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21843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冶金行业)云南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二00七年九月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提交单位:大姚县东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傅明通提交时间:二00七年九月编制单位:云南地矿特种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克新编写人:胥发林审查人:总工程师:张成亚总经理:朱岳宾编写时间:二00七年九月正文目录1 前 言11.1目的任务11.2位置交通31.3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31.4以往地质工作61.5本次工作概况92 区域地质92.1 区域地层102.2 区域构造112.3 区域岩浆岩122.4 区域矿产123 矿区地质特征123.1 地层123.2 构造143.3

2、岩浆岩153.4 围岩蚀变154 矿床地质154.1 含矿地层地质特征154.2 矿体特征164.3 矿石质量174.4 矿石类型、品级204.5 矿体围岩及夹石214.6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214.7伴生元素评价23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235.1 采样的目的、任务及代表性235.2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24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46.1 水文地质条件246.2 工程地质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6.3 环境地质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7 普查工作及质量评述327.1 勘探方法及质量评述327.2 勘探工程质量评述337.3 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347.4 地质测量及其质量评述367.5 采样

3、、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质量评述378 资源量估算408.1 工业指标40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确定40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418.4 矿体圈定原则438.5 资源储量类别划分44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58.7 资源量估算的可靠性468.8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469 概略技术经济评价479.1 铜矿资源形势分析479.2 矿床开发的内部条件499.3 矿山建设的外部条件509.4 矿床经济概略评价5110 结 论5410.1 矿床研究程度及控制程度5410.2 本次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55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1,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形地质

4、图,1:50002,2,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东川区未古期铜矿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图,1:50003,3,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形地质图,1:20004,4,未古期铜矿V1矿体工程分布及地表采样平面图,1:10005,5,未古期铜矿V2矿体工程分布及地表采样平面图,1:10006,6,未古期铜矿101勘探线剖面图,1:10007,7,未古期铜矿103勘探线剖面图,1:10008,8,未古期铜矿105勘探线剖面图,1:10009,9,未古期铜矿107勘探线剖面图,1:100010,10,未古期铜矿202勘探线剖面图,1:100011,11,未古期铜矿204勘探线剖面图,1:100012,12,

5、未古期铜矿206勘探线剖面图,1:100013,13,未古期铜矿V1、V2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1:100014,14,未古期铜矿见矿工程素描图册,1:100附表:表1控制点坐标成果表表2工程坐标成果表表3样品基本分析结果登记表表4内检分析结果计算表表5外检分析结果计算表表6矿石小体重测定结果计算表表7矿石组合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表8矿体顶、底板压力测定结果表表9单工程厚度计算表表10单工程厚度、加权平均品位计算表表11块段平均厚度、加权平均品位计算表表12未古期铜矿Cu资源量估算表表13未古期铜矿Cu资源量估算结果汇总表附件:1、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勘查许可证2、云南省地矿特种工

6、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查资质证书3、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勘查委托协议4、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普查报告初审意见5、未古期铜矿石可选性试验报告6、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普查质量承诺书1前言1.1 目的任务为充分开发利用铜矿资源,缓解铜资源紧张,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依据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发布的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地质普查规范要求,我公司受大姚县东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对其权属的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探矿权进行地质普查工作。探矿权极值地理坐标:东经10104301011200,北纬255830260100,面积39.95km2,矿权拐点坐标见表1-1。本次

7、普查范围(以下简称普查区)极值地理坐标:东经10106531010849,北纬255858255959,面积4.08km2,本次普查拐点坐标见表1-2。通过1:5000地质草测填图,初步查明普查区地质、构造、岩浆岩特征、矿化特征和矿体数量等,通过对矿化较好地段进行深部控制及相关测试分析,控制工业矿体边界,初步查明矿体的厚度、品位及变化规律,初步查明矿石矿物的有益有害组份及其含量,初步查明工业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大致了解矿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通过以上工作探求(332)+(333)铜资源量,并对普查区铜矿资源前景作出远景评价,为矿区的资源开发提供地质依据。主要任务:野

8、外工作阶段:通过实地野外工作,进行1:5000草测地质填图,地形测绘,勘探工程布置及施工,同时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选矿试验等工作;室内综合研究报告编制阶段:通过对野外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综合研究、图件编制,编写并提交普查报告。我公司于2006年10月组织技术人员对大姚未古期铜矿普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在收集充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探矿工程编录取样,地质测量和采集初步选矿试验样等工作。现有资料表明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普查区有益组分为铜。为此,编写云南省大姚县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报告。表11探矿权拐点坐标表拐点号,极值坐标,直角坐标(三度带),东经,

9、北纬,X,Y矿1,1010641,260000,2877188.20,34411030.50矿2,1010642,255958,2877126.40,34411057.90矿3,1010636,255953,2876973.70,34410890.00矿4,1010627,255945,2876729.20,34410638.00矿5,1010630,255940,2876574.70,34410720.40矿6,1010651,255949,2876847.70,34411306.40矿7,1010654,260000,2877185.70,34411392.10矿8,1010805,260

10、000,2877172.50,34413366.80矿9,1010755,255954,2876989.70,34413087.50矿10,1010754,255921,2875974.20,34413052.90矿11,1010820,255948,2876800.40,34413781.60矿12,1010833,255946,2876736.50,34414142.70矿13,1010841,260000,2877165.90,34414368.10矿14,1011000,260000,2877151.70,34416565.30矿15,1011000,260100,2878998.30

11、,34416577.10矿16,1011200,260100,2878977.50,34419914.10矿17,1011200,255830,2874361.00,34419885.90矿18,1010430,255830,2874443.50,34407367.40矿19,1010430,260000,2877213.50,34407387.00面积:39.95km2表12本次普查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号,极值坐标,直角坐标(三度带),东经,北纬,X,Y矿1,1010654,255949,2876867.344,34411390.302矿2,1010733,255950,2876891.824

12、,34412488.210矿3,1010735,255958,2877142.864,34412550.069矿4,1010848,255959,2877148.645,34414570.401矿5,1010849,255944,2876671.932,34414597.105矿6,1010832,255938,2876491.998,34414115.987矿7,1010820,255930,2876245.763,34413790.324矿8,1010808,255920,2875967.465,34413454.856矿9,1010747,255858,2875295.423,34412

13、861.571矿10,1010653,255904,2875472.698,34411360.971面积:4.08km21.2 位置交通普查区位于大姚县县城(金碧镇)154方向,平距约44km,行政区划属大姚县昙华乡菜西拉村公所管辖。从县城至昙华乡经石羊镇有约44km的县级公路连接,昙华乡至普查区南东有约21km的乡村公路相通;至大姚县城74km,至楚雄市182km,至昆明331km。大姚县向北约200km的柏油路与攀枝花市相连接,外部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普查区交通位置图)。1.3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普查区位于云贵高原的滇中红色高原区,属中高山构造剥蚀、侵蚀地貌。为NESW向分水岭以南的

14、单斜地貌,普查区北侧和北东、北西两侧均为相对较高的山脉主体,南侧是相对低洼的沟、谷地带,地貌上形成了北东高、南低的趋势。位于普查区北侧的孤立为区内最高点,高程3200m,拉乍么河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2100m,相对高差1100m;坡度一般大于35,地形切割强烈,沟壑纵横(见P1-1)。矿区属金沙江水系,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其东部的菜西拉沟及中部的螃蟹箐沟是受季节影响的常年流水沟溪,调查期间流量1.9637.845L/s,由北向南汇入拉乍么河(流量11.976L/s)后,再自东而西经牛厩房至三岔河汇入金沙江南岸支流渔泡江,自南至北汇入金沙江。图1-1普查区交通位置图普查区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

15、林和针叶林,森林覆盖面积25%。由于地形坡度较陡,陡坎较多,灌木林和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山半坡以上,给野外地质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大姚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立体气候之特点,由于普查区地处大姚县北部的昙华山山区,又有干湿分明,总体湿润的气候特征。根据大姚县气象站资料经修正后,多年平均气温14.9,6月最热,平均气温19.2,12月最冷,平均气温6.9,极端最高气温32.0,极端最低气温-7.1。年降平均雨量为12001400mm。区内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2.4%,最大日降雨量109.8mm,11月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7.6%。年平均日照时数2488.4小时,年蒸发量为26

16、10.8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以西南风为主,平均风速3.9m/s,全年平均大风日数多达58.4天。普查区行政区划属大姚县昙华乡菜西拉村公所,据2006年大姚县统计局昙华乡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末,全乡总人口7566人,居民2242户,其中农户2111户,下设7个村公所,5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942亩。林地面积196.8km2,占耕地面积的96%。2006年农业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234元。本次普查范围所在的菜西拉村公所,人口1276人,328户下设10个自然村,8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人,2006年农业总产值255.4万元

17、,人均年纯收入1415元。区内居民以彝族为主,少量汉族和其它民族,劳动力充足。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9%。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大米、小麦,其次是玉米、荞麦、马铃薯、小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烤烟、白云豆、洋芋,工业基础较薄弱。目前县电网和省电网已覆盖普查区区域内,区内电力资源丰富,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需要。1.4 以往地质工作1.4.1以往地质工作解放前,该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解放后,自1955年以来,地质部西南地质局滇中地质队,地质部物探大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康滇地轴队,云南省第三、十、十一、十二地质队,石油地质队、311物探队,冶金工业部云南省有色地质勘探公司309

18、队,石油工业部贵州石油勘探局云南勘探大队等单位分别对1:20万大姚幅内的矿产做了普查勘探,但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1960年11月,云南省地质厅第十二地质队提交云南省大姚县三台铜矿区评价地质报告,通过1:5000地质简测图,地表及浅部用槽探及坑道系统揭露,深部钻探控制等工程,对矿区地层、构造、含矿情况、矿化规律等有详细的了解,并提交了远景储量。仅对未古期矿段的地质工作做了初步评价。1958年4月1964年5月,地质部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了1:20万大姚幅区域地质调查,于1965年6月验收通过1:20万大姚幅区域地质报告,阐明了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基本地质特征,在区内圈定了铜矿

19、物及铜、铅矿物组合重砂异常、铅矿物异常和铅、辰砂组合异常,以及铜、铅和铅锌组合异常及其矿点,初步总结了该区找矿地球化学标志。以往地质工作多属调查性质,工作程度不高;因矿体规模较小,对三台铜矿区未古期矿段只做了初步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对区内砂岩铜矿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矿体形态特征及其规模等尚缺乏较为详细的了解。P1-1未古期铜矿普查区地形地貌1.4.2矿业开发简况普查区铜矿的开发总体滞后,从1958年云南省地质厅第十二地质队,对三台铜矿区地质评价起,仅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经野外调查,仅普查区北西部边界的原三台铜矿区的未娥矿段,零星有当地村民开采的老窑,均已垮塌,在老窑附近见依稀可见当时采、炼

20、铜的矿渣遗迹。1.4.3探矿权设置情况未古期铜矿普查区属大姚县东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登记的云南省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普查许可证号5300000730119)。极值地理坐标:10104301011200,北纬255830260100,面积39.95km2,有效期限2007年2月28日2009年2月27日(见附件一、图1-2)。探矿权无交叉、重叠。经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咨询本次普查范围内无国家出资探明矿产资源量。图1-2探矿权范围与本次普查范围示意图1.5 本次工作概况本次未古期铜矿地质普查工作于2007年1月正式开始,2007年7月底完成野外地质工作,2007年89月对野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

21、,同时开展地质普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本次地质普查工作投入普查资金人民币约790万元,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下表1-3。表1-3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项目名称,单位,完成工作量,项目承担单位地质测量,1/5千地质草测,km2,3.76,云南地矿特种工程有限公司,1/2千地质草测,km2,1.65,地形测量,1/2千地形测量,km2,2.00,甘肃省地勘局测绘普查院,1/5千地形测量,km2,4.997,探矿工程,槽探(含剥土),m3,4668.5/6个,业主组织施工,坑道,m,354.5/5条,取样测试,化学分析样,件,47,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所,内检样,件,组合样,件,3,物相分析,件,

22、2,岩矿鉴定,件,5,矿石可选性试验样,件,1,外检样,件,4,云南有色地质测试中心,小体重样,件,10,通过本次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普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初步查明了岩石类型、蚀变特点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初步查明了矿体的数量和分布;初步查明了矿体的规模、形态及产状;初步查明了矿石矿物成分、主金属Cu含量及伴生有益有害组份;大致查明了普查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特征等开采技术条件。共圈定铜矿体2条;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对区内的V1、V2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共探获332+333+334类矿石量3297833t,Cu金属量35839t,平均品位Cu1.15%。其中,332类矿石量

23、652480t,Cu金属量8939t,平均品位Cu1.37%;333类矿石量1040752t,Cu金属量11656t,平均品位Cu1.12%;334类矿石量1604601t,Cu金属量15244t,平均品位Cu0.95%。2区域地质2.1区域地层区域出露主要地层为中生代白垩系上统及侏罗系中上统各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h):残积、冲、洪积物,粘土质砂岩、砾石。2、白垩系上统:赵家店组(K2z)砂岩段(K2z1)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江底河组(K2j)第四段(K2j4)紫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第三段(K2j3)杂色泥岩夹粉砂岩、泥灰岩;第二段(K2j2)紫色泥岩、砂

24、质泥岩、粉砂岩;第一段(K2j1)杂色泥岩夹粉砂岩、泥灰岩;马头山组(K2m)砂岩、砾岩夹泥岩;3、侏罗系上统(J3):普昌河组(J3?p)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泥岩及细砂岩、砂砾岩;高丰寺组(J3g)灰白色砂岩夹紫色泥岩、砂岩、砂砾岩;4、侏罗系中统(J2):妥甸组(J2t)杂色岩段(J2t2)泥岩夹泥灰岩;紫色岩段(J2t1)紫色泥岩夹灰绿色泥岩;未分段(J2t)紫色泥岩、灰绿色泥岩;蛇店组(J2s)泥质砂岩、砂岩、砾岩夹紫色泥岩;张河组(J2z)灰绿色长石砂岩及杂色泥岩夹泥灰岩;冯家河组(J2f)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由于中生代于元谋台穹两侧发生强烈凹陷,首先沉积了以河湖相

25、砂、泥岩为主的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红层、总厚近万m,中、上侏罗统和上白垩统各组成三个大的沉积旋廻,旋廻之间均见沉积间断,而以上侏罗统与上白垩统之间的间断最为明显,含铜页岩主要位于各旋廻中、上部,为湖相沉积。图2-1普查区区域构造纲要图含铜砂(页)岩型铜矿赋存层位包括侏罗系中统各组(J2),侏罗系上统高丰寺组(J2g),以及白垩系上统马头山组(K2m)和江底河组(K2j)。本区矿体赋存于为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K2j3)地层之中。2.2区域构造普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康滇地轴(2)中段偏西缘,滇中中台陷(3)、大姚台凹(3)、昙华山龙山碗状向斜(5)的北部偏西缘(见右图2-1),

26、为一“之”字形向斜构成,属必摩街复式向斜西翼上的次一级褶皱。区内地质构造由于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使整个中生代地层普遍褶皱,再则受各地基底控制程度不同,以及岩性的差异,在1:20万大姚幅的北部,南东部以宽缓的向斜及鼻状构造为主,南部则形成了北西向长轴褶皱和纵横断层。区域上普查区位于1:20万大姚幅的北部偏西边界,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为:北西南北向构造体系。2.3区域岩浆岩区域上岩浆岩活动强烈,元谋台穹在晋宁期、华力西期有大量的基性酸性岩侵入,且有铜矿化发生。由于该地区一直处于隆起状态,成为两侧中生代沉积盆地的物质(包括铜质)的供应地。燕山晚期的碱性岩、黄斑岩等,沿断裂呈岩盆、岩脉等产出,本期

27、的热液活动对铜矿化的富集可能有一定作用。2.4区域矿产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知有铜、铅、铂镍、铁、食盐、蛭石。云母、煤等矿种,沿北西南北向构造带广泛有序地分布着铜矿(化)点、铅矿(化)点。该区含铜砂(页)岩矿(化)点均分布于靠盆地边缘的斜坡地带的构造倾没部位及次级挠曲发育部位,属沉积改造型铜矿床。矿化带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较好的找矿前景。3矿区地质特征3.1地层普查区内出露地层比较单一,除第四系全新统(Q4)零星出露外,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第二、三、四段。现由新至老叙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Q4):零星出露于普查区缓坡及冲沟,由于出露面积、厚度较小,本次未单独圈出。为残积、冲、

28、洪积物,粘土质砂岩、砾石,厚约03.8m。二、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1、江底河组第四段(K2j4):分布于普查区北西缘、中北部(探矿权以外)。为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质页岩。厚度298m。2、,江底河组第三段(K2j3),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将地层进一步划分为二层:(1)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二层(K2j3-2):分布于普查区南西、北西,中北及北东部(其中中北及北东部位于探矿权以外)。上部为紫红色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底部为浅灰绿、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灰色薄层砂岩,风化后呈黄色,厚约35m。为区内第二含矿层,区内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有利地段。厚84121m。(2)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

29、:分布于普查区南西、北西、中部及北东部。上部为紫色厚层块状页岩夹薄层砂质页岩,厚4346m;下部岩性为浅灰、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底部为浅灰、灰绿色薄层砂岩,风化后呈黄色,厚约46m。为区内主要含矿层位,又称第一含矿层,矿化全区稳定,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体间断出现;总厚4752m。3、江底河组第二段(K2j2):大面积分布于普查区南西、南及东部。上部为紫红色细粒薄层砂质页岩夹薄层状泥质砂岩;下部为紫红色厚层块状页岩,夹紫红色薄层砂岩。总厚609m。3.2构造3.2.1褶皱普查区处于必摩街复式向斜西翼的次级褶皱(本次普查命名为月拉黑向斜),向斜核部地层江底河组第四段(K2j4),两翼地层为江底

30、河组第三段(K2j3)一、二层、第二段(K2j2)。月拉黑向斜轴部位于本区西部,南端轴向NW2010,中段轴向急转为近SN,北端轴向NE43,轴面向W,两翼地层均较平缓,一般614左右,近向斜轴部地层近乎水平。3.2.2断层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NNE、NW向两组。1、NNE向组:位于矿区中部,有F1、F2两条。F1呈舒缓波状延展,从南至北由近SNNNE向展布,基本贯穿了整个普查区,向南与F2斜接复合,向北、向南伸出图幅,区内走向长约2.18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2从南至北由NNWNNE向呈舒缓波状展布,南端与F1斜交复合,向北伸出图幅,区内走

31、向长约2.17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1、F2主要控制了V1矿体的展布形态。2、NW向组:分布有F4、F3、F5三条。F4位于矿区西部,SE被F2截断,NW伸出图幅,区内走向长约1.54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N地层上升,S盘下降盘,性质不明。F3位于矿区中部,从南向北由呈NWNWW向舒缓波状展布,向北被F1截断,向南伸出图幅,区内走向长约0.85km,倾向W,倾角不清,性质不明。F5位于F3以东,由南至北呈NW向舒缓波状延展,向北、向南伸出图幅,区内走向长约1.03km,倾向E,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3、F5主要

32、控制了V2矿体的展布形态。由于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岩石节理、裂隙相对发育,以近东西向组节理最为发育,次为近南北向组,节理密集地段往往形成陡坎(见P3-1)。3.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不发育,本次普查未发现岩浆岩。3.4围岩蚀变区内围岩蚀变有方解石化、硅化、绿泥石化、铝土岩化,其中方解石、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1、方解石化:表现为方解石晶粒沿层理分布于页岩、砂岩中,呈豆状方解石晶粒沿层理排列,粒径12mm,与铜矿化关系密切。2、硅化:表现为微粒石英集合体沿岩层层理分布形成石英条纹和遂石条带,局部为石英细脉沿岩石裂隙充填,脉厚一般0.11.3mm,与铜矿化关系较密切。4矿体地质4.1含矿地层地质特征区

33、内矿体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二层(K2j3-1、K2j3-2)的灰绿色钙质页岩中,矿体呈似层状、似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化稳定,东西长约3km,但能达到工业要求的矿体较少,在矿化较好的地段形成工业矿体,矿体间接顶板为紫色页岩,间接底板为紫红色砂质页岩。区内共发现二个含矿层,其中第二含矿层由于规模小、品位低等原因,不具工业开采价值,故本次工作主要对象为第一含矿层。4.2矿体特征本次共圈定了两条矿体V1,V2(见表4-1)。表4-1未古期铜矿矿体特征一览表矿体编号,矿体形态,矿体产状,矿体规模,品位Cu(%),倾向,倾角,长度(m),平均厚度(m),V1,似层状,240268

34、,58,走向长383,1.19,1.38V2,似层状,196234,510,倾向长226,1.90,1.51V1:位于普查区中北部,101105勘探线之间,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总体产状25058,属缓倾斜矿体。地表出露标高为22062210m,受BT01、BT02、TC01三个地表工程和PD1(2个采样点PD1-1、PD1-2),PD2(2个采样点PD2-1、PD2-2)二个浅部工程共7个采样点控制,工程控制标高为2204.82213.6m,控制矿体南北走向长337m,倾向斜深延长58.8m;矿体受

35、地形控制,以西被剥蚀,以东沿倾向方向有进一步延深的趋势。单工程矿体厚1.051.36m,平均厚1.19m,厚度变化系数18.12%,属厚度变化稳定矿体。单工程品位Cu1.001.86%,平均品位1.29%,品位变化系数28.84%,属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矿体。矿体直接顶板为薄层页岩,直接底板为薄层砂岩,矿体间接顶板为厚层页岩,间接底板为砂质页岩。金属矿物简单主要为孔雀石、黄铜矿少量斑铜矿。V2:位于普查区东南部,201203勘探线之间,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产状220510,属缓倾斜矿体。地表出露标高为2

36、2782310m,受BT03、BT04、BT05四个地表工程和PD3(2个采样点PD3CD、PD3掌),PD4(2个采样点PD4CD、PD4掌)、PD5(2个采样点PD5CD、PD5掌)三个浅部工程共9个采样点控制,工程控制标高为22772313m,控制矿体走向长84.6m,倾向斜深延长218.6m;矿体受地形控制,以西、以南及以东被剥蚀,以北沿走向方向有进一步延深的趋势。单工程矿体厚1.482.41m,平均厚1.90m,厚度变化系数14.29%,属厚度变化稳定矿体。单工程品位Cu0.901.98%,平均品位1.41%,品位变化系数23.30%,属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矿体。矿体直接顶板为薄层页岩,

37、直接底板为薄层砂岩,矿体间接顶板为厚层页岩,间接底板为砂质页岩。金属矿物简单主要为孔雀石、黄铜矿少量斑铜矿。4.3矿石质量4.3.1矿石结构构造1、矿石结构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次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为交代残余结构等。(1)粒状结构矿石中黄铜矿、斑铜矿常为半自形晶,一般粒度0.060.15mm,最大为0.3mm,最小为0.02mm,多呈团粒状、团块状产出。从而构成微细粒自形晶结构。(2)它形粒状结构矿石中孔雀石常为它形晶,呈星点浸染状、薄膜状分布。从而构成它形粒状结构。2、矿石构造矿石构造以星点浸染状、薄膜状构造为主,局部脉状构造,偶见网脉状构造。(1)星点状、浸染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

38、、斑铜矿等金属矿物散布在脉石矿物中呈星点状或细小短脉状的金属矿物颗粒,形成浸染状构造。以金属矿物含量又可分为星点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含量5%)、稀疏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含量5%)。其中以星点浸染状构造为原生矿石主要构造类型。(2)脉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等金属矿物单一沿层面或节理面分布呈脉状,形成脉状构造。按矿脉的脉幅宽度,脉状构造可分为微脉状构造(脉幅宽1mm)、细脉状构造(脉幅宽19.9mm)。其中以微脉状构造为主,其次为细脉状构造。为原生矿石的次要构造类型。(3)网脉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等金属矿物沿节理和层面裂隙分布呈网脉状,形成网脉状构造,此类构造仅在矿化强烈的局部地段偶

39、见。(4)薄膜状构造铜矿氧化后一般呈薄膜状充填于方解石被溶蚀生成的小空洞中,少量充填于节理或层面裂隙中,形成薄膜状构造,为次生氧化铜矿物的主要构造类型。4.3.2矿石的矿物成分普查区矿石的矿物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以孔雀石(Cu2CO3(OH)2)、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为主,少量斑铜矿(Cu5FeS4)。脉石矿物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石英、绿泥石、铝土岩等。黄铁矿(FeS2):为浅黄铜色,呈自形半自形立方体粒状,单体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粒径0.050.7mm,集合体呈星点浸染状、少量团块状分布于钙质页岩中,常单独存在于钙质页岩和矿石中,与黄铜矿、方解石、石英等。黄铜矿(CuF

40、eS2):为主要含铜矿物之一。铜黄色,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多呈不等粒星点浸染状,细脉状嵌布于钙质页岩中,一部分与黄铁矿共生构成镶嵌结构。一般粒度0.020.04mm,最大为0.05mm,最小为0.001mm。孔雀石(Cu2CO3(OH)2):为主要含铜矿物之一。翠绿色,它形粒状结构,粒径0.050.5mm,呈胶状集合体存在,与方解石相互镶嵌包裹。斑铜矿(Cu5FeS4):为含铜矿物。暗黄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多呈不等粒星点浸染状嵌布于钙质页岩颗粒间隙,最大颗粒直径为0.003mm,最小颗粒直径为0.001mm。方解石:为矿区主要含矿岩石矿物及蚀变交代矿物,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014

41、mm。与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紧密伴生。4.3.3矿石的化学成分1、岩(矿)石化学成分经对不同矿石类型进行统计,矿石化学成分见表4-1。表4-1未古期铜矿组合分析结果表矿体编号,样品编号,分析项目,CaO(%),MgO(%),SiO2(%),Fe2O3(%),Al2O3(%),S(%)V1,ZH1,25.54,4.27,25.60,5.30,5.54,0.112V2,ZH2,23.69,3.32,27.28,5.94,5.31,0.098,ZH3,22.16,3.38,27.66,6.33,5.84,0.108最小值最大值,22.1625.54,3.324.27,25.6027.66,5.306

42、.33,5.315.84,0.0980.112平均,23.80,3.66,26.85,5.86,5.56,0.106矿体编号,样品编号,分析项目,备注(工程号),Zn(%),Pb(%),As(%),Au(g/t),Ag(g/t),V1,ZH1,0.178,0.279,0.119,0.098,0.130,PD1V2,ZH2,0.100,0.018,0.118,0.058,0.178,PD3,ZH3,0.090,0.018,0.119,0.092,0.156,PD4最小值最大值,0.0900.178,0.0180.279,0.1180.119,0.0580.098,0.1300.178,平均,0.

43、123,0.105,0.119,0.082,0.155,综合表4-1,得出以下结论:未古期铜矿矿石化学成份复杂,为多组份矿石,主要有用组份为Cu;矿石中伴生的有益组元素含量低,均不能综合回收利用;矿石中有害元素As含量很低,MgO含量稍高,但对矿石质量影响不大,矿石总体质量较好。矿石中Al、Ca、Fe、Si含量高,与含矿岩石为钙质页岩吻合。2、矿石中铜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铜物相分析表明,区内绝大部分为氧化矿石,少量混合矿石(见表4-2)。矿石中Cu元素主要赋存于孔雀石(Cu2CO3(OH)2),少部分赋存于黄铜矿(CuFeS2)、斑铜矿中。由表4-2可知未古期铜矿氧化矿占总铜的94.63%,硫

44、化矿占总铜的6.84%。表4-2未古期铜矿相分析结果表矿体编号,样品编号,检测项目,TCu(%),总Cu(%),游离CuO(%),结合CuO(%),惰性CuS(%),活性CuS(%)V1,WX1,2.17,2.25,0.47,1.65,0.107,0.021V2,WX2,1.70,1.83,0.41,1.33,0.051,0.038平均,1.94,2.04,0.44,1.49,0.079,0.030分布率%,21.58,73.05,3.88,1.484.4矿石类型、品级4.4.1矿石的自然类型1、矿石的自然类型的确定参照铜矿床矿石自然类型划分标准(氧化率30%为氧化矿,氧化率1030%为混合矿

45、,氧化率10%为硫化矿),普查区矿石存在氧化矿石、混合矿石两类。以氧化矿石为主,占总资源量的95%以上。少量混合矿石。2、三带界线的划分根据铜物相样分析成果(见表4-2),区内矿石自然类型较简单,绝大部分为矿氧化矿石,因此不人为划分。由于混合矿石分布零星,并且资源量所占有比例较少,因此并入氧化矿石进行资源量估算。4.4.2矿石的工业类型按矿石中的有用金属元素含量,区内矿石工业类型简单,矿体为铜矿石:有用元素为铜,无其他共伴生有益元素。4.5矿体围岩及夹石4.5.1矿体围岩矿体直接顶板为灰、灰绿色薄层页岩、直接底板为灰、灰绿色薄层砂岩,与矿体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接触界线清晰;围岩含量一般为:Cu

46、0.010.28%。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方解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等。4.5.2矿体夹石区内所圈定的矿体,未圈出厚度大于1m的夹石。4.6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6.1矿床成因矿体赋存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的灰绿色钙质页岩中,围岩为灰绿色页岩,灰、灰绿色砂岩。矿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层控特征:矿体沿层分布,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化稳定、连续,矿化线长达数公里;主要矿体具有稳定的层位,即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矿体主要产于灰绿色钙质页岩中,含方解石晶粒的灰绿色钙质页岩,有利于矿液的交代;下部的灰绿色砂岩,刚性较大,受力后易形成可通矿液的裂隙;上部的灰绿色页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主要起屏档矿液的作用。所以矿体特别富集于由含矿层下部紫红色岩石至上部浅色岩石的变化面以上。2、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孔雀石、黄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