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737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音乐巨人贝多芬》.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磐石( ) 喧嚣( ) 深邃( ) 重荷( ) 门槛( )2、解词。重荷: 杂乱无章:惹人注目:二、理解探究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三、合作释疑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

2、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四、课内精读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6、贝多芬为什么经常拒绝客人探访?7、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8、假如你此时双耳失聪,

3、请描述一下你的心情。五、拓展延移忆冼星海茅 盾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

4、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

5、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新课标第一网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

6、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

7、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注】苏联,

8、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回忆想象、印象听黄河大合唱读冼星海的自传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答: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答案理解探究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

9、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谈。 3、答案不唯一,可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们自己发表个人看法. 合作释疑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

10、乐永远陪伴他。 5、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课内精读1、孤独不愿别人打扰,自己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够理解。2、一方面,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他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3、略。拓展迁移13.答案示例:魁梧奇伟

11、,沉默寡言 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14.答案示例: 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15.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