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615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区人口发展情况报告.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州区2012年人口发展情况报告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全面加强人口战略研究,不断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和措施,较好地控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有效促进了人口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我区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2012年人口发展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的人口发展主要情况2012年我区常住人口129.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0.7万人;年末户籍人口682661人(统计局提供:此数据常住人口规模比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总和多十余万人);区公安分局暂住人口66.9万人;区流管委外来流动人口46.6万人。户籍出生人口7416人,计划生育率98.

2、21%,出生率10.76,死亡人口为4099人,死亡率5.95,自增率4.81。(一) 人口规模情况注:1.常住人口是指以该地区为经常居住地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区统计局。2.外来人口数据来自区统计局。3.暂住人口是指不具有本市户口,来自外省(市),在京暂住三日以上,并向公安机关申报暂住登记以及领取暂住证的人员。暂住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局。4.流动人口是指省际间流动的,来京暂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口(不含流动过京及短暂逗留的流量人口)。流动人口数据来自区流管委。我区人口规模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具体有以下特点:1、常住人口继续增长我区常住人口总量

3、持续增长。2012年常住人口已达129.1万人。但年增长量、年增长速度明显处于下降状态,并低于“十一五”末和“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水平。去年我区常住人口净增4.1万,低于十一五年均6.34万,年增长量也从十一五平均年增6.45%降到3.28%。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2、户籍人口平稳增长我区户籍人口总量增长平稳。2012年全区户籍人口为682661人,比2011年增加9745人,增长1.45%。增长速度与2011年持平,但均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1.1%的平均水平。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3、常住外来人口继续增长我区外来人口继续增长,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常住外来人口为50.7万人,总量比

4、2011年47.7万人增长了3万人;增长率为6.29%,比2011年9.66%降低了3.37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幅水平17.2%降低了10.91个百分点。增长量和增长幅度均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二)人口密度与分布情况1、人口密度持续增长我区常住人口密度持续增长,2012年为1425人每平方公里,比上年度增加46人。与房山、大兴、顺义、昌平4个城市发展新区相比,我区首次升至第一位。表11 五个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通州大兴顺义昌平房山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906.281036.321019.891343.541989.54

5、常住人口 (万人)129.114795.318398.6人口密度142514189341362496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2、城镇人口增速较快人口继续向城镇集聚,常住城镇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常住城镇人口为81.6万人,比重为63.2%,比2010年增9.2万人;乡村人口为47.5万人,比重为36.8%,比2010年增加1.5万人。城镇人口增长量和比重明显高于乡村人口。表12 常住城乡人口情况单位:万人、%年份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比重比重2010118.472.461.154638.85201112578.462.7246.637.282012129.181.663.21

6、47.536.79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户籍农业人口正在逐年减少,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多。2011年,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为51.04%,户籍农业人口比重为48.96 %。2012年末,农业人口32.2万人,占总人口的47.2%;非农业人口36万人,占总人口的52.8%,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三)、人口生活质量情况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环境进一步宜居,居民生活质量再次提升。1、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长,2012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0476.3元和15936元,较上年增幅分

7、别为10%和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继续加大, 2012年收入差为14540.3元,比2011年13440.1元增加1100.2元,收入之比为1.91:1,比上年略有减少。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注:数据来源区统计局我区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多年保持较低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已稳步超越小康。据统计部门公布,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表16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城镇居民(%)36.136.336.935.83534.536.133.8农村居民(%

8、)38.235.435.636.734.330.136.640.1注:数据来统计局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保持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4.1平方米,农村居民年末人均居住住房面积4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比去年增加12.8平方米。3、居民出行2012年我区公共交通道路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东关大道完成结构建设,地下部分初步贯通;北环环隧基本完成结构施工,启动设备安装;地铁M6号线各换乘站工程进展顺利,4条八通地铁接驳公交线路实现运营。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全区郊区客运汽车260辆,比上年增长18%;营运出租车2043辆。城镇居民生活家用汽车每百户3

9、1台,比上年增长3.3%。4、人居环境首都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对我区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一镇一街”示范工程和1个环境优美乡镇及29个生态文明村创建。改造潮白河右堤路和运潮减河左堤路8.6公里,实施榆林庄闸改建等水利工程。河东再生水厂建设进展顺利,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合作启动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达标率均达到100%。二氧化硫排放量5825.4吨,比上年减少386.6吨;工业烟尘排放量748.8吨,比上年减少106.7吨。植树造林面积3333公顷,居全市首位。森林面积达到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42%;湿地面积791

10、0.3公顷;2012年末实有树木461.8万株;年末草坪面积33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4307.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50.04%。全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较强的问题,渗透在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解决人口问题需要有序引导。在人口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规划方向、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公共事业发展水平等均对城市人口规模、人口结构有影响,需要综合治理和统筹调控。目前,我区人口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约束。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道路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较大压力;

11、老龄化趋势明显,对养老问题带来一定的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生活质量;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恶化,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高端人才不足,产业升级发展明显受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仍需加快步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心城区人口转移,人口规模还将扩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二、近年通州区在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上级关于新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从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人口问题调研、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一)加强人

12、口战略研究,摸清人口底数和发展趋势针对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出现的人口的快速膨胀及其引发的链锁反映等“都市病”,区委、区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做到摸清底数、寻找对策、对症下药、积极应对。由区人口计生部门牵头,先后组织开展了“首都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调控”“特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及管理”“通州人口形势与人口规模调控研究”、“新城人口发展特征、趋势分析及调控措施研究”、“人口信息化建设规划调研”等相关课题的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区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各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一是明确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

13、结构调整。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万人以内,新城常住人口控制在90万人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的人口调控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业控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总部经济初具规模,现代物流业特色显现,高端制造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二是集约高效利用园区功能区资源。高标准建设6个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格禁止新增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逐步淘汰技术含量低、占用资源多、污染环境的企业。以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在新城城区规划建设了运河核心区、生态商务园、宋庄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为高素质人口来新城就业创造良好空

14、间。三是积极引进符合功能定位的大项目。按照新城功能定位,引进一批产业项目,主要是集研发、生产、物流、结算于一体的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如北京烟草生产物流结算中心、北京出版发行中心、蒙牛乳业生产物流基地、华润物流、苏宁电器总部、李宁公司总部、北汽控股动力总成、中国动向集团、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这些大项目带动了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三次产业比例为4.5:46.5:49,“十一五”期间一产下降3.1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5.3个百分点。近五年共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32个,投资总额21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98个,产业项目呈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集约高效

15、利用园区,清理淘汰落后企业。坚持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新引进的项目优先向3个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1个市级物流基地产业园区集中,中小型项目引导进入标准化厂房。同时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以高效节能无污染为准入标准,严格禁止新增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逐步淘汰技术含量低、占用劳动力多、资源多、污染严重的企业。(三)科学调控房地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一是加强房地产开发规划指导,合理调控房地产规模结构。近年来,我区合理调控房地产业发展,按照高端有调控、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思路,调控房地产规模,提高建设开发档次,引导房地产投资向商务地产开发领域转移,加快建设星级酒店、办公楼宇等城市功能性设施,实现政府调

16、控房地产业、房地产业调控人口的目标。二是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加快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合理疏散新城城区人口。200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完成动迁总户数超过2万户。三是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大力解决“城中村”问题。为彻底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发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周边地区违法建设出租行为,近年来,我区采取专项巡查与日常巡查相结合、媒体曝光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为切实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问题,通过捆绑开发、定向安置的办法,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范围内的旧村改造,进一步减少低层次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四)坚持“以业控人”,有效调控流动人口总量一是加大环境综合

17、治理力度。重点治理低端市场、城中村、无业人员集中居住区等秩序混乱场所,清理整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压缩低层次流动人口从业空间,控制流动人口的无序流动。二是探索“以税管房”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模式。区政府先后下发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北京市出租房屋管理与税收政策,将流管员绩效考核与出租房屋税收相联系,建立奖励机制。三是加大房屋租赁市场监管力度,有效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从事房屋租赁居间、代理的中介机构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其中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含分支)开展经常性地专项检查,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公示内容进行补充,并将其列为

18、重点监管对象,有效规范了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四是在建筑企业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探索通过流动人口自治实现优化管理。在100多个工地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自治管理3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口。开展定期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五)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实现人口与就业岗位相协调一是落实就业促进法,确保政策资金落实。我区先后出台有关政策,确保市、区两级就业政策资金有效落实,建立区、乡镇两级“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统筹用于促进本地城乡劳动者就业。二是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帮助困难群体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促进有就业愿望的城镇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

19、残疾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城镇新增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持续保持我区动态清零态势。三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启动“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畅通农村就业信息渠道,启动“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四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在全市率先实施“用人单位下订单、培训部门出菜单、各级政府来买单” “三单式”定向培训,积极挖掘公益性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五是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鼓励企业使用本地人口。对招用本地“4050”人员企业给予补贴。将扶持年龄各下调五岁,

20、加大了扶持力度。对招收本地失业居民、无业农民的企业,按照招收人数每年进行适当的补贴。对招用本地劳动力满一定数额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最高可达300万。(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一是加快推进人才引进战略。出台北京市通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暂行办法等一揽子政策,设立通州人才发展基金,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高标准建设台湖学校、于家务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北京二中、史家小学等北京市名校开设分校,以合作办学等方式创办北工大实验学院。三是大力发展职成教育。成立北京新城职业学校,创

21、建一批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级示范校。四是保障流动人口儿童受教育权利。规范管理民办自办学校,加大公办学校接受流动儿童力度,共接收流动人口儿童就学3万余名。三、未来规划和目标面对我区目前的人口经济资源状况及首都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十二五”规划提出,全区常住人口调控在145万人左右,户籍人口总量调控在70万人以内。据此,未来我区人口调控工作的重点应是:以实现“建城”、“兴业”、“引人”的良性循环为目标,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多元和谐、分布合理、管理有序,与新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一)合理调控新城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创新人口管理体制,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

22、机制。一要加强人口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建设。按照“适应需求、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素质、服务发展”的人口工作方针,建立人口总量调控目标责任制,抓好人口规模调控和结构优化两个目标实现。二要构建全区协调联动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统筹基层人口服务管理力量,逐步建立覆盖全员人口的现居住地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人口评估机制,努力实现与人口相关各项规划的衔接和统一。三要健全人口政策协调机制,建立区域间有关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良性互动。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人口前期前置评估、中期跟踪、后期效果评估机制,确保符合人口调控目标要求。四要加强人口发展研究,形成健全的人口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围绕新城人口长期

23、均衡发展、人口发展与新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与完善人口政策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开展前瞻性专题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增强人口研究对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为人口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挥产业发展对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调节作用。一要抓好产业升级。按照“加快产业融合、突出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一核五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方向发展,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到通州新城创业和就业。二要优化调整房地产结构。合理调控普通住宅市场,大力发展城市商业地产和多样化的高端商业服务配套建筑。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

24、时,适当减少普通商品住宅建设规模和比重。三要建立和畅通高端业态发展。以“服务化、高端化、集约化、低碳化”为方向,瞄准产业的高端领域、高端形态和高端业态,制定更加综合和科学的产业准入标准,同时,加强对外地来京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的身份核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实施禁入。四要制定更加综合和科学的产业退出机制。有序引导不符合新城功能定位的产业退出,加快“低效、高耗、污染”企业的退出。(三)大力推进新城人口素质升级,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素质提升互动的发展态势。一要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畅通优秀人才引进通道,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确保各类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25、二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结合“一核五区”开发建设,研究和制定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切实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是积极引导中心城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向新城转移,为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奠定基础。(四)积极推进产业就业置业平衡发展,努力实现区域人口均衡分布。第一,提高新城生活品质,使通州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第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逐步实现人口由“居住”型向“就业”型转变。第三,减少住宅供地量,并注重住宅建设的品质。适度控制普通商品房建设,提升外省市来京人员入驻的门槛。重点关注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环境品质,吸引高端人才。2013年9月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