顾客,扩大商圈,对当地的商业街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受低价商店的冲击和启发,日本流通业非常重视改革商流和物流系统,希望以新的流

22、通方式迎接挑战,这就形成对流通革命的推动。 2.价格主导权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 日本的流通体系一直是建立在生产决定流通的基础之上,流通处于生产的附属和服务地位。直到 20世纪 90年代,日本传统的生产支配流通的观念和做法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定价主导权完全掌握在生产者手中,即所谓生产者定价的“建值制”。所谓建值制是指以生产商提出的希望价格为基准形成的价格机制。厂家在推出产品后一般都会向流通机构提出自己的指导价格,流通机构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商品,厂家提出的价格虽然不是强制的(有些是强制的),但是厂家对那些遵守指导价格的流通机构会采取回扣的优惠措施,因此流通机构一般都会按

23、照指导价格销售商品。很显然,这种建值制实质上是强化了生产商的地位,流通机构丧失了定价主导权。 在这种建值制下,厂家为流通的各个环节设定了基准价格,流通环节的价格受到了生产厂家的控制,这样就保证了厂家的利益,流通16环节由于可以获得厂家返回的利益,因此也积极拥护建值制。在这种制度下,价格关系在交易者之间是稳定的,批发商、零售商和其他流通参与者都有安定感,消费者按照厂家价格的提示购买商品,在心理上也有认同感,因此建值制在日本已经实施多年。 但是,90年代后,生产过剩和流通瓶颈的共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流通企业与生产商的谈判能力,再加上价格破坏的发生,建值制已经名存实亡了,生产商不可能再支配零售价格了,

24、零售商也只有按照市场价格才能将商品销售出去,这样就导致零售商从生产商那里夺回了定价主导权,价格体系从建值制向公开价格制转变。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家电、酒类、食品、化妆品、玩具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实际价格与厂家指导价格相差甚远,消费者开始不再相信厂家指导价,零售商也无法执行厂家指导价格,只能随行就市,公开价格制逐步被确定下来。在家电行业,日立、松下等 8家大型厂家的 364种产品实行了公开价格制。食品行业的明治乳业、味之素等以及酒类行业中的长龙造7酒和化妆品行业的资生堂等也实行了公开价格制。 据日经流通新闻在 1994年 8月的调查,在过去的一年里,实行公开价格制的零售商占8到调查对象的 50.5%

25、,家电业达到 86.3%,造酒业达到 58.5%。 公开价格制代替建值制,使日本摆脱了生产支配流通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自由化 战后日本政府对流通市场采取了较严的管制政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956年出台的大规模店铺管制法,1973年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改名为大规模零售店铺法,并于 1974年 3月 1日起实施,以后习惯上称为“大店法”。该法将过去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等大规模零售店铺的新建和扩建时的所需手续由许可制改成了申报制,如果完全17依照法律条文,申报后只要 7个月便可营业。但是,由于消费者购物时更多的是到大规模的超级市场或百货

26、商店,而不去附近的商店。因此,中小零售商对大规模零售店到自己的“领地”来开店持反对态度,两者之间围绕开店问题的矛盾日益激化。通产省在听取了中小零售店团体要求加强对大规模零售店铺的规制的意见之后,于 1982年开始几次通过行政指导对大店法的运用进行变更,对大规模零售店铺课以了在申请开店之前必须向当地有关方面说明的义务,如果当地有关方面对大规模零售店铺事前的解释说明表示反对的话,大规模零售店铺就不能开业。这样,大规模零售店铺的开店受到限制,众多竞争力弱小的中小零售店铺得以维持现状。可见,大店法对大型超市等采取了严厉的管制措施,以此来确保中小型零售商的生存空间。 由于日本流通市场的封闭性很高,对外商

27、有种种限制,因此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随着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在 1990年 2月日美第三轮经济结构谈判中,美方要求日本取消大店法),再加上大店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日本从 90年代初就考虑放松管制,提高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大店法的放松分别在 1990年 5月、 1992年 1月和 1994年 5月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在此之后,零售商设立分店、延长关门时间和缩短休息日等问题的自由度明显提高。具体而言,如果店铺面积在 1 000平方米以下,原则上可以自由决定,关门时间可9以延长到晚上 8点,1年的休息日从 44天减为 24天。 随着开店自由度和营业自由度的提高,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便

28、利性,一些零售业态如综合超市等开店数量增加和营业时间延长,消费者购买更廉价商品的机会增加了。因此,消费者通过政府管制的放松享受到了更大的实惠,整个流通结构向能够提供低价格的大型零售商方面转变。 日本流通市场的管制还体现在零售价格维持制度上。该制度要求18流通环节保持一定的价格水平,流通机构尤其是零售商不能随意决定价格的变化。在 1990年日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明确提出要求改变这项制度,日本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开始认真地改革。90年代以后,商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导致了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日本流通产业一般受生产商控制,许多零售商只不过是生产商的系列店或专门店,商家在产品供应、品牌、宣传、

29、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依赖于厂家。维系两者之间关系的纽带之一就是零售价格维持制度。现在这种制度被突破了,那么两者的关系也不可能不变,事实上近年来零售商在与生产商的谈判中越来越掌握了主动权,流通业的独立性大大提高。例如,在化妆品行业,资生堂因为河内屋和富士喜两家廉价商店不执行零售价格维持制度而与之解除了交易关系。公平交易委员会认为资生堂的做法属于对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资生堂从此抛弃了零售价格维持制度,这就意味着化妆品行业流通系列化和封闭化的格局被打破了。零售价格维持制度的打破,使零售商在与生产商谈判过程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使流通产业的独立性大大提高。 4.进口商品的大量增加 日本国内流通市场的

30、变化还受到进口商品的影响,与国内商品相比,进口商品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本国内消费者对待海外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在 90年代之前,日本民众一般都不倾向于接受海外产品,一是因为当时国内消费正处于高档化时期,二是东南亚等地区的制造水平不高,人们对产品质量抱有成见。但是,随着消费风气的变化和东南亚工业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海外产品了。进口产品主要以价格取胜,因此,经营这类产品的企业主要是廉价商店等低价格零售业态,价格普遍较低,因此深受日本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随着日本海外旅游人数的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接触19越来越广,对海外产品的认同感普遍上升。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进口产品的增加,对

31、以经营国内品牌为主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零售业态产生了重要冲击。 导致 90年代进口商品增加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流通自由化政策使进口自由化程度提高。在自由化政策指导下,日本的进口制度也日益改善和宽松,减少了许多进口限制,如撤消了进口数量限制,降低进口关税,简化了认证和检验手续,提高进口验证的速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导致许多商品的进口增加,并引起同类商品国内市场价格的降低,比如 1991年 4月撤消了牛肉进口数量限制,牛肉进口增加,国产牛肉价格也不得不降下来。1990年以后在苹果、葡萄、香蕉、柑橘等水果果汁等领域也开放了进口市场,结果导致超市进口量的激增,价格一路走低。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企业海外直接

32、投资的大量增加。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日本企业都将生产基地移到海外,甚至关闭了不少国内工厂,因此出现了海外制造的产品再输入到日本国内的“逆输入”问题。80年代日本海外工厂主要是将日本的成熟技术转移到海外,但是 90年代后,许多企业采取了将生产基地全面转移到海外的策略,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了开发输入的办法。所谓开发输入就是按照国内市场的要求,把产品规格、材料、品质、设计和加工方法等详细规定,由海外工厂制造,然后返回日本国内。开发输入不仅在生产商中流行,而且大型的零售商也纷纷仿效,他们利用国外闲置的设备定制产品,然后以自己的品牌推向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增加对以经营国内品牌为主的百货商店、超

33、级市场等零售业态产生了严重冲击。5.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购买方式的变化20在泡沫经济时代,消费者的家庭收入比较丰厚,企业以年终奖金、津贴、补助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在这种高收入的刺激下,消费者经常购买没有必要的高级品牌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家庭收入相对减少,调查反映,消费者普遍认为生活宽裕度降低了。所以许多消费者只得放弃以前的消费观念和购买方式。受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90年代以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更加理智,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提高了,出现了从高级品引导向廉价品导向转变的趋向。特别是像纺织品、食品、家电等从海外进口的廉价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很高。 现在,许多消费者已经抛弃了以前的购买

34、方式,在每次购买之前必定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详细了解各商家的促销政策。在购买地点上,也不再经常光顾豪华的百货公司,而是宁愿跑更远的路去廉价商店购买。生产厂家根据消费者的转变,在产品设计上也一改传统的豪华作风,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产品向简朴化和低价格化方向发展。 6.产销同盟的建立和发展 在市场低迷和消费者购买导向变化的影响下,生产商与流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低价格要求的问题。长期以来,生产者与流通者在利益上是对立的,他们之间的业务也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来安排的。由于产品价格的形成取决于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因此生产者和流通企业都不能单独解决顾客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独立的产

35、品降价收效甚微。但是从最终顾客的角度上看,一件产品从生产者开始,经过物流、批发和零售等环节,最终转移给消费者,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将生产者、物流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联结起来,构成一体,统一业务流程,相互合作,肯定会更好地满足顾客对低价格的要求。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日本出现了产销同盟的新趋21势,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日本产销同盟的建立十分广泛,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佳仕客(JUSCO)超市与花王在洗涤用品领域建立的自动配送系统、7-11便利店与伊藤忠商事和味之素在面包方面建立的产销同盟、7-11便利店与朝日饮料公司共同开发“冻顶乌龙茶”(上市一个月就售出 500万瓶)10等。 以佳仕客和花

36、王为例,两者合作的意图是尝试建立厂家自动供给方式,解决产品采购和供应问题。佳仕客和花王基于 POS销售时点11系统 数据建立了信息系统,花王利用该系统可以及时掌握超市洗涤用品的销售情况,然后利用地区配送中心将产品配送给佳仕客,佳仕客不需要担心商品断档的问题,大大简化了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日本著名的零售商大荣也建立了产销同盟,大荣与夏普、三洋电机、东芝、三菱电机等国内外大型家电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开发低价格家电产品。组建同盟后,生产商利用零售商的市场信息和销售能力,零售商则利用生产商的开发研制能力和海外工厂,实现了库存共担和降低流通成本的目标,家电产品的零售价比传统的厂家希望价低了 3到 5成,在

37、整个家电行业不景气的条件下使厂家和商家共获利益。通常像家电这种行业是生产者支配力较大的,通过产销同盟的方式,零售商在流通中的地位提高,甚至成为生产商的龙头。 7.流通信息化的推动 受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和零售商希望及时掌握顾客信息要求的推动,流通信息化成为流通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例如美国纺织和服装业就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快速客户反应系统 ECR(Efficient Consumer 12 13Response) ,食品业则建立了功能相似的 QR(Quick Response)系统。流通信息化也对日本流通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众所周知,90年代以来,消费市场的变动加快,企业必须敏锐地掌握顾客的新动向

38、,同时在竞争激化的条件下,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22样化。流通信息化应运而生,它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以沃尔玛与 P&G(宝洁公司)两家企业构建的信息系统为例,为了实现天天低价的目标,沃尔玛将 POS系统收集的数据直接传递给 P&G, P&G利用与销售活动同步的信息迅速安排配送或生产。信息化的结果使沃尔玛避免了库存,也降低了采购费用,对 P&G而言则及时掌握了产品销售动态,避免了盲目开发和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对顾客而言,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并以最快的时间得到需要的商品。由此可见,流通信息化完全改变了流通结构和流通方式,流通内部改组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流通企业十分重视信息化,早在 20世纪

39、80年代日本就完成了商品条形码和商店 POS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90年代在物流、配送、定货、单品管理、顾客管理等环节也推进了信息化的步伐。例如佳仕客与花王在 1993 年建立了数据交换系统 EDI(Electronic Data 14Interchange) ,该系统将定货、发货和库存以及核算等全部交易内容都转变为电子数据,利用网络系统在企业之间及时传递和共同作业。实现电子化后,废除了传票,与传票有关的印刷、登记、检查、保管、核对等工作全部不需要了,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费用。 正是以上原因,推动了日本流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一定程度革除了日本的流通弊病。 (三)日本的两次流通革命给流通产业带来

40、的变化 日本的两次流通革命给日本的流通产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流通革命首先是零售业经营方式的革命,从而不断涌现出新的零售业态。随着零售革命的深入,在原来传统超市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仓储店、购物中心、以及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形式。2.批发机能的复合化23批发业面对价格破坏和渠道缩短的挑战,也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开发各种新的机能,如商品配送机能、商品开发机能、信息机能、金融机能和零售支援机能等,开辟出新的经营领域,创造出新的服务价值。3.物流功能的社会化 在流通革命的进程中,原来依附于商流过程的物流过程摆脱了对生产和销

41、售的依赖,从商流中独立出来,成为承担储存保管、流通加工、运输配送、委托代理等一揽子作业的物流企业。物流业的产生使流通领域内部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的效率,物流业也成为除制造业利润、商业利润之外的“第三利润源”。4.流通组织的连锁化 流通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流通组织的连锁化。连锁经营使流通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规模不经济,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地域障碍,为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连锁经营还为小型流通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使一些小企业通过连锁经营产生聚集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 尽管信息网络技术的

42、产生与发展并在流通领域被广泛地加以应用是从 20世纪 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但流通领域的业态革命和组织革命一方面对流通技术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新的流通技术的应用并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流通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就作为流通革命的一种延续,成为流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三、我国流通产业现状及与日本相比的特殊性(一)我国流通体制现状 中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坚持在“放”的同时建立和规范流通新秩序,坚持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流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国内区际贸易与对外

43、贸易的协调发展。经过 20多年的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流通体制。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到 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 558.6亿元增长到45 842亿元,增长 28倍,平均每年增长 15%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实际增长率 9%以上。2003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 87 200亿元,比上年增长 19.5%。2002年末,我国共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商业网点 1 700万多个,全国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从业人员 4 969万人,15 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第三位。2.流通领域科技含量增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流通现代化是以电子

44、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为主要内容,以流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近年来,我国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水平显著提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较快。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企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统25计, 2003年,全国前 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为 2 704.2亿元,比 2002年增长 29.9%。3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为 10

45、321个,比 2002年增16长 35.1%。 二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的改造,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 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高管理水平、低流通费用使流通产业面貌大为改观,出现了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流通企业。 3.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1978年,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 54.6%,加上集体企业共占 97.9%。目前,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县以下商业已基本

46、由个体私营经济主导。据统计,200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企业销售收入 35 75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销售收入 14 374亿元,占 40.2%;集体企业 1 582亿元,占 4.4%;私营企业 2 634亿元,占 7.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 2 357亿17元,占 6.6%;其它混合所有制公司、联营企业等占 41.4%。 二是国有流通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流通服务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自 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企业改制,到 2000年底已有 73%的国有内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有 9818家上市企业。 一些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已经基本放开搞活。总的说来,流通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多种所有制格局已经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4.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6我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从 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