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0876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七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2(附答案)12.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班级:姓名:考号:仁寿联谊学校2009年下学期10级半期检测题地理试题(总分:50分)一、选择题:(215=30分)1、如图所示为某日的太阳光照图,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2、下列四天中符合“太阳直射点正在南移,但仍在北半球”这一事实的是( )A、元旦节 B、劳动节 C、建军节 D、国庆节3、如果甲地位置是30N、150E,乙地位置是30S、150W,那么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4、在1的墙壁上绘制某中学规划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比较合适( )A、1500 B、15000 C、100000 D、115000

2、05、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图中,甲乙两人彼此可以直接相望,更可听见对方的大声喊话。B、图区域是个山峰,除了西南方向外,其他地方的坡度陡比较均匀C、图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了一条小河,并且河水向东偏北方向流去D、图是一个山谷,并且是一个向东敞开、山高谷深的大峡谷 如图所示,完成68题:6、图中数码代表不同的山脉,其中属于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A、 B、 C、 D、7、如图所示,某山脉南边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它是( )A、 B、 C、 D、8、关于山脉两侧地形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的南侧是青藏高原 B、的东侧是华北平原C、的南侧是云贵高原 D、的北侧是四川盆地9、下图所

3、示的四省区中,每天最早见到日出的是( ) A、 B、 C、 D、10、下列国家属于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A、日本、朝鲜 B、印度、泰国 C、印度、缅甸 D、俄罗斯、韩国读右图,完成1113题:11、关于地区景观的正确描述是(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B、风吹草低见牛羊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崎岖不平,多岩溶地貌12、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13、下列关于地区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A、大致相当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B、大致相当于我国7月的0等温线C、大致相当于我国的400mm等降水量线D、大致相当于暖温带与亚热带

4、的分界线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回答1415题:14、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地分别是( )A、宜宾、宜昌 B、重庆、武汉 C、宜昌、湖口 D、宜昌、武汉15、长江谁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A、上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下游河段 D、中下游河段题号12345678答案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二、读图题(20分)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A点的地球坐标是_,C点在B点的_方向。假若某人从A点出发经北极点到达C点,此人行进的方向是先向_后向_。2、读图回答问题:(12分)判断甲和乙两幅图中_图是沿MN作的地形坡面图。在甲图中,D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是_,E是_盆地。在乙图中,A为_

5、高原,B为_山脉,C为_平原。仁寿县联校初2010级半期检测题地理试题答案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答案DCCACBAB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DCBDDCA二、读图题:1、(1)50N,20W; 东 (2)北、南2、(1)甲 (2)青藏高原,塔里木 (3)黄土,太行,华北附:教案格式模板所在单位 所属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教 师 *教案(宋体二号,标题加粗)一、课 程 性 质: (注:填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师范技能必修课、师范技能选修课)二、总学时学分:三、课程类型:理论课( ) 实践(含实验)课( )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学时 实践(含实验)课( )学时五、授课专业、层次: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八、教材和参考书: *教案内容(宋体二号,标题加粗)一、章节内容: (正文:宋体五号,标题加粗,18磅)二、课 时:三、教学目的: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小结:七、作业布置:八、教具: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我的豆丁主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