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统计基础知识电子教案经管教研室 潘瑾第一章 概述教学目标本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员从总体上认识统计学。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总体、样本、标志、指标、指标体系等。了解统计组织和法制。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统计和统计学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二、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目的:在于对统计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和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任务有一个总的理解。具体要求: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了解国家统计的职能、任务、组织、管理。(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统计有时指
2、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形成两种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三)社会
3、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一)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二)统计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 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一)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
4、,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样本:从全及总体中
5、抽取出来,作为代表一这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被称为样本。虽然样本的单位数对比全及总体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样本是从总体中产生并代表它,基于这种关系,全及总体可以称为母体,而样本被称为子样。样本也是由许多单位构成的,也符合总体的概念,由样本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抽样总体。 样本几个显著的特点:(1) 样本的单位必须取自全及总体内部,不许总体外部单位参与。(2) 从一个全及总体可以抽出许多个样本。(3) 样本的代表性。(4) 样本的客观性。(二)标志与标志表现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
6、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总体单位与统计标志是有区别的。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即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也称标志值。 就一
7、个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而言,其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不能将标志与标志表现混为一谈。如对三个工人的月工资计算平均数,只能说是对三个标志表现或三个标志值(变量值)计算平均数,不能说对三个数量标志计算平均数,因为数量标志只有一个,即工人“月工资”。 (三)变异与变量 如果某一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相同,则称该标志为不变标志;如果某一标志的具体表现在各单位不尽相同,则称该标志为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的标志表现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统计上把这种现象或过程称变异。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变异才有必要进行统计。 变异有属性变异和数量变异之分。属性变异表明质的差别,数量变异表明量的差别。 不变的数量标志称常量
8、或参数。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变量值,即标志值或指标值。 变量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性变量和离散性变量。连续性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可以无限分割,如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额、身高、体重等,既可用小数表示,也可用整数表示;离散变量的取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如工厂数、工人数、机器台数等,变量值通常用整数表示。 (四)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 正确理解统计指标时应注意: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统计指标
9、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 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也称总量指标,一般通过数量标志值直接汇总而来,用绝对数表示,指标数值均有单位;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又分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
10、标,分别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它们通常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派生出来的,反映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关系表现在: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互相联系的指标群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互相依从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一个指标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它只能反映现象总体的某一侧面,只有使用指标体系才能反映现象总体全貌。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习题:见习题集第二页第二章 统计调查教学目标:各种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重点难点:一、重点1、各种统计调查组
11、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2、统计调查方案二、难点1、各种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2、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一)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既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开始,也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环节。 统计调查和一般社会调查一样,同属于调查研究活动。搜集大量的、以数字资料为主体的信息是统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统计调查既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开始,也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全部或部分单位以数字资料为主体
12、的信息。 (三)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准确性:是指调查资料客观的反映现象和过程本质的程度。及时性:是指搜集资料完成的时间符合该项调查所规定的要求。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决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涉及坚持统计制度和纪律、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的原则问题。我国统计立法的核心就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允许各单位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允许伪造、篡改。统计的及时性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一项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靠许多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统计调查的准确和及时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及时离不开准确,准确又是达到及时的重要途径。只有
13、把及时和准确结合起来,做到准中求快、快中求准,才能达到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可作如下的分类:(一) 统计调查按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例如:人口普查就属于全面调查;要研究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只对一定数量的住户进行调查;要掌握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可以只对一部分商品做实验。这属于非全面调查。在国外,非
14、全面调查是指抽样调查,并依据被调查单位是否按随机原则分为随机抽样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和非随机抽样,通常抽样调查是指随机抽样。(二)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变化进行连续不断的登记,如工业企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原材料投放、产品入库、销售收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实现利润、工人的出勤、劳动工时、工薪工酬、人口的出生、死亡、能源消耗等,在观察期内连续登记。连续调查所得资料是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总量。不连续调查是指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研究对象某一时刻的资料进行登记。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固定资产、生产设备
15、的拥有量、机器设备台数等资料短期内变化不大,没有必要连续登记资料。不连续调查所得资料体现现象在某一瞬间所具有的水平。1、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1)直接观察法: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单位直接查看、测量和计量的方法;例如:在对农作物收获量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到调查地块参加收割和计量;在研究工人劳动消耗量时,调查者来测定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对于销售商品的质量,调查者亲临商场,接触商品,辨认真假伪劣等。优点:所取资料准确缺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应用受到限制。(2报告法(凭证法):是企业事业单位以各种原始和核算凭证为资料的来源,依据统一的表格形式和要求,按隶
16、属关系,逐级向有关部门提供资料的方法。我国现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填写的统计报表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如果报告制度健全,原始记录和核算工作完善,所取资料也比较准确。(3)采访法:是根据被调查者的答复来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口头询问和书面询问(被调查者自填法)两种。口头询问还可以分为个别询问和开调查会。统计调查搜集原始资料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实际研究中,可依据调查目的与被调查对象的特点,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此外,也有人根据调查工作时间的周期长短,将统计调查划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所谓经常性调查是指调查周期在一年以内的调查,间隔超过一年的为一次性调查。这种划分和调查对象没有关系,
17、不要把经常性调查误以为是全面调查,也不要误以为经常性调查就是调查时期现象,而一次性调查就是调查时点现象。三、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是调查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进行的保证。统计调查方案应确定的内容有: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一)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目的是任何一项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调查目的需要不同的调查资料,不同的调查资料又有不同的搜集方法。调查目的明确了,搜集资料的范围和方法也就确定下来了。例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查清自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
18、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统计总体这一概念在统计调查阶段称调查对象。例如:(1)人口普查,其调查对象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人。(2)要了解某企业产品质量状况,该工厂的全部产品就是调查对象。在确定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
19、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工业企业普查,每一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工业企业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每一职工是调查单位,每一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人口普查,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公民,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家庭户。(三)调查项目(调查纲要)调查项目即依附于调查单位(总体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调查项目是由调查的目的、任务和调查对象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包括由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的标志体系。例如:第四次人口普查拟定的调查项目有十五项,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
20、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不在业人口的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妇女的生育状况。拟定调查项目时要注意几点:首先应注意所选择的项目能够取得确切资料,其次注意所选择的项目应有确切的涵义和统一解释,另外要注意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便于核对和分析,最后注意现行的调查项目同过去同类调查项目之间的衔接,以便于动态分析。调查项目一般是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来反映的。(四)调查表调查表是用来表现调查项目的表格,其目的是保证统计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调查表一般是由表头、表身、表脚三部分组成。表头是用来说明调查表
21、的名称,填报单位名称、地址、性质、隶属关系;表身,是调查表的主体部分,也称为表体。调查项目一般都放在表身中,表身中还包括栏号,计量单位。表脚是在表身下面,包括填表人的签名,调查日期等。调查表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形式。单一表是一个调查单位填写一份表格,可以容纳较多的项目。一览表是许多调查单位共同填写一份表格,在调查项目不多时较为简便,且便于合计和核对差错。为了正确填写调查表,须附有填表说明(注意事项)和项目解释(指标的含义、范围、计算方法、分类目录、统计编码)。问卷调查是调查表的一种新颖形式,它随机或有意识地选择调查单位发出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规定时间内反馈信息,借以对调查总体做出估计。这种搜集
22、资料的方法多用于主观指标的调查,以其问卷设计独特而著称。问卷调查被广泛运用于民意测验,了解人民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其缺陷:回收率低)(五)调查时间和时限(两种时态)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客观时间)。如果调查的是时期现象,调查时间是资料所反映的起讫时间;如果调查的是时点现象,调查时间是统一规定的标准时点。调查时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如某管理局要求所属企业在2005年1月底上报2004年工业总产值资料,则调查时间是一年,调查时限是一个月;又如某管理局要求所属企业在96年1月10日上报95年产成品库存资料,则调查时间是标准时间1995年1
23、2月31日,调查期限是10天。牲畜调查,按1月1日情况登记,持续5天,调查时间即1月1日这个标准时间,调查时限为5天。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启动时点为11月1日零时,11月10日以前结束,调查时间为11月1日零时这个标准时点,调查时限为10天。任何调查都应该尽可能缩短调查时限。(六)调查的组织工作调查的组织工作包括明确调查机构、调查地点、选择调查的方法等问题。四、统计调查方法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它们各有其特点。1994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
24、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方法。统计报表也是一张调查表,报表中的指标项目就是调查项目。我国大多数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全部单位填报,属于全面调查范畴,所以又称全面统计报表。统计报表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可靠性等特点。统计报表的分类:(1)按报表的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目前我国统计报表,是由国家统计报表、业务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组成,其中国家统计报表是统计报表体系的基本部分。(2)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除年报外,一般称为定期报表。
25、日报和旬报可称为进度报表。报送周期愈短,指标项目应愈简,反之,指标项目就可以多些、细些。(3)按填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4)按报送方式不同分为邮寄报表和电信报表。电信报表包括电报、电话、电视、传真、网络。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按国家统计法制定、实施和管理的一整套办法。 我国实行“基层一套表”的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以各项原始记录为基础的。原始记录: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质量记录、工人出勤、工时记录、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和消耗记录、产品销售记录、现金收支凭证、库存物资的收付记录等。(二)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不连续性全面调查。主要调查一定时点状况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搜集那些不能
26、够或者不适宜用定期全面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普查的主要特点是不连续调查。普查的对象主要是时点现象,它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要做连续登记。例如:人口普查的对象就是人口总体的时点状况,开展人口普查主要是为了取得人口数和人口的各种构成资料: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职业构成等。根据普查的特点,我们必须重视普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的集中和统一,要求:(1)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间。这有助于避免重复和遗漏现象。例如,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任何家庭在午夜12时之前有人亡故或在午夜12时之后出生的孩子均不加以登记。(2)在普查
27、范围内各调查单位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步调上一致,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例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从2000年11月1日至10日以前结束,调查期限10天。(3)调查项目已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同一种普查,再次进行时,项目的规定也力求一致。在我国,普查一般是不定期的、一次性进行的,即某项普查结束后,并不考虑下一次到什么时候进行、要不要进行。但人口普查应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普查的组织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例如:我国的五次全国人口的普查都是采用这
28、种方法。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库盘点,由调查单位自填调查表。例如:历次物资库存普查就属于这种情形。但这种形式也需要普查的机构和配备一定的专门人员对整个普查工作进行组织领导。普查按资料汇总的特点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前者逐级上报资料,后者越过中间环节,由基层单位将资料直接报送给最高领导机关。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属于全面调查,但二者并不能互相代替。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29、,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需要靠全面统计报表。(三)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由于同质总体的大量性和变异性,我们认识总体数量特征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对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定期报表制度和普查都是基于这种想法而设计的。但是并非所有统计都能做到对总体的每一个单位进行普查,有时认识总体也未必需要对每一个单位进行全面调查。例如
30、:要根据棉花纤维长度来判断棉花的质量,当然不可能对该批棉花的每一根纤维进行检测;居民的收入与支出等,象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为此,统计学提出了“代表性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就是一种代表性的调查。抽样调查不同于全面调查,也以其它非全面调查有明显区别。抽样调查的特点: 既是非全面调查,又要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按随机原则去抽取调查单位。随机性原则: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按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机会。例如:班级100个同学中有60个男同学,40个女同学,要抽取10个同学为样本,如果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同等的中选机会,那么最有可
31、能抽选的结果是6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组成样本,这个性别比例最能代表总体的性别比例。抽样调查的优越性: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优越性:抽样调查的单位少,可减轻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费用的开支。特别对于总体范围很大、单位很多、情况很复杂的现象,抽样调查更具优越性。时效性:专业的抽样调查组织直接取样、现场观测,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时效,特别适用时间性要求很强的调查项目。准确性:抽样调查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而不是自下而上层层填报,根据随机原则取样,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样本有较高的代表性,因此可取的比较准确的效果。灵活性:抽样调查组织方便灵活,调查项目可多可少,考察范围可大可小,既适用于专题研
32、究,也适用于经常性的调查项目。抽样调查的作用:一是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三是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四是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抽样调查的基本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采用不同的抽样组织形式便有不同的抽样效果。关于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抽样误差的计算将在第五章抽样估计讨论。(四)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调查的关键是选择好重点单位。所谓重点单位,是从标志量的方面而言
33、的,尽管这些单位在全部单位中只是一部分,但这些单位的某一主要标志量占总体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对这些单位进行调查,就可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例如:要了解全国的钢铁生产情况,只要取宝钢、鞍钢、首钢、上钢、武钢、太钢、包钢、攀枝花等一些钢铁企业作为观察单位就可以了。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择着眼于标志量的比重,因而重点单位的选择具有客观性。当调查目的是掌握现象的基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地反映所研究的项目和指标时,可用重点调查。重点调查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重点调查实质上是范围比较小的全面调查, 它的目的是 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具
34、有调查单位少,省时省力的特点,在选取调查单位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是调查单位的意义和取得方式不同,重点调查是选择为数不多但标志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绝大比重的单位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中的样本单位是按照随机原则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具有较高代表性。其次,二者研究目的不同。重点调查是为了了解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但不能推断总体总量;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以样本量来推断总体总量。再次,适用场合不同。重点调查适用于部分单位能比较集中地反映所研究的项目或指标的场合;抽样调查最适合于不能或很难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全面数值的场合,在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也有独到的作用。 (五)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
35、根据调查的任务目的,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典型调查的特点一是深入细致的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二是调查单位是有意识的选择出来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它更多地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和决策。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比,前者调查单位的选择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后者调查单位的选择具有客观性;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典型单位的量推断总体总量,后者不具备用重点单位的量推断总体总量的条件。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差异较小,每个总体单位都有较高的代表性。典型调查在做总体数量上
36、的推断时无法估计误差,推断结果只是一个近似值。典型调查的方式:(1)解剖麻雀法,适用于对各单位标志值差异不大的总体调查;(2)划类选典法:适用于对各单位标志值差异较大的总体调查。例如: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如果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则可选中等水平作为典型;如果是为了研究成功的经验或教训,则可选先进的单位或落后的单位作为典型,也可以选上、中、下各类典型进行研究。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五、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以统计报表制度为主,是一种全面调查、层层汇总为特征的统计调查体系。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建
37、立了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部分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六、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不同的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单用一种方式方法,而是多种方式方法的结合运用。这是因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复杂,国民经济门类众多,必须应用多种多样的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 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各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只用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不能满足多种需要。七、调查资料的检查以任何统计调查方法搜集来的资料都必须经过检查,才能进入统计整理阶段。调查资料的检查包括对资料的准确性、完
38、整性和及时性的检查。其中,准确性检查是主要的检查,费时费力,难度较大。准确性的检查就是对误差的检查。(一)调查误差的种类与原因统计调查误差是调查结果与所调查现象的真实数量之间的离差。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性误差:是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者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非全面调查只调查现象总体的部分单位,由于这部分单位不能完全反映总体的性质,所以就发生了误差。不管是全面调查或非全面调查,都会有登记性误差;非全面调查中只有 抽样调查能计算代表性误差,所以通常所谓的代表性误差是针对抽样调查而言的。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检查指的是检查登记性误差,即审核和订正
39、发生在调查过程中的误差。登记性误差又分为偶然登记性误差和系统登记性误差。造成偶然登记性误差的原因很多,如调查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技能低下所发生的遗忘、笔误、错填,或这是被调查者回答不当等。偶然性登记误差的是不具有倾向性,即在数量上不偏于某一方。这类误差既可能被夸大,也可能被缩小,在对大量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时,通常会互相抵消。系统性登记误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一贯性,而且在数量上偏向于某一方,所以又称偏差。例如:使用没有校正好的测量工具而显示数据连续偏大或偏小;因调查方案中的项目不明确造成调查资料的普遍夸大或缩小;有意歪曲事实,如虚报、瞒报等都是系统性登记误差。(二)调查资料检查的方法调查资料准确性的
40、检查对象就是登记性误差,采取的方法是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习题:见习题集第十四页 第三章 统计整理教学目标:一、初步掌握统计整理的内容,理解统计分组的基本理论二、掌握简单的统计分组的具体操作方法,能运用手工汇总法(划记法、过录法;直方图、折线图)进行统计数据的简单汇总三、熟练掌握分布数列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四、理解并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及种类,能编制简单汇总表重点难点一、重点1、统计分组的概念及方法2、分布数列的概念及变更分布数列的编制3、统计资料手工汇总的简单操作二、难点1、变更数列的编制2、统计资料分组汇总的简单操作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一)统计整理(数据整理)根据统计研
41、究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称统计整理。统计整理包括对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的整理。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意义通过统计调查所取得的总体各单位的资料是零星的,分散的,只能说明总体单位的情况,而不能反映总体特征。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系统化,成为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实现了由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向反映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的转化,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观察到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42、的过渡阶段。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整理的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表。 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对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确定哪些分组或分类。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 汇总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单位各种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起来,汇总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 编表是把汇总的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表格上表现出来。 (四)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确定应整理的指标和确定应分的组;(2) 对各项指标进行汇总,确定各组和总体的单位数和标志总量;(3)用统计表来表现分组、汇总的结果。二、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意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研究现象总体的内
43、在特点,把现象总体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统计分组。 每一组是由性质相同或性质差异较小的总体单位组合而成,而组与组之间则存在明显的性质差异,即使差异小的和无差异归为一组,差异大的总体单位分开 。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分组的客观依据。统计分组是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它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也称亚总体的组)这些亚总体的组同样具有统计总体的一般特征,它们几乎是可以无限地分组下去。 例如:人口总体可以按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标志划分为各种的组。这些各种各样的组还可以找到分组标志继续分下去。 由此可见,统计分组既是对总体的“分”的过程,也是对总体单
44、位“合”的过程。统计分组只能按可变标志分组,假如总体单位在某一标志上不存在差异,那就不存在按这个标志分组的可能和必要。 (二)统计分组的种类 统计分组可以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以及分组标志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类。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这些分组的目的,分别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和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类型分组的目的是划分经济类型,结构分组的目的是研究同质总体的构成,分析分组的目的是研究现象总体内部诸标志间的依从和制约关系。 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
45、组,复合分组是将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品质分组是将总体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经济成份、地理位置分组,职工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等;变量分组是将总体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分组,职工按工龄、工资分组等。 (三)分组体系与分组标志的选择 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后所形成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组的整体称分组体系。分组体系有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两种。平行分组体系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总体进行一次次简单分组后所形成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后形成的体系。 分组标志的选择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
46、统计分组的关键。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分组标志一旦选定,就必然突出了总体在该标志下的性质差别,其他的差别看不见了。分组标志选择不当,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歪曲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必须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抓住反映现象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方法 品质标志分组一般较简单,分组标志一旦确定,组数、组名、组与组之间的界限也就确定。有些复杂的品质标志分组可根据统一规定的划分标准和分类目录进行。 (2)数量标志分组方法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47、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例如:人口按身高、年龄、体重进行分组;企业按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利税率、分组等。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对离散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动幅度小,就可以一个变量值对应一组,称单项式分组。如居民家庭按儿童数或人口数分组,工人按日加工的零件数分组等均可采用单项式分组。 离散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动幅度很大,变量值的个数很多,则把整个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变量值则按其大小确定所归并的区间,区间的距离称为组距,这样的分组称为组距式分组。大多数的离散型变量采取组距式的分组。 也就是说,离散变量根据情况既可用单项式分组,也可用组距式分组。在组距式分组中,相邻组既可以有确定的上下限,也可将相邻组的组限重叠。(重叠组限或间断组限) 连续变量由于不能一一列举其变量值,只能采用组距式的分组方式,且相邻的组限必须重叠。如以总产值、商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工资等为标志进行分组,就只能是相邻组限重叠的组距式分组。在相邻组组限重叠的组距式分组中,若某单位的标志值正好等于相邻两组的上下限的数值时,一般把此值归并到作为下限的那一组即“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适用于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组距式分组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组距式分组的假定条件是:变量在各组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