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9197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期末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1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 什么是一元

2、论、二元论、可知论、不可知论?一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可知论,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

3、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与之相对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与旧哲学的区别何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

4、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决定性,又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此意识是物质依赖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意识的认识上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旧哲学。4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何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世界的本源,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区别在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全面性,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旧唯物只是片面从客体讨论,只注重客体,否认了主观的重大

5、作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互动”强调辨证地看待认识过程的“异化”,充分肯定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观的作用。但并没有夸大主观的作用。 并对物质性物质范畴做出了科学的解释。5 试述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运动与时空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出多样性,从反面规定和衡量着运动,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6、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讲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只讲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时空的绝对性: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因而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也是客观的。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时空观,如康德、黑格尔的时空观。 B.时空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状态是变化的,因而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的具体特性也是变化的。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7、。6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7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

9、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8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P47) 辩证否定观指出,事物的辩证发展需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矛盾得到初步解决,然而仍具有片面性,还要再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呈无限循环周期性交替发展,并呈现出波浪

10、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它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这种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 什么是质、量、度?如何理解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既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部分质变是局部的,间断的,是量变的积累后发生的。而总的质变开始了,量也慢慢扩展。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贯

11、通,质变引起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 事物有开始了新的量变,循环交替,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0. 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意识与人工智能?11. 什么是规律?规律有哪些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根本特点是什么 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2.

12、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二者关系如何?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二者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想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

13、纯的。(4)、本质是现象的依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13.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之异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1)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何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做是认识的对象,完全不懂的他还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应(2)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对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超越,他把实践观点引进到认

14、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的解释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14.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2-7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

15、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15. 简述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如何?(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17、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感性认识和

18、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16.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试析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划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的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7.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

19、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两个方便其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其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这一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相互磨合适应。从而使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

20、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全局性的矛盾。其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03和P10718. 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基本特征:(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21、有依赖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应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a、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P98)19.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

22、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实体价值(三)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

23、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4、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p15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

25、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m=m/v(p159)(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为何资本积累:1、追求剩余价值;2、迫于竞争的压力)这种由于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

26、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p165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概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

27、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p166(I:w=c+v+mw=(c+v)+m=k+m=k+p)(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第五章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P182-p186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生产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