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公示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公示1.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公示目录索引1、规划理念2、发展目标定位3、空间发展策略4、生态保护策略5、产业发展策略6、交通发展策略7、城市文化与风貌特色8、开发实施策略为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有效整合城市发展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市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今年6月,市政府开始组织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9月底,编制单位完成了规划的初步成果。10月9日,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中心召开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初步成果汇报会,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初步成果进行了深化和完善,形成了本次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征
2、求意见方案)。为使该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指导中心城区的健康有序发展,现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予以公示,欢迎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示时间为2007年12月18日2008年1月7日、意见反馈方式:()发送电子邮件到:hycsghwyh()传真可发送到:0762-3829778()信件寄往:河源市沿江东路规划建设大厦总工室 联系电话:0762-3829185()市民可在公示期间登陆河源市政府门户网()浏览公示内容,并可在论坛上发表意见。河源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河源市规划建设局引言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接江西省,南连珠江三角洲,是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地区,也是广东省自然生态环境极
3、其优越的地区。年建市以来,河源市社会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总体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河源市中心城区位于河源市域西南部,包括源城区、东源县仙塘镇与新港镇、紫金县古竹镇与临江镇所在的行政区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万人,其中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区主要包括市区、高新区、东源县城、埔前镇区、新港镇区、临江镇区、古竹镇区及邻近地区等,面积为平方公里。进入世纪,河源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实力迅速提升,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逐渐扩大。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越来越面临着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与问题。年月,市委五
4、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中心城区要着力创建五个城市,建设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抓住广(州)河(源)、河(源)紫(金)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机遇 ,统一规划和加快整合源城区,东源县的仙塘、新港镇,紫金县的临江、古竹工业园区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综合开发、县区共享的方针,形成中心城区景观带和经济发展产业带。”为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年月,市政府决定开展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作为宏观层面的规划,主要解决区域性、战略性与结构性的问题,其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对中心城区总体发展思路的明确和对下一层面相关规划的指导。本规划主要从规划理
5、念、发展目标与定位、空间发展策略、生态保护策略、产业发展策略、交通发展策略和城市文化与风貌特色等七个方面对河源市中心城区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规划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环境条件良好的后发地区,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应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实施生态建设战略,力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区域协调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河源市中心城区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协调,促进区域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包括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实现
6、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河源市中心城区应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应持续创造良好平台,吸引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定位返回目录索引发展目标()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求的具体体现。未来河源市中心城区将持续努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系统完善、城市生态敏感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人文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的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生态园
7、林城市。()区域协调目标:统一、有序、共享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明确一致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调城市建设时序,实现河源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一区两县”及各类开发区(工业区)统一协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目标。()产业发展目标:结构合理,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高河源市中心城区应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经济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来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等途径来提高经济实力,促进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的提高,成为极具竞争力又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目标:集约紧凑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由分散走向有序;提高
8、土地的使用效率,构筑集约、紧凑、和谐的城市空间。()文化发展目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深入挖掘河源客家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弘扬具有独特魅力的客家文化;在建设生态河源的基础上,丰富万绿河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河源丰富且独特的恐龙文化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恐龙文化之乡。发展定位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型工业、旅游休闲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河源是粤东北山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河源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以及“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特色的日益凸显,河源市中心城区
9、将成为粤东北独具特色的中心城市。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源市中心城区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河源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新型工业、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工业,加强各类设施的建设,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协调,形成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河源市中心城区应逐步实现以清洁生产为主要特色,以生态工业园为主要载体,通过发展效率高、产出大、污染少等类型的工业,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同时,依托河源市中心城区丰富的自然、人文、古生物资源,大力促进具有以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科普教育等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发展。发展规模()
10、人口规模规划到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万人,比年增加约万人;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万人左右,比年增加约万人。()建设用地发展规模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有效节约用地。规划到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平方米;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约平方米。附 录中心城区在河源市的区位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区位条件河源地处珠三角东北门户,是粤赣、广梅产业带和城镇轴的轴心和接力站,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条件突出,交通便利,是广东经济北上,向内梯度推进的接力站和支撑点,是南连珠三角北接闽、赣、浙的重要通道,是广东省优质生态环境
11、基地和生态屏障。 中心城区位于河源市域西南部,与惠州接壤。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南北贯通,距离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大城市均在公里内。、空间发展策略河源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空间主要沿国道向南部的高新区拓展,跨越东江向东部的拓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 本次概念规划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及地域分区等方面对河源市中心城区空间的发展进行阐述:空间结构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心、两轴、四廊、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沿东江形成南北向的滨水景观带,主要突出东江滨水带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岸线组织各城市功能。两心:形成北部综合服务和南部生产研发两个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新市区旧城中心区,
12、是未来中心城区的生活服务中心,以行政、居住、文化教育、服务功能为主;生产研发中心:高新产业区,是未来中心城区的生产研发中心,以生产、研发、管理、运输等功能为主。两轴:京九铁路沿线,布置物流和产业组团,形成产业发展轴;东环路至古竹镇沿线,通过布置教育、体育,以及相关居住配套设施,形成文教科研与城市生活轴。四廊:由水体、绿带构筑形成的四条生态廊道,有效分离城市组团,避免城市连片发展。四条生态廊道由北至南依次是木京洋潭生态廊道、石峡生态廊道、柏埔河生态廊道、埔前河生态廊道。六组团:结合中心城区空间的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地形地貌,从北到南形成六个城市组团,分别是仙塘木京组团、观塘洋潭组团、白田组团
13、、临江组团、埔前组团、古竹组团。三大功能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北部综合服务功能区、南部生产研发功能区、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区。北部综合服务功能区:旅游大道以北,包括东源县城、河源市老城区和新市区范围。主要发展滨江商务、休闲度假、房地产、商贸物流等生态洁净产业类型,形成以综合性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功能区。南部生产研发功能区:旅游大道以南,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江工业园、古竹工业园、源城工业园、埔前镇和古竹镇等。主要发展以电子信息业、机械与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五金制造、木材深加工等为主要产业类型,形成集生产与研发为一体的功能区。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区:由中心城区东西两侧的桂山风景旅游区、万绿湖风
14、景区、越王山风景旅游区等自然景区组成。本区开发的重点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以恐龙文化、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为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打造生态型旅游基地。五大城市分区年河源市域常住人口为万人,户籍人口为万人,分别占广东省的以及。户籍非农人口比重为。 河源市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约为万人。年河源中心城区从业人口为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年河源市域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均为元。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分别占广东省三大产业比重为:、。年河源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亿元,占市域地
15、区生产总值的。工业增加值达亿元,约占市域工业增加值的。河源市域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河源中心城区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河源市域及中心城区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和。经过十年的发展,年河源市域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与。河源中心城区支柱产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主导产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纺织业。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以谷物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比重占了,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以及渔业等比重较低。此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林牧服务业比重仅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流通渠道不
16、畅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河源中心城区农业的高级化发展。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年河源市中心城区主要行业在广东省区位商大于的有个行业,区位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以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基础薄弱,基本处于孕育阶段,发展极为缓慢。城市系统生态改造策略建立“闭合回路”式城市生态系统,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闭合回路”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它通过将城市建成环境的输入输出循环系统组织,使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
17、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河源市核心的个性特征,中心城区应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和原则,从水循环、能源保护、交通选择、废弃物处理、空间组织等多个层面进行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对城市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生态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生态改造主要表现在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对水循环系统进行生态改造,包括使用雨水回收、中水利用以及天然排水系统;采用生态型建筑等。() 减少城市影响紧凑型的城市用地和增长模式:对城市的生态改造一方面在于改变城市的用地和增长模式,使它们的消耗最小化。中心城区适宜建设用地不到总用地的,因此选择紧凑型、较高密度的用地和增长模式
18、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发展应遵循下列因素:控制增长,增加平均密度,保护开敞空间、自然空间和城市内部的空地,实行内填式开发和旧城更新。“分散化的集中”组团型空间规划模式:以生态系统观念为基础的较小规模的开发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环境负荷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心城区自然环境用地较零散,有利于形成多个各具特点的城市组团,既减少城市大规模开发对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并起到与自然相结合的作用。组团之间可通过快速的交通结合在一起,形成“分散化的集中”的空间模式。依据城镇职能相对独立,综合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空间范围连片完整、现状行政区划相对单一等要求,将中心城区分为东源(仙塘新港)分区,旧城分区,
19、新市区分区,高新区埔前分区,紫金(临江古竹)分区。 对于五大分区的建设,规划提出如下指引:旧城分区:积极对旧城实施有机更新,提高城市的建设标准,营造尺度适当的城市开放空间;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新市区分区:创造良好的居住与创业条件,加快都市型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吸纳能力,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促进新市区社会氛围的加快形成。东源(仙塘新港)分区:加强与南部市区的联系与协调,适度发展加工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等,增加就业与人口集聚吸引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新区埔前分区:强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区内产业置
20、换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服务于高新产业和创新产业空间的平台,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协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紫金(临江古竹)分区:坚持生态优先,在保育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部分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城镇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生态保护策略规划从区域安全空间体系、城市系统生态改造、生态空间体系个方面提出生态保护策略。区域安全空间体系策略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合理确定城市增长的边界,构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体系,以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21、) 划定生态敏感区,引导城市合理增长规划将河源市中心城区生态敏感空间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轻敏感区: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新丰江水库周围及粤赣高速公路以西至山地结合带的河源断裂处。该区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应严格控制区内建设。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山、梧桐山、越王山等城区两侧的山地丘陵;柏埔河、埔前河、义容河等河流两侧;国道马落塘到石光埔段两侧;临江镇内丘陵台地以及源城区丘陵地带。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开发建设应加以限制。轻敏感区以农田及平缓低丘为主,应控制该区开发强度,并引导其内农田、园地与城市绿地系统构成一体。() 基于生态敏感区划的城市开发政策分区指引在河源市中心城区敏感性区划的基础上,划分政策分区,
22、指引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禁止区:规划将范围内的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和山体等划入城市建设禁止区。该区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禁止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城市建设控制区:规划将临近自然保护区或与山体、林地、河流水域毗邻地区,耕地以及乡村地区等划入城市建设控制区。该区以保护为主,对于区内已开发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对已破坏的山体水系、植被应有计划地治理或恢复。城市建设提升区:规划将新市区建成区、旧城区、东源县城、古竹镇区、埔前镇区等划入建设提升区。该类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并对旧城区进行保护和有机更新。城市建设优先区:规划将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城中、东、西片区等划入建设优先区。该区应强调生态补偿
23、和环境美化,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附录:社会经济状况年河源市域常住人口为万人,户籍人口为万人,分别占广东省的以及。户籍非农人口比重为。 河源市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约为万人。年河源中心城区从业人口为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为万人。年河源市域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均为元。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分别占广东省三大产业比重为:、。年河源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亿元,占市域地区生产总值的。工业增加值达亿元,约占市域工业增加值的。河源市域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
24、达。河源中心城区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河源市域及中心城区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和。经过十年的发展,年河源市域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与。河源中心城区支柱产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主导产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纺织业。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以谷物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比重占了,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以及渔业等比重较低。此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林牧服务业比重仅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河源中心城区农业的高级化发展。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年河源市中心城区主要行业在广东省区位商大于的有个行
25、业,区位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以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基础薄弱,基本处于孕育阶段,发展极为缓慢。城市系统生态改造策略建立“闭合回路”式城市生态系统,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闭合回路”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它通过将城市建成环境的输入输出循环系统组织,使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河源市核心的个性特征,中心城区应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和原
26、则,从水循环、能源保护、交通选择、废弃物处理、空间组织等多个层面进行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对城市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生态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生态改造主要表现在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对水循环系统进行生态改造,包括使用雨水回收、中水利用以及天然排水系统;采用生态型建筑等。() 减少城市影响紧凑型的城市用地和增长模式:对城市的生态改造一方面在于改变城市的用地和增长模式,使它们的消耗最小化。中心城区适宜建设用地不到总用地的,因此选择紧凑型、较高密度的用地和增长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发展应遵循下列因素:控制增长,增加平均密度,保护开敞空间、自然空间和城市内部的空地,实行内填式开发和旧城
27、更新。“分散化的集中”组团型空间规划模式:以生态系统观念为基础的较小规模的开发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环境负荷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心城区自然环境用地较零散,有利于形成多个各具特点的城市组团,既减少城市大规模开发对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并起到与自然相结合的作用。组团之间可通过快速的交通结合在一起,形成“分散化的集中”的空间模式。生态空间体系策略以“绿色矩阵”构建地域整体生态网络,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矩阵”理念是从区域整体出发,将自然纳入城市结构之中形成的有机生态网络。河源市中心城区为两侧群山耸立的带形城市,“绿色矩阵”式的开放空间构架与其城市结构相耦合,整体联系的生态网络将起到
28、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作用,并以此来构建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 规划通过生态蕴育区、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建设来构筑中心城区安全良好的生态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体联系的生态网络。生态蕴育区:主要指以桂山山系和梧桐山山系为主的东西两大山地丘陵区,为生态保护蕴育的重点地区。生态廊道:主要分自然和人工两类,自然生态廊道包括东江新丰江生态主廊道;石峡生态廊道;柏埔河七礤河生态廊道;埔前河生态廊道。人工生态廊道主要有京九铁路生态廊道、木京洋潭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主要包括新丰江、柏埔河、埔前河与东江交汇节点,以及新丰江与京九铁路交汇节点。这些节点对保持各主要生态廊道的联系、维持
29、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重要意义,须严格控制其开发。网络状生态体系构建:规划通过建设生态蕴育区作为区域水源涵养及生态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自然地;通过建立条主要生态廊道连通各生态板块;通过城市内部沿河、平行或垂直主导风向的次一级生态廊道引导,形成网状廊道体系,控制地方微气候及促进内部自我循环;从而最终形成“山、水、城、田”融为一体、有机联系的生态架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产业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本规划主要从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产业模式、产业功能与产业动力五个方面对河源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提出策略。()产业政策:从“被动承接”转向“选择性、主动承接” 积极有选择地承接珠江三角洲转移的部分成熟型劳
30、动密集型以及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促进河源市中心城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持续强化“产业园区”作为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功能载体。()产业组织:从“分散群聚”转向“规模集群” 围绕“产业集群”组织营建专业化产业园区,在着重引进大企业集团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重视它们之间以及与大企业间的专业协作配套,鼓励通过资本重组的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产业模式:从“传统型”转向“生态洁净型” 大力推进河源市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园区功能整合,逐步建立工业园区的环境准入机制,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统筹规划。()产业功能:从“单一生产
31、”转向“多元综合” 逐步培育河源市中心城区现代商务功能发展。未来河源市中心城区对现代服务企业的进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目前应预留发展此类功能的空间,并适时开发相关功能空间载体。()产业动力:从“外源型”转向“内外并举型” 大力吸引外资,重点营建长期平稳的投资环境,持续完善招商引资软硬平台的建设。鼓励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对民营经济金融资本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介入外来产业链,增强外来产业资本对河源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根植性。主导产业选择策略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的基础、资源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区域产业政策与模式的发展趋势等因素。为此,规划以河源市中心城区自身已有
32、发展基础及条件、国家与广东省产业政策与模式的基本发展动向、河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河源市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上,结合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背景,以发展前景广阔、生命周期长、市场需求量大、带动能力强、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为选择基准,规划认为河源市中心城区未来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业:以手机生产与检验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以食品饮料、农副产品精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机械装备业:以模具前后向生产制造为主的机械装备业。特色旅游休闲业:以山水观光、恐龙文化、客家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娱乐为主题的特色旅游
33、休闲业。商贸服务业:以现代办公、高档居住、会展为主的商贸服务业。主要产业发展指引生态农业及农副产业发展指引:以技术与生态为导向,大力扶持现代生态农业及观光农业发展,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积极开拓人工养殖,利用河源良好的淡水资源,发展水产品加工、销售和集散的专业型产业区;以产业化的思维、现代服务业的视野来经营农林渔业,鼓励开发新型农副产品或半制成品,融入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型工业发展指引:重点发展以模具、手机生产配套为主的优势工业行业,充分利用模具产业的垂直链接和横向关联,打造规模化的、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模具与手机生产基地;积极培育食品饮料、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新
34、兴产业,规划进入相应园区集聚发展,促进特色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吸引相关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重视纺织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劳动力丰富、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优势,为解决河源周边县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有力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引:一是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态,积极引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二是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培育商业流通、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休闲业发展指引:利用珠江三角洲消费结构的整体升级机遇、地缘关系和交通区位的改善
35、,积极融入“大珠三角”旅游圈,开拓以“山水观光、恐龙文化、客家风俗、生态型商务会展、温泉度假娱乐”为主题的区域体验型的旅游市场。附录:空间与功能 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年代前:以旧城为基点缓慢发展()年代后期年代初期:城区跨江向北发展,同时逐步往南沿东江西侧发展 河源年设立地级市,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区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居住区跨江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年广梅线改编成国道,成为中心城区境内从南至北的交通主干线,城市空间逐步沿交通干线呈轴线扩展。()年代中后期:以新丰江两侧为重点发展区 这一时期河源市中心城区重点向新丰江北岸拓展,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河源市行政中心,主要沿国道以及新丰江南岸呈“
36、”型发展,工业用地集中在旧城近郊南部呈块状、跳跃式发展。()年至今:沿交通轴南北纵向拓展,带型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河源市中心城区内外环境的改善以及自身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大大增强。年粤赣高速建成,中心城区空间拓展进入快速拓展时期:两江交汇地区以商业、文娱等功能的充实为主, 工业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明珠开发区,以及国道、粤赣高速公路周边地区分布,带型的组团式的空间结构逐步形成。 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沿交通轴向带形组团生长模式明显 河源市南北向的狭长盆地的自然地形以及不断完善的交通条件共同促使中心城区空间南北向、带形的生长模式:中心城区沿粤赣高速公路、国道由南
37、向北依次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河源市区、东源县城(仙塘)三大城镇组团。未来随着中心城区高等级公路兴建或改建,不仅大大缩短组团间的交通时距,轴线上的城镇也将快速发展。()由沿东江单向发展逐步转向“两江四岸”的多向拓展年代之前河源市中心城区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空间拓展相对缓慢。进入年以来,河源市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空间逐步由新丰江南岸转向“两江四岸”拓展,重点突出河源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并通过系列新区开发、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带动了河源旧城区的改造。()“生活内聚,工业外延”功能空间结构逐步明显上版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生活内聚、工业外延”的功能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中部旧城区着重
38、城市服务功能的充实与提升,南北组团以工业空间扩展为主。、交通发展策略规划重点从交通政策选择、网络化交通建设两个方面提出河源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策略。交通政策选择()区域与城区交通一体化建设策略:强化城市快速通道,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推进河源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一体化。()以道路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有效推进旧城改造,有序引导新区建设。()引入(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发展模式,优化城镇空间拓展方式,倡导“公交优先”,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强调集约化发展,将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系统紧密结合。()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组织,加强重大交通项目的管理和设施配套,提高道路系统能力。()提倡
39、绿色交通。一方面,采取小汽车的适度发展和严格控制摩托车的策略,控制机动车的总量;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及法规减少机动车单位排放量,两者结合减小机动化带来的污染及能源的消耗。网络化交通建设()干线路网规划建设“六纵十三横”的城区干线路网,通过串联各组团中心区域或与快速路衔接来形成客货交通走廊。()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广(州)河(源)河(源)紫(金)高速公路,规划新建环城高速公路,结合原有的粤赣高速公路与河梅高速公路,形成“两横两纵”的外环高速体系,分离过境及跨区域的出入境交通。()快速路形成“两横两纵”快速路体系,承担部分过境交通、货运交通以及跨组团的长距离交通。两横:桂山大道、埔前大道;两纵:东环快速
40、路、城东大道。()城市干道在城区各组团中心和南北两侧边缘布设相应的干线型主干道,承担各组团间的客货运交通。()铁路 加强铁路运输能力,在河源站二等站场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规模,增加客货通过能力。完善仓储功能,配合铁路货运,加强铁路沿线的规划控制,避免城市建设对铁路运输造成影响。()航道通过航道等级和吞吐能力双提高,建设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水运交通,承担各组团间以及组团与外界的客货联系,分流陆路交通压力。规划到年,东江中心城区段达到五级航道标准,通航吨级船舶。()轨道交通远景考虑建设河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并着重考虑与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对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应重点强调南北向的线
41、网预留,还要考虑与灯塔盆地加以衔接。预留的轨道交通通道应及早进行控制。、城市文化与风貌特色主要从城市文化与重点地区风貌建设两方面来突出体现河源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体现突出河源中心城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文化,我们提出下列策略: 保护、延续地方传统客家文化与建筑特色,实现现代城市、传统人文和历史要素的完美结合,展现“客家古邑”深厚的文化底蕴。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融入生态河源的山水肌理,打造“万绿河源”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围绕河源东江、新丰江、万绿湖等水系独特的滨水环境,利用原生的湖面与河道等水体资源打造“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建构以公众活动为主的滨水环境,塑造“客家水乡”的滨江城市形
42、态。重点建设万绿湖、桂山风景旅游区、恐龙遗址公园、越王山风景区、苏家围、南园古村等特色文化旅游区。重点地区城市风貌与形象通过“两江(新丰江东江)四岸”景观风景带,四条生态廊道以及绿地网络的建设,体现河源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重点建设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区和南部产业服务中心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新丰江东江交汇处)城市风貌设计构思:开放、完善、宜人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区,城市核心景观区和标志区。城市风貌体现:将两江交汇处打造成城市景观和功能核心区;尊重并延续河源客家文化特色;创建安全、活跃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和环境;创建公园和开放空间网络。()南部产业服务中心(东江两岸高新区临江镇区段)
43、城市风貌设计构思:中心城区南部的产业服务中心,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城市风貌体现:创造东江两岸富有活力的城市岸线;优化调整东江两岸的用地结构;创造一个层次分明而相互呼应的开放空间系统;策略性地安排湿地,促进生态多元发展。、开发实施策略开发实施总体思路通过循序渐进的建设方式逐步实现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功能提升,通过策划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来提升城市形象与综合竞争力,结合城市制度的创新等开发经营策略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开发实施策略()近期建设(年)整合、拓展 年是河源市中心城区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以整合各发展要素资源,加强空间的协调、拓展与充实为主。着力调整、修建中心城区干线路网,积极推进广(
44、州)河(源)高速公路以及河(源)紫(金)高速公路的建设;调整中心城市用地布局,充实中心城区的商贸、产业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人口、产业的集聚和居住生活区的开发;重点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巩固其产业中心的地位。()中期建设(年)完善、提升年?熏河源市中心城区应积极推进功能重构,带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强化中心城区综合人居环境的建设;通过组团布局的形式,把城市各功能组团串联在南北向的快速交通通道上,实现城市空间与交通、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紧凑双中心”的城市空间骨架和“两江四岸”的生态景观脉络。完善高等级的城市交通系统,引入快速公交系统,分离城市生活性、生产性及过境交通。()远期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理念,培育各组团成为产业集群的分工基点,大力统筹城乡人口、就业、社区和基础设施规划,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实施保障()建立分区差别化政策指引体系:针对各组团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空间管制措施、人居环境发展策略等。()实施高层面招商引资新举措,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与企业的自主招商。()合理选择城市经营策略及开发模式,促进河源城市制度创新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