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785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3528.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度的把握摘要: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创造的一个范畴。随着新的音乐表演课程标准颁布,广大授课教师对音乐表演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改革音乐表演教学方法及其度的把握两方面阐述了笔者对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见解,相信对音乐表演课程的教学有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表演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自从新的音乐表演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音乐教学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表演课程的教学。但在音乐表演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

2、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片面地看待课改,走形式主义,不注意音乐表演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表演教育的悲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教学方法改革及把握改革的“度”两方面来阐述笔者对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改革音乐表演教学方法 音乐表演是一门艺术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吹、拉、弹、唱、跳,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而且活跃

3、了课堂气氛。教师幽默的语言、潇洒的风度,令学生欣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带上了表演的成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精湛的表演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歌,教师唱得动听,学生就会产生学的愿望;一个小小的律动,教师跳得美,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通过表演,教师把音乐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习动机;通过表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仰慕、敬爱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形成了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那么,音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去表演呢?我的教学探索表明:注重情感溶人,以动激情,注意分寸,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表演

4、的教学作用。 1. 情感溶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人角色。教师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通过眼、眉等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达到幽默的效果。用双眉紧锁到舒展来表示困惑到明朗;用惊恐、欢乐、悲伤的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我在教学欣赏课惊愕交响曲时,故意在上课伊始无精打采地打开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垂下眼帘,伏在讲台上作昏昏欲睡状;在猛然响起的强音中惊恐地睁大眼,倒吸两口气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昏昏欲睡。此时,音乐未结束,教室里已由窃窃私语变成哄堂大笑了,我这才清醒过来,给大家讲述海顿和那首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着

5、讲述,欣赏着乐曲,并积极地投人表情模仿,大家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情绪、情感之中了。 2. 以动激情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引起的。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使之产生共鸣。音乐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奥尔夫说过:原本的运用不是单独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表演课上,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有优美的舞姿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如:在教唱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时,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我为学生表演了舞蹈只要妈妈露笑脸,学生欣赏完老师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并齐声说道:“老师,快教我们唱这支歌,快教我们跳这个舞吧

6、”。通过老师的这一舞蹈,既帮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注意分寸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与舞台表演毕竟有所区别,教师的表演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表演时分寸要注意恰当。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并非表演得越多越好,绝不能把音乐课变成了教师的独唱音乐会、独奏音乐会,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讲、演结合,演、练结合,正确地处理好。教与演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教师的表情不能过火。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幽默而不庸俗,端庄而不拘谨,活泼而不浮跳。例如歌表演、小律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有蹦

7、跳或富有动物特点的动作来表演,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学会知识,接受美的熏陶。 三、把握课程改革的“度” 1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即调过程,过程即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而教,重结果、轻过程,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把生成的、开放的、吸收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智慧、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更有甚者,则可能使本应该成为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

8、的音乐活动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表演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去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度”,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的。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学生“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2、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有这样一堂音乐课:要教唱歌曲茉莉花,老师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

9、请学生上来闻花香,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尝,然后叫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最后,所剩时间不多了,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课了。试问这节音乐课是成功的吗?否也。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尽管非常清楚,但忘了这是一堂音乐课,而不是一堂生物课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学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吗?诚然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应注重学科综合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的理念而入手的,但最终的课程设计却偏离了方向。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因此,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围绕教学目的

10、来实施。 3、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重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

11、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创造的一个范畴,而音乐美的创造则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实现意义价值和审美的重要环节,在其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演唱表演这个中介环节,将乐谱上的音符通过转化成为音响,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地展现出来,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使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广大音乐表演课程教师应该把握这个特点,积极进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把握教学改革的度,广泛交流,使得我国的音乐表演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莉。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J。中国音乐学,2003(4)。 2罗小平,黄 虹。音乐心理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8。 3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