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9825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doc(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马忠金,又名中金,字润之,号草青堂主人.爱书法、好文学、喜艺术、攻篆刻。常读书明志,品茶陶情,泼墨怡性。作品散见报端,曾多次获得全国性书法大赛大奖现为山东泰安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欧阳询生平 二、九成宫的艺术风格 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 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 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 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 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 八、如何将欧字写活 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 十、九成宫临习指导 十一、欧阳询楷书浅说 一、欧阳询生平 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

2、1年),终年84岁。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常博士”。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

3、文馆学士”等官职。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足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不过,这些传世书作,无论是碑刻还是拓片,即使不是欧阳询本人书写,从字体的各方面来看,至少也能以假乱真。由此不难看出,后人是多么喜爱欧阳询的楷书艺术,以至有人不惜作假来满足人们

4、学习欧体的需要。 二、九成宫醴泉铭艺术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腴、浑厚。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非常准确地评

5、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 初唐书风受李世民影响,表现为崇尚二王。欧阳询书学二王,又深受北碑影响,在当时浓烈的社会审美趋向左右下,法兼南北,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风,确是难能可贵。 尤其他在自己的实践中,使楷书的法则得到了相当的完善。因此,后世把“欧体”楷书视为书法学习的最佳范本。正如明代杨士奇所说:“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 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 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 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

6、,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 横起笔角度图2 竖起笔角度 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 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

7、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8、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下图)。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

9、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 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

10、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2、三角形法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3、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4、弧钩的书写规律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

11、、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九成宫特色笔画及字例 九成宫一般笔画及字例 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 汉字的基本点画有点、横、撇、捺、竖、折、钩、挑,其它无论多么复杂的笔画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演变而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初学者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这里总结了九成宫醴泉铭的基本笔画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笔画的笔法,初学都可以根据自

12、身的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点和点的变化 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二)横和横的变化 欧体的横画平稳有力,有时中段粗于两端,得“中实”之趣,这是欧体独特之处。 (三)撇和撇的变化 欧体的撇除常见的长撇、短撇、回锋撇、兰叶撇外,还有入笔强调停顿的屈头撇。 (四)捺和捺的变化 欧体的捺画通常较直,也有少数呈微弧状,至尾端顿笔前与顿笔后的过渡含蓄自然,一气呵成。 (五)竖和竖的变化 欧体的竖画除常见的悬针竖、垂露竖以外,还有上尖竖,即露锋入笔,稍作转笔后径直竖下,这也是欧体的独创。 (六)折和折的变化 欧体的折画即不作圆转,也没有过于外露

13、的棱角,而是果断而又含蓄。 (七)钩和钩的变化 欧体的钩都不作回锋钩,除横折钩作顿笔钩出以外,其余的钩画都在前笔的基础上转锋顺势钩出,尤其是竖弯钩,履端边重按、边钩出,特征显著。 (八)挑和挑的变化 欧体的挑画短促、果断,不拖泥带水,但又显得沉稳、安祥。 偏旁部首:字头的变化 偏旁部首:字底的变化 偏旁部首:左偏旁的变化 偏旁部首:右偏旁的变化 偏旁部首:字框的变化 结构分析:独字体的变化 (1) 独体字的变化 欧体的独体字或写得小巧精致,或写得开张奔放,有些字由于斜笔多而呈斜形,但重心仍然安稳,形态变化十分丰富。 (二)合体字的变化 欧体合体字是四面匀整,八方俱顾,平衡遒劲,生动活泼。所以初

14、学者应认真描摹原作,并学会思考、分析和安排好字的中心点。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除了应该注意左右各自的长短高低宽窄之外,还要注意二部分的穿插、避让和联系,使左右有机地统一起来。 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安排,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各自的宽窄、长短、大小的区别和联系。 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由于呈三部分的宽度,容易写得过宽,所以应该控制每部分的宽度,以免互相拥挤。还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长短、宽窄、位置高低等等区别以及三部分避让、穿插等等的有机联系,使三部分融为一体。 包围结构:包围结构更应注意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的紧密联系,以免字形松散,应该使被包围部分向包围部分靠拢。由于欧字严谨险劲,包围部分应该写得紧凑

15、,特别是全包围的“口”部两竖作向背状(即都向内拱)。 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 特色笔画及字例 一般笔画及字例 虚接法字例分类临习 实接和虚接的比较 笔法组合系列一 虚接法字例分类 主笔长横字例分类练习 长横在字中作主笔,分三种情况: 一、 长横作天覆,放开写长,除了覆盖下面的部分;还要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下部应写窄写小。 二、 长横作地载,放开写长,除了承托上部之外,还要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上部应写窄写小。 三、 长横作腰横,放开写长,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上下部应写窄写小,如笔画多还应向中部紧收。

16、如“響”和“樂”的上部。 主笔竖弯钩字例分类临习 竖弯钩是九成宫中富有鲜明特色的笔画,在欧字中均作主笔,写含有该笔画的字,字中从属笔画尽量左让和上让,留出足够的空间突出这个主笔。如左部有撇画,大多写成斜撇,不可写成弯撇或竖撇。如上部有横,均写成左低右昂的短横,目的也是让出下部空间以突出这个主笔。 主笔斜钩字例分类临习 九成宫左右结构规律分析 前几章都围绕主笔讲笔画组合规律,其实合体字中也有主笔。但很多人写这类字时想当然的用“对称原则”处理,写左右结构时左右偏旁各占格子的一半,结果是有主笔的偏旁写得很拘谨、压抑,主笔无法伸展,没有主笔的偏旁写得松散或紧凑而浪费空间。实际上,大部分字都不是左右均等

17、的,多数字左窄右宽,还有一部分字左宽右窄。下面的字就是这些情况,请大家动脑筋分析一下,左窄右宽的字、左宽右窄的字或左右均等的字各有什么规律, 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 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这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的。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

18、:“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了笔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用笔时两者都不可偏废,当以正锋为主。 “欧体”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竣利沉着、骨气雄强、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简介如下 (1)折法 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 右折: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画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翻笔,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然后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 右折称之为“提翻法”。此法较难

19、,初学者可分两步练习:第一步先练横画收笔之提和竖画发笔之顿;第二步再练提翻时的暗圈动作。难就难在作暗圈须“笔不离纸”,其实这种动作无非是在转折时将两笔吻合得自然些罢了。折法宜干净明利,竣快爽捷,提翻动作要轻捷。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翻笔后即形成“扛肩”;如不到翻就向下作斜横落点即形成“塌角”;如提翻时犹豫不决,墨迹即渗透外画外而形成“鹤膝”。这是右折时常见的误笔。 左折: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 (2)侧法 “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笔画形

20、态上 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 “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 “点”法化势: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的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点”法化势举例如下: 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柳 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 (3)勒法 所谓“勒法”,即横画的写法。“勒”有欲行不行,意存所顾,强抑力刺, 愈收愈紧的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锋平过,用笔轻滑则意思浅薄。写横画时要注意

21、三个方面。 势欲平而画欲曲:楷法虽以“画平竖直”四字为律,但决不是平直机械地排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横之平,指势而言,有了轻重、粗细、曲直的变化,不但能够产生笔力,还可以产生韵律、点画就会生动起来。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画如长锥界石”。可以设想,锥在石面上要划出痕迹,锥尖势必与石面形 成一种对抗的力,而锥尖深入石面后又十分艰涩地用力划过去,这就很形象地比喻写横画时“勒”的意思。所以,写横画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 凡横画重叠时要富有变化: A、笔形变。包括长短、肥瘦、仰覆、起止处的方圆藏露以及用墨处的浓淡 枯润等,特别是发笔处变化最大。 B、角度大。或平,或斜向右上,或

22、斜向右下。 几种常见横画的具体写法: 平画:逆势切入,调锋后铺毫提运,逆势涩行,至收笔时,将锋略提 至右上角,然后向右下顿一顿,再反揭回锋收笔。所谓落笔时取“逆势”,即笔锋在离纸面不远处“空中作势”,也可用尖锋轻触纸面逆入。欧体多用“切入平出”法。 写平画要注意其势上平,首尾俱低,中段略细,宜丰实而不可空怯。这种笔常为一字主画。 露锋短画: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着力右行,力量偏于上侧,至收笔时轻提、轻顿,疾收。写露锋短画,发笔要尖,收笔要圆。这种笔画常为一字之次画。 仰势和覆势:仰势用笔用露锋短画,只是画势微曲,有上仰之意;覆势同平画用笔,只是画势微曲,有下俯之态。 (4)努法 “努法”即竖画的

23、写法。“努”有用力之意。“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 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即斜横落点后中锋运笔),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即发笔时逆入,收笔时上缩,画的中段绷得紧紧的,故名努也。”(包世臣语) 几种常用竖画的具体写法: 垂露:轻锋逆上即将锋略提至竖的左上角,然后迅速向右下方切入作一斜横落点, 调锋提运,着力向下,至收笔时将锋向上略提,然后向下顿两顿,再向右上或左上回收。 悬针:发笔同垂露,至收笔时以腕带动笔尖,微微上下挫动笔锋,边走边提,由中抽出后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关键是出锋收笔用劲得当,令竖画饱满尖锐,而切忌“针尖”细长。 曲头:此画发笔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至收笔时轻提、轻顿、疾收,书

24、写起来有 便捷爽利之势。在楷书“尖按法”中运用。 向背:此两竖相对之法。所谓“背”,即两竖势微弯,如两人背向而立,欧楷喜用 此法而少用向势。向势略。 (5)掠、喙法 “掠”即长撇的写法,“喙”即短撇的写法。“掠”字形象地比喻写长撇时 末锋飞起之笔法,有如妇女梳长发之态,而“喙”则形容写短撇的动作如禽鸟啄食一样迅疾,且短小、锐利、饱满的笔形亦像鸟喙,有双重意义。 写长撇,可用“努”法向左下斜行;出锋时,势微曲而力匀。“掠”法当的腕送,决不可以指头挑剔,而作虚尖斜拂。写短撇时用逆势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以轻捷劲利为胜。 (6)策法 “策法”就是挑法。谓之“策”,因为好比用马鞭子策马一样,

25、发力于执鞭 处,得力在鞭稍处,这十分形象地比喻挑法的发笔和收笔的动作,力量要聚在收笔的锋尖处。起笔时,笔肚着纸,侧锋斜铺,然后转中锋于空中暗收。 (7)趯法 “趯法”即钩法。“趯”含有跳跃之意,是书法用笔中的重要笔法,也是写 欧字最难掌握的笔法。其难在钩多有棱角,书写时要充分利用侧锋,在蹲锋同时须运腕得当,即出钩前笔杆微倾(倾倒的方向与运笔的方向相反),笔毫铺开(用力不匀称,一般借力于钩之外侧),而笔身仍保持斜挺之状这是关键之关键。有的学者在理论上虽有所悟,但在书写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应题就在于笔力不够,未能做到笔身挺而笔毫斜铺。 几种常见的钩法: (1)直侧锋钩:轻锋逆入,如作竖画切入作斜横

26、落点,稍一调锋后即将笔杆倒向右侧,使笔毫斜铺展开,引笔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右上方欹侧,至出钩时借力在毫外侧,轻轻向下快速一顿(即蹲锋),并运腕力向左前方猝然趯起,钩法自然尖锐饱满。 (2)心钩、戈钩、浮鹅钩:这三种钩的运腕方法类似,均为右钩,且比直钩易于掌握。关键是发笔时手腕皆微左仰,笔管微右倾,取其侧势,而出锋时手腕均需向右侧微微翻动。 (3)平钩:平钩的关键在于掌握右折法(详见折法),行笔至折角处,翻笔作暗圈后朝右下点,再微微挫动笔锋,得势后方可向左下钩出,出钩方向当与下笔相呼应。 (8)磔法 所谓“磔法”,即捺法,是书法用笔中的主要笔画。捺法势宜开张,一波三 折(起笔向右上为一折,中驻向右

27、下为二折,末笔平出为三折)。 平捺。“道”、“之”等字用之。 侧捺。“文”、“是”等字用之。 一字中有数捺,则以合代开,敛其捺脚,不可多捺,如“途”、“森”等字。 八、如何将欧字写活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

28、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

29、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

30、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

31、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赵体临习指导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

32、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字的结构特点: 1、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

33、架则方正,不象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2、端庄流动,赵体字横直相安,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因而以显得流美动人。 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 欧阳询,字信本,湖南长沙人。隋朝时任太常博士,入唐后封太子率更令史,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隋唐时欧阳询的书法均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楷书吸取了汉隶、晋代楷书、北碑的一些特点,法度严谨,中锋用力,骨力险峻,用笔干净,表现出士大夫极高的品德规范和庙堂崇高感,被视为唐楷极则。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为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代表作,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现在最佳拓本是今藏

34、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 (一) 临习九成宫要注意的事项 九成宫法度过严,今人用羊毫及宣纸难度较大,临写时要松弛,开始将注意力多放在结构上而不是笔法上,待结构掌握后再专门强化笔法。字不要写太小,10公分左右为佳,以后再缩小,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学欧容易产生的拘谨。 (二)九成宫的笔法 九成宫的笔法不像颜柳提按强烈,而全是缓提按,要求心与手的控制能力要强。学者也容易把手写僵,写进要松要用心写,开始不要过分强调笔力。 欧体的起收笔都浑厚方正,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写时不可过尖和单薄。 1 、横 横尾部下垂有松弛感,这在颜柳处较多见,欧体也有,但少,此横上边缘线直下边缘线才有弧度。 多数欧的

35、横上边缘线下弯,下边缘线上弯,即只有中线是直的,表现很硬朗。 短横有方切起笔,也有尖起的。 无论上述哪种写法,欧体的横粗细都逐渐变化的,要求控制得当。 2、竖 悬针竖切笔不可过重,运行过程中要逐步缓提到尖,出锋不可偏左,即使是尖也要强调浑厚。 欧字的垂露竖写法较多,有类似颜柳的。 还有类似于钩法,但不钩出。 垂露竖也有一些变体,写得较弯。 还有一种竖尖起,有点近似长点。 最难写的竖是垂露竖的一种,竖左右两边缘线都向内凹,收笔也居中。 3 、撇 短撇要注意一些变体,如尖起尖收的,尖要有份量,不能虚飘。 还有一些短撇起笔后有个或转或折的动作。 长撇要注意弧度要自然,圆融。 尖起尖收的柳叶撇,也要注

36、意起收都不能尖飘。 也有先横切后慢慢收细的。 有一种明显是学隶书的撇的,末端加粗或有上扬。 与捺交叉的撇要到交叉处再转。 也有撇当竖或竖钩写的。 4 、捺 欧体的捺变化不大,不像颜柳出锋处有缺口。尾端或方或圆,写时要注意缓按缓提收笔不要尖即可,尾部出锋略上扬如隶书。 5、 钩 欧体的钩不像颜柳那样有缺口。竖钩出锋处向左缓提即可,不要太尖。 也有竖钩的竖两边缘线都向内收。 横折钩的竖有些有意向左弯。 九成宫有特点的钩主要是在斜钩和竖弯钩上。斜钩向右出锋有很强的隶味。 但也有楷书写法向上钩出的。无论是哪种,斜钩都要略有圆弧而不能过弯。 竖弯钩也有近楷法即向上钩的。 但更多的是向右上钩出的,这近隶书

37、的捺。竖弯钩的转折处基本都近方折。 横折钩多向下缓提出,气息沉稳,如宝盖右边的钩。 6 、点 上面的点多做竖点,如人昂头出精神。 三点水的首点一般写做短撇。 宝盖头的左点有方起尖起不同,但都做竖点。如方起。 也有尖起的。 长点分直点、曲点两种。 (二)九成宫的结构特点 1、 上昂下收。上昂出精神,但一味上昂则浮躁,欧体用下部收束使得气息收敛沉稳,很好地做了互补。 有时这种下收非常的短,几乎达到极致。 2 、以中心错位来造成险峻的效果,是欧体另一大特征。 上下错位。 横笔划写斜造成侧斜错位。 中心偏移后再重新对正,如“察”宝盖与下面“示”的中心对齐,而中间部分中心偏左;“青”上面与下面“月”里两横的中心对齐,九成宫里面这样的情况相当多,它形成独特的动感。学者要仔细揣摸。 十、九成宫习字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