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0796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4?山法了义海论所弓I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班班多杰摘要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并对所引用的重要经论大般涅檠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思想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与藏传佛教思想的内在关联.【关键词】佛教经论;山法了义海论;汉藏译文;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B9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10)02004416本文接着上文继续对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上编:体(因)中所引用的佛教经论与相应的汉译佛教经论相比照,从而勾勒出两种译文的异同.在这部分内

2、容中,笃补巴通过引经据典讨论如来藏,善,佛性等的内在联系.他在引用了楞伽经后,又以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般涅檠经>大般若经等来提供论据.笃补巴首先引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的”何等胜义善,谓真如”.这句话在藏译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蓦)中译为”5j茂日目1曩争气.又引大般涅檠经(面目q)中的话说:q玎1习1嗣弩剞q捌日鼍目胬I1q亨1羽孕捌5;1嚣日q气硼目i两气气1丑qi茂5IR翻q萄q茂弩目1q8目l(专日争面i目)q吾目孕q蜀气目气目1”(茂)气日a誉q面气萄孕q吾q(58qj盆)日q日1p目15I目吾目孕q龟(R5lq)气亨i(舍1q气r.4-I)亏目1q气11l(茂5I司)1(5I)日i

3、1(目8目qq敏)目1(目1气日目)气5Iq1q1(矧9司.目11目1I茂j目q羽)5I茸日最11I羽.e4日剞确大般涅粜经中即说:如来藏佛性即是善也.(善男子!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本文中笃补巴所引藏译佛教经论之引文依次见笃补巴?西饶坚赞:山法了义海论>【M(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l241页,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2,大正藏>第31N-,经号1605,第0669页.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目),函,第6l叶背面第23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函,第210叶正面第23

4、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目),函,第2o9t-背面第34行.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5?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耶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善男子!我又复说犯四重罪,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众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善男子!我于此经言说: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

5、可见通过大般涅檠经中的这四段引文,就可以看出笃补巴引用的是后两个段落,但为了准确理解大般涅粱经中这段核心话语的含义,也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笃补巴大师对如来藏佛性思想的独特看法,我们将笃补巴所引用的与此两段密切联系的另外两段也引录在前,以便对照分析.笃补巴在山法了义海论中引用大般涅檠经是最多的,通过比较即能看出两种译文义之准确,语之巧妙.大般涅巢经的汉藏两种译文可谓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开创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由汉译佛经复译为藏文的典范.笃补巴所引大般涅桀经的这几段话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佛性与善根的关系,提出了”断善根者不断佛性”的着名论断.阐提者虽断善根,然不断佛性,因善根有内外常断之

6、分,佛性非内非外,非常非无常,故不断.由此便推论出了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佛性不断,故能成佛的结论.从山法了义海论的整体内容看,笃补巴?西饶坚赞是赞同此结论的,其对待印度佛教思想的态度可谓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这个观点在大般涅巢经l0卷以后的诸卷中逐渐显露,而前10卷的观点则与其相反.例如:卷7有文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卷9亦有文日: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一阐提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无有是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闻如是大般涅檠微妙经典,终不能发菩提心芽.若能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断灭一切善根,如彼焦种,不能复生菩提根芽.这

7、便从根本上否认了一阐提有佛性,能发菩提心而成佛的可能性.第二,佛性所具有的根本特质,提出了佛性不但具常,乐,我,净之”涅粲四德”,而且还有常,实,真,善,净,可见六事,这些都是所谓的”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的如来藏佛性“有我”论.从山法了义海论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来看,笃补巴?西饶坚赞是完全认同大般涅粲经中的这一结论的.另外,笃补巴所引大般涅巢经中的最后一段话中的”佛性具有六事”一句,藏文译为”目霉孕目奄气目哥黾目1这句译文不但贴切,而且用词也极为考究,例如”一词可译为”事物”,”实体”,”诸法”,用现代语也可以翻译成”东西”等.此译文中将”事”译为”气婶既符合原名,

8、亦与原实相吻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涅巢经是最早使用”佛性”一词的佛教经典.东晋时期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等如来藏经载:”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正藏第l6卷,457页下),其中虽有”佛性”一语,但同经梵文本此语为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由汉译藏的大般涅巢经中将佛性直译为”孕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藏传佛教中”佛性”(锕)一词的使用是否亦始自此经的藏译.藏传佛教中所用的”目1习1茂国珂”(如来种性),”<大般涅檠经)卷22,第6页.频伽藏,涅檠部,盈六.<大般涅椠经>卷34,第67页.<频伽藏>,涅桨部,盈六.大正藏第l2

9、册,经号374,第568页下栏第1516,2527行.<大般涅檠经)卷7,第36页.频伽藏,涅檠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04417页.<大般涅巢经)卷9,第47页.频伽藏>,涅粱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17页.大般涅椠经)卷9,第47页.频伽藏>,涅檠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l8页.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46?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l期)目孕.”(佛种性),”目茂5I”(女口来藏界),”5j”(佛界),”酋日1日1目茂.孕”(女日来法身

10、),”吾”(佛性)等都是同近义词或对等义词.笃补巴为了进一步论证如来藏佛性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即常,乐,我,净涅巢四德,还引用了大般若经中的话:日茂5j捌(aiq萝)日习1习1羽I气目捌(R食玎1亏)导毛1(日)日奄习1习1羽I5I嗣(习1亏ai)目罨W1羞目气目目孕蕾目:参气1q孕1羞目孕习1多气篝酉氰i气(句q萄.j可习1)日气(Rq)习1嗣j国亨I气日1可1q剁5】J誓习1鞠i羽115】I黾1嗣.秀气115I.寸1羽q嗣羽嗣亨司l黾翻秀气嗣日1弩亏日暮R自1I亏司IR豆1羽司喜气目1i曾1I目l两玎1q黾大般若经中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

11、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现了,令同悟入.大般若经中的这段译文,首先,汉译邃密,藏译深沉,然两译也十分贴近.其次,译文所用的词汇也是完全可以对应的.有所不同的是藏文之”蕾1争萄专日1汉文译为“法定,法住”,按藏译可翻为”法之住性,法无过患,彼是如实而住也.”从内容看,原汉译也没有问题.从叙述表达方式来看,汉译更展开一些,藏译则更简洁省略一些.如此汉译稍展开说:”一切如来先自觉,白现观已.再觉他:为诸有情宣说令同悟入.”藏译中只是讲到了”一切如来先自觉,自现观后,再宣说,开示”,省略了”为诸有情”4个字,而这4个字恰恰又是最重要的宣说对象,如若省略,读者当然也能理解,

12、宣说者的宣说肯定有对象,但是它凸显不出来.如果按汉译的旬式将这句话译为”为诸有情宣说”,其意思则一目了然也.再次,从一般佛教史的角度讲,涅粱经的中心论题是”如来常住不变”,涅巢有”常乐我净”四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涅巢经是讲”涅粜”的,也是讲”佛性”,”如来藏”的.般若经是讲”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行”,这就是说,般若经中般若谓一切法皆无所得为其要旨所在,故与涅巢经之前分谈如来佛实有者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但笃补巴所引般若经的话语中,如来藏佛性思想已初露端倪,对此我们只有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后方能呈露其原旨.笃补巴将般若经纳入到了如来藏佛性论或日涅粜佛性义的框架结构中加以论述

13、.这一方面说明了般若经并非百分之百的讲一切都无所得的般若性空思想,其内部不乏如来藏思想成分,另外还存在着用如来藏佛性论来解释般若经的思想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笃补巴及其觉囊派不仅用涅檠佛性类的经论来解释其教义”他空见”,还用般若经中的有关话语论证其教义”他空见”.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仅涅粜经深受般若中观思想的影响,而且般若经也受到了涅架经论类的思想浸染.此两部大经不仅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思想潮流,而且也是中国佛教之精华所在和活水源头,笃补巴的这一研究成果的披露,为我们进一步梳理,挖掘般若经的深湛义蕴,探究如来藏思想的起源提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果,何等为四?所谓常波

14、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是次第得如来身净我乐常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频伽藏),大乘宗经论,署二,第l10111页.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般若部(),9函,第339叶正面第7行至背丽第2行.大般若经>卷296.频伽藏,般若部,荒五.大正藏第6册,经号220,第506页上栏第l114行.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7?R罨日争气1日争11q争气1日q多气(目1q)q玎1q1qI气.楞伽经中说: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亦复如是.这两种译文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所用同义名异的词汇不甚统一,按照藏

15、译可依次译为”法性,法住,法无变异,真如,清净,真实”.第二,从句子结构上有所不同,按藏译可译为:”我及如来佛所通晓之法性,法住,法无变异,真如,清净,真实于任何时,任何处皆如实而住.”相比之下汉译则没有藏译那样表达得清晰简洁,这主要是因为,在汉译的句子结构中将动词”通晓,通达,证悟”未置于句子主语的”我及诸佛”之后,而是放在名词的中间,成了”法证常住”,不知原文就是如此,或是脱误,或者是抄录刊刻时的讹字.按藏译应是”法常住”.此旬若译为”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悟入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常住,如实而住”可能更好理解一些.1母珂茂1如来藏经羽孕习1(目日1夸珂)q气蓦羽专司嗣善参气1.日q(

16、习1黾嗣)气捌(q食)导毛5】罨u|1目目R日1(司目q)气目1日1敏固1大方等如来藏中说: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这两段译文从表面看,译文内容非常一致,但仔细推敲便可发现,其表达的意思和深层内涵有所差别.按照汉译为”一切众生所具有的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按照藏译为”一切众生恒常是如来之藏者”,可见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两种译文的差别似应归结到”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本有与始有”的问题上.气毒1大般涅粱经羽羽日奄.(司日羽嗣专目皇争气)嗣昌刊i弓q羽昌商l1硼司碣(1羽争孕尸)刊8司号嗣吾嗣日11嗣羽司日气玎1习1刊J(翎)1目毫1玎1()羽司嗣l

17、l1R5】8qr4(采q)日1聋l1目1(茂q目)蓦蛹11董目()I1()R硼羽j聋”目司昌q舍qi葺”羽嗣习1(司j盒)剐翊羽蓦嗣闰习18(5Iq茂)蕾困J习1弓j气司气q5I囟q茂司苗多气111司I敖副争气11日茂司若多17目1书(气誉目)毒芎53q1目0,1目气q目妻专目.q蜀日目日17自司羽萄j羽昌曹I9茸刊嗣羽吾q孕8司茸日q羽11习1司因剞蓟司r.1(茂气瑚司币1)专1日食习目孕目气气f专目R写日食1自ff1孕自面气q最雹目(r.4羽善qj茂)訇日5】蕊11专日司1日1羽qq弩1丐1q敏蓦面!q羽珂日茂习1剞孕11可日1q(习1可日嗣司董)裔11习1龟捌日玎1羽qf1】胬弓习1qI

18、1奄羽专司气习习1羽jl】含可1亏日羽q盆日捌珂q茂对1羽5i.剞q(习1羽)q奄q嗣司气I】寸1q芎到q蜀日商11(习1羽)1j气5l专专曩.习111()皇1习1昌(目)萄”I专日曩寸1习1I善嗣气司司11羽气专司嗣q日敖1嗣习15i珂葺”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函,第l12叶正面第7行至背面第1行.楞伽经卷5,大正藏第l6册,经号671,第541页下栏第1921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目),目函,第248叶背面第6行.大方等如来藏经(影印碛砂藏经),l71册.大正藏第l6册,经号666,第457页下栏第78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9函,第217叶背面第23行.德格版藏文大藏

19、经,经部(),9函,第48叶正面第l一5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9函,第74叶正面第6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5j),9函,第48叶正面第7行至背面第1行.?48?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1期)大般涅檠经中说: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

20、,如来亦尔,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人所归依处.是故,安隐(寂静)即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这两段译文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十分一致,因为它是从汉译复译为藏文的译本.辱嗣1究竟一乘宝性论5lq茂目国11日羽气羽q9玎11舍争I1日I毒鹤孕11誉珂1羽专捌目黾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众生归一处,佛法身彼岸,依佛身有法,依法究竟僧.这两段译文消解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对立,从而彰显了原作的内在精神.辱气嗣.I究竟一乘宝性论稍嗣(孕)q(日嗣习1剞I)窝窘冒(捌敏芦)(习1剞q)1I(q)闰(窝鞠.茂)夸珂(1列I气)习

21、1(目盒)(玎1捌J)11闰亏(玎1列I)习1日1羽R马q()毒(5闰目1羽.J)”黾闰.雹闰日敏气11气萄气5i截茂韵q(R芦商鞠q晷)1I(玎1捌司日茂)毒1黾嗣菌气(i)食ql1萄萝罚羽刹目螽司羽cj岛”引嗣气专舌】埘q.(气5I)r日目嗣.(亨稍)R气捌(亏日习1羽)11(萄)宝占j(q气副)I1.若习1鹤(鸳目)目(气)蓟1g(司茂气.1亨.闰日1蜀习1I茂)羽()目刳(恿)嗣罨闰11玎1目闰目q鞠5iq日1稍I敏萄(气町1寸1冉习1蜀1稍I敏)嗣q5I司鞠(亨宝5i敖自气蕊)I1(夸敖气q5I茂司司玎1嗣i敖)羽羽莒羽(气)冒(窝鞠茂)弩珂(气)寸1翻()气(未气)亨气珂(敬习1羽

22、)毒(闰嗣剞i敖日茂)()1.日习1硼嵩对1(芦商吾)气毒(习1习1孕)习1习1(亏目目)(1)萄气(孕)日5J目(亨目)习1目q.争气暑目气5I目嗣嗣.孕嗲.萄稍司稍(号)I1(夸蜀.)5I对.()习1舌l萄.(日习1羽I)11司羽孕司气S萄(茂玎1日玎1玎1夸茸)I1茸玎1萄l(目基Ir司)国Jq善气q商习11商敖()q1(I誊气)司1稍刊稍(吾q芎5】)1目多(1羽5;日刊日1因)气萤(目)茂.玎1I闰11多气窘1鞠q鞠司羽Ii百棚日食.夸珂(习1cj)”气11.目目目q敏日争气日目目目目.气日气日1目1羽q茂夸.”瑚1捌i1国q.专1羽国.1(司嗣昌嗣萝)1羽羽(煎孕)箕(硼司.q.瑚

23、鹌.窘鞠)鹭(q因导q盒)气1(目吾羽气5I羽)司争气(孕)气喜气(I茂)气Il大般涅檠经卷l4,第68页.大正藏第l2册,经号374,第445页下栏第1316行.<大般涅巢经>卷3,第68页.大正藏>第12册,经号374,第382页下栏第210行.<大正藏>第l6册,经号374,第392页中栏第2324行.大般涅巢经>卷3,第68页.大正藏>第l2册,经号374,第382页下栏第15一l6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豸5i),自函,第84叶背面第56行.<究竟一乘宝性论卷2,第107页.大正藏第3l册,经号l6ll,第826

24、页中栏第2627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豸5I),自函,第106叶背面第25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g51),茸函,第lO8叶背面第4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若目),自函,第95叶背面第5行.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9?(日气q茂)玎1()面气(i敏)q11玎1目目吾目珂()”目习1I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萎花中诸佛,众蜂中美蜜,皮猞等中实,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嗔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垢中,皆有如来藏.华蜂榆粪秽,地果

25、故弊衣,贫贱女泥模,烦恼垢相似,佛蜜实真金,宝牙金像王,上妙宝像等,如来藏相似.华蜂等诸喻,明众生身中,无始来具足,自性无垢体.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真如有杂垢,(此偈示现何义?)如向所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彼依何义故?(如是说偈言:)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皆实有自性,是故说常有.这两段译文说的是如来之藏的九种比喻,在如来藏经中就有完整的九种比喻说,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也有此说.按其说法,前三种喻,是比喻”法身”的;第四种喻,是比喻”真如”的;后面五喻,是比喻”佛性”的.而法身,真如,佛性,都是如来藏的不同称谓.两种译文的翻译内容准确,其中的比喻物都完全吻合.日孕斡敖日

26、鼋i般若波罗蜜多理趣一百五十(颂)(善争蓦)司司剁5孕(日豆)日q弼5I羽日司捌目习1习1嗣j敖莳”目5l羽气专专茂莳目(目r-4:)气日目争气lq5司目专妻(胬司目1Ij目q)茂夸5戈”(蓍争气)日1目目目导(商习1导硼国)日羽司鞠目司嗣气(硼f茂)苦羽孕夸珂玄奘译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序中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随正语转故.如果在前面所引之般若经中的如来藏佛性思想处在一种隐没未彰状态的话,在此段落中则显山露水了,即公开声称一切有情皆有如来藏遍及,金刚藏灌洒.从两种译文的内容看,其意思也十分贴切,所不同的是笃补巴此

27、处未引出原经文中的”普贤菩萨”.目珂吾气嗣盒q司!究竟乘宝性论(目)蜀捌玎1i玎1(1盒I).司玎1羽q敏5jq(亨气羽)争闰气鞠1食气(q茂)裔5I1两冒5J萄茸1I面q目j目目茸日11食日1亏目(气目)日(e4目1禹宝到司戢日萄.茸气哥茸)大中观究竟一乘宝性论之释中说:依此自性清净如来性故,经中偈言:譬如石矿中,真金不可见,能清净者见,见佛亦如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目豸),函,第88叶正面第46行.<大正藏)第31册,经号l6l1,第8372页上栏第1522行.大正藏>第31册,经号l611,第837页上栏第27行至中栏第1行.大正藏>第31册,经号l6

28、1l,第837页中栏第3,6行.大正藏>第3l册,经号161l,第83l页下栏第2122行.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第117页.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11,第828页上栏第2229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般若部(),1函,第137叶正面第67行.<大般若经>卷578.<大正藏>第7册,经号220,第990页中栏第36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q目),自函,第77叶正面第34行.究竟一乘宝性论>卷l,第301页.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11,第822页上栏第2124行.?50?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1期)这两段译文的

29、内容是非常贴切,透明的,笃补巴接着引用的一段佛经偈颂是这样的:圳1目气剁气哥I气1j茂捌()q茂uJ(萄宝截稍)割qI.蓟且罨q(气曩1J司).i乏q两亨11窜日苦5JR羽孕嗣气l萄q嗣司司q气(萄司羽)司j气玎1J(茸勾)日争气菌气羽瑚I(萄5】)茸习1(硼)萄气(q)(闰到5l善习1日每目嗣I)日目q【1q翻习1(舍聋气1剞日)敏嗣(目习1习1剐弩)气11茸日1萄气(萄宝茂)司羽嗣日蓟日嗣蓟5I曹11食.1玎1习1羽目蓟日羽q日羽习1羽I目11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又依相应义故,说一偈.笃补巴所引的偈颂在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未译出,从上下文看,应出自

30、某部佛经,但梵文和藏文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均未指出该偈颂的出处,目前的研究也未能比定出该偈颂的出处.因为笃补巴没有给出这段偈颂的经论名称,笔者推测此偈颂应是大般涅檠经中的:”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或者是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的:”见实者所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这里的汉译采取的是意译而非直译.笃补巴也引用了现观庄严论中的偈颂,此论为”弥勒五论”之一,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现观庄严论,是以修行位格为纲,对般若经义之提要钩玄,提纲挈领.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五部大论之一.此论无古代之汉译本,今人法尊法师将此论译为汉文,这里采用法尊法师的译文.5Ij1ql茂吾1现观庄严论董

31、q孕目气萄气窘I1日1目气目国气1现观庄严论中说: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法尊法师的这个译文十分准确,畅达,简洁,可与古德相比肩.目日萄1般若灯论司誉司羽q敖嗣闰刊萄q1闰嗣孕目嗣韵气qq1剞q气5I嗣闰1q目习1刳I骂目鞠.日1嗣习1囱q敏习1叠q闰I羽孕闰瑚交.I习1闰嗣胬喜气1囱气冈嗣胬喜气”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目翻).目函,第94叶背面第34行.大正藏第3l册,经号161l,第831页中栏第8一l0行.大般涅椠经>卷17,第84页.此偈颂藏文译成汉文为:”客尘无始来变异,修殊胜道而后有,自性净而恒常法,无始障遮故不见,即如金色所障覆.”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第ii2页.德格

32、版藏文大藏经,般若部(),1函,第3叶背面第2行.法尊译:<现观庄严论)略释,第l2页.法尊法师是近现代着名的藏传佛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自称”翻经沙门”,赵朴初居士也颂扬他:”溯自汉明西使,白马东来,士行,法显,玄奘,义净并能不惜身命,忘躯求法,高风卓行,百代钦仰.若法师者,诚可希踪先贤,比肩古德矣.”(赵朴初:<法尊法师悼词>J】,法音)1981年第1期.)笃补巴此处所引与藏译原文有一定差异,这说明般若灯论藏译有不同的译本.这一段也有可能是笃补巴自己对<般若灯论)的藏译.藏译<般若灯论原文如下:最窜i宙气目9习w交q8辱目ffg鼋日写目訇酋气阳q日气葡fR

33、qq瓮日日气8日q日奄芎”专日气目1捌q目对习1捌玎1岛气闰闰捌嗣羁孕5I司豁qu|蔚气”4I棚号目辑鲁艚冈羽胬喜1习1目胬喜气1国孕q目8.日确1目.1I目q1国芎1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观部(气),丌1函,第78叶正面第6行至背面第l行.据吕激先生的研究,般若灯论>汉译是由波颇密多罗译的,共15卷.此书在方法论上与佛护相反,认为不管是破是立,都应该自己立量,即用因明格式采取比量.另外,他对佛学内部的大小乘以及佛学以外各派,凡与他的说法不同的,一律予以批判.这种批判态度与方法论特点,在般若灯论>里到处可见.他对瑜伽行派还特别写了一大段附在观涅檠品>后面,针对三性说,专

34、加批判.因为三性说是瑜伽行派的中心思想,清辨就从这一要害处开刀.可惜这一段,被波颇翻译对删掉了.波颇删去的这段藏译译出来了.见吕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3214页.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51?阿阁梨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说:如梵王所问经说:佛告梵王,若无业无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彼得授记及圣种性亦复如是.若无业无业报者,彼圣种性亦不能起身口等业.从这两段译文来看,两种译文中都有删减和省略的情况,如汉译中的”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在藏译中已省略.藏译中”q!目1胬最a,l

35、1q孕翕喜1龟喜国窝气1”在汉译中缩译为”彼圣种性亦不能起身口等业”.这段汉藏译文虽然在文字上作了删减,合并,但丝毫也不损减两种译文内容的完整性.目茂1大乘庄严经论嗣誉羽萄羽i1日ai5I弼气目妻I气1窘ai闰日1羽目翘日I气1I萄q闰写1争115I鞠专捌对西韵喜”气5lj琶日1捌嗣气l1再q司聋习1弩q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这两段偈颂的汉藏译文从文字形式上几乎无法对应,藏译的四句偈颂包含在汉译的前两句偈颂中,即”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藏译的一句偈颂在汉文中翻译成了一个词或一个字,如”1董萄rd1”在汉译中译作”性信”;”专日目q气!”在汉译中译

36、作”心”;”葡r.4气1”在汉译中译作”行”;”氰r4wq写日1争!”在汉译中译作”入”;”目55l熟豆.气.1”在汉译中译作“成”;”5II酉日气1”在汉译中译作”净”;”q1g秀目目基1曾q聋1”在汉译中译作”菩提胜”.这样的译文偈颂,若不看它的释文,则无法读懂.如其释文说:释曰: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种性如性品说,二信法如信品说,三发心如发心品说,四行行如度摄品说,五入道如教授品说,六成熟众生,谓初七地七净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八菩提胜谓佛地,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为胜,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檠故,已说八法摄大乘.由于藏汉印语言结构的差异性,完全的

37、直译只能形成”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结果,所以藏汉佛经的译文可谓春兰秋菊,各显异彩.目茂1大乘庄严经论日气争气(羽)目硼刊(日习1羽q)11q萄(玎1闰萄宝司羽)气1i()1q日1(r4茸)多气(萄砉5】气目目气多茸日)囱11R萄(日争)夸珂大乘庄严经论中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这两段偈颂可谓是意译和直译的统一,意思都表达得非常准确,清晰.qj日弩i1般若八干颂日1茂目奄多1r4羞司5Iq气争11誉目5I目孕专日参日1胬专日I茂日1p般若灯论>卷l0,第l.9页,频伽藏,大乘宗经论,署一.大正藏第30册,经号1566,第103页中栏第9一l3行.德格版藏文大藏

38、经),唯识部(目目),目函,第35叶正面第45行.大正藏)第3l册,经号l604,第654页下栏第29行至第655页上栏第1行.大乘庄严经论>卷l2,第46页,大乘宗经论,署四.这段偈颂的汉译文十分有特点,基本上一段偈颂一个字,若不看其释文,则语焉不详,难了其义.藏文译文则非常清晰,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段偈颂的原文,将其释文亦录在偈颂后,山法了义海论>未引释文,特此说明.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自目目翮),旬函,第1O叶正面第5行.大乘庄严经论>卷3,第16页.频伽藏),大乘宗经论,署四.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04,第604页下栏第910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般若部

39、(),丌T函,第l70叶背面第2行.?52?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1期)般若八千颂中说:如来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如来真如.般若八千颂中的这两段译文,从句式结构到词汇的排列顺序可以说达到了天衣无缝,自然妙合的境地.在般若经的汉藏译文中,译文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境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目R目q富1大般涅巢经5l羽弓嗣吾孕司耷目蓉i1到截R气鞠舌l岛1司蕞嗣q5J裔1嗣.胬15I1目亨1黾习1铡宝8刊司司捌嗣羽吾嗣孕司专1羽萄1嗣1习1嗣孕自1捌5ir日R专捌司气孕5I1司1习1多.5I.j茂茸日1羽l萄气1硼嗣.嗣嗣吾目目奄”曩1(弩1奄气目)目气习1可1萝q萄气j(q孕)习1萄!弩.目”(昌目)萄q可I商11q茂蕾(q争气)气目目日瓮.5jR气.日qq1大般涅粱经中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是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亦尔.如来无生无性,无生无性故常,有常之法遍一切处,犹如虚空无处不有.这两段译文也和其他大般涅粲经中的译文一样,因藏译是由汉译而来,故其准确性和简洁性也和其他大般涅巢经译文一样.萄萄目气qI1无尽慧经玎1羽1葺q稍习1茂气5I嗣嗣羽(亨尊羽)习11粼司(亨气鞠)玎11玎1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