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804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古代中国画赏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中美术选修课校本教材: 古代中国画赏析 一中美术组编 前 言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中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政治素养,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个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已经决定,要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校要开好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悠悠华夏,文明绵长永续,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中国绘画。大美嘉图,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和雨露,浸润我们的生命,

2、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丰富、更完美。美术教研组以本次校本艺术教材的编写、成印为契机,在今后的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本着尊重需求、尊重差异、尊重发展的原则,逐步建构融个性化和多样化、综合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富有一中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文化,以全面提升我校艺术教育的质量。目 录第一讲、顾恺之4第二讲、吴道之56第三、四讲、张萱、周昉67第五讲、韩滉78第六讲、王维8第七、八讲、荆浩、关仝810第九、十讲、董源、巨然10第十一讲、顾闳中1012第十二讲、黄筌1213第十三讲、范宽13第十四讲、马远1314第十五讲、张择端1415第十六讲、梁楷15第十七讲、赵孟頫1516第十

3、八讲、吴镇、黄公望、倪瓒、王蒙1619第十九讲、沈周、文徵明1920第二十讲、唐寅2021第二十一讲、徐渭2122第二十二讲、仇英、陈洪绶2223第二十三讲、八大、石涛2325第二十四讲、任伯年25第二十五讲、齐白石2526第二十六讲、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2627第 一 讲 春蚕吐丝顾恺之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难道在顾恺之以前,中国没有画家吗?当然不是的。只要有作品,就有画家存在。只是古代的画家,在陶罐上、墙壁上画画。他们画得很好,也画得很快乐,可是他们并没有把名字流传下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重视画画的人,所以他们的名字都失传了。也许,画画的人只要自

4、己画得快乐就够了,并不在乎名字是否流传罢!总之,一直要到顾恺之,我们才有了有名字的画家,也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和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也许因为书读得多的关系罢,顾恺之的画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够把一个旧的题材重新构图,用新的方法表现,他也能够根据当时人的文章,创造新的绘画。顾恺之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是女史箴图卷。 “女史”指的是在宫廷里的妇女,“箴”是规劝的格言。“女史箴”原来是西晋时代,一个叫张华的文人写的文章,用来给宫廷里的妇女阅读,使她们知道什么是妇女们应该遵守的道德。顾恺之看了张华的文章之后,就把文章中描写的内容,一段一段画成了画,一共有十

5、二段。有一段是描写汉朝的女官冯婕妤。她陪同汉元帝到花园中玩,不料一只黑熊跑出了兽槛。在惊险的时候,冯婕妤很勇敢地挡住黑熊,保护了汉元帝。有一段描绘一个人在镜子前梳妆。文字却说:人们大都只知道修饰外表,却不知道美化内在的德性。“女史箴”是提倡道德的一卷绘画。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画中的线条的确像“春蚕吐丝”一样,在空中循环婉转,非常均匀而优美。顾恺之画的女性,身材非常修长,裙子的下摆比较宽,使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很稳定。这些画里的人,和我们在前面的壁画中见到的人物不一样。女史箴中的人物大都是宫廷贵族,衣服都很宽大华丽,身上有许多装饰用的飘带,给人一种高贵端庄的感觉。 顾恺之另外一张以文章为依据

6、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洛神赋”原来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女神的景象。“洛神赋”写得非常美,把人们幻想中的女神,用文字形容得十分令人向往。顾恺之就以这篇中国的文字名著为依据,用绘画来表现了。慢慢展开这张画,可以看到曹植和他的侍从站在洛水岸边,远处河面上的女神正凌波而来。女神驾着六龙拉动的车子,四周有旗帜飘扬。最后是曹植乘坐华丽的大船,在洛水上寻找洛神。这篇有名的文学名著,由顾恺之用具体而形象化的方法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像,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顾恺之启发我们: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或一篇文学作品之后,也可以把文字中的感受用绘画表达出来。顾恺之好像对画女性的角色特别

7、有兴趣,“女史箴”和“列女传”都是以女性的美为主题,不仅希望描绘女性外在形体的美、表情上的美,更希望能借此传达出女性内在品德上的美。因此,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以有教养的女性为题材的。古代的中国人常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借着这些人像,影响一般的人,使一般的人看了这些图画,不知不觉地效法圣贤的行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顾恺之生存的时代,恰好就是这种观念流行的时代。所以,他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你相信常常看一个伟人的画像,也会影响你的行为吗?在生活中,有没有你特别佩服的人?:中国人把自己佩服的人称为“偶像”。你愿意

8、为你的“偶像”画一张像吗?或者,你愿意用顾恺之的方法,把一篇你喜欢的故事改画成绘画吗?第 二 讲 吴带当风人们说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吴道子,生活于盛唐时期,约生于7世纪90年代,卒于785年以后,是古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曾学习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

9、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现在看到的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画。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第 三、四讲 丰满唐风胖美女在唐

10、代最盛行。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妇女以胖为美,越胖越美。仕女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有肥硕丰满而健康的体形。张萱,盛唐画家,曾为画直,实即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题作画,题材有贵公子,鞍马,宫苑等。张萱的有另一件名作捣练图。现在保存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卷,就是宋代大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临本。 捣练图是描写宫廷妇女整理丝布的情形。卷首的部分是四个妇女,手中拿着木杵,正在一个大槽中捣丝。她们的服装非常华丽,衣裙上都用金线勾描出很细致的花纹。头发梳成高髻,插着很多镶了珠宝的饰物。中段是两个妇女对坐,正在缫丝或缝纫。旁边有一个女仆,用扇子煽火炉。炉中有燃烧的木炭,火势很旺。由炉火带出了第三

11、段的画面:两个妇女拉着一匹线布;中央一个妇女,手上拿着熨斗,熨斗中装了烧红的炭,正在利用熨斗的热,熨平丝布。旁边有一个侍仆背对画面。另有一个无事可做的小孩子,在丝布上钻来钻去。这幅捣练图,表达了唐代宫廷仕女的家庭生活。十几个人物,分成三段,活泼地传达了工作的程序,也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的服装,颜色雅致,图样精细。像捣练图这样的宫廷仕女图,用的颜料非常讲究,多半是用矿石磨成粉做成的。这种颜料,经过了一千年,色泽还是非常艳丽,并不褪色。张萱之后,唐代另一位画仕女图出名的画家是周昉。周昉的年代要比张萱晚一些。经过了安史之乱,唐朝已由初唐、盛唐、转入中唐,国势也衰微了。周昉有名的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宫廷

12、妇女悠闲的生活。图画开始一段,画的是两名妇女相对而立。其中一名,手中拿着指尘,正在逗弄一只小狗。她们的头发梳得很高,这是唐朝流行的发式。头发上还戴了一朵很大的花。她们的衣服是很薄的丝绸,半透明的外衣下,还可以看见底下衣裙的花纹。这都表现了唐代画家高超的技巧。第二段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妇人在庭园中间逛,手中拈着一朵红花。她的前面有一只鹤,后面跟着一名手持纨扇的宫女。最后一段是两名妇女和一只小狗,走到花朵盛开的庭园中游玩。另外还有一名妇女,手中拈着一只蝴蝶。这一幅簪花仕女图是最典型的唐代宫廷仕女绘画。这幅画,色彩十分艳丽,画面中充满宫廷的宝贵和悠闲气氛。许多人觉得这张画中的仕女很像电影中看到的日本女人

13、。其实,那是日本受到唐朝仕女服装和化妆术的影响,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缘故。改变的,反倒是中国妇女自己了。例如画中妇女的眉毛,画法很特别,叫做“蛾眉”。这种化妆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女性。这一类宫廷仕女图,在唐代形成一种绘画风尚,自然也影响到了民间。我们在敦煌发现的帛画上,也看到一些仕女画,风格技法和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画的仕女,非常相似。第 五 讲 韩滉爱牛唐代有很多画马的画家,画牛的画家却不多。韩滉画的五牛图是其中有名的一幅。画马和画牛很不一样。马的个性刚烈,速度很快,反应也比较灵敏,所以画马的画家,多半喜欢捕捉马的矫健特性,表现马的奔跑或嘶叫。可是牛的个性,几乎和马完全相反。牛

14、的行动迟缓,有勤劳、忍耐和顺从的天性,反应也比较慢。在韩滉的五牛图中,第一头牛是大黄牛,从右向左行进。它身驱庞大,步伐缓慢,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表情。第二头牛身上有黑白斑。它昂首向前行进。第三头牛最有趣,牛头意外地转向画面,像是要和我们打招呼一样。正面的动物很难画。韩滉把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表示出身体的长度。你如果要画一只正面的猫,你会怎么画呢?再说第四头牛。它虽然继续向前行进,却回过头来,并且还伸出红色的舌头,表情很好玩。它脖子下的皮很多,一层一层的,都被韩滉画了出来。第五头牛是最后一头。它有点不高兴的样子。有人说,它是因为被人类装上了鼻环和笼头,行动受人控制,不再是一头自由自在的牛,所以表示

15、出不高兴的样子。你可以比较一下:韩滉的五牛图所用的线条比较粗,这种粗重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一种缓慢的感觉,像牛;再看韩滉的照夜白,线条速度比较快,很能表现马的灵活矫健。如果你要画家里养的猫,你会用哪一种线条呢?第 六 讲 诗与画“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大诗人变成了大画家。你听过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维吗?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王维(701761),字摩诘,著名诗人。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以琴诗绘画自娱。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

16、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画面上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盘膝坐在蒲团上,靠着几案,右手拿着一卷书,左手正在指点,好像老师对学生讲书。案上有笔、砚等文具,地上还有一大卷书。老先生那么老,看起来又瘦又丑,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可是,王维觉得,画画并不是要炫耀美丽的色彩,也不是一定要去画帝王的尊贵和宫廷仕女的艳丽。他觉得,

17、一个努力读书的人,一个努力教书的老师,也可以是很多的绘画题材。你也可以试试看,在不同年龄,不同身分,不同职业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独特的美。一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他们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第七、八讲 峻险山

18、水画意浓传说是五代一个叫荆浩的画家的匡庐图,就是这种大山垂直陡立的代表。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唐末社会动乱,他隐居于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气势宏伟而壮观。大山,大水,巍峨,高远,楼阁掩映,飞瀑流泉,在五代画家荆浩的传世名作匡庐图(如右图)前,无法不让人惊讶于描绘的精到和磅礴的气势,图中虽表现江南庐山,却没有江南山川的柔媚之气,而是以雄奇的笔力描绘出了北方山水的神韵。披图幽对,只见雕梁画阁,精彩飞扬;大山阔水,气度泱泱,山峰重峦叠嶂,壁立千仞,水泊苍苍茫茫,深远辽阔,是典型的“全景山水”样式

19、。这种大气又不失精微的画面效果,一方面是因为画家具有“忘笔墨而有真景”的胸襟,另一方面是画家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来得到的。画家巧妙的安排下:画,上留天,下留地,近处写水、舟船、行人,山脚画楼阁,山中作古寺,册顶多置松树、密林,向上画幅的中间,危峰重叠,以湍急的飞瀑反衬山峰的高大险峻。以大面积的描绘取其气势。右面山中、水边各有一条山中小道,曲折蜿蜒深入峰后,逐渐将景致推向远方,峰入云中,水与天接。山为主体,水为映衬,一边密集,一边空疏,层次分明。山石圆中带方,以刮铁皴法画出,局部刻画强调了山石的质感。 荆浩因为逃避战争,所以就隐居在山西的太行山里。他画画非常用功,常常带了纸笔,在

20、山里写生,一次一次地观察,把山的各种神貌都捕捉到,回家以后,再依着写生的画稿来创作。我们可以看出来,五代以后,山水画已经和唐代的青绿山水很不一样了。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廊。可是五代的山水画,岩石的部分,除了轮廊以外,还有用毛笔慢慢擦出的一些阴影,使岩石看起来的有粗糙的表面纹理。这种画法,使山石看起来更厚重,更有体积的感觉。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皴”是皱纹的意思。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荆浩有一个学生叫关仝,住在陕西一带,他刻苦认真地揣摩专研荆浩的艺术,终于青出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

21、人以深刻印象。关仝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景。使人看后身临其境,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他也画高峻的山脉。北方比较寒冷,所以他画的树木,也大多是枯树,很少画树叶。 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到唐末五代,都是人物画居于首位的,自荆浩之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了中国画的首位并使之成为中国画的主干。所以,荆浩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他的山水画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第九、十讲 南国山水情我们刚才提到,山水风景会影响到画家的风格。在北方的荆浩和关仝,都以画高峻的大山出名,岩石也比较方正坚硬。可是南方

22、的画家就很不一样。江南河流很多,地势也比较平缓;气候温暖,草木也很茂盛。因此,五代时的南方画家,像董源,画出来的山,多半是圆圆的土坡,很少陡直的感觉,也没有坚硬的石块。土壤肥厚,树木茂密,水气氤氲,就是南方董源绘画的特色了。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在南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但尤以画山水著称。他生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的潇湘图,画的土山就是标准的江南风景。画面有很多水平的沙洲,沙洲上有芦苇。江面宽阔,有船只来往,岸上还有人送行。董源为了要表现平缓的土坡,所以常用向两边斜披的皴法,被称为“披麻皴”。董源的学生巨然,是一个和尚,他也用“披麻皴”

23、画画。他的秋山问道图(如右图),画的虽然是直立的大山,但是仍然由土坡构成,而每一个土坡里的纹理都是用“披麻皴”。这一段时间,北方的荆浩、关仝,南方的董源、巨然,都开创了中国山水水墨画的技法,成为后来很多画家的学习对象。因此,有人就把这四个人的姓连起来,称为“荆、关、董、巨”,表示五代山水的重要。我们发现,那个时期,山水画大概也都还画人物,只是画得很小,不容易发现而已。 后来,中国的画家越来越觉得大自然太伟大了,人真是很渺小。因此,在山水画里,人物的比例也越来越小。到了元朝,山水画里甚至连人都不画了呢!第 十 一 讲 生活既真实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

24、妙,人物造型透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的风貌。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浓丽丰腴、或柔

25、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朗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

26、,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技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

27、图的内涵。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夜宴图多处采用了绯红、朱吵、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古人作画,专尚用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用笔除了勾画出对象的外在轮廓之外,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线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在东方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用笔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画家妙悟,自然灵变。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

28、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第 十 二 讲 虫草也传情黄筌(?965年),字要叔,成都人。曾随唐末入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他擅长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17岁他即为宫廷画家,历经王氏、孟氏两朝,主持画院直至宋灭西蜀为止,历时四十余年,受到统治者的欣赏。西蜀宫殿壁屏风大都出于黄筌父子之手,他们的画卷还被作为与其他政权间交聘的礼物。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五代以后,一方面,有画家去画非常高大雄伟的山水画;另一方面,

29、也有画家去画非常细致的花鸟、草虫。你想想看,一幅大山水画,里面有巨大的山脉、河流,有大树、房屋和人物,真是复杂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很专心地去看一只小鸟,看它的喙,它小小的眼睛,它身上色彩艳丽的羽毛,它有脚爪,会发现那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呢!山水画很大,好像要把宇宙世界都画进去。花鸟草虫的画很小,却也同样画出大自然的复杂性。黄筌留下一张写生的画稿。画中有各种鸟,有停止的鸟,有飞翔的,有低头吃东西的鸟,姿态都不一样。他也画了各种乌龟,画了天牛、蝗虫、蝉、蜜蜂、果蝇等。这些昆虫那么小,我们从来就不曾注意,黄筌却很认真地观察它们。黄筌的这幅写生画稿,看起来像是科学家的生物研究报告,有一种科学的精神在里

30、面。我们如果是住在城市里,看大山大河的机会比较少,不妨用黄筌的办法,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拿它们做写生的对象。它们也会使你觉得:即使在一个小小的昆虫身上,也有很多的东西好观察的!黄筌的花鸟草虫画,在宋朝非常流行,也变成中国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种题材。第 十 三 讲 与山传神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尚在,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雨、不同气候下山水

31、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出了与李成不同的壮美景观,又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他有一张有名的画叫溪山行旅图。这张画的正中央,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山站立着,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你见过瀑布吗?瀑布是一道泉水从高山悬崖上直落下来。因为速度很快,水到了下面已经飞散成细小的雾气。所以,这张画上,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

32、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四周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向前行走。这张画是中国山水画里最有名的杰作之一。画面很大,山势雄伟,使人看了,觉得有一种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样子。这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写细致的人物、驴子、建筑物时,却又一点也不马虎。这就是宋人“格物”的精神罢。 第 十 四 讲 宋人马一角马远,字遥父,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光宗、宁宗时为画院待诏。靖康之变马家南迁。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又超过了他的前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

33、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因为江南多河流,南宋的画家对河流的水波特别注意。你看,南宋的大画家马远,就用了十二幅画,描写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波纹:有微风吹动的平缓水波,有阳光闪耀的湖水,有激流溅射起来的波流。这就是宋人的“格物”精神。他们不放弃对任何一个细节的观察。因此,我们认为完全一样的“水”,到了马远的笔下,竟然也千变万化了。马远用这样认真的研究精神,创作了许多珍贵的画。他的踏歌图(如左图),描写中国古代农村百姓一面踏步,一面唱歌的风俗。这张画后方背景部分的山峰,都非常陡峭,是用斧劈皴画出来的。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来,南宋

34、马远画的山,和北宋范宽的山很不一样。北宋的山巨大雄壮。南宋的山很秀气,画面上多了秀多的空白。马远画的树也很特别。他喜欢把树枝拖得很长,所以有人称他画的树枝为“马拖枝”。这种细长的拖枝,使树看起来好像在风中摇摆。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这种“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因此,“诗”、“书”、“画”三样都要练习,做画家越来越难了呢!第 十 五 讲 画中世俗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曾攻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又在社会上卖画。宋代描

35、写城市居民生活最有名的一张画,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左图)。清明上河图,绢本,墨笔淡着色,长527.8厘米,高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清明是春天的清明节,上河是指宋代首都汴京(今天的开封城)。这幅画非常长。画卷从郊外开始:一些春天刚刚抽芽的老树,围绕着村落房屋,有一些人马在赶路。逐渐靠近河边,有大船在装货、卸货,在供旅游喝酒吃饭的酒馆。房屋也从郊外的草房,变成瓦片屋顶的房子,感觉上更近城市了。巨大的商船要穿越拱桥,桥上挤满了行人,桥的两边还有商贩,有挑担的商人,有驴马驮着大袋的货物然后城门出现。出入城门的,有许多牛

36、车,还有似乎是和塞外做生意的骆驼队伍。城门里有高大的楼房和许多商店。除此以外,还有各种摊贩摆在路边。这张清明上河图像电影一样,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宋朝京城的生活,连每一家商店卖的不同货物,都可以分辨得出来。我们今天如果要把我们居住的城市,一点不遗漏地画出来,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罢。所以,每一个人看到张择端这卷清明上河图,都不禁肃然起敬。因为画中任何一个小部分,可能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画。何况又是这样长的一卷画,画中有上千上百个人物,形容这幅画耗掉张择端一生的时间,也不算过分罢。第 十 六 讲 洒脱仙人梁楷宋朝人也画佛像、菩萨、罗汉,可是画起来是一般老百姓的样子了。南宋有一位叫梁楷的画家,画了一张

37、非常有趣的“仙人”(如右图)。这个仙人一点也不威严,倒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大大的肚子,秃头,脸上一副糊涂样子,看起来很可爱。这个“仙人”是很随意地用墨泼在纸上画的,不用工整的线条,所以一般人就叫他“泼墨仙人”。这种画用笔不多,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画家要有很准确的观察,才能够用很少几笔,呈现对象的神态。这种画在宋代以后慢慢流行起来,叫做“写意画”。梁楷为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的画院待诏,祖籍为东平人,好饮酒,绘画技艺高超,院中人无不效伏。皇帝曾赐予金带,但他挂于院中而去,他自号梁风子。是一个放任不羁的人物。他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既能作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

38、画,特别是后者技巧上有着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第 十 七 讲 赵孟頫中国传统绘画,从诞生之始,就与传统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时曰:“二骨法用笔是也”,“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可见其重要。由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于书画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说。赵孟頫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第一次把书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绘画。他强调在绘画中从追求线条自身内在富于生命力的角度去把握它,

39、一反南宋时代那种追求感官刺激的作法。他在研北杂志中云:“唐之画,实描山水,盖刻画中有飞动之意,后人所难能也。”他强调用线条的自身力量去捕捉山水之神韵。这样赵氏为绘画中线条的解放寻求了一个好机会,使线条在绘画中不仅作为表达事物形体的语言,又有更深层地表现画家心绪的机会,从而画家的心绪能直接由那“一笔”而挥发出来。这无疑极大地开拓了绘画的表现性。画家们也可随心所欲的发泄呢。元代的画家,继承发扬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主张,并把表意性的绘画推向了高峰。这种书法的线条,即笔墨在绘画中独立化的倾向,使得绘画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从为物传神的再现性风格开始向借物传神的表现性风格转变。表现在画面上,使得作者在绘

40、画中情感的抒发更有了寄托,并走上一条“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有限洞照无限”之路。它区别于南宋绘画中那种强调特定时空内的观念,使中国画的鉴赏趋于玄秘高难。第 十 八 讲 元四家 吴镇山水中的宁静吴镇(12801354),字中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工诗文,善草书,擅画山水竹石,家境贫寒。所以,吴镇的生活很穷苦。他起初是靠替人算命来维持生活的;后来因为书画有名,才逐渐有人来求画。他有一卷很有名的渔父图(如右图),用类似秃头的毛笔来画山,他画的山,有一种厚重的感觉。他又用秃头点来画山头的小树、石上的青苔。画面非常安静:有一两艘渔船靠岸停泊,渔人在船上抱膝睡觉。元朝的文人画家,像吴镇这样,大多

41、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太吵闹的城市。他们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黄公望平凡中的伟大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中年为吏,后因事入狱,获释后活动于江浙富春、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为传真教道士,精通词曲,性格豪放。黄公望和吴镇一样,也在追求山水中的宁静。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住久了的文人画家,看到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日出日落,是花开花谢,是叶子落了又重新发芽的景象。这些自然界的循环,逐渐使

42、一个文人画家了解到,宇宙的一切变化是多么自然。因此,宋朝亡了以后,原来很悲哀、很愤怒的文人,因为在山水中住久了,就慢慢从悲哀中安静下来。他们发现山水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无论人间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山水都还是默默无语。这种安静、平凡,就是元代文人画要追求的境界。黄公望用一生来追求安静、平凡。我们初看黄公望的画,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平凡的样子。可是,慢慢看下去,我们会发现:“平凡”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都不炫耀自己,不夸张,不自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我们觉得山水伟大,山水却从来不发一言呢!黄公望最有名的一幅富春山居图,是花好几年的时间画成的。他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

43、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就画出景物的特色。然后,他又把这一卷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富春山居图(如左图)的用笔,比吴镇要流利得多,也更富变化。我们欣赏的时候,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面前,有时又远在天边。这种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一路看下去,就好像坐在船上看风景,沿江两岸,都是黄公望画下的富春山景色。黄公望这卷,富春山居图,因为太有名了,后来就有不少人抢夺它,不少人伪造,更有人坚持死后要拿它烧来陪葬的。很幸运的是,几百年来,这张画现在还完好地

44、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使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平凡”中的伟大作品。 倪瓒简易中的静谧元四大家的第三位是倪瓒。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其家为江南富户,信奉全真教,筑有园林轩阁,储藏古器物及书画名迹,交纳江南文人,读书作画,生活优越安适。倪瓒是一个古怪的画家,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的趣事。例如,他非常爱干净,总是不断地洗澡、洗房子、洗家具,甚至连院子中的树也要洗。倪瓒不仅讨厌政治,讨厌城市的热闹,甚至连人都不喜欢。他的画中从事不画人。倪瓒的画,画面特别简单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面上擦出淡淡的墨痕。后来很多人学倪瓒的画法,墨也用得很少。有人形容这样的画叫“惜墨如金”,意思是说珍惜墨好像珍惜黄金一样。倪瓒的画,给人一种寒冷寂静得多。元代的文人在山水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已经完全听不见城市人群吵闹的声音了。他们听见的只是风声和水声。 王蒙山水中的动感在绘画上,一种画风发展到极端,常常就会有另一种画风来制衡。倪瓒之后,另外一位画家王蒙,就完全不同了。王蒙(?1385年)字叔明,湖州人,王蒙是赵孟頫的外甥,因此在绘画上也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他的画,很不同于元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