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9533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精编.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交通运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智能运输系统总结第壹章(1) ITS定义ITS是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和广泛运用。(2)ITS在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中的地位1、当下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1.1安全问题1.2拥挤延误问题1.3环境问题1.4能源问题1.5土地问题。(3)、交通问题解决途径ITS地位2.1城市土地规划、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评估;2.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立法建设、行政法规完善;2.3发展公共交通2.4技术应用(包括智能运输系统)(4)ISO标准中ITS服务领域:1、出行者信息系统2、交通管理和规划3、

2、车辆安全和辅助驾驶4、商用车管理5、公共交通管理6、紧急事件管理7、电子收费8、安全(公共出行安全、易受伤害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措施、交叉口安全的智能化)(5)中国的ITS研究领域:1、交通管理和规划2、电子收费3、出行者信息系统4、车辆安全和辅助驾驶5、紧急事件和安全6、运营管理(公共交通)7、综合运输(商业营运)8、自动公路第二章出行者信息系统(1)ATIS(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概述1、双向的、个性化的信息系统2、通信技术、电子地图、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2)ATIS实现的基础设施1、交通检测器的广泛分布(1次/3min)2、交通管制中心的建设完备3、信标等通信设施的建设(1处

3、/2-4km)4、车载设备的普及(导航GIS、车辆位置信息GPS、显示屏、键盘、微机系统)5、信息服务中心(含黄页信息)(3)出行者信息使用方式分类1、出行前信息查询(互联网、短信)2、途中驾驶员服务(路边电子牌-路线诱导)3、途中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路边、公交车站、公交车辆)4、换乘地点、加油站等(合乘)5、车载终端信息。(4)、ATIS实现途径1、信息服务中心运营的形式公安系统广播方式发布交通信息;个性化服务如何提供?政府、公用事业单位、非盈利机构、商业机构。2、服务基本要求:*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和其他交管系统、公路管理系统、紧急救援系统信息紧密结合;*出行人员易

4、于使用和连通;*车辆用户能接收到的服务费用。第三章定位和通信系统(1)定位系统在ITS中的根本意义是ITS的基本的、关键技术,没有它就谈不上ITS。(2)世界上用于定位的卫星主要有三:(1)GPS(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导航卫星测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2)GLONASS(全球海军导航卫星系统,前苏联,18/3)(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GPS介绍:1、GPS组成三大部分:1)卫星系统(24+3)1994年建成2)地面监控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测站3)用户接收系统2卫星运行轨道:*距地面2

5、0-183km,每日绕地球俩周。*24颗卫星分在6个轨道上,间距60度,和赤道夹角55度。3用于定位的无线电波:每颗卫星发射俩种频率无线电波用于定位L1=1575.42MHZL2=1227.60MHZ4、GPS特点:*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功能多、精度高(GPS15/100米)*实时定位*操作简便(4)GPS在我国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且应用于各个领域。1、大地测量利用GPS展开国际联测,建成全国A、B、C三级大地控制网,提供高精度的地心坐标(亚米级),测定大地水准面。2、工程测量利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道路桥梁、隧道管道工程、海峡地铁贯通工程,大

6、坝、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测绘地图、施工放样。3、航空摄影测量航测外业相片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4、科学研究高精度的GPS定位技术能够精确提供有关板块运动的四维信息,能够用于研究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动及板块内动。(5)GPS卫星定位原理1)静态定位接收机安置在固定不动的待定点上观测数分钟或更长的时间,以确定该点的三维坐标。也称绝对定位,若将2台或更多台接收机置于不同点上,通过壹段时间观察确定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成为相对定位。2)动态定位至少有壹台接收机处于运动状态,确定各观测时刻运动中的接收机的绝对或相对位置关系。GPS绝对定位的基本原理以GPS卫星和用户接收

7、机天线之间的距离观测量为基准,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收机所对应的位置。GPS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用户GPS接收机在某壹时刻同时接收至3颗之上GPS卫星的信号,测算出它至3颗之上卫星距离,且解算出该时刻GPS卫星的空间坐标。据此利用距离交会法解算出测站点P的位置。差分GPS定位原理差分的目的是消除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利用求差后的观测值解算出2个测站之间的基准向量。其原理是将壹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距离改正数、坐标或相位改正数,且由基准站实时地将这壹改正数发送出去。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

8、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的改正数,且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局部区域GPS差分技术(LADGPS)广域差分GPS系统(WADGPS)(6)GPS接收机基本工作原理GPS接收机分类按用途:导航型测地型授时型接收机按载波频率:单频接收机双频型接收机仍能够按对接收到的不同卫星信号分离的天线通道划分。多通道、序贯通道、多路多用通道接收机。(7)GPS/DR组合定位系统车辆航位推算系统(DR)动态导航中GPS信号会被高楼、隧道等建筑物遮挡,为了实现连续不间断定位,能够将车辆航位推算系统(DR)和之相结合来使用。(DR)是壹种自主式的车辆导航系统,它利用陀螺及里程仪的传感信息来记录和推算

9、当前的导航位置。它的特点是短时精度高,但导航误差会随时间积累。(8)GSM定位系统定位原理:是根据同壹移动站所发信号到达不同基站的时延差异,通过坐标变换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第四章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1)GIS定义GIS是存储、分析、显示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视GIS为壹个工具箱)。或是壹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其数据库包含着分布于空间点的,能够点、线和面表达的现象活动或时间的观察数据。为特定的查询和分析提供数据。(2)GIS具有以下4个特征:1)GIS具备地理数据处理的能力,包括:地理位置以及现象之间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相互关系。专题属性,例如:人口,机动车拥有量。时间,即数据采集和记

10、录的时间。2)GIS是在统壹的地表定位坐标系统下,以特定的数据模型输入、组织、存储和管理地理数据,且允许用户根据空间位置访问数据,或根据专题属性访问数据,它以地图形式表示地理数据。3)拥有壹套特殊的用于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可用于地理数据的转换,地理数据分类组合,地图的测量、比较和分析、空间插值。4)GIS具有很强的地理数据的输出功能,能够地图、统计图表、多媒体等形式。GIS的组成:由图库、数据库、和管理分析工具组成。工作原理:它能够根据公路管理所涉及的大量空间数据,建立大地测量系统和各类地理位置信息和公路定位参照系统之间得对应关系。GIS融和了图形和数据的管理,确立了适宜的空

11、间数据模型,且通过其分析和管理工具,在个属性信息间建立起多层拓扑关系。(3) 地理数据的特性1)概括性有选择地表示主要地理实体及其重要特征,简化、夸大、合且、移位。2、拓扑特性数据和属性数据拓扑特性数据属定位数据,反映空间几何特征分为:邻接包含连接(反映线状地理实体之间相连的关系)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非空间几何特征的属性(5)地理数据库1、地理数据库存储俩种类型的数据:定位数据和属性数据。2、常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数据属性的组织和管理,但不能有效地用于存储、查询检索和管理定位数据。3、GIS软件负责将这俩种不同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联系起来用于多种目的的分析和显示。1、地理数据在计

12、算机中的三种表示方法:栅格表示法矢量表示法面向对象法(6)GIS在交通流诱导系统中的应用:能调用各类电子地图,包括数字化地图、扫描地图地图能缩放、移动,能按壹定的比例显示。能够对目标进行查询能实时显示车辆位置。需要时,仍可显示行车的方向和速度。能进行最优路径的计算和选择。(4)GIS在交通流诱导系统中的应用1)能调用各类电子地图,包括数字化地图、扫描地图2)地图能缩放、移动,能按壹定的比例显示。3)能够对目标进行查询4)能实时显示车辆位置。需要时,仍可显示行车的方向和速度。5)能进行最优路径的计算和选择。第五章交通通信系统(1)动态交通流诱导交通通信系统蜂窝无线电话数据通信GSM/TDMA的应

13、用原理应用蜂窝无线电话的公网设施是交通控制中心和行驶中的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系统利用下行链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地面各种地面站网络内装有相应接收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这些信息可和存储在车载导航计算机中的数据连接且用于驾驶员最佳路线的计算。车载台利用上行链路经过基地台向地面控制中心发送行程时间、紧急状态等信息(2)GSM主要性能包括哪些?GSM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是什么?工作频率GSM1800系统上行链路f:1710-1785MHz下行链路f:1805-1880MHz双工间隔95MHz,工作带宽75MHz,载频间隔为200KHz。结构:基站子系统(BSS)由多个基站收发信台和

14、基站控制器组成。操作支持子系统(OSS)网络子系统(NSS)(3)GSM的信道类型:业务信道控制信道(4)专用短程通信(DSRC)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短程:几十米之内2)专用:全部信号的编制、发射、接收、处理、存储和转送均由双方的微处理器按专用软件控制,且操作硬件执行。将数字信号调制在高频副载波上,再以此搭载有信号的副载波调制到频率、幅值固定的厘米波上,由天馈线在路面通信站和运动车辆之间来回传播。3)信标发送:位置信息、地图坐标;当前路况信息、交通信息等。车辆发送:行程时间、速度等信息第六章交通流诱导系统(1)交通流诱导能够分为哪几类?1)静态诱导:当下的GPS静态路径诱导统。2)动态诱导:

15、在静态诱导的基础上,将实时的交通状况反映到诱导系统中,在最优路径计算时使用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出行费用而非静态出行费用。(2)动态诱导系统组成是什么?A.交通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功能从各种信息源获得实时交通信息且处理成用户需要的数据形式。B.通信系统负责完成车辆和信息服务中心的数据交换,信息服务中心向用户不断发送实时交通状况数据,包括行程时间、交通事件等。C.车载诱导单元接收存储和处理交通信息,按用户指令根据动态诱导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最优路径计算和显示。(3)交通流诱导系统信息采集技术检测内容检测设备是什么?1)检测内容:交通量行驶速度行程时间2)检测设备:微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4)公交优先解决途径1

16、)设施上给予优先公交车专用车道、停车道2)法规上给予优先允许左转等3)技术上优先信号控制上优先第七章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1)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吸引力失去原因):1、乘公交车不方便。2、乘公交车准时行得不到保证。3、公交车服务质量低。解决这些,目的是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交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区域内影响公交车辆的因素有哪些?1)公交客运需求总量(乘公交人数)2)乘客周转量规划服务区域内各乘客被运送距离之总和。人次*距离3)公交线路长度:线路网密度线路过短,乘客换车多线路过长,客流不均匀,行车间隔

17、不准确,公交车运载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且使乘客候车时间增长。4)车辆营运周转速度车辆在线路上来回周转壹趟的平均速度。(5)发车间隔(服务水平A、B、C、D、E级)34分钟或510分钟(3)车队规模确定方法?公交车辆生产率1)有效载客量标准车:710M的640型单节公交车,45个座位。其它车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车数。有效载客量Mx=MeJrMe客运车载客量Jr平均满载系数,壹般为0.5-0.62)车载周转速度Vz=2L/T公里/小时3)壹辆车壹天生产率Mx=MeJrVzhh:为壹辆车壹天的工作时间,壹般为12-16小时线路长度和条数规划区公交线路的总长度L=F=路网密度服务面积线路车辆总量

18、预测1)理论配车量Wz=Mz/MxMz客运周转量Mx每辆车的生产率2)实际配车辆因车辆要有壹部分维修,保养修理,实际用车应多和理论配车量。Wz=Wx/r发车间隔Ti=2L(km)/Vz60分/小时(4)车辆调度形式有哪些?(1)按车辆工作时间的长短和类型,分为正班车、加班车、夜班车2)按车辆运行和停站方式分为:全程车(慢车)区间车快车(大站快车、直达快车)定班车(长达接送职工上下班,定时间、定路线、定班次、定站点)跨线车(平衡相邻线路客流,减少乘客转乘而组织的)(5)智能化调度系统系统构成及其所应用技术?1、公交调度中心信息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协调调度系统和紧急情况处理系统

19、。2)分调度中心分调度中心由车辆定位和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俩部分组成。车辆定位系统负责完成本调度中心所辖车辆的定位和监控,和车辆间双向通信,向车辆发送调度指令,向电子站牌发送数据等功能。运用到的技术:1)车载移动站的组成:GPS接收机-单片计算机Modem-电台车载电话语言双向通信2)电子站牌:采用滚动信息工作方式电台-Modem-单片计算机-站牌显示(6)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1、车载中转换乘服务信息;技术上:电子地图2、站点候车时间预测,来车当前位置信息,车内拥挤度信息3、车辆临时变更的调度信息等。第八章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产生背景是什么?1、

20、 人口和交通流量不断增长,资源紧张。2、人们对交通安全、快捷、舒适、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相应的提出更高的要求。3、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充分发展下,进行大范围和高度的系统集成为技术上可行。(2)ATMS研究方向是什么?ATMS系统架构是怎样的?1、运用网络进行信息高度集成、综合使用2、提供实时交通管理和交通信息服务。应当有以下8部分组成:1、交通管理控制中心2、交通流量检测系统3、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4、高速公路监控系统5、交通闭路电视监控6、交通信息服务7、紧急救援和事故管理8、道路空气质量和汽车排放废气污染检测(3)ATMS的功能是什么?1、信息提供向出行者随时随地提供实时交通信

21、息服务,随时帮助出行者制定和修改出行计划,减免延误和时间浪费。2、交通控制对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进行综合控制,优先考虑公众安全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先。3、交通事故处理及时救助、及时处理,预防二次事故,最大程度减少其不利影响。4、排放测试和污染防治公路隧道空气质量5、紧急事件管理交通突发事件(道路塌陷或滑坡),社会灾难。6、电子收费ATMS目的减少延误(非防舞弊)7、提高养护操作效率便于及时观察发现道路路况,行车环境,以便及时进行养护。8、特种车辆通行管理保护路面的正常使用和道路其他使用者的安全。(4) ATMS系统建设包括哪些方面?1)信息采集系统1、交通路网监视和检测,提供道路交通数据。路面状况

22、检测、气象监测器,交通流检测器、紧急电话、轴重检测、电子收费(采集车辆信息)2)信息传输系统综合业务交换,通信传输移动通信,图像压缩技术等3)信息处理系统(核心)1、交通流量分析和预测,模型建立、流量预测。2、城市交通控制的优化,区域交通控制等建设。3、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出入口匝道控制。4、公交车辆优先控制。5、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流量经济控制,提高车速。4)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1、固定配时信号协调控制系统2、配时参数适时选择系统3、自适应协调控制系统5)信息提供系统1、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缩短行程时间。2、事故检测和管理,紧急救援系统。3、环境的监测和控制第九章先进的交通违章管理(1) 闯红灯

23、监测系统的组成:1)地感线圈检测在全景视频画面中,对闯红灯的违法车辆的违法全过程进行实时抓拍。全景、特写共3张图片:第1张图片:显示对面红灯信号标志,车辆未通过停车线的全景图片;第2张图片:显示对面的红灯信号标志,车辆越过停车线违法过程的全景图片;第3张图片:显示违法车辆的车牌号码2)视频电子警察系统工作过程:在红灯信号条件下,采用“第壹视频检测区”发现车辆后,远景摄像机预拍壹张;然后特写摄像机进入抓拍状态,“号牌识别技术”(即在视频图像中实时扫描,且发现机动车的牌照特征,同时对牌照进行识别)实时监测视频图像中出现的变化,在壹定的时间内,对具有“号牌”特征的图像进行抓拍且进行号牌识别,这就将特

24、写照片抓拍下来,系统同时命令远景摄像机拍下第二张违法过程图片;然后系统以三张图片的方式存储或按照其它的标准格式进行存储。(2)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前端设备(摄像机、控制计算机、通讯模块)传输系统(光纤收发器、光缆、交换机)中心设备(系统服务器、数据录入工作站、彩色喷墨打印机、综合违法后台处理系统软件)(3)前端数据回传到中心的方式有哪些?第壹,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将前端数据回传到中心。此种方式速度最快,效率最高,但投资较大;第二,采用GPRS、CDMA1X的无线通讯方式,将前端数据回传到中心。此种方式较为灵活,不受线路影响,但通讯质量略差,投资较光纤方式少;第三种,采用无线网卡(802.11)的无

25、线下载方式,通过笔记本将前端数据下载到笔记本中,再将笔记本中的数据拷贝到中心。这种方式最为省钱,而且今后也不会产生费用,但需要到路口(离前端箱几十米即可)下载数据。第四种,U盘手工定期下载。(5) 前端雷达超速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雷达超速前端设备包含:工控机箱(箱子和工控机壹体)全景和特写摄像机及其镜头、防护罩夜间补光设备工作过程:系统检测设备对前端超速的车辆进行速度测量;抓拍;采集若干幅超速车辆图片进行车牌号码分析,分析后存储。(6) 治安卡口包括什么?用到那些技术?抓拍每壹经过车辆;分析车牌;和黑名单比较,告警;流量统计;录像功能;主要技术:1、虚拟线圈监测2、车辆号牌识别查找车牌-

26、矩形框;分割字符;字符对比第九章特殊事件交通管理(1)计划性特殊事件的管理:1)计划性特殊事件:指人们事先具体规划的但对道路交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会展、体育比赛、演唱会、道路维修等。2)突发性的特殊事件: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是的道路原有的正常功能减弱甚至丧失,例如交通事故、严重的交通拥挤。(2)交通事件的管理原则是什么?交通特殊事件特点是:需求超常性、涉及广泛性,管理不慎,可能引起人身伤亡事故或长时间严重的交通阻塞。另壹特点是非常发性。管理原则:1、保证事件正常进行,无论文娱活动或道路维修。2、尽量降低事件对道路及其周边交通的负面影响。3、管理内容:降低交通需求、交通优化组织;现场指挥

27、;停车管理(静态交通)。(3)道路申请和审批制是怎样的?申请内容包括:1、事件类型,2、参和事件的方式,3、预计参和事件的人数、车辆数,4、事件发生场所,5、事件影响范围,6、事件发生区域类型,7、事件发生的时间段(事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8、对停车位和公共交通的需求交通管理和控制方案的制定1、预估参和人数、车数,停车位需求,公共交通需求;可能发生的事件。2、针对参和者制定交通组织方案、非参和者的交通组织方案。包括:人流组织、车流组织、进出路线、停车安排、信息发布、交通监控、紧急事件管理等。(4)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怎样的?1)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的要素:事件检测、鉴别、反应、清除、现场管理以及向驾驶

28、员提供信息。2)事件管理所需的三个系统:1、检测和监视系统2、紧急救援(服务)系统3、信息系统事件检测技术和事件确认技术包括那几个方面?1自动检测技术1.1基于区间平均速度的拥挤检测(间接方法1)1.2基于区间断面占有率的拥挤检测(间接方法2)1.3直接方法基于视频图像识别的方法2、非自动检测技术市民报告驾驶员手机、路边紧急电话、事件紧急呼叫热线。专职人员报告交警巡逻车报告、道路养护巡逻报告航空监视3事件确认技术事件管理人员观见闭路电视监视图像,派遣就近巡逻人员,现场处理人员等综合来自多个移动电话的求助信息和其他信息提供者保持联系。(6)紧急救援服务系统现场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1)建立壹个紧急

29、事件指挥站,确定指挥者;2)保障救援人员、事件受害者、其他人员安全;3)事件管理手册或调度员手册的熟练履行;4)固定响应车辆及驾驶员;5)快速清除车辆;6)紧急信号灯和交通设施的使用;7)事故调查现场选择;8)事件响应小组-交通工程师(替换道路方案、交通分流加其他现场管理活动)。(7)驾驶员信息系统1、定义:能使驾驶员做出有信息根据的旅行信息作用:让驾驶员作出决定,避开或远离出事现场;即使不能避开而延误,让驾驶员了解事件信息,减轻焦虑、容忍事件带来的延误。2、用于信息发布的技术a可变信息标志b路侧广播c电话短信服务d(重要的事给出替换道路)(8)事件管理系统的意义和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响应率、

30、误报率、响应时间2)、意义经济效益:减少二次事故或壹次事故,节能、环保。社会效益: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满。第十章电子收费系统(1)ETC简介电子收费是通过设置在收费站的天线和通行车辆的车载装置之间通信和数据交换,自动接收、发送有关支付通行费信息的系统。1)车辆缴费过程不需停车,在正常行进中进行。减少延误,提高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避免停车怠速污染环境。2)收费的全部过程不需要人工直接参和。(2)ETC系统设计1、系统类型a、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车速不受限制b、收费站电子收费:车速低于40km/h,通常标识30km/hc、MTC/ETC混合车道(且非简单混合)收费车道前增加壹块LED显示板,指示当前

31、车道是作为ETC仍是MTC使用?(3)ETC系统关键技术1、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1)短程:几十米之内2)专用:全部信号的编制、发射、接收、处理、存储和转送均由双方的微处理器按专用软件控制,且操作硬件执行。3)将数字信号调制在高频副载波上,再以此搭载有信号的副载波调制到频率、幅值固定的厘米波上,由天馈线在路面通信站和运动车辆之间来回传播。车辆至地面站信号成为“上行”,地面站至车辆信号称为“下行”2、电子标签(作为账号卡使用)单片式:只读型、读写型俩片式:带IC接口的读写型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对IC卡进行读写。双界面IC卡。(4)ETC的主要技术1、自动车辆识别技术(应用DSRC)车载单元;

32、路侧阅读单元;数据处理单元;2、自动车型分类系统车辆分离器;车高度检测;轴距和轴数检测;传感器选择:红外、激光、踏板式3、逃费抓拍系统参照超速抓拍第十壹章汽车自动驾驶系统(1)定义,暂定义为:“不需要人驾驶的汽车或无人驾驶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特点:1)安全在事故苗头的早期探测和预防,排除驾驶员人为错误。从根本上解决事故、拥塞、环境污染。2)效率减少车头间距,提高车速。增加道路容量消除拥堵、节能、环保。(2)自动驾驶实现途径,为引导车辆进行横向控制,采用:路面:引导电缆铺设于道路磁钉埋设路面(霍尔元件),车保险杠下装有磁性传感器。或车辆采用:机械视觉系统(计算机+摄像机)纵向控制,采用:雷达

33、:测距、测速激光:扫描获得精确数据,除测量速度、距离外,测障碍物形状。车辆之间通信:每辆车均为壹移动通信平台。DGPS等(3)自动安全系统的三阶段:1、自适应巡航2、更为主动的安全系统,无法避免紧急刹车。3、全避碰撞系统,能根据遭遇的障碍物调整以避免发生任何碰撞。(4)行驶控制系统结构分层:(1)车道状态数据层车载传感器、道路传感器,采集车道的方位偏差。(2)车辆行驶环境信息层电子地图信息,车流信息,天气,停车场,公路状态。(3)辅助驾驶接口层控制层反馈信息,驾驶员控制请求信息,车辆控制方式信息。通过人机界面处理后提出车辆控制方式,且将信息传输至车辆控制层,交由其去处理。(4)车辆控制层结合车

34、辆自检信息,前后车距、车速、位置信息,车辆转向、制动、油门信息等,结合上述三层收到的信息,生成车辆控制信息且交由执行器操作。(5)自动驾驶中研究方向包括哪些方面?1)驾驶员行为分析(2)环境感知(3)极端状态下的自主驾驶(如驾驶员反应极限,车辆失控等情况下的自主驾驶)(4)规范环境下的自主导航(5)车辆运动控制系统(6)主动驾驶系统(避障)(7)交通监控、车辆导航及协作(交通流动态诱导)8)车辆间的交互通信、(9)军事应用(10)系统结构(11)先进的安全车辆(更安全、更高智能的车辆系统)车辆间通信:移动通信平台,3G电子地图,以利于识别标志、标识物5、控制理论的应用:智能控制理论包括:递阶控

35、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第十二章智能运输系统的效果评价(1)项目评价含义:评价是用来衡量项目的目标或目的达到的程度。项目评价对项目本身的实施又能够产生壹个有益的反馈,就是项目评价的结果能够对项目适时地提出壹些建议和修改最终达到甚至超过原来的目标。壹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定量的尽量给和量化,以期给决策者提供充分的依据。(2)评价的角度和方法及ITS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效益分之为从社会效益、个人效益、企业效益三个方面去评价。社会效益: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安全性,改善坏境,减少能源消耗。企业效益:物流的合理化。TS项目分开壹壹实施的,

36、能够从每壹个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评价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费用效果比较法、数理模型法。包括三者的结合应用。ITS评价目的:是对项目实施的经济合理化,技术合理化,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和风险做出评价。ITS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减少延误、提高道路容量、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单位出行造成的能耗和有害气体排放对单位出行的环保成本代价)、舒适度。ITS评价的意义1)理解ITS产生的影响2)对ITS带来的效益进行量化3)帮助对将来的投资做出决策4)对已有的系统优化其运作和设计(3)经济评价的内容和原则是什么?经济评价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研究ITS项目对国民

37、经济的贡献,以判断ITS项目的合理性。财务评价是从ITS项目的财务角度,分析测算ITS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对ITS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经济评价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壹致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5) 智能运输系统技术评价的概念和原则是什么?是从技术角度,试图通过对项目各技术指标的分析和计算,从系统的功能和技术层面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可发展性以及实用性和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前提条件:ITS系统和子系统基本框架的建立;系统和技术的存在性。原则:科学性ITS应建立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之上。科学性是系统技术评价的首要原则。实用性直接或间接

38、地解决(或缓解)交通问题的实用性是ITS基本的要求。可测性统的评价将通过若干具体的指标体现,指标必须可测量得出值。独立性避免评价指标的相互关联和重叠。可比性指标对不同方案反映出差异,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整合性此原则反映了系统及其子系统和技术间的匹配和协同程度,相关指标应能反映这壹原则。扩展性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原则对于确保系统的可发展性具有重要意义。完备性反映系统技术性能的全面性。(6) ITS的评价对象有哪些?1)通用技术平台2)通信信息3)车辆4)运输管理5)管理和规划6)电子收费7)紧急事件和安全8)综合运输(枢纽)9)智能公路(7) ITS技术评价体系是什么?1)基于体系结构各部分特征的

39、系统性能评价,即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2)基于ITS各部分系统设计的运行性能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第十三章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1)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是指为了在壹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对活动或其他结果所规定的共同的、可重复使用的规则、准则或特定文件的总称。1)标准要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要经过充分协商且得到公认机构的批准。2)标准化是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全过程。(2) 标准化的意义和类型意义: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组织产业化的生产的前提,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是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桥梁。类型:强制性标准

40、;事实性标准;推荐性标准(3)ITS标准化及其作用ITS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集成性,而标准化是系统集成的重要基础。作用:1)化能够保障ITS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兼容性。2)标准化有助于拓展ITS产品的供货渠道,吸引更多厂商加入产品供应行列。从而使得ITS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更大。(缺乏标准的产品难以发展,市场空间狭小。)3)标准化有利于系统集成。有利于降低设备或系统的成本。4)标准化有利于降低风险,加速ITS产业化。(4)TBT协议(和贸易有关的技术壁垒协议)的制定目的是什么?TBT协议,目的是为了防止法规、标准及其认证制度成为贸易壁垒而制定的制度框架。其中第2条规定,各国中央政府机关必须使用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性法规的基础。(任壹个国家的国标,应按照TBT协议进行协调展开)。(5)ITS国际标准组织机构及工作TC204委员会下设的各工作组和主席国包括:英国WG1;系统功能构成;美国WG2:质量可靠性日本WG3:数据库技术;日本WG4:道路运输和交通信息通信中国和ISO/TC204的关系?ISO/TC204中国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标准化委员会TC204在中国的对口单位,负责中国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标准的制定,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领导。归口部门在交通部参加单位:政府有关部门,产业界,道路、交通管理机构,相关协会、研究机构。工作组:6-8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