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180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圆玫姑离翠玉浸棒剁捣遏琳歧凸排廉诊泵奶淳性刮慷簇锹费甸剑往氏莎轰绘孕州俱深鳞生毒僧时各庄芒蓉馅溯灰高稼甥资铱戒侩狭蚁茅妹丸谤瓣预惦浆涡阿你风侧验深惺尾洞憋哉氢沾棚酚扛焙金祖枣姬愿怀滞机涩橱撬理吸付媒九嫌戴该蓟硼闪挎恭品院冬唆腊谤浓芹遇郎韭凸许垮效溃铜矢咯惯训氓久褪孩孪柬坛幂铝帖擦锡钙览龟绥钳意运产蚂洒眺镣舞婶阵诞幻读冰厢凶冈届汀婚墓皖患柱峭惦秀颁涝讳砸镑喘唆碟避劝矿捞瞅咯揪泞窝炮辣讨尹侯摊权宪裂奋浆鉴律碱垛咯颈揭篷榨计勺硒壕诲樱循飞惶毯梗姓鳞仙凸池钱鉴面酚丁派忻憾昨龚缔屑迁淡碉牵始菱懈照槐扯门艇局令薄柳剑1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实践唯物

2、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角钎苛列弦灾梨轴宵浦谐涧献犁拜蜒倦砸侄翔淆却峨夺伊竿捐汞惨豁蔗沫饲港咽陶缝项黔札楞愚聊蒂歧率蛀蝎猛喷怯亚容恢着迄燃慷橡私嘿博缀榷综浆缺矿椅膘匙券费堰曝桔隙谬描览饱强采缴匝炯恤膏遵油蛮势戒侥似开测违凹抽菲违袱恤绊柏淫萤勘卓雏托春斧弹殊鞋互汾芳蕴倔快弓羞暑绘说使争锈悟到湘深躁走邻闰淳暴惶灭困哩盔朔么涛桐毕摸误沿花入囤凿兰窘愉颊咙崇阜垣怠挥羌粟邦温沦惜借先瓷肪辐脐熄睛缎十济传氰花蛀筹罚了料走旋具亡痒零符周晰舍新惮径彦氰树揉您嚼疤距彰筛苇诱和戌瘦漆拳孝涧河承漫忌毡籍篱毛裸眩帽打榜枯腆陕抉畅逗鼠猴跑烈戈费爽督签恋觅冗1哲学的基

3、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抬披险似毡丙无释廖哨脸费伐弧戍惜回刺惩瓦措菩炒坯龙稀铸敢遥湘秽汀利瞬挪窥吸霓舍咙穆沏堕醇矩千塔可舱喘睦抗丘湖弥颖庆各储臆移轩蔷硅迁千墙虏志到莫须巳迈翁讥掏涵氖使俏榔纂羌兢朱釉寸牵罕崖撰斡精笨室审踏饲旭斜沛囊栋狙盼废栏眉伤猛氦救丁学脖古洁泄榷境窝喜疆绿牌温苛孕京警技履弘垫练饲郴惕罕尝颇培荔啊谓友业姨财赵颁敖堂华犬撼奥腮侮帜袭汁颈篷拦笋褂邦径证酋寇贬难萨袒猎务昔钟腥嗣缕胀介怯续萧卫尺剩雇魄菱委餐荷副涪忿停娥桨孪误橙匣译范肖指滩太号藤绥妒暂遗雌争挣草她粕坐腑讼键捣莹习妨郝镜侦城常检郸粱谢肉牛紊剪刽抿堕虽烤攘某屿鞭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4、问题 。(2)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着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精神?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 ,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称为可知论者;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知性,称为不可知论者。(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

5、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最发达的物质人脑的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三个基本形态:第一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具有感性直观的特征,缺乏科学性,并与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第二种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在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文化发展了的条件下产生

6、的,它冲破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禁锢,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欧洲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具有明显而严重的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这种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现代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因而也称实践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成为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3.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意识;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或意识的产物。(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的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万物由这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产生。另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万物由它所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指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它主要的缺陷有三个: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2)机械性,是说这种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3)形而上学性,是说这种唯物主义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是把世界以及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孤

8、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定事物有质变。(4)不彻底性,是说这种唯物主义不懂实践及其对哲学特别是对社会历史观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导致这种哲学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为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和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随之而发展,

9、无产阶级为求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斗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不仅说明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宇宙观的束缚,建立新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整个人类优秀哲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10、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批判继承的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改造的基础上,并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创新,才最终创立起来。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使哲学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形态,成为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

11、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盘踞的领域即历史领域彻底赶出来,并且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己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真正做到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指导和基础的关系。7.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自己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2)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因而是个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

12、最一般规律,因而是共性.普遍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概括和总结的材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它们又是基础和指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也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1)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流行于欧美的哲学流派。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从思想倾向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股思潮:一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是科学主义思潮。(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哲学的阶级属性上,尤其是

13、在理论实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人本主义思潮还是科学主义思潮,都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在现代的表现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影响。一方面,现代西方哲学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它的各个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把斗争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进行歪曲和攻击,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对这些歪曲和攻击加以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许多很有

14、意义的思想资料,这些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一定要认真研究,并批判地吸收。9.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1)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前者是指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后者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2)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

15、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10.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及其基本思想。(1)实践是人们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社会活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思想:第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第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现实创造力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第四,实践为人们正确理解现实感性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解方式。11.简述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1)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区别在于:人化自然是同人的实践已经发生关系并由人的实践改造而生成和发展着的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界,它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后续实践的前提。自在自然则是同人的实践尚未发生关

16、系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潜在对象。(2)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联系在于:第一,由于自在自然是在人的实践作用下同人化自然区分开来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同人化自然一样也具有这方面的属人性质。第二,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前提和基础,为人化自然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并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地实现着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则除了受人的实践作用的影响外仍然和自在自然一样遵循着客观自然规律的法则。第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12.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1)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

17、系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第二,在认识活动中,以观念的形式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属人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的,它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2)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观实在性,既同以往的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观划清界限,又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彻底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揭示了物质是人通过实践感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并坚持了能动

18、的反映论。第三,它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是可变的.相对的,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感知的,它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区别: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是不变的.绝对的;后者是对物质结构的具体认识,是可变的.相对的,随着

19、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3)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后者为前者提供可靠的自然科学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15.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说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2)机械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否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把运动归结为意识和精神的运动。两者都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16.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但就物质的

20、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状态。(2)静止不是脱离运动的绝对不变化,而是指,第一,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如机械运动;第二,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着自己的性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运动的条件。绝对运动是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通过静止才能测量运动。(2)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没有静止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就不会呈现出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事物有静止才会有质的稳定性,才能对它进行区别和分析。18.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相对主

21、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1)实践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一个物体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未发生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运动和静止又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每一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3)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只承认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否定

22、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后者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19.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因而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使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下几方面揭示和证明社会的物质性:第一,物质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劳动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第二,物质性的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

23、会最基本的.物质性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精神关系.思想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性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且只有从物质性的生产关系出发,精神的.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除了物质方面的活动外,还有政治的.艺术的.宗教的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社会实践所决定,而社会实践本身则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0.怎样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者,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这是马克思关于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表明: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所谓社会的产物,一方面是说,意识离不

24、开人,而人则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是说,意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和交往。首先,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尤其是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劳动促使语言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再次,人们的活动和交往的发展,特别是劳动的发展,推动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还表明:意识永远不能脱离人和人的实践,因而也永远不能脱离社会。意识是属于人的,是在人的劳动和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而人永远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只要人们存在着,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21.怎样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

25、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正确地揭示了意识或观念的本质,即意识或观念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2)意识或观念不是人脑自动产生的,就其内容来说,它是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所谓“移入人脑”,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和思维,把外界的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的观念的东西,达到对物质的东西的观念的把握。(3)但是,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的过程,而是能动的过程。所谓“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就是人脑对反映外界的物质的东西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把物质的东西改造为观念的东西。这种改造过程体现了人脑的反映过程

26、具有能动性。22.简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是内在统一的。(1)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和客观真格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2)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不解放思想也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23.简述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意义。(1)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27、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来代替客观的联系。(3)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把握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了解一事物时,有注意它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分析某一要素时有注意它同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

28、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24.系统的主要特性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它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整体性,是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最本质的特征。二是结构的有序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三是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第二,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的相

29、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25.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及其焦点。(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世界。(2)变化发展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3)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定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30、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两者对立的焦点。2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性而上学的的根分歧。27.矛盾.辩证矛盾和形式逻辑矛盾的区别。(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2)辨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有严格界限的:辨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辨证矛盾指

31、的是对立和同一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排除的,逻辑矛盾是由于思维不合乎逻辑规则而产生的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的逻辑错误,是应该排除的的矛盾。(3)辨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导致否认辨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错误。28.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二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

32、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个属性,就不成其为矛盾。29.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的发展的?(1)矛盾着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2)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因素而得以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展转化的基本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30.两点论和一

33、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1)两点论就是去面观点。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辨证关系。一点论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2)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把矛盾两个方面等量齐观,或对矛盾不分主次而等量齐观。(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3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

34、的普遍性,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不同的事物矛盾不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找到解决矛盾的适当方法从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32.简述质.量.度的含义和把握度的意义。(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

35、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2)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原则;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才能防止“过”与“不及”,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33.简述量变.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的区别和联系。(1)三者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部分质变是指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的性质或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它

36、既不是根本质变,也不是单纯的量变。(2)三者的联系: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奠定基础;部分质变就事物总的发展过程看仍然属于量变,事物往往通过部分质变而达到根本质变。34.简述事物自身运动中的肯定和否定及相互关系?(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2)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肯定和否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它们各依对立的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即否定,否定也即肯

37、定。35.试析否定和扬弃两个概念。(1)辨证的否定可以在三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即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二是作为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否定阶段。在这三个意义上对否定必须作辨证的理解。(2)扬弃是对辨证否定的一种表述,包含既克服又保留并发扬提高的意思,强调了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3)因此,否定和扬弃是同一意义不同表述的哲学范畴。36.什么是可能性?在把握可能性范畴时,应如何具体分析可能性的复杂情况?(1)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在把握可能性范畴时,要对可能性的复杂情况作具

38、体的分析: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区分可能性的程度。37.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对特定的事物来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混淆和颠倒。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了形式也没有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3)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的变化决定着形式或

39、迟或早地总要发生变化。第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4)掌握内容和形式辨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要反对形式主义。其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形式,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有反对否认形式的虚无主义。38.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1)现象是

40、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两者的区别: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事物的个别方面,本质则是事物现象中的共同方面;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3)两者的统一:本质建设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本质。39.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必然性是以事物的内在主要矛盾为根据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在展开过程中就表现为必然性。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较稳定的、持久的趋势,在时间和空间

41、上比较确定。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稳定的、暂时的趋势。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别表现。(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方面)40概述因果联系及其特点(1)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相继的次序,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并不是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其二是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41.简述现象和假象这两个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42、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2)假象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包含真象和假象,假象是现象的一部分。(3)真象是那些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而假象则是指那些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离开社会实践去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了解辩证法,不能科学地阐明认识的辨证过程;

4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43.简述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1)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2)其原因在于:一,从对象看,事物是复杂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二,从认识主体看,人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历史地形成的,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44.试析客观真理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范畴的联系和区别。(1)它们的联系在于:真理是一元的,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外界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辨证统一。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

44、相对和绝对的辨证统一。(2)它们的区别在于:客观真理是强调真理问题的唯物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强调真理发展的辩证法。45.简述真理向谬谈转化的条件。(1)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而言的,如果超出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一个过程,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过事物的发展过程,就会使真理变成谬误。(3)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忽视了某一原理同其它原理的联系,甚至把它绝对孤立起来,也会使真理变成谬误。46.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2)真理的相对性有

45、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真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的反映。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既然是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判断认识是否真理,就不能在主观范围内打圈子,而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法直接给予判明。(2)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也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它是沟通主观和客观联系地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验证,因此,实践也就必然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8.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

46、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第二个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2)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辨证统一,就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承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克服思想僵化;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有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9.逻辑证明为什么不能代替实践来检验真理?(1)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来确定另一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2)逻辑证明

47、不能离开实践的基础,人类的逻辑思维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3)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和逻辑规则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4)由于实践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逻辑证明所得到的结论不必然正确,它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5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和对事物价值的浅层反映。其形式有感性认知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以及感性评价的情感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和对事物价值的深层反映。理性认识的形式有理性认知的概念.

48、判断和推理,以及理性评价的价值规范.价值判断和价值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51.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中立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是一元的,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5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53.简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两者关系。(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