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9735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iC粉体的表面改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SiC粉体的外表改性一、背景1.简介:碳化硅分子式为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可作为磨料和其他某些工业材料使用。碳化硅晶体结构分为六方晶系的-SiC和立方晶系的-SIC,-SiC于2100以上时转变为-SiC。-SiC由于其晶体结构中碳和硅原子的堆垛序列不同而构成许多不同变体。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2.问题:经机械粉碎后的 SiC 粉体形状不规那么,且由于粒径小,外表能高,很容易发生团聚,形成二次粒子,无法表现出外表积效应和体积效应,难以实现超细尺度围不同相颗粒之

2、间的均匀分散以及烧结过程中与基体的相容性,进而影响瓷材料性能的提高。参加外表改性剂,改善 SiC 粉体的分散性、流动性,消除团聚,是提高超细粉体成型性能以及制品最终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二、过程1.改性方法分类:碳化硅粉体的制备技术就其原始原料状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1固相法固相法主要有碳热复原法和硅碳直接反响法。碳热复原法又包括阿奇逊(Acheson)法、竖式炉法和高温转炉法。SiC粉体制备最初是采用Acheson法,用焦炭在高温下(2400左右)复原SiO2制备的。20世纪70年代开展起来的ESK法对古典Acheson法进展了改良,80年代出现了竖式炉、高温转炉等合成

3、-SiC粉的新设备。L N. Satapathy等以Si+2C为起始反响物,采用2.45GHz的微波在1200-1300时保温5分钟即可实现完全反响,再通过650除碳即可获得纯的-SiC,其平均粒径约0.4m。硅碳直接反响法又包括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和机械合金化法。SHS复原合成法利用SiO2与Mg之间的放热反响来弥补热量的缺乏,该方法得到的SiC粉末纯度高,粒度小,但需要酸洗等后续工序除去产物中的Mg。晓云等4将Si粉与C粉按照n(Si):n(C)=1:1制成混合粉末,并封装在充满氩气的磨罐中,在WL-1行星式球磨机上进展机械球磨,球磨25h后得到平均晶粒尺寸约为6nm的SiC粉体。2

4、液相法 液相法主要有溶胶-凝胶(Sol-gel)法和聚合物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为利用含Si和含C的有机高分子物质,通过适当溶胶凝胶化工艺制取含有混合均匀的Si和C的凝胶,然后进展热解以及高温碳热复原而获得碳化硅的方法。LiminShi等以粒径9.415m的SiO2为起始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在其外表包覆一层酚醛树脂,通过热解然后1500于Ar气氛下进展复原反响,获得了粒径在200nm左右的SiC颗粒。有机聚合物的高温分解是制备碳化硅的有效技术。一类是加热凝胶聚硅氧烷,发生分解反响放出小单体,最终形成SiO2和C,再由碳复原反响制得SiC粉;另一类是加热聚硅烷或聚碳硅烷放出小单体后生成骨架,最终形

5、成SiC粉末。3气相法气相合成碳化硅瓷超细粉末目前主要是运用气相反响沉积法CVD、等离子体法(PlasmaInducedCVD)、激光诱导气相法(LaserInducedCVD)等技术高温分解有机物,所得粉末纯度高,颗粒尺寸小,颗粒团聚少,组分易于控制,是目前比拟先进的方法,但本钱高、产量低,不易实现大批量生产,较适合于制取实验室材质和用于特殊要求的产品。我们主要讲的是用硅烷偶联剂对SiC进展改性,也就是液相法。2.实验过程:1原料:选用自行加工的 SiC 粉体, D50 = 0.897 m,SiC 含量为 98.98% (质量分数,下同);硅烷偶联剂(KH550,NH2CH2CH2CH2Si

6、(OC2H5)3);丙三醇(分析纯); 甲苯(分析纯);丙酮(分析纯);氮气(99.99%)。2工艺过程:硅烷偶联剂的烷氧基是与 SiC 粉体外表的SiOH 反响的主要基团,它极易水解生成醇类8,故外表改性反响必须选择在非水和非醇类介质中进展。在四口烧瓶中参加 350 mL 甲苯、50 g SiC 微粉和相应比例的硅烷偶联剂,通入 N2,在 N2 气流下升温至 85 并搅拌反响 6 h。反响完毕后,产物趁热真空抽滤, 经屡次超声分散(超声介质为水、 丙酮;时间为 30 min)、离心洗涤(介质:水、丙酮;时间:25 min)后,于 105 烘箱中枯燥 12 h,冷却后待用。三、表征1.粘度 改

7、性SiC浆料的粘度与反响温度的关系(图1)在 7090 围,浆料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超过 90 ,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说明疏水预处理过程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根据反响动力学理论,通常提高温度会加快反响速率,有利于反响的进展,使硅烷偶联剂快速包覆在碳化硅粉体外表,浆料黏度降低,但当温度高于 90后,反响变得剧烈,包覆层不均匀、不致密,浆料黏度又有所提高。改性SiC浆料的粘度与反响时间的关系图2 反响时间小于4h时,SiC 浆料的黏度较高;在 46 h 之间,SiC 浆料黏度较低且随反响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超过 6 h 后,浆料黏度随时间的延长急剧增大。 在反响时间较短时,硅烷偶联剂

8、中的烷氧基团不能与 SiC 粉体外表的OH 基充分发生反响,无法完全包覆在 SiC 粉体外表,浆料不能完全呈现硅烷偶联剂的性质,浆料黏度较原始粉体(12.20 Pas)有所降低,但并不明显。随时间延长,硅烷偶联剂在粉体外表的包覆面积逐渐增大,SiC 颗粒的外表性质也逐渐接近硅烷偶联剂的性质,浆料黏度明显下降; 在 46 h 随着时间的延长,浆料黏度变化不大,说明包覆反响已经完成,浆料黏度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但当反响时间超过 6 h 后,随时间延长,浆料黏度明显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包覆过程中有副反响发生所致。SiC 浆料黏度与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关系图3 反响温度 90 ; 反响时间 4 h; SiC

9、 含量均为 50 g。SiC 浆料黏度随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1.5 g 时,SiC 浆料的黏度最小,其流动性最好。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用量越大,包覆层越厚,图 3 的试验结果说明:改性剂包覆层的厚度对改性效果有较大影响,太厚、太薄都不能获得好的分散效果,包覆层的厚度只有在一个适宜的围,即在适量的硅烷偶联剂用量条件下,才能够得到较低的浆料黏度。2.SEM观察原始 SiC 微粉呈片状、块状等不规那么形状,且颗粒之间相互堆垛,块状颗粒和细颗粒形成较大团聚体,外表有晶体反射光泽;而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的 SiC 粉体形状规那么,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3.XR

10、D分析改性前后 SiC 粉体的面间距 d 值均与 JCPDS卡片中 -SiC 的 d 值完全一致,其相对强度也非常吻合。说明对 SiC 微粉外表改性并没有对粉体本身的物相组成和结构产生大的影响。4.FTIR分析在 SiC 粉体改性前,在波数 500900 cm1之间存在 1 个明显的宽峰,即 SiC 键的伸缩振动峰;3 455 cm1 和 1 635 cm1 处为吸附水所产生的吸收峰;由图 6b 可见:在 SiC 粉体改性后,在 500900 cm1 之间存在一极强的 SiC 键伸缩振动峰,在 1 256 cm1 处存在 SiC 键弯曲振动峰,在波数3 430 cm1 处是缔合的氨基(NH)伸

11、缩振动峰,1 560 cm1 处是其面弯曲振动峰。测试结果说明:偶联剂与粉体外表的羟基发生了反响,产生了较强的化学键合,它在粉体外表的包覆作用掩盖了粉体原有的外表特性,使粉体的外表呈现出硅烷偶联剂的性质, 说明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的改性是成功的。5.粒径将原始 SiC 粉和经 KH-550 改性的 SiC 粉体分别配制成稀溶液,超声分散 30 min 后,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改性前后 SiC 粉体的粒径:改性前后 SiC 粉体的粒径分布 原始 SiC 微粉经过 KH-550 硅烷偶联剂预处理后, 中位粒径 D50略有减小,且粒径分布围变窄,这是由于微粉的团聚程度降低,疏水分散性提高所致。改性前后

12、 SiC 粉体的粒径6.Zeta 电位分析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 SiC 微粉的 zeta电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始 SiC 悬浮液的等电点在pH = 6.5 附近,在酸性条件下,zeta 电位根本保持不变,均较低(10.0 mV);在碱性条件下,pH 值越大,zeta 电位绝对值越高,在 pH = 10 时,到达最大值17.58 mV。这是由于 SiC 外表的无定形 SiO2 薄层会发生水解,在等电点时,形成稳定的不带电荷的硅醇(SiOH)层,而硅醇具有酸碱两性且偏酸,故SiC 的等电点稍偏酸性9。当溶液中的 pH6.5 时,硅醇键与溶液中的OH发生反响,在 SiC 外表形成阴离子团 SiO,使

13、颗粒外表带负电,溶液的 zeta 电位为负值。上述结果说明:原始 SiC 悬浮液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具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1#:反响产物只经水洗处理,2#:反响产物先经水洗,再经丙酮洗涤),二者等电点均向碱性方向稍有偏移,且在酸性条件下zeta 电位均有显著提高,后者提高程度较大,这是因为洗涤后用丙酮脱水防止了 SiC 粉体在枯燥时的二次结块。当 pH = 3.78 时,2#悬浮液的 zeta 电位获得最高正电位为 41 mV,这是因为硅烷偶联剂中的烷氧基(OC2H5)与粉体外表的 SiOH 发生了键合,在酸性条件下,硅烷偶联剂一端的氨基(NH2)与氢离子(H+)发生反响生成 NH3+,使粉体外表正电荷密度增加,等电点向碱性方向偏移,zeta 电位提高,浆料的分散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