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9189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论文摘要: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关 键 词:二元论 三元论 规划设计哲学 人类聚居环境学 1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 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

2、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

3、环境观的左右。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同理,蒙古草原上的聚居环境则宜于一元论形成,想当年,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四方,也许正是受到了一元论世界观的左右。 中国二元论的代表符号就是

4、众所周知的太极图。这种思想已经左右了我们两千多年,至今整体上仍然控制着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界。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落实到实际的规划设计工程问题,更非二元论所能统辖解决。 这就如同去掉了真实生活色彩而抽象出来的素描,也好比黑白泼墨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在二元论思想控制下所最终形成的人类聚居环境图景必然是:要么“黑”“白”两极,相生相克,非此即彼,支离破碎;要么迷迷糊糊,亦此亦彼,虚无缥缈。 3三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世界的现象事实:色彩由三原元色构成;物理空间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感受空间形态由点、线、面三元素构成;时间的历程和感受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基本段落

5、顺序而成;人类发展由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分为工作、娱乐、休息三段式;等等。根据大量的日常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抽象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以三元组合为基本构成的。 中国的聚居环境亦是如此:除了山水,在山水之间,还有中间层次,如田野、村庄。 我们规划设计的专业哲学从古至今,实际上也是三元:即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只不过,在两元论盛行控制的目前,中国规划设计界主要的仍然是两个专业: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唯独少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代规划设计所考虑的不同层次方面包含着大量的三元:社会、经济、环境;人工、人工自然、自然;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空间、场所

6、、领域;建筑、城市、景观;策划、规划、设计; 二元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有三: (1)层次问题:两元论是哲学界的一家学说,将其上升抽象至高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层次,故可称为两元论。 (2)时代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时代,以机械、电子理论原理为基础的非生命世界导致了二元论的盛行。 (3)生命与非生命问题。二元论对应着非生命的永恒,而三元论则对应于现实中充满生命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是面向生活世界的领域,需要以三元论的观念作为指导。三元论有助于规划设计的顺利进行。人类大量的生存环境不限于山、水,而是在山水交接的平原、河川、谷地,即使对于我们中国,也是如此。 4二元论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弊端

7、对于规划设计领域,二元论的危害在于: (1)二元论易走极端非自然即人工,由于自然这一极端的不可及,故常常表现为以人工为导向的极端。例如:一个四、五十平方公里的新区规划,可以毫不顾及自然山水环境。尽管其紧邻的老区路网、格局是根据自然风向、河网等环境所形成,而新区则走向了极端。当然,市长的非专业独断是主要原因,但规划设计者本身也有责任,在短时间内用丁字尺、三角板布置出的新区格局,与原有河网、路网偏45,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2)二元论易“捣浆糊”无特色,将事物混在一起。 当年,曾与冯纪忠教授谈此问题,实际上是针对这两方面而言:国内现有的规划设计,或者是走极端,或者是模模糊糊,不够明晰,如前

8、些年中国的水彩画,两头都展开得不够,说是“点”到为止,结果很“虚”,极差不够,既不够抽象,也不够具象。而某些国外的、具象的水彩画,可达到比照片还真实的效果。从制作时间看,我们的方法快,那种具象画法会花去大量时间,我国现今规划界的问题与艺术界的问题可谓一脉相承。 对于规划设计界二元论的这类弊端,还有一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常被具体应用,这就是格式塔的图底关系说。 5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5.1研究范围的三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 如图1所示,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是构成人类聚居环境的三要素。当代人类聚居环境以自然界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为存在基础,其中包含着空间环境

9、、各类资源、生态循环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作为聚居环境存在的必要前提,可称之为聚居背景;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利用聚居环境进行的各类聚集和居住活动,可称之为聚居活动;人类聚居环境的客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乡村、旷野,其集中体现了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活动,可称之为聚居建设。聚居背景、聚居建设、聚居活动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元。 进一步将三元各自细分,不难发现,每元仍由更细化的三元组成。 5.2价值观念的三元:人工、自然、人工自然 人类如何看待、响应其所处的聚居环境,这就反映了人类关于聚居环境的价值观念。不论是用户、规划设计师,这种价值观念都将决定人类聚居环境的规

10、划设计。以感应地理学的理论观点2,根据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可将人类聚居环境划分为三大类: (1)“经过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环境; (2)“未经木匠加工的”自然环境; (3)“略经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与自然结合的环境。 可以将“经木匠加工”和“未经木匠加工”的问题概括为“曲”和“直”的问题。对应于人类居聚环境规划的空间形态,存在着自然天成的与人为建成的差别,存在着非几何化的与几何化的差别。从时间发展和空间尺度来看,从古至今大量性的聚居环境仍然是非几何化的,人类创造、改造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几何化,放眼整个地球空间,毕竟有限。中国的北京故宫、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利亚的议会中心等等建成环境,规模的确宏

11、大。然而,自然之物更大,如昆仑山脉,布里斯班黄金海岸,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这种成百上千平方公里范围的自然地形、地貌,现代人仍无能力将其作“直”。 建筑表现为“曲”、“直”、“曲直”三类;城市也是如此:热带城市多为自由形态,寒带城市多为规则形态;景观园林就更是如此了:有自由随意、起伏蜿蜒的浪漫式布局,有严禁规整、几何轴线的古典式布局。 “曲”与“直”的问题与规划设计的关系很大,现在国内规划多用丁字尺、三角板,即使是使用计算机,仍然直来直去,偶尔用一下圆规仍属于规整的几何式。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总体来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如此的建设持续了几百、几千年,由此产生了何种问题呢? 因为环境

12、决定了感觉,决定了知觉的敏锐程度,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类城市中的人对于“经过木匠加工”的环境在视觉、听觉上都很敏感,但是,在另一方面恰恰失去了对于自然的敏锐程度,失去了对于“曲”的感觉,以及对于不规则空间的判断能力。联想到规划设计师本身,我们对于几何化的东西非常敏锐,而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人工化的、不规则的自由空间形态却失去了感觉,丧失了对之的偏爱、欣赏、追求和创造力。建筑师对“直”的追求尚有情可缘,因为建筑单体非经“木匠加工”不能造出,但规划师也如此这般,则大可不必,也不够全面,因为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广大,从城市到区域,都需要有非人工化的感觉。而景观建筑师也跟着以“直”代“曲”,以“刚”克“柔”,

13、丢掉了景观园林形态的核心棗以“曲”为代表的自然、生命、变化,这就大不应该了。 为什么在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确实需要“曲”的东西?原因理由很多,此文不作展开。不过,显而易见的原由比比皆是。比如,城市规划、大的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等需要同步,否则能量耗费将是巨大的。 5.3学科领域的三元:建筑、城市、景观园林 从学科专业角度而论,人类聚居环境学强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经过近代百年的飞速扩展深化,已发展成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的三位一体。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三者各自的核心侧重及其演变,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可以看出建筑学科发展的基本脉

14、络:农耕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相对较为单纯,专业分工没有明显的界线,三学科是笼而统之的;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明显复杂起来,三专业分工渐趋明朗,学科分界较为显著;后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急剧增加,专业分工进一步丰富细化,学科开始走向融合。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学科在建筑大学科中的比重也在变化。显然,现代和未来发展趋势是景观建筑学的比重正在日趋加大。 就目前局势而论,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学科,缺乏景观建筑学,缺乏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的景观规划设计,就等于三原色中少了一种原色,中国现在和未来在聚居环境建设中已经产生并将加剧的诸多问题,其

15、学术专业上的根源就在于此。 5.4聚居环境感受的三元:空间、场所、领域 人类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把握也是通过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完成的。A、方向;B、定位(地点);C、距离。有了这三者,人类才可以对环境基本有所把握。现实条件中三者是融为一体的,非专业常人以此来达到对环境的把握。 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则有三个术语:空间(space)、场所(place)、领域(domain)(诺伯格一舒尔兹)。某些情况空间淡化,以场所、领域为主;有时又是以其它为主。多种状态的组合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性质可见:空间这里指狭义的、可明确感觉到被限定了的、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而场所则已冲破空间界定,并非

16、要围上墙体才能构成,一个场地平面同样也可形成一个场所。领域则超越了场所的范围,凡是人可以感觉到的范围都算在内,最早指动物所占有的生存环境。可见,空间对应于建筑(经木匠加工的),场所对应于城市(经“木匠加工的”非“木匠加工的”),领域对应于景观(非“木匠加工的”+经“木匠加工的”)。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感受生理层次上,这三者由确定性的逐渐趋于非确定性,也是由人工的趋向于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相反,在心理精神层面上,顺序则是由非确定性的趋于确定的。 除空间之外,这里还有个时间感觉。对应于空间场所领域,领域感觉的形成以及保持,其时间都是较长的,具有持久性;场所相对次之,空间感相比之下,形成也快,维持

17、也不长。对于人类聚居环境的感受,不仅有空间范围的感觉,还有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内心深处对于环境的感受,对于乡土的依恋正是这种因时间而产生的人类聚居环境感受,这种时间尺度至少是一代人,甚至是祖祖辈辈。比如:中国福建沿海的某个城市可能已存在数百、上千年,而城市中的建筑则多为几十年,至多两、三百年,但若提升到“福建一带”(含有领域的意味),则时间跨度明显加长,我们脑海中将充满了古老的传说,丰富的习俗,一下可以联想起跨度数千年的情景。实际建设中,建造过程亦如此区分,即由空间到领域,建造时间由短至长,领域是长时间缓慢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会说深圳“缺少文化”。领域不仅要有五官的生理感受,也不仅要有心理

18、感觉,还需有文化精神积淀。故要使建筑设计有文化内涵是很难的,因文化应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如要硬套,则会不自然。所以,建筑设计要讲文化发挥就不如景观园林设计容易。景观规划设计必然要谈文化,因其本身就涉及一个领域问题,需要更深层次地保存、利用、创造文化感觉。 5.5方法论的三元:策划、规划、设计 策划、规划、设计这三个术语似乎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对三者的定义内涵,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规划”是对众多纷纭的聚居环境,予以分门别类,规整划分,其本质是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设计”与规划正好相反,是对现存聚居环境,予以添加创造,对规范化了的现实环境予以扩展,

19、使之更加丰富多采,其本质是从“有”到“无”,打破现有格局的过程;“策划”相当于“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策划所关注的不是上述“有”“无”的问题,其本质是根据“假定”预测“结果”的过程。 对于我们规划设计界,“策划”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术语,建设实践中,大都由管理学科代劳。然而,对于现代规划设计师们,往往正是因为忽略了“策划”这一环节,导致了许多的前功尽弃。策划规划设计,应当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方法论的三位一体。 5.6工程技术的三元:CQE工程 CQE工程包括人类聚居环境容量调查(Capacityinvestigation)、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及

20、其演变预测(Evolutionprediction)三大基本内容。这种前所未遇的容量调查质量控制演变预测问题首先集中出现在那些国土性区域性的、迅速城市化的地带。CQE的基本原理是以构成人类聚居物质环境的空间要素(如地形、坡度、坡向、建筑群等)和表面要素(如地表土壤、植被、聚落、土地利用等)为信息载体,同时考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进一步用一系列数据“动态地”加以表示、描述及评价,以此代表整个人聚环境及其容量质量演变的特征。基于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以及有关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理论,研究人类聚居环境自然棗人工过程的关系,根据专家和公众的价值观,围绕人类聚居环境的容量、质量、

21、演化这三大方面,制定分析评价标准,大规模集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对由这些数据代表的人类聚居环境进行系统化、大规模、快速的量化评价与演化模拟预测。应用遥感、计算机多媒体、GIS、GPS等高新技术实现这一过程,使人类聚居环境资源信息从机助遥感集取分类、多媒体评价、GIS信息管理到系统输出各类常规图纸一体化。 CQE工程的实际作用在于攻克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获取;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22、,从人类聚居环境价值观念入手,开展人类聚居环境系统量化的数据集取与综合评价研究,从而,如同土地矿产一样,把人类聚居环境也视为一种资源,在规划决策、设计建造之前,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评价、预测;在建设之中,予以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开发。 CQE的提出是基于已有的研究和相应的遥感、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在建筑、城乡与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最新发展,它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应用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以系统、定量、动态(实时)为特征的人类聚居环境学研究与实践的前提,其实际用途是为国土、区域、城镇密集区、都市市区、建筑组群等人类聚居环境的筹划(Mana

23、gement,包含:规划、管理、开发、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基础数据资料、科学量化的分析评价以及动态超前的模拟预测,在建筑环境学科领域实现一整套系统思维、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的理性化方法。 6结语 三元论的提出基于作者两方面的追求思索: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和近年数十项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所经历的问题。作为明确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命题,最初在所完成的深圳西海岸海上田园风光规划中提出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元论的提出源于作者规划设计的工程实践,三元论的进一步的发展验证则有待于广大同行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众多实践。景观学学科的三大领域与方向同济景观学学科专业发展回顾与展望作者:刘滨谊原文出处:网

24、络 描述诠释判断现.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 时空中的色彩变幻北. 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 人工湖泊构建及其配套技. 工程招投标价格策略的探. 校园观赏树木枝叶检索手. 植物造景1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广东沿海滨海旅游区的资.论文摘要:阐述了景观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环保与生态化”、“城市化”、“游憩与旅游化”的三大需求与景观学实践“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与管理”的三大基本领域及其9个重点分支。提出了景观学“环境生态”、“规划设计”、“行为文化”的学科构成与研究领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

25、与环境艺术”、“游憩学与旅游学”三大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及其三类核心基础理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作为实证,回顾了同济景观学科近年以三大需求、三大领域为发展方向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同济景观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关 键 词:景观学 环境生态 规划设计 建设管理 1.引言 就学科发展而论,历经百年,21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简称LA)正在迅速扩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多方面、新领域的应用,致使传统意义上的LA已不再限于景观的规划与景观的设计。以现代LA为基础,一个更为扩展而贴近现代这一学科理论与实践内容的

26、学科观念和名称正在酝酿形成,这就是所酝酿提出的“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简称LS)概念。 景观学由景观规划设计学扩展而来,涉及建筑、城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林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有关土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及其一切人类户外环境空间的建设,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综合,寻求规划设计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景观学总目标是通过景观策划、规划、设计、养护、管理,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

27、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居环境。一个国家景观学学科的发展反映着这个国家环境文明进化的水平程度,一个国家景观规划设计师的数量、职业水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优劣,景观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学科。中国在自然哲学、山水美学及古典园林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世界景观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景观学发展的良好土壤。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以及景观专业人才的奇缺等现象,都为中国景观学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8、现在与未来社会需要景观学做什么?全面的景观学专业实践内容应当包含哪些?景观学学科的理论核心与专业构成又是什么?景观学科专业在人居环境学这一综合学科中的作用如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对于这些问题决定着景观学学科专业发展方向路线的基本问题,基于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与景观学学科发展历程、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思索,本文试图予以分析解答。 2.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与景观学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 景观学学科专业作为面向人居环境建设的应用性行业,其社会需求与工程实践发展迅猛、势不可挡。以欧、美诸发达国家的实践研究为领先,至20世纪60、70年代已形成学科体系定位与专业实践扩展,至20世纪

29、末,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其实践体系业已形成。基于作者总结,总体上可划分为6层次12方面的实践(附表1.景观学社会需求与工程实践的总体框架)。 当前和未来景观学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是:1.环保与生态化;2.城市化;3.游憩与旅游化(图1.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与需求相对应,景观学实践也可概括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1.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2.景观规划与设计,3.景观建设与管理(图2.景观学专业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9项重点分支领域(图3.景观学专业实践三大基本领域的细化)。图1.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图2.景观学专业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城乡环境历史人文规划设计

30、形象空间环境生态行为使用建设管理施工建设养护管理大众行为3.景观学学科构成与研究领域 与社会需求与实践相对应,景观学学科由三个基本分支构成:一是景观环境生态及其包含的资源;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及其对应的三元;三是景观行为与文化(图4.景观学学科基本构成)。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一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二是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三是游憩学与旅游学(图5.景观学三大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与之相应的核心基础理论分别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图6.景观学学科理论核心)。其中共同的基础核心问题是景观分析评价,涉及景观的价值判断、景观偏爱、标准筛选、指标验

31、证、模型建立与实际应用。景观分析评价贯穿于各种类型、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景观、风景、园林、绿地的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既是制定各类景观规划建设政策、条例、规范、规章的理论依据,也是各类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的导向和评判的依据(附表2.景观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整体框架)。图4.景观学学科基本构成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游憩与旅游Environmental Art Scenery & Garden Recreation & Tourism图5.景观学三大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 景观环境与生态科学风景园林理论

32、游憩与旅游理论Environment & EcologyScenery & GardenRecreation & Tourism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游憩学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esthetics-Recreation图6.景观学学科理论核心 4人类聚居环境大学科作为景观学的依托学科及其发挥的作用 景观学涉及学科综合广泛,就其依托学科而论,既不从属于农林、也难以完全划归为建筑,应当归属于人居环境学这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大学科。其中,景观学的近邻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在人居环境的保护建设中,景观学在人类聚居背景保护方面、在自然环境、城乡环境、

33、历史文化与资源环境的建设中、在人类聚集性活动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图7.景观学在人类聚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图7.景观学在人类聚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 5.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关于景观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先期实践探索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关于景观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先期实践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代,同济大学就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办了风景园林专门化,强调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至1979年正式创办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此后虽然经过1996年的专业合并(风景园林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专业),但经过这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984)、风景科学(1986)、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198

34、9)为标志,与国际LA接轨的学科专业思想深入人心。从1996至1999年,景观学三大领域的思路已酝酿形成,2000年,配合同济各学科发展定向与岗位定编,首次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岗位1: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岗位2:景观资源发展与游憩行为策划;岗位3:景观科学与工程技术(附表3.各个岗位与教学科研实践对应结构一览表(教学部分),附表4.各个岗位与教学科研实践对应结构一览表(科研部分),附表5.各个岗位与教学科研实践对应结构一览表(实践部分)。 发展至2005年,在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和博士点方向设立中,关于景观学的基本构想亦更为明确:(1)景观规

35、划设计与理论;(2)旅游与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3)景观资源保护与景观生态景观人文资源与景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10年的发展实践结果证明所确立的景观学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应对了社会需求,符合景观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揭示了景观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6同济大学未来景观学学科与专业发展战略构想 以景观的形态美学、环境生态、心理文化为学科发展的三大核心领域,以景观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专业建设的三大方向与重点,发展21世纪的景观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参见:景观学学科专业战略发展框架1(基本框架)和发展框架2(详细框架)。以上框架将作为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今后学科发展、新的

36、定岗定编、本系教学科研、以及本系教师发展的基本依据。 景观学学科专业战略发展框架1景观学科理论学科名称: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学专业教育实践I形态美学II环境生态III心理文化专业(方向)1:资源保护视觉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专业(方向)2:规划设计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行为、文化、社会专业(方向)3:建设管理风貌建设管理施工、建设、养护景观经济与政策专业(方向)X:XXX景观学学科专业战略发展框架2景观学科三大基本领域景观学专业研究教学实践I空间形态美学II环境生态绿化III行为心理文化1资源保护景观分析景观与旅游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含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各类

37、保护性公园规划)区域景观与旅游发展规划2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园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含各类城市公共性景观环境设计)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3建设管理养护政策景观材料与施工景观维护与经济景观政策与法规深度方向的三度:理论方法技术7.结论: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师? 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

38、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建设、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 总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专业,中国景观学在迎来了历史性的大量工程实践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经历着最为艰难的学科专业教育创立时期。迷茫、误解、偏见、分歧、争论、是非曲直,盲目照搬西方不行,停留于中国传统也不够,中国的景观学究竟向何处去?要回答这一根本问题,也许需要的正是基于教学与工程实践验证的理论思考。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作者:刘滨谊原文出处:中国

39、园林杂志社 描述诠释判断现.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 时空中的色彩变幻北. 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 人工湖泊构建及其配套技. 工程招投标价格策略的探. 校园观赏树木枝叶检索手. 植物造景1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广东沿海滨海旅游区的资.论文摘要:乡村景观是景观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势在必行,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为此,从乡村景观理论的核心乡村景观评价入手,本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

40、标体系。关 键 词:景观评价 城市化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充分识别、合理利用、有效开发,规定划分人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行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美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评价涉及乡村景观概念、价值观念、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指标等理论基础问题。1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1.1乡村景观的概念与内涵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 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

41、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空间分布与时间演进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因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乡村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这时它区别于其

42、他景观的关键。1.2乡村景观资源理论乡村景观是乡村资源体系中具有宜人价值的特殊类型,具有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过程。在新世纪城乡关系下,乡村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景观资源。过去我国乡村资源观念狭窄,将乡村资源等同于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忽视了能够推进乡村更全面、更健康和更持续发展的资源类型。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1,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发挥乡村的优势,摆脱传统的乡村观和产业对乡村发展的制约,重新塑造

43、乡村功能,构建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3人类聚居环境理论根据作者关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2,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人居环境三元素中,面广量大的乡村景观是城市人居景观的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景观环境建设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做到共同发展,构建区域景观协调发展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乡村景观评价的原则2.1景观生态原则景观是自然人文生态复合而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也是景观评价、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2景观资源化原则

44、乡村不仅可为人们提供食物和居住地,而且提供丰富的观光游憩资源和场所。乡村景观开发利用必须将景观列入资源系列,景观是人类的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是在过去时间尺度内形成、发展、演变而来,并从原有景观中继承下来的景观类型。必须把乡村景观列为景观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3景观美学原则景观是众多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客体,人既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感受景观的主体。在特定的美学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周围景观环境形成美学价值判断,获得自然或人文的美的感受。作为自然景观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是自然美景的资源库,乡村景观评价的作用之一就是识别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景观美学价值。3我

45、国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3.1乡村景观可居度评价从当前理论界对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评价来看,存在三种评价思想:“可居性”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但这些方法都是侧重于人类聚居环境的某一方面。由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因此人类聚居环境评价应当兼顾人居环境的居住适宜性、生态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人居环境所具有的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成长性。可居度评价从乡村可持续人居环境出发,结合人与居住环境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综合体的特征,形成聚居能力、聚居条件、聚居环境、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社区经济条件、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聚居能力乡村聚居能力反映人对聚居环境的需求水平,是拉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包括乡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指标。(2)聚居条件乡村聚居条件主要指现有的居住条件,包括乡村的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建筑密度、住宅结构、一 二类居住用地比重和人畜共处程度等。(3)聚居环境乡村聚居环境主要指围绕乡村住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