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74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泥土的歌(二)适用年级初一音乐所需时间本单元需要两课时(专题一以歌唱为主,专题二以欣赏为主)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在专题一中,教材选用了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仔改编的二部合唱。这首改编的后的二部合唱,要求学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境,体验与他人合作演唱的乐趣,并品味台湾民间小调的风格韵律。在专题二中,欣赏六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调,学习“同头换尾”的旋律创

2、编手法。其中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山西、云南两首同名民歌绣荷包。这两组民间小调,都是同一题材的民歌,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欣赏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所以在这个专题中,设计一个民族体裁的(号子、山歌、小调)听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汉族民歌风格色彩的多样性特点。在学习音乐创作中的“同头换尾”创作方法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在专题一和专题二中,不管是歌曲的演唱、还是欣赏与旋律的创

3、作,都要本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将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多媒体课件有效的融入到音乐学习的实践中去。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模唱、欣赏、听辨等活动式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 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并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2、 欣赏本课中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岁月哼唱,并能富有感情的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尝试用竖笛吹奏采茶灯。过程与方法:1、学唱歌曲过程中,体验

4、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2、欣赏民间歌曲中,能对本单元所欣赏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通过学习与听赏、随乐哼唱、小组探讨等活动,归纳总结出汉族民歌中小调题材的音乐特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汉族民歌风格色彩的多样性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不同地区的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 能用明快、清脆的声音演唱民歌丢丢铜仔,品味民歌合唱的风韵,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2、 参与欣赏6首小调民歌,体验不同地区的小调

5、的风格音韵。3、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几首民歌的哼唱中,发现“同头换尾”的创作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尝试编创2-4小结旋律。主题单元问题设计播放丢丢铜仔作为背景音乐,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提问:1、这是哪里的方言?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方言?(教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乘坐火车在台湾观光中的“游客”,多媒体课件台湾风光,带领学生去欣赏宜兰独特的风格与韵味,感受小调的魅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客家方言,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

6、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专题一: 学唱民歌( 1 课时)专题二:欣赏民歌、尝试民歌中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1课时)其中,专题 二 中的创作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欣赏并学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所需课时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学习客家话)2、 新歌丢丢铜仔的欣赏与学唱。3、 歌曲探究,探讨两种不同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各有什么异同点。4、 小结专题问题设计有节奏朗读丢丢铜仔歌曲的陈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体会台湾小调的韵味

7、。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电脑,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普通教室。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1、播放丢丢铜仔,学习台湾客家话。活动2、欣赏丢丢铜仔,找出陈词,朗读。活动3、找出歌曲中带有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

8、唱带有下滑音的音乐片段。活动4、学唱歌曲找出难点,并突破歌曲难点。活动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二声部轮唱。(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火车前行场景,引导学生律动)活动6、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曲合作的愉快。活动7、对比欣赏两种演唱风格,引导学生探讨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评价要点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丢丢铜仔,小组合作练习,并当堂给予评分评价。专题二各地小调赏析所需课时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 采茶

9、灯采茶调等小调欣赏。3、 课堂探讨与延伸,讨论小调音乐特点。4、 听辨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5、 创作实践“同头换尾”。6、 小结。专题问题设计几首小调曲子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音乐特点和区别?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电脑,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普通教室。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

10、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1、听赏采茶灯采茶调,结合各地采茶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活动2、引导讨论这两首作品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和区别。活动3、学习采茶舞的律动,体验民间采茶习俗,为课堂增添气氛。活动4、听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探讨两首作品的不同音乐特点。活动5、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活动6、听赏月儿弯弯照九州,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心情,了解歌曲的来历。活动7、听赏王大娘钉缸,引导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并随乐跟唱。活动8、讨论小调的音乐特点,听辨三首小调、山歌、劳动号子,复习巩固民歌的有关知识。活动9、创作实践“同头换尾”,分组编创2-4小结旋律,小组互相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