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682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2006年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中国银行业全面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从中外资银行业的关系来看,竞争固然存在且激烈,但合作的领域更多,双方应是一种竞争性合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外资银行也不会立即对中资银行构成致命威胁。中资银行能否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过去的20多年以来,按照循序

2、渐进、逐步开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外资银行开放服务地域和领域,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的数量和其经营业务种类也迅速增加,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入WTO后,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将显著提高。本文试图通过认真研究过渡期结束后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提出我国银行业发展应对策略之浅见。 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现状及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现状。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资银行目前已成为中国银行

3、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华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包括外资银行分行181家,法人机构14家)。其中13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已有4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845亿美元,约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外汇贷款占我国外汇贷款总额的20%左右。 (二)过渡期结束后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的完全开放,将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业运用规模经济减少无效管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得到更高的回报,让客户有更多有效投资、分散风险的机会,并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直接和显

4、著的正面影响: 1.有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过渡期结束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大举进入中国,为中国银行业提供难得的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它将进一步促使和加强中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市场互补,共同繁荣中国的金融市场。同时,将刺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以解决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所谓的“脱媒化”问题。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最终使中国的银行业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2.外资银行带来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银行的商业化起步比较晚,而外资银行一般都有近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比较先进,内控制度比

5、较完善。其现代化的管理以及优良的服务手段和高效的经营方式都有利于国内银行借鉴。 3.有利于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国外金融机构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中国,尤其是将把领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新潮流的,以期货交易形式为内容的,以高科技为手段的,以规避市场风险、降低借贷成本、稳定投资收益、提高市场流动性、反馈全球信息、吸引众多客户、预测未来价格等为特点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带入中国,为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 4.有利于金融业务、服务手段的提高。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后,将开辟多种国内银行未曾开办的新业务和新服务。这对中国金融业务的扩大、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服务手段的优质

6、化将创造良好的条件。 5.有利于扩大资金利用渠道和资本投资效用的提高。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大批进入,将使一部分资金被带入中国,从而将拓宽中国的资金利用渠道。同时,由于国外证券商对基金管理业的参与,将会使基金品种逐步增多,开发出实用高效的金融产品。中国客户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还可使有限的资本获得最大的效用。 6.有利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进入国际金融领域。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款,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大踏步地进入国际金融领域,这不仅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也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成长壮大。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业务的全球化。 由于中国银行业长期

7、受到政策保护,尚未能够完全适应市场化的运作,与大部分外资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劣势。2006年后对中国银行业便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从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看,如此之快的人民币业务开放速度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原因之一是中国银行业存在资本金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况,补充资本金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其次,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五年内难以清除。这种差距具体反映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经济效率、技术手段、人才素质、业务流程的设计、服务质量以及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并最终体现在中外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上。因此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银行业务的冲击。从整体上看,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基

8、本上是一种零和博弈,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扩展,就意味着一部分业务与客户由中资转向外资,这将是外资进入对中资商业银行的最直接的冲击。另外,外资银行由于有母行作后盾,因此在跨国融资上具有优势。根据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所做的承诺,在2006年后,外资银行将允许经营零售银行业务,并在一定时候取消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这样,外资银行将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在中国金融市场抢滩登陆,从而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阵地。 2.对银行客户的竞争。外资银行将以争夺大的优质公司客户为主,例如: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等优秀客户群。 (1)关键竞争要素。在对少

9、数优质客户的争夺上,关键的竞争要素是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人才优势,外资银行在这些方面都领先于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客户基本采取单一的发展战略,大量资产质量状况较差的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银行业最主要的客户群。这样的客户结构将很难保证中国银行业能够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目前对市场份额的研究,特别是多元化发展的研究与外资银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外资银行将运用他们所擅长的细分市场战略,争夺跨国公司在内的优质客户群。主要利用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局限,凭借其混业经营手段,满足中国企业日趋旺盛的资本市场筹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以此推销信贷产品,并利用银团贷款的手段,分散风险获取利润。 (2)信息

10、技术的运用。一般来说,中资银行偏重于贷款量的考虑,而外资银行则偏重于技术支持的考虑。当前真正优质客户的情况与以往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质客户往往具有技术服务标准要求高、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存款较多的特点。因此,贷款这一要素已不足以有效吸引优质客户,如果不及时调整客户服务战略,银行就可能失去优质客户。在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客户服务方面,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是明显的。有资料表明,花旗银行2003年在IT上投资额高达59亿美元,美洲银行有39亿美元,可以说这就是差距所在。统计表明,中资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一旦中资银行的优质客户被外资银行抢走,中资银行的优质资金来源将被分流,融

11、资份额也将被挤占。最终将导致中资银行市场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下降。 3.对金融人才的争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国外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外资银行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公平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中资银行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中资银行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中资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中国银行业人才流失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根源在于没有一个吸引人的机制,如果不能通过改革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就无法遏制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这是对中国银行业生存的考验。 4.对中国银行

12、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挑战。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中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银行业飞速发展,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的基础。 (一)国有商业银行成熟全面的网点布局和业务营销渠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内银行的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各家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国,走到任何一个城镇,各家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随处可见,电子汇兑、通存通兑业务畅

13、通无阻,加上国内银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加入WTO后的竞争冲击,近来开始考虑对网点的整合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更加合理、布局更加成熟的网点网络,这是外资银行不能比及的绝对优势。 (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信誉 国有商业银行依靠本土优势,经过十几年的稳健经营,在居民中已形成良好的信誉,具有广大的客户群体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优势。在广大企业客户与个人客户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并在与本土企业的长期合作中缔结了比较牢固的银企合作关系,甚至是战略伙伴关系等。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人民币业务经营领域,已形成了“自然垄断”。 (三)有庞大的人民币存款基础可以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三、2006年后,对中

14、外资银行业务竞争及发展趋势的判断 通过对中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到2006年中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在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的十年到二十年时间中),外资银行也不会立即对中资银行构成致命威胁。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受资本账户管制、非理性竞争、利率非市场化、信用文化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外资银行缺少足够的经营网点,短期内难以在中国国内形成自成一体的服务网络系统;与中国国内客户之间还需要建立并发展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当地融资能力尚有待提高;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因而,其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发挥其固有的竞争优势。 (一)20

15、06年后,中外资银行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本土银行占主导地位,外资银行只能处在从属地位。美国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开放也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银行在美国还享受着超国民待遇,20世纪80年中期外资银行开始和美国本土银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然而直到现在这些外资银行在美国仍然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外资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 长远看来,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

16、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概括地说,外资银行机构需要更好地融合进入中国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中。 (二)2006年后,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趋势 从地域看,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成为争夺焦点。外资银行进入中

17、国抢滩布点,不是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它们首先考虑的是某地区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外资银行在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对设置分支机构的成本效益的实际预测,所以,经济发达、环境配套、管理规范的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设置机构的首选,这些地区也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 从币种看,人民币业务竞争将比外汇业务竞争更激烈。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也会不断增强,其综合资金成本会有所下降,很可能导致中国银行在本外币市场份额的下降。但在一段时期内,外资银行将继续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处于劣势。在存款业务上,中资银行

18、有大量的营业网点,有吸纳居民储蓄的优势,这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另外,大众对外资银行的了解程度较低,也阻碍了对外资银行的利用;在贷款业务上中外资银行可能会在一些大城市出现竞争,但由于中资银行和政府的关系密切,在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信贷等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外资银行在未完成本土化之前根本不可能对中资银行构成威胁。 从服务对象看,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是争夺重点。随着客户服务对象的放宽,外资银行必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外资银行仍以外资企业为主,而国内银行凭借网络、结算服务、资金等多方面优势,将全力争夺外资企业客户。在服务国内企业方面,考虑到商业风险和国家政策,外资银行将慎重

19、选择客户,不大可能导致大批好的客户脱离国内银行。 从业务种类看,将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全面竞争。外资银行会利用其高超的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抢占市场,中资银行如果不及时进行业务创新和市场营销,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下降。在中间业务如结算、代理、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竞争将加剧。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缺少布满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但是他们却有众多的高级人才、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可以预见,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作为外资银行优势业务的国际结算和外汇贷款,对中资银行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等业务将会造成巨大威胁。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在2006年后的

20、未来几年中,中国金融改革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取得重大进展,混业经营会崭露头角,银行业结构将更加多元化,金融体系将更加开放,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不仅要面对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面对利率、汇率波动的市场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形势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首先,要认清形势,制定一个明确、清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战略是发展的纲要,远景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努力追求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有了明确、清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方案,才能尽量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利润增长的冲击,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

21、赢得持续性的增长与发展。 其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只有有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因此,形成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以员工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处理

22、好资产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资产扩张与风险控制的问题。风险与收益永远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要获得更好的收益,就必须承担相应更高的风险;但当风险暴露之后,又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扩张中,要处理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应当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不要以牺牲利润和忽视风险控制来一味地追求资产的扩张。首先将潜在的回报通过风险控制“做实”,其次才是追求利润的“增长”,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银行,而不是单纯的“大”银行。 第四,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国有商业银行现在

23、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应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最后,建立完善的业务创新机制。业务创新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

24、要,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业务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创新机制,包括市场需求调查,同业信息收集,技术法律支持,新业务维护、宣传与改进等,使业务创新进入良性循环之中,真正发挥出新业务的优势,为竞争取胜提供保障。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的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