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试题.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
2、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答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必学部分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
3、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选学部分: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
4、要考虑哪些因素?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2)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强3)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识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4)、“任务”设计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5)、“任务”的设计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答把自己当做一个要自学的学生根据教材亲自动手完成教材布置的内容。任务一:看看操作过程中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任务二:看看哪些问题自己容易出错;任务三:看看哪些内容书本强调的比较多。并根据自己的答案做以下相应的调整:根据任务一反馈调整自己的教材组织顺序;根据任务二的反馈明确教学中的
5、难点注意点;根据任务三的反馈决定教学的重点。你容易出现的问题通常也是学生会遇到的。也算防止了课堂的突发事件吧。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答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和创新是该门课程的灵魂。如何给学生创建一种适合这种特点的学习环境,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将课堂构建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解决办法。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答: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
6、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有先、后之分,我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知识
7、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答: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
8、面的内容?答首先备课时准备一定要充分,要做到全面掌握,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在我们课前准备时,不要只注重教材,只注意重点难点,而忽视了学生,而忽视对学生问题的设计,因为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他们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学相长这句话没有错,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可以互补的,我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同时我又将我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断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教学循环。另外只掌握教材和大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不断的充实教材以外的知识,不断的学习,这也是由计算机这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总之信
9、息技术教师要为自己立上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答可以分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日常评价的内容包括日常表现和单元检测情况,这需要教师在每个单元学习后随时进行跟踪记录,给出等级。日常表现中的课堂学习表现可以参考学生平时的课堂观察考核表的评价情况给出,合作与交流以及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以根据日常评价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情感的多元评价来给出。期末测试可以分纸笔测试、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品或实践活动等形式,其中纸笔测试可以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按教学模块进行考核,使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不只是
10、一个总的分数或等级;在典型作品设计中可以侧重检测学生的任务是否明确、作品构思是否合理、综合技能、布局合理、综合效果、交流评价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在项目型作品或实践活动中要侧重检测学生明确主题、分工合理、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作品报告、展示交流、完善修改。在期末综合评价表中,还应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的纵向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趋势,以提醒其要不断地努力学习。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成长记录的内容要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要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11、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表,家长反馈表,各种奖励卡、家校联系卡,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等等,并不断充实、调整。要把成长记录收集、整理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整、不断完善、反思提高的成长过程。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程。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答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答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
12、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答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的途径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答教案、课件、论文、试题、图形图像类素材、视频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与学的参考资料、学生学习作品、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13、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答:利用班级网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网页进行实时/非实时和交互式的教与学。可实时/非实时传送教师版书、声音、图像和电子课件。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件之间通过班级网页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完成听课、提问、讨论、提交作业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对话,教学双方还可以随时按需变换教学场景或在全班范围内引用教学参考
14、资料。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痒痒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
15、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既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答:目标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整合,以促进演习也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老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答:信息技术
16、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学科本位型课程模
17、式、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不同的模式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与运作方式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
18、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准备阶段选题阶段开题评审实施阶段课题成果展示答辨报告会学生成绩评定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答: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3.学会沟通与合作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
19、综合运用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答: 原则:即转变性发展原则、对话性原则、自组织的关系协调原则、自我反思原则,以及开放社区原则。方法:根据不同层面的课程目标,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即:基础性目标的自我调节式评价,伴随性目标的情境诊断式评价,和表现性目标的展示表现式评价。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在什么方面?答:信息技术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和,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31、
20、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兴趣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答:应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与学生对各自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强化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新过程。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老师“把关人”
21、的作用?答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答: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
22、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立性,每一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不同。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答: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个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
23、合课程的重要性?答:(一)实施综合课程,可以有效地通过学科合并,减少学科门类和内容,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实施综合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实施综合课程,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融会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四)实施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可以采用包括形成性评价、行为评价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学业评价手段与方法。这对于转变“应试教育”无异于釜底抽薪,意义重大。(五)实施综合课程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答:在新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标准”
24、中,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上的新变化,具体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而体现出来的。所谓“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的“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必须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25、答: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但是,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
26、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
27、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拷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教学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
28、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
29、是从课程层面L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41、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答: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反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
30、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答: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答: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1、。“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2、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答: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多元智能所欣赏的评价方法,将跨越
32、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的评价,都应该侧重这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数学评价应该提供数学领域的问题。分数不代表一切,这种评价过程应该向家长、老师、甚至向学生自己提出建议,是学生智能状况的部分表现,根据提供的信息,儿童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将来满足职业和事业的需要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答: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形评价的基本内涵是
33、什么?答:(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48、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答:确立探究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促
34、进学生主动地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媒体和学生、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性,把教学中要学的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堂探究的内容,然后进行研究、探讨。这样迎合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媒体和学生、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性,把教学中要学的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堂探究的内容,然后进行研究、探讨。这样迎合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49、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答:媒体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中的
35、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媒体教学便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常常是花了几节课的时间,考查下来结果仍不令人满意,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则能达到事(时)半功倍的效果。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教学能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50、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哪些方法?答:一、再现生活,创设情景。二、巧设导语,创设情景。三、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四、借助图画,创设情景。五、巧设问题,创设情景。51如何理解“要让学生一盆水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找水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
36、理解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答:从知识的角度看这句话,强调“一盆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要求教师必须有比学生丰富得多的知识才行。这句名言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一个重要的结果:前提是,教师的知识必须比学生渊博;结果是,有了比学生渊博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教师了,“选达者为师”。如今的教育,如今的教师,如果只追求“一桶水”,显然已经不够了,教师必须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之“水”应该是一条溪流,一条能有泉水不断补充进来的活水不断的溪流,它其中既有水,更有丰富的微量元素。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答:现代教育心理学
37、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
38、得付出的代价。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答: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面对全新的外研社教材,我有些茫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我们早就听过,但直到今天我才真切体会到它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必须有方法”,但方法却是不是固定的,今天的体会,不是一纸空文,用自己的真情去谱写小学教学新历史篇章。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根据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
39、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对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有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应提供教学支架,也就是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
40、、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提供线索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合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彩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答: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心作用。非智力因素 :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
41、、信念理想、气质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现代人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激发学生正确学习计算机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习惯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计算机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它们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且和智力因素一起,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行、思、习)和五阶段论(学、行、思、辩、问),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
42、、明辨、笃行”的含义。答:最直接的解释: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详细解释: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
43、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44、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答:“人本主义”人物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是斯金纳,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
45、教学的弊端。“认知主义理论”皮亚杰提出认知心理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答:答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6、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一、教学理论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
47、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网络的简单应用和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为选学模块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 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 汉字输入。 (2) 掌
48、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 绘图工具的使用。(2) 图形的制作。(3) 图形的着色。(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答:(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答;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